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气象局召开2022年4月新闻发布会
各位媒体朋友大家上午好!欢迎大家参加中国气象局4月例行新闻发布会,我是今天新闻发布会的主持人,来自中国气象局应急减灾与公共服务司。今天邀请到国家气象中心副主任薛建军、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肖潺。首先由我向大家介绍3月全国天气气候特征、4月气候趋势预测,清明假期天气预报及提示。
第一是3月全国天气气候特征及主要气候事件。
今年3月,截至3月30日,全国气候总体呈现“暖湿”的特征。全国平均气温为7.1℃,较常年同期偏高2.5℃,为1961年以来同期最高;全国平均降雨量32.6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多15.5%。
主要天气气候事件如下:
一是有5次冷空气过程影响我国。其中3月17-19日的寒潮过程降温幅度大、影响范围广,黑龙江东北部、河北北部、北京等地降温幅度达12℃以上。
二是有3次大范围雨雪天气。其中,3月17日,受强雨雪过程影响,安徽石台县多处出现山洪、山体滑坡,部分农作物、道路被淹。3月21-23日,北方大部出现降雪,江南和华南中东部地区等地出现的大范围降雨天气对早稻播种育秧等农业生产不利。
三是北方遭遇2次沙尘天气过程。其中,3月3-5日,北方地区出现今年首次大范围沙尘天气过程,出现时间较2000-2021年平均偏晚16天。3月13-16日,北方地区出现沙尘暴天气过程,影响国土面积达181万平方公里。
四是南方出现今年首次区域性强对流天气。3月16-17日,我国南方出现今年首次区域性风雹天气,四川、云南、贵州、湖北等地出现冰雹,风雹还造成湖北、贵州及云南等地农作物受灾,部分地区房屋受损。
今年3月份,全国共发布预警信息2.6万条,较去年同期相比增加29.5%。其中,雷雨大风、暴雨预警同比增加3.7倍和2.2倍,预警信息在防灾减灾决策和各级基层组织临灾避险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022-04-01 10:30:35
第二是清明假期天气。
清明节期间,4月3-5日,全国大部分地区以晴或多云天气为主,北方大部地区气温偏高,长江以南大部地区气温偏低。四川、西藏东部、青海南部、贵州北部、云南北部等地多阴雨雪天气。
此外,3日白天至4日夜间,我国东南沿海海域将有6~8级、阵风9级的大风,其中台湾海峡、南海中西部部分海域的风力可达9级、阵风10级,需加强防范。
第三是4月全国气候趋势预测和气象服务提示。
在降水方面,预计4月,东北、新疆北部和西南大部降水较常年同期偏多。其中,黑龙江东部、吉林大部、辽宁大部、云南、四川西部和西藏东部降水偏多2~5成。全国其余地区降水接近常年同期或偏少。
在气温方面,预计4月,除广西西部、云南气温较常年同期偏低外,全国大部地区气温接近常年同期或偏高.
根据以上4月气候趋势预测,有三方面的气象服务提示建议。
一是4月东北地区东部降水偏多,发生春涝风险较大;青海和甘肃东部、宁夏、陕西、陕西,以及浙江、江西、福建、广东、海南等地可能出现春旱,对北方冬小麦拔节孕穗和抽穗开花以及南方早稻移栽可能带来不利影响;云南大部地区可能出现阶段低温阴雨,不利于夏粮产量形成和成熟收获。
二是4月影响我国的冷空气活动势力总体较弱,气象条件不利于大气污染物扩散,需关注对华北、西北地区等地空气质量带来的不利影响。
三是4月浙江、江西、福建、广东等地降水偏少、气温偏高,需警惕森林或草原火灾。此外,清明期间,全国大部地区降水少、气温偏高,祭祀扫墓、踏青出游以及农事活动较多,需防范可能引发的火灾隐患。
2022-04-01 10:40:59
以上就是我通报的内容。下面请薛建军先生为大家发布《2021年大气环境气象公报》和《2021年全国生态气象公报》。
2022-04-01 11:03:33
首先发布《2021年大气环境气象公报》。据气象观测、卫星遥感与环境监测分析,2021年气象条件有利PM2.5和臭氧浓度的下降,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期间大气环境持续改善。
2021年全国大气环境继续改善。霾日数继续下降。全国平均霾日数21.3天,较2020年减少2.9天,较2016年减少16.6天;京津冀、汾渭平原和长三角2021年平均霾日数分别为31.7、35.2和20.9天,较2020年分别减少6.8、8.8和5.6天。全国PM10、PM2.5平均浓度分别为54微克/立方米和30微克/立方米,较2020年分别降低3.6%、9.1%;全国臭氧平均浓度为137微克/立方米,比2020年降低0.7%,(PM10、PM2.5、臭氧资料来源于中国环境监测总站)。2021年,全国大部地区保持了近年来酸雨改善的较好水平。
