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标题
- 国新办就中国减灾工作及亚洲减灾大会筹备工作等举行新闻发布会
活动描述
- 2005年9月22日(星期四)上午10时国务院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请民政部常务副部长贾治邦介绍中国减灾工作及亚洲减灾大会筹备工作等方面情况,并答记者问。
文字内容:
- 主持人郭卫民:
女士们、先生们,上午好!
今天我们很高兴请来了国家减灾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民政部常务副部长贾治邦先生,向各位介绍中国的减灾工作和亚洲减灾大会筹备工作的情况。出席发布会的还有国家减灾委员会办公室常务副主任、民政部救灾救济司司长王振耀先生,国家减灾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民政部减灾救济司副司长邹铭先生。
现在请贾治邦先生做介绍。
2005-09-22 09:58:07 - 贾治邦:
女士们、先生们,我非常高兴今天有机会与大家见面。借此机会我把中国今年以来的灾情和减灾工作向大家做一个介绍,并通报亚洲减灾大会有关情况。
2005-09-22 09:58:59 - 贾治邦:
大家知道,中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少数国家之一。我们灾害的特点是:灾害种类多、发生频率高、分布地域广、造成损失大。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呈明显上升趋势,已经成为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今年以来,我国发生了洪涝、台风、旱灾、风雹、雪灾和低温冷冻、山体滑坡和泥石流、地震等灾害。截至9月20日,各类自然灾害共造成1630人死亡,紧急转移安置1335万人,倒塌房屋145万间,因灾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1630亿元。
2005-09-22 09:59:42 - 贾治邦:
今年灾害的突出特点表现为,一是南部洪涝灾害较往年偏重,洪涝灾害主要发生在长江上中游川渝地区和汉江流域,包括珠江支流西江与北江流域、淮河、辽河等地,而伴随着洪涝灾害又发生了局部性山洪、滑坡和泥石流灾害并存;二是局部地区如海南、云南、内蒙古中西部、宁夏中北部等地的旱灾为近年所罕见;三是台风登陆多,时间、地点比较集中,造成损失较大。今年有6个台风登陆我国大陆,其中4个台风登陆浙闽沿海,部分地区重复受灾,损失严重。
2005-09-22 10:00:46 - 贾治邦: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减灾工作,把减灾作为实现国家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总体目标的重要保障,致力于经济社会与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和谐共存。中央政府成立了国家减灾委员会,统一组织协调国家减灾工作;先后颁布和实施了与减灾有关的法律法规30余部,减灾工作逐步纳入法制化轨道;我们还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减灾规划(1998~2010年)》,明确了减灾工作的指导方针、主要目标、任务和措施;针对大江大河的水患,大面积的干旱和病虫害多发地区,重点地震、地质灾害和风暴潮危险区,城镇及公路、铁路沿线的泥石流、滑坡频发地段,进行了大规模的减灾工程项目建设,使我们的防灾减灾能力明显有了提高;针对各类自然灾害的监测和预警预报系统的不断完善,为及时组织抗灾救灾工作提供了保障;建立完善灾害应急体系,基本做到了灾后24小时内救灾人员到位、物资到位、资金到位、信息到位,保证了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广泛深入开展基于社区的减灾宣传活动,提高全民减灾意识。这些措施,有效地减少了灾害风险,减轻了灾害损失。
2005-09-22 10:02:21 - 贾治邦:
