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工业和信息化系统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经济思想,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大力实施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战略,推动工业和信息化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显著增强了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有力地夯实了我国经济发展的根基,也为稳定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促进世界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中国工业经济持续平稳增长,筑牢稳定经济大盘“压舱石”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是国家经济命脉所系,强调把高质量发展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坚定不移把制造业和实体经济做强做优做大。面对国内外严峻复杂经济形势,工业和信息化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认真落实“六稳”“六保”工作任务,加强和改进行业管理,积极应对外部冲击影响,全力保持工业经济平稳运行,保持制造业占比基本稳定,筑牢稳定经济大盘“压舱石”。2012年至2021年,我国工业增加值从20.9万亿元增长到37.3万亿元;以不变价计算,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6.3%,远高于同期全球工业增加值2%左右的年均增速;制造业增加值从16.98万亿元增加到31.4万亿元,占全球比重从22.5%提高到近30%。我国生产了全球六成左右的粗钢、水泥、电解铝、甲醇等原材料,智能手机、计算机、电视、工业机器人等新产品产量位居全球首位。产品国际竞争力持续提升,工业产品出口覆盖世界几乎所有国家和地区,制造业中间品贸易在全球的占比达到约20%,通信设备、高铁、船舶等国际竞争优势凸显。人民群众获得感显著增强,智能家电全面普及,功能性纤维、生物基纤维等产品走进千家万户,千人汽车保有量由2012年的89辆提高到2021年的208辆。
二、巩固提升完整产业体系优势,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竞争力不断提升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产业链、供应链在关键时刻不能掉链子,要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的攻坚战,保持好全球最完整的产业体系。工业和信息化部立足我国产业规模优势、配套优势和部分领域先发优势,统筹补短板、锻长板,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和制造业强链补链行动,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竞争力不断提升。工业基础能力持续提升,轨道交通、电力装备、航空航天用铝合金、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等一批关键基础产品和材料实现规模化应用,基础产品的可靠性、一致性和稳定性明显提升。围绕增强共性技术供给能力,布局建设动力电池、增材制造等22个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和硅基混合集成等2个国家地方共建制造业创新中心,推动建设200多个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支持建设125个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新兴产业发展步伐加快,服务机器人、充电桩、智能可穿戴设备等新产品增势强劲,2021年新能源汽车产量达到354.5万辆。新材料产业产值实现翻番。产业体系更加完备,拥有41个工业大类、207个工业中类、666个工业小类,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冲击时,在最短时间内解决了医用防护服、口罩、医疗设备、药品、检测试剂盒等防疫物资缺口问题。截至2022年5月,中国累计向153个国家和15个国际组织提供了46亿件防护服、180亿人份检测试剂、4300余亿个口罩、22亿剂新冠肺炎疫苗等抗疫物资。
三、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扎实成效,中国制造加快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提高我国经济综合竞争力的关键举措;要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继续做好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这篇大文章;加快绿色低碳技术攻关,持续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工业和信息化部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推进工业绿色低碳发展,加快新兴产业发展以及淘汰落后和化解过剩产能。产业结构加快向中高端发展,高技术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分别从2012年的9.4%、28%提高到2021年的15.1%和32.4%,对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分别达到28.6%、45%。淘汰落后和化解过剩产能成效显著,钢铁行业提前两年完成“十三五”去产能1.5亿吨目标,1.4亿吨“地条钢”全面出清。电解铝、水泥等行业落后产能基本出清。制造业数字化水平显著提升,截至2021年底,全国工业企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分别达55.3%和74.7%,比2012年分别提高30.7和25.9个百分点。建成700多个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炼化、印染、家电等领域智能制造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工业互联网平台连接设备超过7800万台(套),服务工业企业超160万家。工业绿色转型步伐加快,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在“十二五”“十三五”分别下降28%和16%基础上,2021年进一步下降5.6%。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在“十二五”“十三五”分别下降35%和39.6%基础上,2021年进一步下降7%。2020年一般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达55.4%,再生资源回收利用量约3.8亿吨。2012年以来环保装备制造业总产值年复合增长率超过10%。产业发展区域协调性进一步提升,落实国家重大区域战略,打造制造业区域增长极,培育445家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引导基地提升集群化发展水平,基地内企业超400万家,上市及挂牌企业数量超过1万家,创造了全国三成以上工业增加值和进出口额、四成以上的利润总额,成为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和制造强国建设的重要载体。开展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专项行动,遴选确定25个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推动构建“产业+科技+金融+人才”的发展生态,打造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动力源。