2021年北方地区气象条件偏有利,南方地区气象条件偏不利。2021年,京津冀等北方区域受冷空气偏强、风速偏大等影响,气象条件可使PM2.5浓度较2020年下降2-6%;受5-9月降水日数偏多、高温和辐射偏弱等影响,气象条件较2020年有利于臭氧浓度下降。2021年,珠三角等南方区域受有效降水日数偏少、风速偏小等影响,气象条件可使PM2.5浓度较2020年升高3-10%;受5-9月辐射和高温偏强等影响,气象条件较2020年不利于臭氧浓度下降。
2021年沙尘天气偏多偏早偏强。2021年我国共出现了13次沙尘天气过程,较2020年偏多3次。2021年沙尘过程具有首发时间早、强度强、影响范围广等特点。2021年首次沙尘天气过程起始于1月10日,为2002年以来最早。2021年春季发生4次沙尘暴以上级别沙尘天气过程,为2013年以来同期最多。其中,2021年3月13日至18日强沙尘暴天气过程为近十年来最强。
2021年影响我国的主要沙源地气象条件有利于沙尘天气的发生。2021年春季,内蒙古大部、青海北部、甘肃北部等沙源地的部分地区大风日数较近5年平均偏多5-15天。2020年秋季,新疆南疆盆地西部、青海、甘肃、内蒙古中西部等地降水量较2019年同期明显偏少,部分地区偏少80%以上,不利于植被生长。2021年3月,蒙古国和我国北方十省区积雪较2020年同期分别偏少15.1%和10.9%。总体而言,2021年影响我国的主要沙源地受冷空气大风偏强、积雪覆盖偏少等影响,气象条件有利于沙尘天气偏多偏强。
值得关注的是,尽管大气环境呈现向好趋势,但受不利气象条件影响,冬季持续性、区域性霾和重污染天气过程和夏季区域性臭氧污染天气过程仍时有发生,大气污染防治措施的落实力度不能放松。
2022-04-01 11:05:21
第二项发布《2021年全国生态气象公报》。
第一,2021年全国水热条件总体好于常年和2020年,植被生态质量达2000年来最高,水土保持功能持续提升。
2021年全国平均降水量有672.1毫米,较常年值(1981-2010年均值)偏多42.2毫米;全国平均≥0℃积温为4423.5℃·日,较常年和2020年同期分别偏多6.6%和2.6%,水热条件总体利于植被生长和生态质量的提高。特别是2021年我国北方和西部大部地区降水偏多以及春季回暖早、秋季霜冻迟,为植被生长提供了良好的水热条件。
监测结果表明,2021年全国植被生态质量指数为68.8,较常年提高7.7%。与2020年相比,2021年全国植被生态质量指数提高0.4%,其中全国植被覆盖度增加0.6个百分点,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增加0.7克碳/平方米。从2000-2021年全国总体变化趋势来看,全国植被生态质量指数升高实现了“三级跳”,2012-2021年植被生态质量指数较2000-2001年、2002-2011年两个阶段平均水平分别提高15.9%、7.8%,2021年达2000年以来最好。全国植被生态质量的提升也使水土保持功能提升,这主要得益于我国实施的生态保护和修护工程叠加有利的气象条件,共同促进了植被生态的改善、地表越来越绿。
第二,2000年以来全国有91.8%的区域植被生态持续改善,2021年全国草原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和产草量达2000年以来最高
2000-2021年全国有76%的区域年降水量呈增加趋势,有96%的区域年平均气温呈升高趋势,有利于植被生长。全国有91.8%的区域植被生态质量指数呈提高趋势,中东部大部地区平均每年增加0.25-1.5,植被生态质量改善明显。从草原、森林、农田三大生态系统来看,2021年全国草原区水热条件优越,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和产草量均达2000以来最高;2021年全国林区气象条件较好,森林生态质量达2000年以来第二高;2021年全国农区气象灾害影响总体较轻,加之农业措施得力,粮食平均单产创2000年以来新高。
第三,2000年以来北方荒漠化区大部地表生态持续向好,西南石漠化区2021年植被生态质量达2000年以来最好。
2000-2021年北方地区高度易起沙尘和极易起沙尘的土地面积比例从2000年的48.1%降至2021年的39.5%,下降了8.6个百分点;轻度和不易起沙尘的面积比例从2000年的30.3%上升至2021年的41.8%,增加了11.5个百分点。这表明我国北方地区荒漠化程度减轻,地表生态在向好发展。2000年以来西南石漠化区植被生态质量总体呈提高趋势,2021年达2000年以来最高。贵州、广西、云南石漠化植被生态质量呈改善趋势的比例分别为98.7%、99.2%和89.7%,生态改善明显。
此外,《2021年全国生态气象公报》还评价了气象条件对三江源、祁连山、东北林区、海河流域、黄土高原、秦岭、武夷山等重点生态功能区以及洞庭湖、鄱阳湖、太湖等重点湖泊的影响,评估结论见公报。
