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地位得到显著提升,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


生态环境质量实现全局性改善。中国打赢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污染防治攻坚战阶段性目标任务圆满完成。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城乡环境更加宜居。2017—2021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细颗粒物浓度下降25%,降至30微克/立方米;优良天数比例上升5.0个百分点,达到87.5%;重污染天数下降近四成,降至0.9%。全国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比例上升17个百分点,达到84.9%,劣Ⅴ类水体比例下降7.1个百分点,降至1.2%。全国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和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双双超过90%。人民群众身边的蓝天白云、清水绿岸明显增多,生态环境获得感显著增强。


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不断提升。中国积极推动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持续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我国森林覆盖率和森林蓄积量连续30年保持“双增长”,2021年森林覆盖率超过23%,森林面积达2.2亿公顷,蓄积量175.6亿立方米。人工林面积7954.28万公顷,全球增绿四分之一来自中国。第一批国家公园保护面积达23万平方公里,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占陆域国土面积的18%。


能源绿色低碳化步伐逐步加快。中国积极稳妥推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2021年,可再生能源装机突破10亿千瓦,较2012年增长2.4倍,水电、风电、太阳能发电、生物质发电装机均居世界第一。清洁能源占能源消费比重25.5%,较2012年提高近11个百分点。煤炭消费占能源消费比重从2012年的68.5%下降到2021年的56.0%。资源利用效率全面提高,中国能耗强度累计下降约26.2%,实现节能量达到14亿吨标准煤,相当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9.4亿吨。再生资源利用能力显著增强,2021年废钢利用量约2.7亿吨,再生铜产量365万吨,再生铝产量800万吨。


绿色生活方式逐步形成。“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入人心,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正在成为更多人的自觉选择。以机关、家庭、学校、社区、出行、商场、建筑等七大领域为重点,绿色生活创建行动全面推进。因地制宜推行生活垃圾分类,扎实推进塑料污染全链条治理、节约粮食反对浪费行动。大力促进绿色消费,2021年,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均超过350万辆,销量连续7年位居世界第一。


生态文明法律和制度体系不断完善。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土壤污染防治法、环境保护税法、核安全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等10多部法律完成制修订,覆盖各类环境要素的生态环境法律法规体系基本建立。省以下生态环境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河(湖、林)长制、排污许可制度、国家公园制度、生态保护红线制度等改革举措全面实施,生态文明“四梁八柱”性质的制度体系基本形成。开展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坚决查处一批破坏生态环境的重大典型案件、解决一批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环境问题。


全球环境治理贡献日益凸显。推动《巴黎协定》达成、签署、生效和实施。宣布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加强中美、中欧气候领域对话。成功举办《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第一阶段会议,宣布成立昆明生物多样性基金等东道国举措,发布《昆明宣言》。倡导建立“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和绿色“一带一路”大数据平台,开展南南合作,帮助发展中国家提高环境治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