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科技事业取得重大成就,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从2012年的世界第34位上升至2021年的第12位,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
科技产出量质齐升。2021年,高被引论文数为42920篇,排名世界第2位,是2012年的5.4倍,占世界比重为24.8%,比2012年提升17.5个百分点。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从2012年的3.2件,提升至2021年的19.1件。专利国际化水平不断提高,PCT专利申请量从2012年1.9万件增至2021年6.95万件,连续三年位居世界首位。2021年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37294亿元,是2012年的5.8倍,技术合同成交额占GDP比重达到3.26%。
重大成果不断涌现。基础前沿领域取得重大原创成果,“祖冲之二号”和“九章二号”在超导量子和光量子两个物理体系上实现量子优越性。战略高技术取得新进展,“天问一号”开启火星之旅,“羲和号”实现太阳探测零的突破,“神舟十三号”和“天和”核心仓成功对接,“海斗一号”全海深自主遥控潜水器打破多项世界纪录,高温气冷堆核电示范工程首次并网,国产超大规模人工智能预训练模型跻身世界前列。科技引领现代产业创新发展,世界首次实现500公里量级现场光纤量子通讯,世界首套设计时速达600公里的高速磁浮交通系统成功下线。
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更加强化。加快建设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企业创新更加活跃。高新技术企业数从2012年的4.9万家增加到33万家,增长5.7倍。2021年有683家企业进入全球研发投入2500强榜单,在无人机、电子商务、云计算、人工智能、移动通信等领域成长起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型企业。
区域创新高地加快形成。建设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成渝等区域科技创新中心。2021年,中国有19个区域进入《全球创新指数》全球创新集群百强,其中,粤港澳(第2位)、北京(第3位)、上海(第8位)进入全球前10位。国家高新区成为各地区创新高地,2021年全国169家国家高新区营业收入预计超过48万亿元,约为2012年的2.9倍。
科技人才结构更加优化。2021年,我国研发人员总量预计为562万人年,是2012年的1.7倍,稳居世界第1位。每万名就业人员中研发人员数量由2012年的42.6人年预计提高到75.3人年。深入实施国家重大科技人才计划,强化在重大科技任务攻关中培养造就高层次创新人才团队。加强对青年人才的培养,在国家科技计划项目中设立35岁以下青年科学家项目。人才结构更加优化,涌现出一批世界顶尖科技人才。中国内地入选世界高被引科学家数量从2014年的111人次,增长到2021年的935人次,增长7.4倍。
研发投入快速增加。2021年,我国全社会R&D经费支出预计达到2.79万亿元,是2012年的2.7倍,是世界第二大研发投入国,R&D经费投入强度从2012年的1.91%提升到2021年的2.44%(2020年OECD为2.68%,欧盟为2.20%)。基础研究经费稳步增长,2021年基础研究经费预计达到1696亿元,是2012年的3.4倍。基础研究经费占R&D经费比例预计为6.09%,达到历史最高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