中国政府定于9月27—29日在北京召开亚洲减灾大会。此次大会是温家宝总理今年1月在印度洋海啸特别峰会上代表中国政府提议并承诺召开的,也是第一次亚洲区域减灾部长级会议。会议的目标是展示亚洲国家在减灾领域所取得的成就,交流亚洲区域自然灾害预警与信息、预防与减灾以及综合灾害管理等方面的经验,推动亚洲区域减灾工作合作,落实《加强国家和社区的抗灾能力:2005-2015年兵库行动纲领》,讨论今后十年亚洲减灾的重点领域与区域合作。
2005-09-22 10:03:31 - 贾治邦:
大会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减灾委员会、民政部、外交部、北京市人民政府承办,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联合国国际减灾战略(ISDR)、联合国亚太经社理事会(UNESCAP)、世界气象组织(WMO)和亚洲备灾中心(ADPC)协办。会议由政策会议、专题会议、公共展览三部分构成。政策会议由参会各国政府代表团参加,设4个高级圆桌会议,主题分别是:将减少灾害风险纳入国家发展规划和实施中、将减少灾害风险纳入到海啸和其他灾害的灾后恢复重建中、社区灾害管理、减灾区域合作机制。专题会议由相关领域的各国专家参加,设灾害预警与信息系统、灾害预防与减灾、灾害综合管理3个专题。
2005-09-22 10:04:50 - 贾治邦:
目前,已有40个国家、15个国际组织的178人报名参会,预计参会人数将达350人左右。
2005-09-22 10:06:17 - 贾治邦:
中国政府积极响应联合国号召,在加强自身减灾能力建设的同时,与有关国家和国际组织密切合作,广泛交流,共享减灾信息与技术,在力所能及的条件下积极参与国际减灾事务和国际灾害救援行动。
我们相信,亚洲减灾大会的召开,对落实《兵库行动纲领》,加强区域减灾合作,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下面,我和我的同事愿意回答大家的相关问题。
2005-09-22 10:06:48 - 主持人:
谢谢贾部长的介绍,下面进行提问。
2005-09-22 10:07:37 - 新华社记者:
贾部长您好,刚才您在讲话中提到中国是自然灾害发生很多的少数国家之一,请您介绍一下在最近几年来中国在提高自然灾害的预警系统、提高灾情信息管理水平方面都做了哪些努力?谢谢。
2005-09-22 10:09:38 - 贾治邦:
我们国家对自然灾害的预测、预报、预警,包括防灾救灾过程的监测非常重视,近几年我们在这方面不断加大投入,而且进行了不断的完善和提高。就目前来说,从我们民政部作为国家的防灾抗灾救灾的职能部门来说,我们主要是建立了三个制度,一是灾害的报送制度,二是24小时对灾害的监测制度,三是灾害的会商和预测制度。
2005-09-22 10:10:16 - 贾治邦:
关于灾害的报送制度,主要是完善了我们民政系统的灾情报送制度,我们要求灾害发生以后在2小时以内由基层民政部门要把灾情报出来。再一个是要在发生重大自然灾害时,基层民政部门尽快报送到省级民政部门和民政部。还有就是要在重大自然灾害中实行24小时零报告制度。
2005-09-22 10:11:12 - 贾治邦:
第二,建立了24小时对灾情的监测制度。主要是通过民政部的救灾司和国家减灾中心,他们24小时实行值班制度,收集和汇总处理各类信息,对灾情随时的变化情况报出,按照灾情的变化确定应对措施,开展救灾工作。
2005-09-22 10:14:00 - 贾治邦:
第三,建立了灾情的预测、预警会商制度,月、季、年都要进行会商。
为什么这样做呢?因为我们国家的预测、预警系统,按照灾害的不同类型,实际上是由部门负责配合,上下分级管理的。比如说我们有气象局,有海洋局,有地震局,有水利部,有民政部,每一个月由我们民政部牵头来和各个部门研究,把他们的信息拿来会商,分析这个月度有可能发生什么样的灾害,经过会商、研究、分析报出来,监测出有可能发生的灾害情况。同时,灾害发生了以后,我们也进行及时会商,了解灾害发生的状况和救灾工作的进展情况。所以,我们建立了灾害的会商制度,这对我们这几年灾害的预警、预报、监测,提高我们减灾工作的能力和水平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2005-09-22 10:14:40 - 印尼广播电台记者:
我知道最近中国已经把在自然灾害中的死亡人数以及一些灾害的情况不再视为是国家秘密了,为什么这样的信息最初被视为国家秘密?在过去发生的自然灾害中的死亡人数和一些灾难信息会不会很快就被公布?
