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标题
-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03年9月4日记者招待会
活动描述
- 2003年9月4日上午10时,国务院新闻办举行记者招待会,中国地震局办公室主任、新闻发言人李强华介绍上半年中国地震灾害情况和防震减灾工作的进展等,并答记者问。
文字内容:
- 中国网:
出席今天记者招待会的有中国地震局办公室主任、新闻发言人李强华先生,中国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副主任、研究员张晓东先生。发布会由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局副局长郭卫民先生主持。 2003-09-04 09:59:20 - 中国网:
近百名中外记者已经进入会场,静静等待会议开始。 2003-09-04 10:01:41 - 中国网:
工作人员通知记者,由于天气原因,一部分记者仍在赶往会场的途中,发布会推迟10分钟举行。 2003-09-04 10:04:07 - 中国网:
中国地震局办公室主任、新闻发言人李强华先生,中国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副主任、研究员张晓东先生,由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局副局长郭卫民先生陪同步入会场,并在主席台就座,发布会即将开始。 2003-09-04 10:11:28 - 郭卫民:
首先向大家道歉,今天的新闻发布会我们推迟了十分钟,因为下雨交通堵塞,一些记者朋友还在路上,先到的记者朋友可能多等了一会儿。 2003-09-04 10:13:11 - 郭卫民:
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上午好!今天我们请中国地震局新闻发言人、中国地震局办公室主任李强华先生介绍上半年中国地震灾害情况和防震减灾工作的进展。 从我们掌握的情况看,地震局的新闻发布工作一直是做得比较好的,受到了舆论的好评和肯定。今天和李强华主任一起出席记者招待会的还有中国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副主任、研究员张晓东先生。 现在,我们就请李强华主任介绍情况。 2003-09-04 10:14:25 - 李强华:
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上午好。非常高兴今天有机会在这里向大家介绍一下我们国家今年以来的地震和地震灾害,以及我们在防震减灾工作方面所取得的一些成绩和进展情况。 今年以来,中国和全球地震活动比较活跃,引起了公众,包括媒体的普遍关注。有关情况在大家拿到的材料中已经做了比较详细的介绍,所以今天我不想在这里再占用很多时间重复这些内容,我想多留一些时间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下面我愿意回答大家的提问。 2003-09-04 10:15:51 - 郭卫民:
好,大家现在开始提问,提问的时候请介绍一下你所在的新闻机构。 2003-09-04 10:16:23 - 美联社记者:
您好,您刚才提到中国在地震预测方面取得的一些成绩,您是否能给我们谈谈这方面的工作是如何进行的,在地震即将发生的时候,是如何进行预测的?预测出来以后,采取了哪些措施以减少地震发生时所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的损失? 2003-09-04 10:19:51 - 李强华:
中国的地震预报预测工作开始于上世纪60年代的邢台地震之后。经过几十年的探索和实践,在地震预报预测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并且取得过一定的成功。但是,从根本上来说,地震的预测预报是一个全球性的科学难题,至今还没有从根本上突破和解决。因此,我们一方面在进行地震预测预报的探索和研究的同时,更多的是注重对地震灾害的预防。我们通常是把一些多地震的地区潜在的地震危险划出一定的区域,通报给当地的人民政府,由当地的人民政府组织各方面的力量做好防震抗震工作。同时,我们的地震专业工作者对这些地区震情的发展进行密切监视,一旦发现有地震即将发生的前兆性的异常的话,我们会及时向政府通报。 正是由于地震的突发性和它的预测的困难性,上个世纪90年代初开始,我们在全国重点抓了地震应急预案的制定和落实工作。 2003-09-04 10:21:49 - 李强华:
