作者屈全绳近影
辛丑冬月,疫情跌宕,薄寒有加,整日郁郁寡欢。无聊倦旅之际,忽然收到友人卢中南自京惠赠的翰墨新作——《作楷》,欣喜难禁,惊讶不已。
《作楷》荟萃了中南近年来未曾面世的多幅佳作。书名由门师欧阳中石题写,扉页有欧阳先生“卢中南作楷,中南悉心求正诚挚之极”的行书题辞。目录背面有一方镌有“欧阳门下”的印章。寥寥15字,小小一方印,道出了欧阳先生谦诚温厚的人品格局与中南精湛求进的作书态度。其辞其意,睹之妙造自然,润目安神;思之格物致知,吞吐大荒。
中南幼承家学,其父尊崇欧阳询楷书巅峰之作《九成宫醴泉铭》,携中南自五六岁始描红欧体至上学不辍。入中学后老师亦授欧体书法,中南一以贯之,矢志不渝,终与楷书结下不解之缘。
在将近六十个春秋的翰墨生涯中,中南多年抱朴守真,穷经溯流,反复临摹古代经典楷书碑帖。举凡能找到的唐代欧阳询的楷书字帖遍临不舍,魏晋二王小楷、北魏墓志、虞世南、唐人写经、颜真卿、柳公权、裴休等经典圭臬也有所涉猎。同时亦不放过临摹二王、孙过庭《书谱》、《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等行草名帖。虽然只是延伸触角,丰富认知,但对其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楷书出新注入了生机活力。
未至而立,中南调入军事博物馆,栉风沐雨,如鱼得水,开始了从展览说明文字书写员到研究馆员、设计处长的军旅书法艺术生涯。
40多年来,中南不仅兢兢业业做好本职工作,为军事博物馆屡次重大展览的圆满成功做出了自己的奉献,被推荐为第十届、十一届、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更是夜以继日,殚精竭虑,悬胆创作,逐渐登上了当代楷书作品的艺术高峰。2001年,中南与启功、欧阳中石、李铎、沈鹏、刘炳森等老一辈书法家同时受到中央领导接见。其作品多次入选全国书法篆刻作品展,成为当代中国楷书的领军人物,至今未见出其右者。
卢中南(资料图)
中南楷书师百家而出百家,是故,方有推陈出新、独树一帜之成就。若以造诣深厚而论,中南的楷书成就荣登中国楷书历史名人榜实至名归。
中南的书法作品数以千计,大中小楷如锥画沙,墨饱笔酣;时有榜书问世,积健沉雄,气象不凡。粗略统计,其书法(论著另述)主要成就有:
1982年,应邀为叶剑英传记编写组书写小楷《叶剑英诗词选集》,同年受到叶剑英元帅接见。
1999年,应邀为中南海怀仁堂创作书法作品。
2001年,应邀为朱镕基总理办公室创作书法作品。
2007年至2018年,多次应邀为国家领导人出访创作书法作品,作为礼物赠送给美国、朝鲜、韩国、日本、蒙古等多国领导人及政要。中国驻美国前大使崔天凯办公室悬挂的一幅六尺《望岳》,即为中南手书。杜甫“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诗意透过中南的书法,展现了中国政府的旷达与远见,传递出中华民族的包容胸怀和中华文化的艺术魅力。
1983年至2019年,中南书写出版小楷《叶剑英诗词选集》《唐诗三百首》《启功藏清人楹联集韵》;《卢中南小楷·唐诗三百首》《卢中南小楷·宋词300首》;中楷《欧阳询楷书全集临本》《道德经》《范仲淹·岳阳楼记》《王勃·滕王阁序》《千字文》《诸葛亮·前后出师表》《王羲之·兰亭序》《白居易·长恨歌》《白居易·琵琶行》《柳宗元·永州八记》《毛泽东诗词》;大楷《心经》等数十种书法作品。
随着中南楷书声名远播,军内外各层各界人士登门造访、托人求字者不计其数。仅2010至2015年,每年作品都在四五百幅左右。
今年9月出版的《卢中南作楷》,收入其不同规格的楷书精品160余幅。品读《作楷》韵涵,咀嚼铄古熔今,我以为研究中南的楷书艺术,需要回顾楷书的演变简史。
楷书,也叫楷体、正楷、真书、正书。由隶书逐渐演变而来,更趋简化,横平竖直。《辞海》解释楷书“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艺术词典》记载:西汉之末,隶字石刻间杂交为正书,降至三国钟繇,乃有《贺剋捷表》,备尽法度,为正书之祖。晋王羲之作《乐毅论》《黄庭经》一出于世,遂为今昔不赀之宝。楷书始于汉末,为魏晋通用至今。经过长期试用,证明它是实用性和艺术性结合得较好、用作官方正式字体最合适的字体。近两千年来一直保持着它的“正统”地位,成为汉字字体的“大宗”。
