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标题
-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介绍中国出版业的对外开放暨第十一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等方面情况
活动描述
- 2004年8月18日上午10时,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于永湛介绍中国出版业的对外开放暨第十一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等方面情况,并答记者问。
文字内容:
- 杨扬:
各位记者,女士们、先生们早上好!作为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的尊贵朋友和客人,今天作为观察者来参加我们这次发布会的还有17位来自非洲国家的新闻官员和政府发言人,我们欢迎你们! 今天我们请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于永湛先生,向各位介绍中国出版业的对外开放以及第十一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等方面的情况。出席今天发布会的还有新闻出版总署对外交流与合作司司长王化鹏先生,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代总经理焦国瑛女士。 现在我们先请于副署长做一个简单的情况介绍。 2004-08-18 10:04:57 - 于永湛:
女士们、先生们,上午好!很高兴有机会与新闻界的朋友们见面。在座的各位朋友,有很多来自报社。新闻出版总署负责的事务主要是图书、报纸、期刊以及音像、电子、网络出版管理,也包括这一领域的对外交流与合作。我希望今天上午的新闻发布会能够进一步促进我们之间的交流与沟通。 2004-08-18 10:06:57 - 于永湛:
在新闻发布会的开始,我首先公布一条消息。今年9月2日至6日,第十一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将在北京展览馆举行。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每年举办一届,是中国最大型的国际书展,也是全球最重要的中文图书博览会。预计今年将有42个国家和地区的900余家中外展商参展,展台总数近千个,展场面积将达到26800平米。今年的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有两项新的重要内容:一是在8月31日至9月1日,也就是国际图书博览会开幕前两天,在北京友谊宾馆将举办“北京国际出版论坛”。国际上著名的图书出版集团、期刊出版集团和发行集团的首席执行官或总裁将到会发表演讲,演讲人中还包括中国政府部门的高级官员和国内知名出版和发行企业的负责人。另外一项新内容是国际书展联合会将在图书博览会期间在北京举行,该联合会由国际上著名的图书博览会组委会组成,这是首次在中国举行年会,这次会议对加强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与世界其他著名国际书展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具有积极的意义。 2004-08-18 10:09:04 - 于永湛:
中国每年举办国际图书博览会,吸引了众多的国际出版商来华参加,这是与中国出版业的快速发展,与中国出版物市场需求的不断增长分不开的。为了让在座的各位对中国出版业的当前状况有一个比较清楚的了解,我现在提供一组最新的数字给大家。2003年,中国有图书出版社570家,出版图书190391种,其中新版图书110812种,出版期刊9074种,29.47亿册。出版报纸2119种,383.12亿份。全国有音像制品出版单位320家,电子出版物出版单位121家,出版录音制品13333种,录像制品14891种,电子出版物4961种。全国图书发行总销售157.54亿册,1070.2亿元,纯销售67.96亿册,461.64亿元,全国人均年消费图书5.23册。 2004-08-18 10:10:28 - 于永湛:
在出版物进出口方面,2003年全国出口图书、报纸、期刊共计766.05万册(份),2330.34万美元;出口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132.73万盒(张),139万美元。全国进口图书、报纸、期刊共计1877.46万册(份),14608.27万美元;进口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104.02万盒(张),2272.64万美元。2003年出口创汇2469.34万美元,进口用汇16880.91万美元。在版权贸易方面,2003年引进版权12516项,输出版权811项。 2004-08-18 10:11:15 - 于永湛:
今天新闻发布会的主题是关于中国出版业的对外交流与合作,因此我想借这个机会扼要介绍一下中国政府的有关政策。中国政府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中国政府历来重视和发展中国出版业同世界各国出版业的交流与合作,鼓励和支持本国出版社积极引进国外优秀的作品介绍给中国读者,同时也积极倡导将中国的优秀作品介绍给外国读者。我们一贯的方针是支持和推动中外出版业在各个出版领域里开展业务往来。中国加入WTO,给中外出版业进一步加强交流与合作提供了机遇。加入WTO后,我们对一些政策做了调整,进一步扩大了外商在出版相关行业的投资领域,在印刷方面,外国投资者现在可以在中国投资设立中外合资、中外合作出版物印刷企业,也可以设立独资的包装装璜印刷企业。根据我国加入WTO的承诺,我们已经对外国投资者开放了图书、报纸、期刊的零售市场,到今年底,书、报、刊的批发市场也将对外开放,即外商可以在中国投资设立中外合资、合作和外商独资的书、报、刊批发和零售企业。在出版领域里,中外出版者目前可以开展版权贸易和合作出版。随着中国出版业的迅速发展,中外出版交流与合作将会更加活跃,更加广泛。在座的各位如果走进北京大大小小的书店,就会发现书店里的图书越来越丰富,其中不乏引进的翻译作品,不少国外的畅销图书,中国市场上也能找到中译本,这说明中外出版社之间的业务联系越来越紧密。 下面,我和我的同事愿意回答大家的提问。 2004-08-18 10:13:25 - 杨扬:
现在各位可以提问,提问前请通报你所在的新闻机构。 2004-08-18 10:13:48 - 香港大公报记者:
在今天发放的材料中有一点提到,中外期刊的版权合作使中国国内的期刊在不同程度上学到了国外办刊的经营理念和一些方法手段,您能否具体介绍一下这将对中国国内期刊的发展起到哪些具体的推动作用?谢谢。 2004-08-18 10:14:43 - 于永湛:
中外期刊出版的合作实际上已经进行了一段时间,应该说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到目前为止,经过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的中外期刊合作的项目一共有45个。这些项目的覆盖面还是比较广的,既有消费类的期刊,像时装、家居、汽车,包括一些女性的杂志,也有科学技术方面的合作。比较早的和中国出版机构进行合作的有法国的桦榭集团,它著名的时装刊物叫《ELLE》和上海译文出版社一个杂志叫《世界时装之苑》进行了版权方面的合作,这种合作的方式主要是外方的合作者提供他们出版物的内容给中方的杂志。 2004-08-18 10:18:14 - 于永湛:
通过这样的合作,我们可以看到这些杂志的面貌有了很大的变化。首先是内容更丰富了,印刷的质量也更加精美了,市场定位也更加准确了,受到中国读者的欢迎,也就扩大了它发行的份额,提高了市场的占有率。外国版权的提供者通过这样一种方式,使得他们出版物的内容被中国的读者所了解。同时,通过这种合作,他们也取得了相应的经济效益。特别是在合作的过程当中,合作的中方在培养我们外向型的出版人才方面也是获益匪浅的。因此,这种合作我认为是一种双赢的合作,是一种促进中外文化交流的合作。因此,我们支持进一步搞好这种合作。 2004-08-18 10:21:20 - 于永湛:
除了我刚才介绍的法国的《ELLE》和中国的《世界时装之苑》的合作之外,我们还有其他的成功范例,比如说美国的赫斯特公司和中国北京的《时尚》杂志进行了长期的合作。大家知道《时尚》杂志现在已经办成了一个系列的杂志,已经形成了比较知名的品牌。 2004-08-18 10:22:12 - 新华社记者:
我有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我们知道近几年来中国出版业的对外开放步伐很大,想请您披露一下新闻出版总署这些年来共批准了哪些涉外投资的出版项目?具体涉及总的金额有多少?第二个问题,去年中央批准了8家报纸类的单位在经营领域进行合作改制,想请问现在合作改制的具体情况是怎么样的? 2004-08-18 10:23:56 - 于永湛:
我先介绍一下关于进入出版领域的外资的情况。现在进入中国出版相关领域的外资主要是集中在印刷行业,加入WTO之后,这种进入的速度进一步加快。为了适应加入WTO的要求,中国政府在2001年修订实施了印刷业管理条例,其中规定国家允许设立中外合资、中外合作出版物和其他印刷品印刷企业,允许设立外商独资包装装璜印刷企业。在2002年,新闻出版总署和原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联合颁布实行了《设立外商投资印刷企业的暂行规定》。国务院条例和暂时规定的实行对鼓励外商在华投资、设立印刷企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2002年,我们共批准了外商投资印刷企业102家,投资总额是5.68亿美元,注册资本总额是3.02亿美元。去年,我们共批准了外商投资印刷企业84家,投资总额是4.69亿美元,注册资本总额是2.49亿美元。今年上半年仍然保持了比较好的势头。这是在印刷领域。 2004-08-18 10:28:21 - 于永湛:
在加入WTO之后,我们逐步开放出版物的分销市场,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批准了11家外商投资的出版物零售企业。另外,在实际工作当中,我们也接待了很多国外的媒体集团或者是发行集团,他们非常关注中国出版物市场的开放情况,也非常乐于到中国来投资。因为我们到今年年底才开放出版物的批发,还有一些大的媒体集团他们正在耐心的等待,到今年年底再来正式提出申请。因此,我们可以说在中国出版物分销领域里,对外开放的步子正在加快。在出版领域,我们目前实行的政策还是提倡进行版权贸易和合作出版,目前还没有允许外资的进入。 2004-08-18 10:30:15 - 于永湛:
我刚才已经向大家介绍了在期刊的版权合作方面,现在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效。在出版项目的合作方面,我们有很多的出版社正在做出努力,我相信在这个方面也会陆续推出更多优秀的出版物。这些出版物的推出不仅能够满足中国市场的需求,而且也将能够进入国际市场。 2004-08-18 10:31:33 - 合众国际社记者:
我有几个关于出版物的问题,第一个问题,根据我们刚才所得到的信息,现在中国将会允许外国的分销商到中国来销售出版物,其中包括美国的一些公司。据我了解的情况,通常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够批准图书的进口,能不能够告诉我们进口书目的程序是什么,什么种类的书籍可以被进口到中国的市场上来?第二个问题,现在中国不允许外国在出版行业进行投资,根据WTO的规定,中国打算什么时候允许外国的出版商到中国来开展业务? 2004-08-18 10:35:35 - 于永湛:
关于图书进口的问题,在中国的出版管理条例里有非常明确的规定。在2001年12月25日,朱镕基总理签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343号当中,也就是出版管理条例第五章“出版物的进口”当中有非常明确的界定。关于进口经营单位的设立、进口经营单位如何开展业务工作的问题,这里都有非常明确的规定,我建议你会后具体研究一下出版管理条例的具体内容。这里我特别需要说明的是,出版物进口不得含有出版管理条例第26条、第27条禁止的内容,也就是说出版物的进口经营单位要负责对它进口的出版物的内容进行审查。省以上的人民政府的出版行政部门也可以对出版物进口经营单位进口的出版物直接进行内容审查。 2004-08-18 10:41:43 - 于永湛:
同时,我还要说明的是,我们现在中国出版物出口的数量和我们进口的数量相比还是有一个巨大的差距。正像我在发布会开始的时候向大家报告的,我们2003年进口出版物的用汇是16880.91万美元,而我们中国出版物的出口只有2469.34万美元。这说明国外出版的优秀出版物在中国国内的市场上还是受到欢迎的,我们的进口渠道也还是畅通的。 2004-08-18 10:43:24 - 于永湛:
第二个问题,关于出版对外资开放的问题。我们中国政府在加入WTO的时候对这个领域的开放没有承诺,这是因为这个领域的对外开放目前时机还不成熟。这个领域的开放要和我们国家整个改革开放的进程相协调、相一致。大家知道,中国出版机构的经营主体还是事业单位,这样一种体制还不能适应市场竞争的要求。所以在出版领域我们也要深化改革、加快开放。首先要在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上取得进展。刚才新华社的记者也提到了这个问题,这也是我对你第二个问题的回答。我们现在正在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加快进行新闻出版单位的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 2004-08-18 10:45:07 - 《上海第一财经》记者:
我的问题是关于新华书店方面的,我们注意到新华书店作为出版改革的排头兵,它改制上市的情况是非常引人关注的。我们想问新华书店股份制改革的工作进展怎么样?作为新华书店的上级主管部门,新闻出版总署是更希望它到海外上市还是在内地A股上市,有没有时间表?在它上市之前,新闻出版总署会不会为它引进外资的股东?谢谢。 2004-08-18 10:46:52 - 于永湛:
毫无疑问,新华书店是我们中国出版物发行的主渠道,现在中国出版物通过新华书店发行的份额占到整个出版物市场的三分之二。大家知道,新华书店在我们全国各个省市都有,所以目前新华书店的布局是地域性比较强的。另外,受长期计划体制的影响,它的运行机制也还不够灵活。在中国加入WTO,逐步开放出版物的分销市场的大背景之下,新华书店的改革必须要加快进行。目前,新华书店多数还是企业的体制,但是也有少数地方的书店还是事业的体制。因此,新华书店改革的下一步的目标主要是进行股份制改造,吸收社会上的资金,也包括你刚才讲到的吸引外资。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现在我们已经确定了一批新华书店改革的试点单位,我们希望通过改革、通过股份制的改造,能够形成覆盖全国、和国际市场接轨的出版物发行的企业。如果这样有竞争力的发行集团在我们中国有三个五个,我想对整个出版物的发行、对读者的满足率会进一步提高。 2004-08-18 10:49:54 -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于署长,您刚才提到我们国家新闻出版体制改革方面的问题,其中有一个很核心的问题是关于书号改革。我听说了一些信息,本来准备在今年下半年要推出关于书号改革的一些具体的管理条例,但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听到相关的信息,想请问一下现在的情况是怎样的? 2004-08-18 10:51:11 - 于永湛:
新闻出版总署出版行政管理的基本依据是国务院颁布的出版管理条例。每一个被批准设立的出版社都有它自己的书号,你刚才的提问当中所提到的书号管理涉及到我们出版行政管理当中目前采取的一个具体的行政措施,也就是说为了确保出版物的出版质量、控制出版物总量过快增长,对出版单位每年出书的数量上是有所调控的。对于出版物的质量很好,而且有能力多出书出好书的出版单位,它的出版物的总量是不受限制的。即便我们实行了总量控制的行政措施,大家可以看到我们每年出版的新书还是在以10%的速度增长,这说明这种调控措施并没有影响到多出优秀的出版物。 2004-08-18 10:53:14 - 中央电视台记者:
我有一个问题想问新闻出版总署对外交流与合作司王化鹏司长,我们知道这一届的图书博览会将设立一个专门的销售展区,以往是只展出不销售,设立销售展区主要是出于什么样的考虑?同时,国外的展品能不能够在现场进行购买? 2004-08-18 10:55:00 - 王化鹏:
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与著名的法兰克福国际书展举办的模式类似,它主要的功能是进行版权贸易和图书进口的订货。同时,以往各届都是不销售境外图书的。这次在第十一届国际图书博览会中我们增加了一个图书销售的专区,这是因为在历届博览会期间,有很多参观者强烈要求购买境外的图书或者展出的展品,为了满足许多参观者的要求,也为了吸引更多的人来参加图书博览会,这次我们开办了这样一个销售区。在销售区里大家可以直接买到中国公司引进的国外的各种图书、画册,我想它必定会受到欢迎。 2004-08-18 10:56:51 - 中央党校学习时报记者:
刚才您谈到我国的出版业在进出口方面有巨大的逆差,我的问题是我国出版业在对外开放、出版物进出口方面主要面临的挑战是什么? 2004-08-18 11:00:04 - 于永湛:
加入WTO对中国出版业来讲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我们面临的挑战主要是和跨国的媒体集团相比,我们中国的出版业还相对弱小,也就是说我们的竞争实力还不够,我们需要在改革开放的过程当中来不断地加快发展,提高我们的竞争力。我们在研究这个问题的时候,经常做一个数量上的比较,比如说一个跨国的媒体集团的年销售收入是在几百亿美元的数量上,我们全国出版业年销售收入的总和也不过200亿美元,这是从经济规模上相比。从版权贸易的方面相比,我们的差距也很大。比如说我们现在每年引进的图书的版权有12000多项,我们去年输出的版权还不足1000项。我们把近十年版权贸易的数据进行比较的话,输出和引进之比差不多大体上是1:10。这样巨大的逆差实实在在地摆在中国出版业的面前,这也应该作为我们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的一个动力。现在中国的出版业正在研究如何让我们的优秀出版物、让中国的优秀文化走向世界。我想通过和国外出版同业的交流与合作,也能够帮助我们进一步提高。 2004-08-18 11:03:34 - 《中国知识产权报》记者:
我有一个问题想问王司长,相对于近年来我国版权引进数量的稳步上升,输出数量却以三四年为周期出现了小幅度的波动,这是否说明我们在版权贸易方面的经验和技术比较差?另外,在版权贸易的过程中,我国的版权代理公司起的作用不是特别巨大,而与此相对的是我国的出版社还比较热衷于自力更生,并且出版的书目内容还过于单一,主要集中在医药、武术等中国传统文化方面,其他的技术领域和现代科技方面的书目比较少。请问在这些方面,我国政府有哪些指导性意见?会起什么作用? 2004-08-18 11:05:17 - 王化鹏:
刚才于副署长已经讲了,我国的出版业和国外出版业在经营版权贸易的时候,引进版权远远大于我们输出的版权。我认为这有几个重要的原因,一个是我们国家的科技文化的整体发展水平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差距,所以我们需要引进一些国外优秀的科学文化方面的出版物。在这种情况下,当然引进的数量比我们输出的数量多一些,我觉得这是正常的,而且这种状况可能还会持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2004-08-18 11:07:38 - 王化鹏:
第二个问题,因为现在我们的出版业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还需要学习借鉴国外出版国际化和全球化的经验,像刚才谈到的如何了解国外的出版市场需求,来增强我们输出版权的能力。 如您所说的,我们政府确实在这方面积极想办法推动我们国内版权的输出,主要采取的做法比如说培训我们出版社做版权贸易的人员,提高他们的素质;另外,积极推动我们的出版社参加国际各种各样的书展,加强与国外出版界的交流,以了解国外出版市场;第三,政府也准备在输出版权贸易方面给予一定的财政或者奖励方面的鼓励。近年来,新闻出版总署和国务院新闻办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了关于输出版权的推动力度。我相信在未来几年内,我们输出版权会有一个比较显著的变化。 2004-08-18 11:09:02 - 杨扬:
今天的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2004-08-18 11:09:32
图片内容:
- 会前记者领取材料
- 会前现场
- 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局副局长杨扬主持会议
- 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于永湛介绍情况
- 新闻出版总署对外交流与合作司司长王化鹏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代总经理焦国瑛
- 香港大公报记者首先提问
- 大会现场座无虚席
- 新华社记者提问
- 合众国际社记者提问
- 与会的非洲国家代表
- 与会记者踊跃举手提问
- 上海第一财经频道记者提问
- 中央电视台记者提问
-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提问
- 中央党校学习时报记者提问
- 中国知识产权报记者提最后一个问题
- 会议结束
视频地址:
rtsp://vod.china.com.cn/Archive/scio/040818.rm
数据地址:
网友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