2005-09-22 10:18:48 - 贾治邦:
这个问题请国家减灾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民政部减灾救济司副司长邹铭同志来回答。
2005-09-22 10:21:09 - 邹铭:
谢谢你的提问。9月12号国家保密局和民政部联合举行了一个发布会,宣布自然灾害原因导致的死亡人数不再作为国家秘密的事项,相关资料予以公开,这个消息媒体非常关注。
2005-09-22 10:21:36 - 邹铭:
自然灾害原因导致的死亡人数不再作为秘密事项,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的考虑:第一,有利于引起全民对自然灾害的危害关注,特别是对人民生命财产造成的危害引起关注,通过对自然灾害的关注,有利于提高全民的减灾意识,减少我们的灾害损失;第二,有利于开展在灾害救援和减灾领域的国际合作与交流;第三,有利于贯彻执行中国政府的依法行政的总的要求,人民群众应该有自己的知情权,同时也需要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也可以说是建立一个透明政府、以民为本的政府的重要举措。谢谢。
2005-09-22 10:22:07 - CCTV记者:
贾部长您好,刚才您提到印度洋海啸中国的救援情况,我想就此提问。我们知道,中国政府在印度洋海啸发生以后,民众与政府都对海啸灾区给予了很大的同情和援助,请您为我们介绍一下中国援助印度洋海啸灾区的具体情况,包括资金、物资、措施等方面,以及中国政府在这场灾难和救援当中获得哪些启示?谢谢。
2005-09-22 10:23:19 - 贾治邦:
这个问题请国家减灾委办公室常务副主任王振耀先生来回答。
2005-09-22 10:26:00 - 王振耀:
我想公布几个数字,说明一下我们在印度洋海啸过程中,中国政府包括民间所支持受灾国的情况。
2005-09-22 10:26:37 - 王振耀:
去年12月27号,中国政府宣布向受灾国家提供2163万元人民币的物资和现汇援助。去年12月31号,中国政府承诺向受灾国增加5亿元的现汇物资援助。今年1月6号,温家宝总理又宣布中国政府捐款2000万美元,用于联合国框架内的多边救援和重建。所有这些援助资金、物资总数加起来应该说超过了6个亿,达到了6.8763亿元,目前这些款项已经全部安排完毕,与各国的合作,各个项目的合同已经签订,现在都正在落实过程中。
另外,印度洋海啸之后,中国大陆民间捐款的到账资金累计达到了6.1亿人民币,其中中国红十字会系统,包括总会和各地红十字会接收了4亿元,中华慈善总会及各地慈善总会接收了2亿元以上。
2005-09-22 10:26:58 - 王振耀:
目前,这些资金已经有4.3亿落实到各国的援助项目,大部分现汇正在落实到各个援助项目中。其他的捐款将继续用于双边和多边的援助。
2005-09-22 10:29:47 - 王振耀:
正如你们所知道的,在救灾的过程中,中国政府派出了救灾紧急支援队,并且派出了各个组织,包括卫生医疗队到了救灾前线。另外,灾后重建过程中,我们也派出了代表团积极参加多边和双边的合作机制,来促进印度洋海啸的灾害重建,包括贾部长,今年年初亲自到了泰国的灾区与相关国家和国际组织共同讨论恢复重建工作。
2005-09-22 10:30:38 - 王振耀:
今年5月,我们还特别邀请印度洋海啸受灾国的11个国家的30多位救灾官员到北京来参加专门的救灾培训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2005-09-22 10:31:48 - 王振耀:
通过这个灾害,我们得到的启示有三点:一是一定要加强灾害的预警机制建设;二是灾害无国界,救灾是全人类或者说超越国界的行动,需要广泛的国际合作;三是需要加强国内的救灾减灾工作,特别是加强各项实效的减灾活动以及健全我们的灾害应急救助体系。
2005-09-22 10:32:23 - 路透社记者:
我还想就自然灾害的死亡人数已经不是一个国家秘密这个事件提一个问题,您刚才在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谈到了知情权的问题,在过去的一些自然灾害的死亡人数会不会被更正?比如说在1958年到1960年的三年自然灾害在饥荒当中的死亡人数会不会得到更正?