楷书的标志性人物钟繇真迹早佚,存世摹刻有《宣示表》《贺剋捷表》《荐季直表》。后人称赞他的书法刚柔兼备,幽深无际,古雅有余。王羲之作为一代书圣,主要贡献在于继往开来,完善了楷书和今草两个方面的书体。初唐以降,追古冠今的楷书大师欧阳询、虞世南、诸遂良、薛稷、颜真卿、柳公权等高人横空出世,楷书从笔画、结体、行气到布白,建立起规整的法度,树立了永恆的楷模。时至今日,由“欧虞颜柳”唐楷四大家化境的“楷模”一词,仍是榜样不可替代的词汇。
中南在楷书学习上的努力主要有三个方面:其一,书体出新。
书体即用笔、结体、章法的融合聚集,是评判书法作品优劣的主要标志之一。中南之所以对欧体情有独钟,早年有家传师承的原因。及至年长发现,欧阳询沿习王羲之书路后即加以变化。王羲之书法不同常人的神采和魅力,在于他体现了时代和个人的精神风韵,创造了意语深邃的艺术境界。但流传下来的王羲之书法渺无真迹,多是传世的临本和摹本,且小楷体、行草书遗迹较多。中南在研习中渐渐发现,脱胎于“二王”的欧阳询楷书取法汉隶、南北碑版风骨,后来形成了登峰造极的“欧体”。其用笔力求险劲,结体谨严方整,法度森严,风格高峻的特点,使得中南在孕育自己的书体风格探索上注入了新的启示和目标。
1985年至1987年,中南在原北京师范学院(即今首都师范大学)书法大专班脱产学习,师承欧阳中石先生。在古今两欧阳的书法熏陶和翰墨实践中,中南对欧体书法的感性认识升华到理性高度。在反复临摹欧阳询《化度寺邕禅师塔铭》《九成宫醴泉铭》等丰碑巨制的同时,对欧氏传世的行书墨迹《张翰帖》《梦奠帖》《行书千字文》亦未辍临。他穷究《九成宫醴泉铭》碑的书体发现,欧书法度森严的艺术风格,已经不再是王书原来的面貌,变得谨严而险峻。以规范的笔画,瘦硬的行笔显示了欧风的艺术风范。传世的《梦奠帖》为欧阳询晚年所书,反映了欧阳询行草的书法风格。笔法老辣,深得王羲之《兰亭序》笔意,而又不失欧风的面貌,被后人评为欧氏行书第一。《作楷》中不多见的行草书大都是题跋落款之类的小字,但欧风行草的笔意、二王诸帖神韵依旧跃然纸上。推陈出新,变不离宗,是中南书法艺术实践中求变求新的基本原则。《兰亭序》是《作楷》中的一幅精品。我逐字分解整合,发现总体风格虽立足欧体,但笔画中依稀有“颜筋柳骨”的蛛丝蚂迹,个别字甚至融入了赵孟頫的笔意。
中南在临习欧体楷书过程中,牢牢抓住结构“中心紧凑,四周伸展”的原点,充分吸收二王法帖、诸体行草的笔意,把求变求新的重点放在用笔多变上。具体做法是碑意帖韵互相借鉴,起笔、收笔不拘一格,隶书、行书笔意兼而有之。线条流畅肯定,行笔注重韵律,活脱而恪守法度,温润而不露圭角,劲健而内含骨力。总体来说,他的楷书法古不泥古,出新见己意,虽然一纸唐风,却含潇洒晋韵,既有二王身影,又融北碑豪气。欧阳询正中求险的风骨,虞世南从容不迫的雍容,唐人写经的灵动多变,颜真卿的宽博厚重,在他的榜书、中楷以及小楷里都可以窥见一斑。中南深知“学习楷书不能只写楷书”之弊,努力践行着“转益多师是吾师”、“学不纯师”的古训,力争使自己对楷书的学习触角伸得越广越好。
中南在求变求新的书法艺术探索中,固守一家之根基,博采百家之长处,是他的楷书得以独立潮头的重要原因。仅从其发表于《中国书法·翰墨天下》2015年第4期《我学欧体楷书那些事》的文章中,即可看到他接受的名师指导至少在10人以上。最近看到网上一篇文章,标题是《卢中南老师的小楷作品,堪称书坛“天花板”》文中说道:“不少朋友看到他的小楷作品,都这样惊呼,不仅有“大王”《黄庭经》的笔意,而且还有文征明的那种老辣稳重,同时还有赵孟頫小楷的精髓,兼容并蓄,写出了一番崭新的气象,让人一上眼就喜欢。这小楷水平,真是精绝,难怪朋友们都赞叹不已,这绝对是实力所致。”我赞成作者慧眼识珠的文章。清人刘熙载说得好:“正书居静以制动,草书居动以制静。”通览《作楷》的多幅小楷,无不给人以“居正制动”的效果。