2022-04-01 11:06:05
谢谢薛建军先生为大家做的介绍。下面进入媒体提问环节。
2022-04-01 11:06:32
本次新闻发布会发布了《2021年大气环境气象公报》,内容显示全国大气环境继续改善,改善的程度有多少呢?目前达到了怎样的水平?谢谢。
2022-04-01 11:10:58
2021年全国的平均霾日数21.3天,较2020年减少2.9天,京津冀、汾渭平原和长三角等地区霾日数较2020年分别减少了6.8、8.8和5.6天,2021年全国平均霾日数较峰值下降35.9天,2003年的年平均霾日数达到57.2天,下降幅度达63%。其中京津冀、汾渭平原、长三角、珠三角霾日数较2000年以来的峰值分别下降了53.9、87.5、82.2和75天,降幅分别为63%、71%、80%、97%。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的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PM2.5平均浓度为30微克每立方米,较2020年下降9.1%,2021年全国臭氧平均浓度为137微克每立方米,较2020年下降0.7%,2021年大气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但是在全国大气环境大幅改善的情况下,遇到不利气象条件仍然有大范围霾天气的发生,2021年一共发生6次大范围的霾天气过程。我们还要坚持大气污染防治行动,持续开展重污染天气监测预报预警工作。
2022-04-01 11:13:58
2021年我国共出现13次沙尘天气,跟2020年相比多了3次,原因是什么?另外一个问题,未来沙尘天气发展趋势如何?谢谢。
2022-04-01 12:11:09
春季,沙尘是常见的高影响天气过程。2021年春季我国北方地区平均沙尘日数比常年同期偏少1.2天。沙尘日数虽然较常年偏少,但实际上也是2007年以来同期最多的,北方地区共出现9次沙尘天气过程,比常年同期的17次明显偏少,但是强沙尘暴天气过程为2013年以来最多且强度大,因此感觉沙尘天气似乎变多了。
究其原因,2021年沙尘天气偏多主要受这几个方面影响,2021年1-3月西北地区降水明显偏少,尤其是3月内蒙古西部、甘肃中西部、青海北部、新疆西部等地普遍偏少8成以上。2021年3月,有4次冷空气过程,包括2次寒潮过程和1次强冷空气过程,冷空气活动频繁、强度大、持续时间长,再加上降水少,有利于沙尘天气的出现。
从沙尘天气变化的趋势与全球变暖有一定关系。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春季北半球中高纬度纬向型环流发生的频率更高,冷空气势力总体较弱,有利于沙尘日数减少。未来在全球变暖背景下,年代际尺度上总体依然是有利于春季沙尘日数呈偏少特征,但在年际尺度上不排除仍有春季沙尘日数偏多的年份。
2022-04-01 12:11:39
据了解,刚刚过去的冬季又形成一次拉尼娜事件,请问拉尼娜还会持续吗?据报道,今年大概率会出现北方洪涝、南方干旱的情况,是这样吗?对我国春季汛期形式有什么预判?谢谢。
2022-04-01 13:01:46
您刚才的提问包含了两方面的内容,第一是问到拉尼娜的情况,另外是汛期预测的情况。
首先我来介绍一下拉尼娜的情况。根据我们的监测,从2020年8月份开始,赤道中东太平洋经历了一次中等强度的拉尼娜事件,这次事件在2021年4月份结束。但是2021年秋季,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再次进入拉尼娜状态,并且在2022年1月正式形成一次弱的拉尼娜事件。预计这次拉尼娜事件将在春末夏初阶段结束。拉尼娜事件对我国气候会产生影响,同时,我国气候还受到海温、积雪、植被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汛期气候是全社会非常关注的话题,因为我国季风气候的特点,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而且降水时间和空间分布不均。暴雨、强对流、干旱、高温、台风常常在这一时段发生,对经济社会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影响重大。
为此,我们进行了认真的研判,预计今年夏季气候状况为一般到偏差,旱涝并重,区域性旱涝灾害明显,极端天气偏多。
预计夏季北方多雨的可能性大,黄河流域中下游、海河流域、辽河流域、嫩江流域降水较常年同期偏多,暴雨过程多,可能有较重汛情;华东南部、华中南部、西南东部、华南北部、新疆、西北西部等地降水偏少,可能出现阶段性气象干旱。
预计今年夏季我国中东部大部分气温偏高,华东、华中、新疆等地可能会出现阶段性的高温热浪。