目前在全国已经形成了分级、分部门的地震应急预案的体系,预案中包括在震时的组织指挥机构、通讯保障、抢险队伍和救灾物资的储备,以及震后的工作程序。一旦发生地震之后,这些地区的人民政府就能根据这样一个预案,组织及时、有效的震后应急和抢险工作,从而减轻人员的伤亡,经过这些年的实践,我们感到这些预案在震后的应急和抢险救灾工作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2003-09-04 10:23:39 - 国际广播电台记者:
李主任,您刚才提到地震局如果有了关于地震的判断,可能只会通知政府,为什么不可以直接通知民众呢?民众的心理承受能力比较脆弱,一听说有地震的风传,可能就会引起混乱。是基于这样的原因只通知政府而不向民众公布吗?地震局怎么协调这方面的关系?一方面提高老百姓对地震知识的认识,能够让老百姓产生合理的判断而不是恐慌,另一方面让公众享有更多的知情权。 2003-09-04 10:25:38 - 李强华:
按照中国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地震的预测预报意见由地震工作部门提出,经过不同层次的地震预报评审委员会评审之后,报告给有关地区的人民政府。预报向社会的发布是由政府来发布的。按照法律法规规定,任何组织和个人不能随意向社会发布这种预报意见。 2003-09-04 10:27:43 - 李强华:
我们的一些中期和长期的预测意见提供给政府之后,主要是用于做好这些地区的预防工作,由政府来部署这些预防工作。一旦我们提供了短期的和临震的预报意见之后,政府会及时向公众通报。 2003-09-04 10:32:49 - 外国记者:
最近新疆地区又发生了5级以上的地震,请李主任估计一下,发生地震以后,你们做了什么样的措施以减少人员的伤亡和财产的损失? 2003-09-04 10:33:38 - 李强华:
这个问题请张先生回答吧。 2003-09-04 10:34:10 - 张晓东:
9月1号发生在新疆的5.9级地震是发生在西昆仑地区的。地震发生以后,我们的地震工作者及时地进行了地震形势的会商,中国地震局派出了现场工作队伍到现场进行工作。这一个地区历史上地震活动比较频繁,经常造成一些灾害。中央政府和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政府非常重视这些地区的地震工作,在地震发生之前,我们有一些应急的预案,还有一些抗震防震的工作都已经开展了。这些工作都为震后快速进行救灾和救援奠定了基础。 2003-09-04 10:35:34 - 法新社记者:
是否在北京会发生重大的地震?比如说发生像唐山那样的大地震。如果发生了这样的大地震,北京是否会出现严重的人员伤亡,比如说像唐山那样有数十万人死亡? 2003-09-04 10:36:06 - 李强华:
北京及其周边地区一直是我们高度关注的一个地区。无疑,任何一个国家首都的安全都是至关重要的,在这个地区我们实施了特别的监测。不仅仅由于北京作为首都,是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同时也由于北京及其周边地区在历史上有一些比较大的地震活动。 2003-09-04 10:36:36 - 李强华:
就北京而言,北京历史上没有发生过大地震,它潜在的威胁主要是周边地震对北京地区的波及和影响。北京地区的建筑一直是按抗地震烈度8度来进行设防的,这些建筑在遭遇到周边地震影响的时候,不会受到什么破坏。北京的居民和公众不必为一些有感的小震和周边地震的影响而过于惊慌。 2003-09-04 10:37:59 - 香港大公报记者:
今年春季新疆地震中中国首次出动了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请您介绍一下这个救援队的相关情况,他们在新疆震后救灾中发挥了哪些重要作用?今后发生什么样规模地震的时候,这个救援队才会出动?除了国家一级的建制以外,中国地震的高发地区,比如新疆,是否有可能在地方上也配置相似的救援机构? 2003-09-04 10:39:40 - 李强华:
中国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成立于2001年4月,队伍的构成主要是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的工程部队和医疗救护人员以及地震专家组成,这个队伍目前的人数是230人。这支队伍目前配备了从国外引进的最先进的搜索、营救、通讯、医疗等各方面的装备,以及救生搜索方面的专用救生犬。 2003-09-04 10:41:47 - 李强华:
一旦国内发生严重的破坏性地震,造成人员伤亡或者有大量人员被压埋的话,这支队伍就会紧急出动。在新疆伽师发生地震以后,救援队及时赶到了灾区,由于当地的建筑大多是土房子、平房,救援队到达的时候,被压埋人员基本已经获救。救援队对整个灾区的废墟进行了认真的搜索和清理,确保没有被压埋人员,同时对灾区的伤员和一些重要物资进行了救治和抢救。 2003-09-04 10:44:00 - 李强华:
由于中国地域广大,发生地震的地方又很多,仅仅靠这样一支队伍目前看来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我们在积极推进,准备在地震多发的西南和西北地区各建立一支区域性的救援队。 2003-09-04 10:45:05 - 李强华:
同时,我们也积极鼓励和支持地震多发省份建立自己本地区的,和有关其他方面队伍相结合的、一队多用的抢险救灾队伍。我们还准备在一些城市社区通过试点来推进志愿者救援队伍的建立。 2003-09-04 10:46:31 - 中央电视台记者:
再过几天就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中秋节了。可以想像一下,在大家团圆的时候,灾区人民的生活和节日将是怎样一种迹象。您是否可以介绍一下救灾进行到了一种什么样的程度?在地震发生之后,政府采取了哪些有力、有效的措施力保灾民不会遭受到寒冷、饥饿、疾病的侵袭? 2003-09-04 10:48:56 - 李强华:
你提的问题也是大家都非常关注的。据我了解,新疆巴楚—伽师震区重建工作进行得非常顺利,能够确保入冬以后全部灾民住进重建后的房子。学校已经先期建成,学生已经正常复课。内蒙古自治区灾区震后重建工作也在积极、快速推进,当地政府表示在入冬之前能够确保每一户有一间正式的房屋居住和御寒,当地相当一部分学校也已经重建完成和复课,部分还没有建成的,政府已经腾出了一些公用房给孩子上学用。 2003-09-04 10:50:10 - 李强华:
另外,据我们了解,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还准备了一些节日食品和物品提供给灾区的群众,让大家过好中国人传统的中秋节。 2003-09-04 10:51:28 - 日本赤旗报记者:
日本发生过很多地震,经受了很多灾害,所以日本有很多经验,有一些先进的技术。你们有没有同日本的合作关系?如果有的话,合作的领域在什么地方? 2003-09-04 10:53:30 - 李强华:
日本和中国一样都是一个地震多发国家。日本在防震抗震方面有很多好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中日两国有关方面有着很好的合作和交流关系,这些合作和交流主要是在政府对灾害事务的管理、防震减灾的立法研究,以及抗震技术方面。 2003-09-04 10:54:20 - 李强华:
同时,日本从中小学就开始的对国民的防灾教育和宣传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2003-09-04 10:55:02 - 北京青年报记者:
今年是一个地震多发年,作为中国地震局发言人,您的出现一定会引起社会的极大关注。据我们了解,这也是中国地震部门在很多年以来第一次召开这样的新闻发布会,请问这种发布会的体制会不会保留下去?以后会不会是定期的发布?另外,您谈到我国地震预测和预报制度,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我们的地震部门做出什么样的预测,经过什么样的审批程序,或者说预测到什么程度,才有可能向民众公布?日本是一个地震多发国家,当地政府经常会组织民众进行地震震后救灾自救和互救演习,中国是否也会采取这样的办法来减轻灾害,如果有的话会在什么时候开始? 2003-09-04 10:57:46 - 李强华:
首先,我的出现应该不会使公众认为就要发生地震了。(会场发出会意的笑声)我们把工作的一些情况,包括灾害情况及时地向公众发布和通报,有助于让公众了解和掌握真实情况,也有助于社会稳定。今后如果媒体、公众有这样的要求,国务院新闻办有这样的安排,我们可以经常地、及时地把我国的地震灾害、地震活动情况以及我们工作的情况向大家通报。 关于地震预报的程序问题,我在前面已经讲到了,这种预报意见是由地震部门的科学家们经过对各种监测数据的综合分析来提出一个判定意见,这个意见要经过专门的评审部门来评审,之后才能提供给政府。 开展地震的演习、演练是提高公众的防震减灾意识和避震常识的一个有效手段,在国内一些地区也曾经开展过这样的演习,今后我们会在适当的时候、适当的地区进行这样的演习。 2003-09-04 11:09:40 - 郭卫民:
刚才北京青年报的记者问到为什么举行这个新闻发布会,就这个问题我做一个补充。我们举办的记者招待会,媒体都认为很好,很重要。我们除了像以往一样,利用新闻发布会向大家介绍中央政府尤其是各个部门的方针政策的同时,我们将更多地根据媒体的要求和舆论的情况,以及大家关注的问题来组织记者招待会。 最近一段时间有些媒体向我们了解地震方面的情况,也希望能够就防震减灾情况做一些介绍,所以我们和地震局新闻发言人做了联系,得到了他们非常积极的响应和配合,就举行了这样一个发布会。今后我们也欢迎媒体向我们提出你们关注的问题和希望了解的情况,我们也会积极组织这样的记者招待会。 2003-09-04 11:11:09 - 中央电视台记者:
刚才李主任提到,在历史上北京周边地区发生过多次比较重大的地震,是否可以认为北京处在比较有威胁的地震断裂带上?如果是这样的话,这样一个断裂带近期是否有地震会发生?地震发生之前,所有人都希望能有一个提早的预测,这个愿望会不会成为现实?如果可能的话会在什么时候实现?当然这个问题可能会有两种不同的见解,中国地震局倾向于哪种见解? 2003-09-04 11:13:00 - 李强华:
北京及其周边地区虽然在历史上发生过一些地震,但是,以我们目前的科学研究水平和目前观测到的情况来看,没有发现近期这个地区会有发生大地震的迹象。刚才我讲到北京地区的潜在危险主要是周边地区地震对它的波及和影响。就北京地区而言,历史上没有直接发生过大的地震,按北京地区建筑物抗震设防的标准,应该能够足以抗御可能受到的地震威胁。 关于地震是否能够预报的问题,目前国际上有两种不同的认识。我个人认为,经过不断地探索和深入的研究,对自然界的一些规律我们最终是可以认识的,尽管这可能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至于地震预报的问题什么时候能够解决,这个问题的回答和地震预报同样难。就像地震是地球内部的能量积累到一定程度会突然释放一样,科学研究上的很多重大发现也是在长期积累的基础上,到一定程度会有一个飞跃和突破。地震预报的科学问题最终在什么时候能够突破、解决,也是很难预测的。 2003-09-04 11:14:47 -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首先感谢地震局李强华主任省去了念稿子的时间,使记者有更多的时间来提问。第一个问题,地震是有一定专业性的学科,最近发生在内蒙古的地震,我看到了两种结果:一个报告是5.9级,一个报告是6.1级,对这两个数据您怎么看?第二个问题,2000年出台了一个地震工程安全性评价的法规,法规上规定一定程度的地震工程都要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而且要支付费用。像三峡工程、南水北调工程,包括以后类似的大工程,评价费用问题是怎么规定的?这样会不会加重工程的负担? 2003-09-04 11:16:22 - 李强华:
请张教授回答,请。 2003-09-04 11:16:57 - 张晓东:
目前,我国从新闻媒体报上来的地震震级是中国数字化地震速报台网报出来的。同时,我们还有一些省级和区域性的地震台网,这些地震台网同时也能记录这些地震的波动,也可以报地震的震级,但是由于台网的范围限制和离地震区远近的限制,以及地震传播的复杂性,我们定的震级最终都要归到中国地震局发布的震级上。这位先生提出来的震级问题,我们发布的是5.9级,最终就是以5.9级为准。 2003-09-04 11:18:30 - 李强华:
张晓东教授的意思是说,6.1级是内蒙古区域台网测出来的,5.9级是国家台网测出来的。由于两个台网覆盖的范围不同,距离地震地区远近的不同,可能有一定误差,最终是以国家台网测定的数据为准。 2003-09-04 11:19:34 - 李强华:
关于这位先生提到的地震安全性评价问题:地震安全性评价是为建设工程提供科学、可靠的抗震设防依据的重要工作。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重大的建筑工程必须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目前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的收费只是成本性的,是很低的,是在设计费中提取比较有限的部分,不会对工程建设造成经费上的负担。 2003-09-04 11:20:42 - 农民日报记者:
资料上讲到今年22次5级以上的地震基本上发生在西藏、新疆、内蒙古、云南、青海地区,这些地区基本上都是我国的中西部地区。刚才大家关注的焦点基本都在城市。根据政府出台的相关措施,城市规模的建设、城市一级的防灾措施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发生地震的地方都是人口集中比较少的地方,但是只要有人居住的地方,都应该予以高度关注,特别是在历史上和当今这些地区都是地震多发地带。防震减灾的工作侧重点是否可以倾斜?工作重点究竟应该放在哪一级?对于广大的经济薄弱地区和弱势人群有何现实的措施和长远的规划? 2003-09-04 11:23:57 - 李强华:
西部是我国地震比较多发的地区,而且地震的频度、强度比较高的一个地区。正因为如此,我们对西部地区的监测投入了很大的力量,给予了高度关注。特别是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一些重要工程的开展,我们对西部在地震监测上,在地震发生后应急快速反应方面,都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2003-09-04 11:26:03 - 李强华:
在即将实施的中国数字化地震观测网络重大建设工程的投资上,在西部地区中央的投入和地方投入的比例,中央投入部分大大高于对东部地区的投入。 2003-09-04 11:26:53 - 李强华:
另外,大家可能也注意到了,在西部发生一些严重的破坏性地震以后,中央财政对这些地区震后的救济和恢复重建工作的补助也给予了充分的倾斜。 2003-09-04 11:27:46 - 郭卫民:
最后一个问题,请。 2003-09-04 11:28:32 - 新华社记者:
请问李先生:今年大陆地震频发,您具体介绍一下往年的情况。今年是否是最高的频率?能否谈谈后半年的预测工作?针对今年地震频发的情况,如何加强今后对公众防震抗震的宣传教育工作?以往的抗震宣传教育工作存在什么问题和不足?您刚才提到建立区域性救援队的问题,有没有具体的日程安排?针对地震频发地区,特别是边远地区有没有一个移民计划? 2003-09-04 11:30:26 - 李强华:
今年上半年,中国大陆地震活动是比较频繁的。去年,中国大陆地区的地震活动5级以上地震是9次,今年相对于去年而言地震活动明显呈现增强的趋势。但是,这样一个情况也符合地震活动时间分布不均匀的特点。 2003-09-04 11:31:56 - 李强华:
今年所发生的5级以上地震中有很多次是属于新疆巴楚—伽师的余震。从目前地震活动的总体情况来看,大体上还处于一种正常水平,只是由于上半年的地震活动比较集中,特别是有些地震造成了一定的伤亡和破坏,所以才引起公众普遍的高度关注。 2003-09-04 11:33:36 - 李强华:
关于对公众的防震减灾的宣传教育问题,这是非常重要的。日本在这方面有很多的做法和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中国目前总体来说公众的防震减灾意识和对有关知识的掌握还很不够。 2003-09-04 11:35:15 - 李强华:
这一方面是由于总体来说公众的教育程度还不高,公众对科学知识的了解和掌握还比较有限。另一方面由于在中国历史上,包括前一些年的重大地震灾害所造成的严重伤亡给人们心理上造成了一定的阴影,因此我们在进行有关的宣传教育的时候也有一定的困难。 2003-09-04 11:36:45 - 李强华:
我们也非常希望通过媒体向公众传达这样一个理念和信息:面对地震这种灾害,仅仅害怕是没有用的,重要的是做好各方面的,各个环节的预防工作,而这一切的基础和前提就是要了解、掌握地震的科学知识和防震避震的科学知识。关于在西部建立两支区域性地震救援队的问题,正在积极推进过程中,目前已经有了一些初步的设想,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这两支队伍就能建立起来。 2003-09-04 11:38:43 - 郭卫民:
今天的记者招待会到此结束,谢谢各位。 2003-09-04 11:38:55 - 中国网:
本网直播到此结束,谢谢各位关注。下次再见。 2003-09-04 11:47:10
图片内容:
- 电视记者调试设备
- 与会记者
- 国新办新闻局副局长郭卫民主持本次发布会
- 中国地震局办公室主任、新闻发言人李强华
- 中国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副主任、研究员张晓东
- 国际广播电台记者提问
- 美联社记者提问
- 会议现场
- 半岛电视台记者提问
- 法新社记者提问
- 香港大公报记者提问
- 中国地震局办公室主任、新闻发言人李强华回答记者提问
- CCTV记者提问
- 日本赤旗报记者提问
- 北京青年报记者提问
- CCTV记者提问
-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提问
- 农民日报记者提问
- 新华社记者提问
- 中国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副主任、研究员张晓东回答记者提问
- 中国地震局办公室主任、新闻发言人李强华回答记者提问
- 会议结束
视频地址:
rtsp://vod.china.com.cn/Archive/scio/030904.rm
数据地址:
网友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