其二,书道融通。
常言道,“书画同源”。我以为还可用“书道通脉”比喻书法与人品的关系。这里的“道”非常“道”,指人的道德修养,亦即现在常说的价值观。这里的“脉”非血“脉”,指书者的心理,亦即书法是书者心理的外在表现,书与道一脉相通。所不同的是书重形,道重意,两者都属于精神层面,都属于文化范畴,都会影响到人的价值取向。而形意相通,书法的内在魅力才能得以升华和彰显。孔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亦各从其志也。”中南对书法的态度同样反应了他的价值取向。在他看来,坚持文化自信,不能搞历史虚无主义,更不能在书法文化领域妄自非薄。文化自信要具体化,不能说大话。不敬畏汉字,不敬畏书法,就是不敬畏先祖,不敬畏历史,不敬畏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这个观念贯穿于中南书法艺术实践的全过程。
我最早看到中南书写的長篇巨制《道德经》,是根据三国曹魏人王弼所注的通行本写成的宣纸线装本,合计5162字。2004年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一经面世便引起轰动。这部已经载入史册的楷书经典,笔墨无一字错讹,结体无一处不当,章法无一处偏势,真是笔墨飞韵,酣畅淋漓。我曾询问中南:“这么大篇幅的楷书,你能汪洋恣肆,挥洒自如,不松不紧,这需要多大的定力啊?”中南笑答:“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一旦进入《道徳经》的意境,就得把《道德经》的要求注入毫端。近年来他又告诉我:“沉迷于书法,这也可能与我的个性有关,我愿意把自己关在书房里全神贯注地写字、看书,喜欢独自在展厅或殿堂里安安静静地欣赏古人书作,用眼神捕捉线条之美,用心灵感悟文字之美,不用去解释什么观念,批判什么流派,用书法艺术表现时代精神,增强文化自信。”如果说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我以为这就是古稀之年中南的壮心。
书法艺术以文字为媒介,具有时间与空间审美的二重性。文辞优美是书法的立身基础,高层次的书法艺术,只有选择规范的书体与典雅的文辞进行创作,书法才能把文辞的文化内涵充分发挥出来,使得优美的文辞具备了震憾人心的精神感染力。所以说书法中有人格的显现,有人性的光辉,有生命的气息,有社会的理想,它集中展现了中华民族的审美境界。
我们所说的书法艺术,是指处于健康文化生态中的书法。文辞的选择能反映作者的文化底蕴和取向;书体的选择则反映作者的艺术功力和取向。收入《作楷》作品,从孔夫子到毛泽东;从《诗经》《楚辞》到唐诗宋词;从报国英雄到文人骚客,都有名篇名句入选。开卷首篇的前贤集句联云:“苏子书工曰意造,柳公管正谓心直”。其上联引自苏轼《石苍舒醉墨堂》诗意,下联引自《旧唐书·柳公权传》辞章。管中窥豹,仅从此联当可想象作者对书法的仰视。第151页还有一副自撰联云:“严于己宽于人学会舍才有得境由心造;沉下来豁出去管住嘴放开腿事在人为”。这副楹联无论韵脚、寓意与书法都属上乘之作,读来获益匪浅。
王羲之四世族孙王僧虔说:“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书法能反映一个人的学识修养、艺术才情与精神世界。透过《作楷》的选辞、集句、撰联倾向,我发现作者不只是向读者展示了文笔修养同书法与时俱进的风采,还在以晋、唐、宋人的文辞进行楷书创作,着力表达“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的时代书风,这在当今书坛是难得一见的。
其三,书论守正。
在当今书坛,既能创作书法,又能赋诗作文,还能著书育人的书法大家凤毛龟角,难得几人,而中南却三者皆备。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迄今,他陆续编写出版了《楷书基础入门》《魏碑基础入门》《欧阳询楷书》《硬笔书法》《楷书教程》《楷书章法举要》《楷书研究》等书法教材和著作,不但早已进入大中小学的教室,有些还被选编成描红本供初学者临摹。
