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9月29日讯 为解决中小企业使用高校科技成果渠道不畅、许可费用高的问题,北京市推出一系列先行先试配套改革措施,鼓励和引导高校院所和医疗卫生机构探索采用“先使用后付费”的方式,将科技成果许可给中小微企业使用,并支持担保机构为中小微企业提供担保服务。这是记者在中关村新一轮先行先试改革配套政策新闻通气会上获得的消息。

 

据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党组成员、副主任,新闻发言人张宇蕾介绍,作为先使用后付费改革试点,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安排专门财政资金,在支持技术转移机构建设、支持中小微企业转化高新技术成果以及支持科技成果概念验证等专项中,针对以“先使用后付费”许可方式开展科技成果转化的高校院所、医疗卫生机构以及中小微企业,给予补贴奖励支持。


本次新一轮先行先试改革中,多项任务涉及科技成果转化。发布的4项政策是其中部分措施的配套政策,如《关于在中关村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开展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医疗卫生机构科技成果先使用后付费改革试点实施方案》《北京市关于落实完善科技成果评价机制的实施意见》《关于推动北京市技术经理人队伍建设工作方案》和《北京市技术转移机构及技术经理人登记办法》。此外,包括推动高校院所在绩效考核体系中强化成果转化评价以及探索高校院所职务科技成果转化管理新模式等也在加紧推进中。

 

此次出台的四项科技成果转化类先行先试配套政策主要有如下亮点:


一是补短板,形成完整的转化体系。本轮政策着眼于建立与市场配置要素机制相适应的科技成果转化制度。在成果源头方面,制定了科技成果评价的实施意见;在科技成果转化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对技术转移机构和技术经理人提出了一揽子解决方案;针对交易定价的难点,提出了先使用后付费的方式。从而,对转化链条上的成果源头方、转移转化服务方、承接转化方进行整体的精准施策。

二是注重央地协同、市区联动。科技成果转化涉及多个部门,领域也非常广,本轮政策积极争取国家多个部门和十余个市委办局的支持,例如“先使用后付费”政策,涉及六个部门、成果评价涉及十一个部门、技术经理人涉及五个部门,海淀区也为此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充分调动了中央在京高校院所和医疗机构的积极性。

三是注重落地见效。为避免政策出台后难以落地,在政策制定之初,就深入一线了解多方的政策需求,梳理分析成果转化的痛点。同时,在制定过程中,对有意愿开展试点的机构进行了摸底,确保政策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修订中关村“1+5”系列支持政策中,就充分考虑要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为政策落地提供了必要保障。

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作为我国创新发展的一面旗帜,始终走在全国科技创新、制度创新的最前沿。去年11月,中央深改委审议通过支持中关村开展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先行先试改革若干措施,在做强创新主体、集聚创新要素、优化创新机制等方面部署系列重大改革措施,旨在释放科教资源创新潜力、激发创新创业主体活力、优化创新创业生态,进一步提升中关村发展能级。目前各项改革措施正在加紧推进,有部分措施已经陆续出台相关政策。

搜索微信公众号,获得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