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人多水少、时空分布不均,水旱灾害频发,是世界上水情最为复杂、江河治理难度最大、治水任务最为繁重的国家之一,兴水利除水害历来是治国安邦的大事。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把治水作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长远大计来抓,明确提出“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擘画国家“江河战略”,为新时代水利事业发展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社会各界关注治水、聚力治水、科学治水,实施了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举措,战胜了多次重大水旱灾害,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水利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事关战略全局、事关长远发展、事关人民福祉的水利大事,我国水利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


一、党的十八大以来水利发展成就


(一)水旱灾害防御能力实现大幅度提升。全面落实“两个坚持、三个转变”防灾减灾救灾理念,深入推进长江、黄河、淮河等大江大河治理,淮河出山店、西江大藤峡、泾河东庄等一批控制性枢纽加快建设,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中小河流治理、山洪灾害防治等薄弱环节建设不断加强。十年来,全国新增水库库容1051亿立方米、新增5级以上堤防5.65万公里,大江大河基本形成以河道及堤防、水库、蓄滞洪区为主要组成的流域防洪工程体系,基本具备防御新中国成立以来发生的最大洪水能力。强化雨情水情汛情工情监测,完善预报预警预演预案措施,科学调度长江三峡、黄河小浪底、嫩江尼尔基等水利工程,成功战胜长江、黄河、淮河、海河、珠江、松花江、辽河、太湖等多次流域性大洪水,多次重大汛情旱情。特别是战胜了2021年黄河中下游历史罕见的秋汛,避免了黄河下游140万群众转移。战胜了2022年珠江流域北江自1915年以来最大洪水,确保了广州市和珠江三角洲防洪安全。战胜了珠江流域2021年至2022年秋冬春连旱,确保了粤港澳大湾区供水安全。奋力抗击今年长江中下游发生的自1961年以来最严重旱情,保障了1385万群众饮水安全,保障了2856万亩秋粮作物灌溉用水需求。近十年,全国年均洪涝灾害损失率0.31%,比本世纪上一个十年的0.57%降低近一半,有力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供水安全、粮食安全,保障了经济社会的稳定运行。


(二)水资源利用方式实现深层次变革。坚持“节水优先”方针,全面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实施国家节水行动,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推动用水方式由粗放低效向集约节约转变。围绕合理分水,推进跨省江河流域水量分配,省市县逐级分解落实用水总量控制指标。围绕管住用水,强化水资源论证和取水许可,把节水评价作为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前提,严格供用耗排监控,抑制不合理用水需求。围绕提高水效,完善节水标准和定额指标体系,推进节水技术改造,推动农业节水增效、工业节水减排、城镇节水降损。通过综合采取高效措施,全国用水总量控制在6100亿立方米以内,2021年我国万元GDP用水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较2012年分别下降45%、55%,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由2012年的0.516提高到2021年的0.568。


(三)水资源配置格局实现全局性优化。遵循“确有需要、生态安全、可以持续”的重大水利工程论证原则,实施了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引江济淮、滇中引水、引汉济渭等一批重大引调水工程,以及福建白濑、湖南犬木塘水库等一批重点水源工程,初步形成“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水资源配置总体格局。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累计调水达到565亿立方米,直接受益人口1.5亿人。实施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节水改造,建成四川武引灌区二期、海南红岭等大型灌区,广西大藤峡、江西大坳等大型灌区开工建设,全国农田有效灌溉面积从2012年的9.37亿亩增加到目前的10.37亿亩,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了坚实的水利支撑。聚焦打赢脱贫攻坚战,大力实施农村供水工程建设,全面解决了1710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饮水安全问题,截至2021年底,全国共建成农村供水工程827万处,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84%,较2012年提高19个百分点,广大农民祖祖辈辈肩挑背驮才能吃上水的问题历史性地得到解决。


(四)江河湖泊面貌实现根本性改善。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实施母亲河复苏行动,大力推进水生态修复和水环境保护。河湖长制体系全面建立,省市县乡村五级120万名河湖长上岗履职,共清理整治河湖“四乱”问题(河道管理范围内乱占、乱采、乱堆、乱建)20.16万个,解决了一大批长期积累的河湖生态环境突出问题。强化水资源统一调度和河湖生态流量保障,黄河实现连续23年不断流,黑河东居延海连续18年不干涸,永定河、潮白河、滹沱河、白洋淀等河湖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京杭大运河实现百年来首次全线水流贯通。大力推进华北地区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行动,区域地下水水位总体回升。科学推进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实施黄河中上游、长江上中游、黄土高原淤地坝、东北黑土区和岩溶地区石漠化治理等国家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工程,十年来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8万平方公里,水土流失状况持续呈现面积强度“双下降”、水蚀风蚀“双减少”的态势。


(五)水利治理能力和水平实现整体性提升。坚持“两手发力”,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强化水利体制机制法治管理。长江保护法、地下水管理条例、农田水利条例、南水北调工程供用水管理条例等颁布实施,黄河保护法、节约用水条例等立法加快推进,建立了水行政执法与检察公益诉讼协作机制。农业水价、用水权分配及交易、水资源税等重点领域改革深入推进。出台金融信贷支持、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水利基础设施投资信托基金(REITs)等政策,水利投融资机制改革实现重大突破,有效拓宽了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长期资金筹措渠道,2022年1—8月,银行贷款和社会资本投入水利2388亿元,较前十年年均规模提高59.2%。水利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数字孪生流域、数字孪生水网、数字孪生水利工程加快建设,泥沙研究、坝工技术等诸多领域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二、为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崭新篇章作出水利贡献


迈入新征程,水利工作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和关于治水重要讲话指示批示精神,锚定保障国家水安全目标,加快推动新阶段水利高质量发展,不断提升水旱灾害防御能力、水资源集约节约利用能力、水资源优化配置能力、大江大河大湖生态保护治理能力。


一是完善流域防洪工程体系。从流域整体着眼,把握洪水发生和演进规律,进一步优化流域防洪工程布局,以流域为单元构建由河道及堤防、水库、蓄滞洪区等组成的现代化防洪工程体系。


二是实施国家水网重大工程。立足水资源空间均衡配置,以重大引调水工程和骨干输配水通道为纲、以区域河湖水系连通工程和供水渠道为目、以控制性调蓄工程为结,加快构建“系统完备、安全可靠,集约高效、绿色智能,循环通畅、调控有序”的国家水网,协同推进区域和省、市、县级水网建设,全面增强我国水资源统筹调配能力、供水保障能力、战略储备能力。


三是复苏河湖生态环境。以提升水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为核心,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维护河湖健康生命,实现河湖功能永续利用,实现人水和谐共生。


四是推进智慧水利建设。按照“需求牵引、应用至上、数字赋能、提升能力”的要求,加快建设数字孪生流域、数字孪生水网、数字孪生水利工程,构建具有预报预警预演预案“四预”功能的智慧水利体系,实现水安全风险从被动应对向主动防控转变。


五是建立健全节水制度政策。坚持节水优先,深入贯彻“四水四定”原则,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建立健全水量分配、监督、考核的节水制度政策,全面提升水资源集约节约安全利用水平。


六是强化体制机制法治管理。强化流域统一规划、统一治理、统一调度、统一管理。进一步健全体制机制和水法治体系,完善水法律法规制度,强化河湖长制,维护河湖生态空间,打造幸福河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