为了普及传播楷书艺术,北京有线电视台专邀中南录制了《楷书技法讲座》。2012年他应邀为中央数字电视书画频道录制的《欧体楷书讲座》和名家点评节目,也受到观众的广泛好评。不久前他书写的《虞世南·孔子庙堂碑临本》和录制的演示视频也即将面世。在多次应邀参加全国书法篆刻展览作品评选中,中南以其谦虚严谨的治学态度、令人叹服的创作经验和丰富扎实的的书法理论,赢得了参评作品作者的尊重。
在编写各类书法教材中,中南着重指出,书法是以汉字为载体的书写艺术,是世界上中华民族独有的艺术形式。认识和学习书法艺术对了解中国文化具有基础性的意义。由于它与绘画的关系密不可分,修习国画更离不开对书法的修习。它对中国画的影响是本源性的,对外来及外在文化的影响则是开放性的。中南不仅强调书法的实用价值、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还強调修习书法必须加强文化修养。他认为书法是书者內在文化积淀的外在表现,在中国书法史上,书法家无一不是具有文化品格的人。中南认为,钟繇“每见万物皆书象之”说法中的“象”,不是事物外在的形象,而是经过人文陶冶形成的书法之“象”,是“字如其人”的“象”。当下一些不被观众接受认可的书法所以还有市场,也从一个方面反映出社会的人文生态和低俗的审美取向。因此,中南对钟王以降历代书法大家的人品多有点评。他认为颜真卿的《祭侄文稿》既体现了他的高洁人格与报国忠心,又有个人情感的真实流露,而这些是精湛的书法技艺不可或缺的文化铺垫。从这幅珍贵遗存中可以看到,作者的情感起伏,正是随着笔画的节奏、笔力的强弱、墨色的枯润予以体现的。这样的书法解析,不光把理性的笔意感性化,还为修习书法的人开启了欣赏书法艺术的通道。
中南编写的书法教材另一个特点是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编写《魏碑基础入门》《欧阳询楷书》《楷书教程》等教材中,其初衷是关注初学群体,从普及入手,侧重技法实践,兼顾史论的介绍。对初学魏碑、唐楷的临习范本进行了推荐,对不同风格的魏碑、唐碑代表作品如《张猛龙碑》《张玄墓志》《九成宫醴泉铭》《多宝塔感应碑》,抓住其笔法、偏旁、结构、布势、章法的重点要领,分别做了分析对比,都有独到的见解,能使习书者一开茅塞。
为使习修楷书的学生系统掌握楷书各大门派的精要,进而兼收并蓄、博采众长,中南以唐楷欧虞颜柳为重点,上溯魏晋钟王,下抵宋元苏赵,都加以剖析。使修习者领略到历代书法名家的健笔洒落、用意新奇的文人风骨。
最近,我又重温了中南撰写的《我愿写楷书 不怕不讨好》《书法是文化 是学问》《学别人 写自己》《唐楷怎么啦》等多篇文章,从中感受到一位书法人为了增强书法界的国家认同和文化认同呕心呖血的努力!
充分肯定中南的书法艺术成就,并非看不到他“人字俱老”的发展空间。若说他的书法有什么不足,我以为他距魏晋钟王和“唐宋书法八大家”在行草书创作上还有不小的距离。迄今为止,我们还没有看到他创作的行草书作品问世。书法圈内的人都知道,只写楷书的人,行草书似乎是其“软肋”。楷书虽然是他的强项,其弱项也是显而易见的。
光阴荏苒,岁月不居。屈指算来,我认识中南已近30个年头。1993年3月,我参加八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在京西宾馆对面的军事博物馆,经程允贤先生介绍与中南见过一面,知道他是书法的后起之秀。1995年2月我调入总政宣传部工作,与中南日渐熟悉,对其书法与人品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今天,我把12月20日三读《作楷》的感怀置于此处,作为本文的结尾:
读《作楷》感怀
怀徳怀远怀天下,
书古书今书人心。
翰墨文章两荟萃,
河清海晏长精神。
作者:屈全绳
2021年12月25日于锦江畔解甲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