四、重点领域创新取得重大突破,中国制造加快向中国创造转变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把制造业搞上去,创新驱动发展是核心。工业和信息化部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统筹推进重大专项、重大工程、重大项目实施,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产业创新从单点突破向系统能力提升加速转变。“复兴号”高速动车组跑遍神州大地,已经成为当下更快捷、更舒适的出行选择。“奋斗者”号全海深载人潜水器抵达马里亚纳海沟,已完成21次万米下潜,万米深潜次数和人数居世界首位。C919大飞机研制取得重大进展,即将取证交付。全球单机容量最大的百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在白鹤滩水电站顺利投产,全部机组一年发电量可满足约7500万人一年的生活用电。超大直径盾构机“京华号”顺利投用,穿山入地,打造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移动机器人、水下机器人、扫地机器人、无人机等技术以及磁共振、超声影像等高端医学影像装备处于国际领先水平。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单体能量密度相比2012年提高1.3倍、价格下降80%,主流车型续驶里程从150公里提高至500公里以上。
五、建成全球规模最大、技术领先、保障有力的网络基础设施,5G实现全球引领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强化信息资源深度整合,打通经济社会发展的信息“大动脉”。工业和信息化部把握信息技术发展演进趋势和规律,统筹发展和安全,推动网络强国建设迈出坚定步伐。网络基础设施实现跨越提升,建成全球规模最大、技术领先的光纤宽带和移动通信网络。所有地级市全面建成光网城市,百兆及以上接入速率用户占比达93.4%,千兆接入速率用户突破5000万。4G基站规模占全球总量一半以上,建成5G基站达到161.5万个,5G移动电话用户达4.13亿户。技术产业实力显著增强。移动通信技术实现从“3G突破”“4G同步”到“5G引领”,5G标准必要专利占比38.2%,5G芯片、移动操作系统等关键核心技术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持续缩小。建成全球最大最完整的光通信产业体系,光通信设备、光模块器件、光纤光缆等的部分关键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我国互联网领域独角兽企业301家,占全球25%。电子商务、电子政务、远程办公、在线教育、视频直播等互联网应用全面普及,大幅提升社会运转效率,移动支付年交易规模达527万亿元,新经济形态创造超过2000万个灵活就业岗位。以5G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在工业制造、港口、矿山、医疗、教育、文旅等诸多行业领域加速应用,应用案例累计超过2万个。信息通信普惠共享质优价廉,电信普遍服务纵深推进,历史性实现全国行政村“村村通宽带”,全国中小学(含教学点)联网率从25%提升至100%,远程医疗覆盖所有脱贫县,有力支撑打赢脱贫攻坚战。网络提速降费深入实施,宽带网络平均下载速率从每秒1.6Mbit提升至每秒62.5Mbit,增长近40倍,移动网络单位流量平均资费降幅超95%。携号转网全国实行,累计携号转网用户超6100万人次。互联网应用适老化改造和信息无障碍工程加快推进,帮助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共享信息化发展成果。“通信行程卡”累计提供公益查询服务近600亿次,有力支撑常态化疫情防控和人民群众顺畅出行。应急通信保障能力持续增强,圆满完成重大活动保障任务,防汛抗旱、抗震救灾、应急处突保障能力不断提高。APP开屏弹窗“关不掉”“乱跳转”、强制下载软件等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得到有效整治,骚扰电话有效投诉及时处置率超过99%,垃圾短信用户投诉量降至历史最低。工信领域数据安全管理体系初步形成,工业互联网等新型设施安全保障体系基本构建,网络安全产业综合实力快速提升。
六、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充分激发,中国企业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显著增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快建设一批产品卓越、品牌卓越、创新领先、治理现代的世界一流企业;我国中小企业有灵气、有活力,中小企业能办大事,要加强对中小企业创新的支持,促进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工业和信息化部始终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方针,统筹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完善政策和环境,保护和激发企业活力,企业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显著增强。2012年到2021年,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资产总额、营业收入分别从19.7万亿元、21.7万亿元,提升到44.33万亿元、40.24万亿元。中小企业综合实力、核心竞争力和履行社会责任能力不断增强,截至2021年末,全国市场主体达到1.5亿户,比2012年增长了2.8倍,其中企业达4842.3万户,增长1.7倍,99%以上的企业是中小企业;规模以上工业中小企业户数达40.1万户,营业收入达75.5万亿元、利润总额达4.7万亿元、资产总计达77.3万亿元,较2012年分别增长23.5%、38.7%、37.1%、101.5%。2021年,我国私营个体就业总数达4亿人,较2012年增加2亿多人。第四次经济普查数据显示,中小企业从业人数占全部企业从业人员比例的80%。以中小微为主的民营企业2019年成为我国第一大外贸经营主体,2021年进出口值占比达到48.6%,对外贸增长的贡献度超过58.2%。2020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R&D)达到1.53万亿元,是2012年研发经费的2.55倍,投入强度由0.71%提高到1.41%。有研发活动的工业企业数由2012年的4.7万个提高到2020年的14.7万个,企业占比由13.7%提高到36.7%。截至目前,工业和信息化部已培育国家级“小巨人”企业4762户、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848家,带动各地培育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4万多户,入库培育企业11万多家。单项冠军企业、“小巨人”企业平均研发强度分别达5%、7%,是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平均水平的5倍、7倍,是提高我国经济创新活力、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竞争力的重要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