2005-09-22 10:34:01 - 贾治邦:
自然灾害的死亡人数已经不是一个国家秘密,主要是为了提高全民的减灾意识,提高政府的透明度。至于过去灾害的一些数字,我们不会更正。过去有的没有公布,有的已经公布,比如说唐山地震的死亡人数,1979年我们就在《人民日报》上公布了这个数字。三年自然灾害的数字,我们不怎么掌握,也不会更正,也不会再公布这个事情。
2005-09-22 10:37:44 - 中国税务报记者:
我们从材料里看到,现在国家高度重视减灾工作,建立了完善的灾害应急体系,基本做到灾后24小时之内资金到位。我的问题是,这些资金从哪里来?另外,在这些资金中,国家的财政投入有多少?能占到多大的比例?是不是有相应的财政投入的制度来保障能够在灾害发生以后,及时根据灾害的情况保证国家的财政投入到位?谢谢。
2005-09-22 10:38:16 - 贾治邦:
我们国家政府对应急体系的预案和建设是非常完善的。我们国家近几年制定了关于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和25个专项预案,还有80个部门预案,我们国家一共建立了106个应急的预案。就自然灾害的应急预案和应急体系的建设,国务院已经颁布了《自然灾害应急救助预案》,按照这个预案的精神,我们在全国系统建立了自然灾害的应急指挥预案和体系,现在有31个省和300多个市、2000多个县都建立了自然灾害的应急预案。
我们国家关于对自然灾害的应急预案的建设基本形成体系。这个体系和预案的建设,特别是自然灾害的应急体系的建设,对防灾、抗灾、救灾、减灾能力的提高和完善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关于国家救灾资金的拨付,我们有一套的政策和规章制度,在预案里也规定得非常清楚。比如预案中我们按照灾害的大小规定了四级响应,根据不同的响应等级,我们将采取相应的措施。关于资金的投入,我们有一套的标准和拨付的办法,主要是分级来负责,中央人民政府承担救灾的一部分,地方人民政府承担一部分,目前来说,还以地方人民政府承担为主,中央的资金补助为辅。
2005-09-22 10:38:58 - 中国妇女报记者:
请问:当灾害发生时,为了激发民间的慈善捐助的积极性,政府将采取哪些政策措施?在税收减免方面将会有哪些政策出台?谢谢。
2005-09-22 10:46:43 - 贾治邦:
这个问题请王司长来回答。
2005-09-22 10:47:18 - 王振耀:
你问这个问题很好。我们将在11月份召开全国的中华慈善大会,以进一步推动慈善事业,推动和健全大灾灾后的捐赠机制,并且也推动经常性的捐赠机制。具体来说,关于税收政策,当前一是要落实现行的税收优惠政策,比如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都有减免,但是减免政策在我们国家目前的体制下落实得还很不够。纳税人,包括我们本人,对于免税的意识和免税的程序等很多方面都还缺乏了解。二是进一步按照国际惯例来推动减免税和其他方面的优惠措施。
2005-09-22 10:50:49 - 新加坡联合早报记者:
现在减免税只限于国家指定的5个到7个慈善机构,以后减免税的优惠会不会开放到私人的慈善基金或者是民间的一些机构?谢谢。
2005-09-22 10:51:36 - 王振耀:
媒体对慈善事业非常了解,我们现在正在和财政部、税务总局研究这个问题,想通过几个方面来解决这个问题。一方面是慈善机构、慈善组织要进一步健全。另一方面,慈善信息的披露机制要公开地、系统地来确立。第三方面是力争各个慈善机构享受平等的政策。想通过这几个方面来推动你所说的优惠政策,以及包括慈善事业的发展机制问题。
2005-09-22 10:52:07 - 第一财经日报记者:
请问贾部长,长期以来我国救灾资金严重不足,一直困扰着我国的救灾工作,不知道民政部在这方面今后做哪些努力?在中央的层面上怎么样来解决救灾资金长期不足的问题?另外,媒体通过很多渠道得知,救灾工作中存在基层截留救灾款和虚报灾情的情况,这样就造成救灾工作不太顺畅,民政部方面会做哪些努力或者建立哪些机制,使救灾虚报降到最低,降低截留款事件的发生?
