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科协积极履行党和政府联系科技工作者的桥梁纽带职责,推动开放型、枢纽型、平台型组织建设,将广大科技工作者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定创新自信,奋力创新争先,投身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宏伟目标。


十年来,科学家精神价值认同感大幅提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涵养优良学风。中国科协、中组部等11部委共同组织实施的老科学家学术成长采集工程,累计采集622位老科学家及科学家群体资料,入藏书信、手稿等实物资料141301件,数字化资料 338963件,视频 468985分钟,音频 556063分钟,出版传记丛书146册,成为国内规模最大、内容最全面、类型最广泛的现当代科学家珍贵历史资料收藏工程。在党中央、国务院关心下,中国科学家博物馆即将建成开放,这是全世界首个以科学家群体为主题的博物馆,必将成为科技工作者的精神家园和情感殿堂。联合教育部、科技部等7部委命名140个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联合教育部、共青团中央等发起实施的“共和国的脊梁-科学大师名校宣传工程”,动员17所高校排演18部科学家主题舞台剧,累计演出400余场,吸引超千万人在线观看。大力开展学风建设,打造“学风涵养工作室”和“风启学林主题社区”两个IP,编创汇集学风涵养优秀作品5000余份,在微博、B站、抖音等传播覆盖近4亿人次。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和志愿服务精神,注册科技志愿服务组织5.6万个,实名注册科技志愿者245万人,以实际行动践行科技为民。


十年来,中国特色一流学会建设成效显著。全国学会聚焦靶心,深化改革,开放发展,组织凝聚力、学术引领力、社会公信力不断提升。10年间,中国科协全国学会个人会员增长47.1%,达到637万名,其中外籍会员5000余名,团体会员7.4万个。学术引领水平持续提升,中国建筑学会梁思成奖等129个学会奖项入选《社会科技奖励目录》;打造世界机器人大会、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等30余个国际高端学术交流品牌。科技服务能力不断增强,累计发布3600余项团体标准,形成与国家标准、国际标准相衔接的团体标准研制机制。学会治理改革迈上新台阶,2020年全国学会总收入36.3亿元,较2012年增长72.3%;从业人员达4000余人,较2012年增长24.3%。中国特色一流学会建设成效显著,累计17个全国学会进入5A级社会组织行列,22个学会先后荣获第三届、第四届“全国先进社会组织”荣誉称号。


十年来,世界一流期刊建设提振创新自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期刊传承人类文明,引领科技发展,直接体现国家科技竞争力和文化软实力。我国科技期刊的学术引领力和国际影响力显著增强,国际重要期刊检索库收录我国科技期刊数量从152种增至257种,被收录期刊的刊均影响因子从1.13升至4.42,增长2.9倍,年均增长率达到18.9%。进入国际学科排名前25%的期刊数量由7种增至96种。已有25种期刊学科排名进入国际前5%,20种期刊位列学科前三,《镁合金学报》《园艺研究》《先进陶瓷(英文版)》等7种期刊跻身学科第一,《细胞研究》《电化学能源评论》《信息材料》3种期刊影响因子超过20,进入全球百强。被国际重要数据库收录的我国科技期刊作者来源地覆盖122个国家和地区、4697个科研机构,引用来源地覆盖124个国家、9608个科研机构,较十年前均有大幅增长。


十年来,“科创中国”助力创新驱动发展。中国科协推动“科创中国”建设,通过建平台、解难题、促转化、助创业,团结引领广大科技工作者服务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集中优势资源,畅通科技工作者成果转化通道,在全国遴选65个试点城市(园区),累计组建400余支科技服务团,动员3万余名科技工作者,为他们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推动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建设数字化服务平台,提高科技资源匹配效率,打造“科创中国”公共技术服务与交易平台,汇聚“问题库”“项目库”等资源143万余项,建成纵横联动的130余个协作站体系,开展技术路演、揭榜挂帅、榜单推介等活动,为基层近4000家企业解难题、促升级。创新组织模式,促进产学研金深度融合,成立“科创中国”联合体和咨询委员会,在各地建设200余个各具特色的新型组织载体,增强创新创业群体之间的机制化合作、体系化融通,促进产业链上下游联合、大中小协作。


十年来,高质量科普服务惠及更广泛人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中国科协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逐步建立品牌、平台、机制、队伍、改革、阵地六位一体的高质量科普服务体系。强品牌,集成科协系统优质科普资源打造“科普中国”总品牌,累计资源量53Tb,传播量416亿人次,科学辟谣平台传播量27亿人次。搭平台,连续18年举办全国科普日活动,2021年约2.81亿人次参加;联合开展两次“天宫课堂”授课,总点击量超40亿次。广泛动员社会力量,科普中国平台汇聚传播渠道715个,专业机构与合作团队累计2189个。建机制,深化《科学素质纲要》实施联合协作机制,动员125家知名机构成立中国公众科学素质促进联合体,组织22家企业发出“科学素质赋能 科技自立自强”中国企业公益科普联合倡议,发起16家场馆和社会组织成立科技文化场馆联合体。聚队伍,调动科技工作者开展科普的积极性,科普信息员近1000万人;成立科技志愿服务总队,注册科技志愿者213万人;发展基层农技协组织2.5万个,建设中国农技协科技小院339个。推改革,内容、渠道、团队一体化推进科普供给侧改革,扩大有效供给;青少年科技教育改革不断深化,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等活动十年来累计参与近1亿人次,“英才计划”和高校科学营活动累计培养7000余名优秀中学生、组织10万多名高中生开展科研实践。抓阵地,现代科技馆体系长足发展,实体科技馆408座,免费开放科技馆339座,流动科技馆累计巡展4944站,科普大篷车行驶里程超过5000万公里,农村中学科技馆累计建设1112所,数字科技馆资源总量17.05TB,用户总数1512万。据不完全统计,现代科技馆体系线下服务公众超过8.5亿人次,科技馆已成为全国各类博物馆中馆均服务观众量最多的场馆。组织动员地方科协、全国学会、企业、科研院所等多元主体参与,今年已认定2021-2025年科普教育基地800个,累计认定2100余家单位;认定2021-2025年全国科普示范县53个、创建单位515个。


十年来,对外民间科技合作交流更加活跃。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坚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增进对国际科技界的开放、信任、合作的重要指示精神,中国科协与重要国际组织在华举办全球性主场会议累计280余场,习近平主席分别向世界公众科学素质促进大会(2018年)、世界科技与发展论坛(2019年)、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2019年)、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2019年)、第三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2020年)、第32届国际航空科学大会(2021年)致贺信或视频致辞。大力支持我国科学家发起设立国际科技组织,国际氢能燃料电池协会已经国务院批准设立。截至2021年底,中国科协及所属全国学会共加入372个国际科技组织,科协系统选送人员在上述组织中担任执委以上任职数量共399个,其中主席、副主席任职170个。“一带一路”国际科技组织合作平台建设项目累计吸引200余个国际组织和千余个国别组织参与,涉及150个国家。推动与缅甸、巴基斯坦开展工程能力标准和工程师资格互认。多措并举吸引海外科技工作者来华发展,建设全国海智工作基地108家,国家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24家,海外创新创业基地6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