预计今年全年登陆我国的台风个数接近常年到偏多,台风影响偏重。
现在离夏季还有2个月,因此气候预测也多少存在一些不确定性,特别是影响我国主汛期重要的海洋系统、大气环境系统也在变化和调整之中,因此我们会密切监视主要的影响天气系统和气候变化特征,做好预测预报服务。
2022-04-01 13:02:28
气象部门会及时、滚动预报,及时向大家发布我们最新的预测信息。
2022-04-01 13:03:10
恰逢春播春种关键时期,今年是否出现了倒春寒?入春以来天气形势对农业影响是怎样的?4月天气对农业生产有什么影响?谢谢。
2022-04-01 13:03:29
粮食生产、粮食安全已经成为大家普遍关注的问题。中国气象局也高度重视春季农业生产工作,专门组建了由国家气象中心专家牵头的全国农业气象服务专家组。您这个问题请薛建军先生做解答。
2022-04-01 13:03:47
首先回答关于倒春寒的问题,倒春寒是一种农业气象灾害,并不是我们生活中对降温的感觉,而是指3-5月前期暖、后期冷,且后期气温明显低于正常年份,对农业生产造成不利影响的农业气象灾害。春季冷空气频繁,气温波动大,有时会发生倒春寒,冷空气南下越晚、越强、降温范围越广,发生倒春寒的可能性就越大。
今年目前为止的情况是这样的,3月16-18日中东部地区出现雨雪降温天气,北方冬小麦处于返青起身阶段且具有一定的抗寒能力,降温对冬小麦影响不大。另外,由于北方大部的果树还没有开花,部分处于花蕾期的果树具有一定的抗寒能力,降温也没有导致明显的花期冻害。因此这次降温对北方来说并不是倒春寒。
3月19-23日,湖南北部、江西北部等地出现3-4天日平均气温不足12摄氏度的轻度倒春寒天气,对早稻播种育秧不利,但是由于农户采取了适度的推迟播种、工厂化育秧等措施,降低了降温的影响,倒春寒对早稻的影响有限。
下面回答第二个问题,关于入春以来天气形势对农业的影响。入春以来气象条件有利于农业生产,南方没有出现明显的低温连阴雨。南方春播区气温偏高1~4摄氏度,降水量50~250毫米,有利于春播。西北地区中东部春播以来气温偏高2~4℃,总体利于春小麦播种育苗。
北方冬麦区和南方油菜区入春以来气温偏高,长势良好。2月下旬以来,北方冬麦区气温偏高1~4℃,冬小麦苗情明显转化升级,一、二类苗的比例明显增加。南方冬麦区播种以来光温水总体较好,目前全国冬小麦生产形势向好。2月下旬以来,油菜产区大部气温偏高2~4℃,光热充足,利于油菜开花授粉,全国油菜长势良好,一、二类苗比例接近常年。
预计4月全国大部分农区气温偏高,主要农区发生倒春寒的风险较低,全国大部农区热量充足、墒情良好,利于农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以及春播适时播种和幼苗生长。但是,东北地区东部发生春涝的风险较大,华北西部、江南中南部、华南中东部等地可能发生春旱;西南地区南部可能出现阶段性低温阴雨。
气象部门会密切关注主要农区天气气候,和农业农村部门加强会商研判,共同为农业生产保驾护航。
2022-04-01 13:04:00
总体来说,生态环境相较去年有什么变化?特别是大家关注的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情况如何?谢谢。
2022-04-01 13:04:22
总体来说,2021年全国植被生产质量是在2020年已是2000年以来最好水平基础上的“好上加好”,达到了2000年以来最好。这主要体现在,2021年全国植被生态质量指数为68.8,较常年提高7.7%,较2020年提高0.4%,其中全国植被覆盖度较2020年增加0.6个百分点,这样的成果主要得益于国家实施的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加上2021年我国常年缺水的北方和西部大部地区降水偏多,为植被生长提供较好的水分条件。2021年和2020年,我国北方和西部大部地区降水量都比常年偏多。
关于三江源地区,2021年三江源地区降水量少于2020年,多于常年,总体利于植被生长和湖泊蓄水。2000—2021年三江源地区年降水量呈增多趋势,平均每十年增加40.3毫米,利于湖泊和积雪面积增加;同时2000年以来三江源地区气温呈上升趋势,年平均气温平均每十年增加0.39℃。监测结果显示2000—2021年三江源地区有93.7%的区域植被生态质量指数呈增长趋势,较2020年上升0.9个百分点,其中三江源地区东北部增幅明显,平均每年增加0.25-0.75。
2022-04-01 13:04:45
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感谢各位媒体对气象部门的关心和支持,谢谢大家!
2022-04-01 13:0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