2005-09-22 10:52:46 - 贾治邦:
关于救灾资金不足,我们采取两个办法来解决,一是要求中央人民政府和各级人民政府随着经济的发展、财政的增长,逐步对救灾资金的增长要做出安排。二是通过进一步完善慈善事业,可以通过社会的捐助来解决一些救灾的资金。
关于灾情报道不实的问题,有,但是是少数的。我们采取了这样一些办法:第一,明确要求各级民政部门和各级政府一定要如实地核查灾情,如实上报,一旦发现有不实的地方,我们将严肃进行查处。
2005-09-22 10:56:58 - 贾治邦:
第二,用高科技对灾情的损失情况和救灾工作的成效情况进行严格的监督和评估,比如说我们成立了专家组,来评估灾情损失的情况,在救灾后又要对救灾的效果进行评估,同时民政部要发射环境与灾情监测卫星系统,以监测灾情和救灾工作开展情况。
2005-09-22 10:57:38 - 贾治邦:
“4+4”,即4个雷达卫星、4个光学卫星,各个地方的灾情都能看得很清楚,然后通过专家分析这个地方的灾害究竟损失有多大。
2005-09-22 10:59:36 - 西班牙埃菲社记者:
刚才您提到在享受税收的优惠政策方面,中国试图让每一个慈善机构都能够平等地享受税收的优惠政策,享受优惠政策的慈善机构包不包括国际慈善机构和在中国运作的国际慈善机构的组织和国际组织,因为很多政府包括欧盟,他们都愿意通过这样的国际慈善机构组织来给予援助,不知道在这个方面中国的工作会不会有所改进?因为现在我们知道有些国际慈善机构甚至都不允许在中国被注册。
2005-09-22 11:00:05 - 贾治邦:
对所有从事捐助公益事业的法人和个人,我们总的原则是应该享受平等的政策,具体哪些慈善机构,怎么对待,是不是都一致对待呢?我们正在调查研究,和有关部门沟通。
2005-09-22 11:05:29 - 中国财经报记者:
请问贾部长,尽管目前我国的应急机制初步形成,但是此前在我们国家的沿海发生了多次台风登陆,尽管在我们有比较充分准备的情况下,还是造成了比较大的经济损失。您觉得从这些事件中,我们在应急机制的问题方面还欠缺哪些?还有哪些不足?以后还需要加强哪方面的工作?谢谢。
2005-09-22 11:05:57 - 贾治邦:
关于应急机制还有些什么不完善的,我认为主要有三个。一是现在我们对台风灾害的预警、预报、预测不够十分准确,路径我们预报得不是很准确,这是一个原因。第二个原因,我们制定的预案还没有真正宣传、落实到群众中去。第三个原因,灾民的减灾意识、防灾意识还欠缺,有些群众不相信会有这么大的台风,让他们转移他们不转移,所以就造成损失,也造成死亡。解决上述问题要对症下药,也就是说要进一步地通过科学技术手段的支撑来加强预警、预报的研究和分析,使预报得更加准确。目前来说,只是知道什么时间发生,但路径等预报需要加强。第二,要求各级部门、各级政府一直到社区,认真落实现在各地制定的自然灾害的应急预案。第三,我们正在和教育部、农业部、水利部联系,组织人力编写社区居民和村民防灾体系的小册子,教育他们提高防灾减灾的意识,提高他们灾难以后的避灾能力,这样这些问题就能逐步得到解决。
2005-09-22 11:06:51 - 澳门日报记者:
请问贾部长,面对各种自然灾害,国家对于香港和澳门两个特区有什么政策?相互之间是如何合作来共同防灾和救灾的?谢谢。
2005-09-22 11:11:14 - 王振耀:
第一,香港、澳门的管理遵照基本法来执行。第二,对于香港、澳门的灾情,灾害的救助,中央政府包括内地的民间组织和老百姓一向十分关注。
2005-09-22 11:12:25 - 主持人郭卫民:
今天的提问就到这里。
现在在中国网上国务院新闻办关于新闻发布会都有提前的通知,大家可以及时了解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地方省区市政府的采访活动。
另外,在中国网新闻发布会的通知旁边又增加了一个信息采访平台。
目前开通的采访信息平台,有三个通知在上面,一个是国务院新闻办负责新闻宣传组织协调的,就是东盟博览会、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接受记者采访报名的通知,还有关于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第十五届大会接受采访报名的通知。这两场活动都是在十月中旬举行。
2005-09-22 11:15:52 - 主持人郭卫民:
另外,我们开设了关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50周年庆典活动的热线电话,欢迎媒体朋友们经常查询一下采访信息平台。
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各位。
2005-09-22 11:18:44
图片内容:
- 会前现场
- 与会媒体
- 国新办新闻局局长郭卫民主持发布会
- 国家减灾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民政部常务副部长贾治邦
- 国家减灾委员会办公室常务副主任、民政部救灾救济司司长王振耀
- 国家减灾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民政部减灾救济司副司长邹铭
- 新华社记者提问
- 印尼广播电台记者提问
- 中央电视台记者提问
- 发布会全景
- 国家减灾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民政部常务副部长贾治邦回答记者提问
- 路透社记者提问
- 中国税务报记者提问
- 国家减灾委员会办公室常务副主任、民政部救灾救济司司长王振耀回答记者提问
- 中国妇女报记者提问
- 新加坡联合早报记者提问
- 第一财经日报
- 西班牙新闻社记者提问
- 中国财经报记者提问
- 澳门日报记者提问
视频地址:
rtsp://vod.china.com.cn/Archive/scio/20050922.rm
数据地址:
网友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