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标题
- 国新办就中国首次月球探测工程等方面情况举行新闻发布会
活动描述
- 2007年11月26日(星期一)下午3时,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请中国绕月探测工程领导小组副组长、国防科工委副主任、国家航天局局长孙来燕介绍中国首次月球探测工程等方面情况,并答记者问。中国网进行现场直播,敬请关注。
文字内容:
- 华清:
女士们、先生们,下午好!近来大家对于中国首次月球探测工程非常关注。特别是今天中国首次月球探测工程的首幅月面图像也已正式发布。所以各位新闻界朋友肯定有不少问题,想进一步做了解。今天下午我们特地在这里举行新闻发布会,请来了绕月探测工程领导小组副组长、国防科工委副主任、航天局局长孙来燕先生,介绍中国首次月球探测工程的有关情况。出席今天发布会的还有绕月探测工程副总指挥、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副总经理雷凡培先生;绕月探测工程测控系统副总指挥、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主任朱民才先生;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与应用中心主任吴季先生。现在先请孙来燕先生介绍情况。
2007-11-26 14:59:47
- 孙来燕:
女士们、先生们,下午好!很高兴和我的三位同事一起出席今天的新闻发布会,也十分愿意与在座各位一起分享我们喜悦的心情,共同祝贺中国首次月球探测工程取得圆满成功!
今天上午,我们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举行了“中国首次月球探测工程第一幅月面图像”发布仪式。温家宝总理等中央领导同志到现场看望并慰问了参与工程研制的科技人员。曾培炎副总理宣读了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贺电,温家宝总理做了重要讲话,对我国首次月球探测工程的圆满成功表示热烈的祝贺。
2007-11-26 15:02:36
- 孙来燕:
中国首次月球探测工程的圆满成功,是继人造地球卫星、载人航天飞行取得成功之后,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又一座里程碑;是我国科技自主创新取得的标志性成果。工程实施过程中,在卫星轨道设计和产品研制、远距离测控、火箭可靠性增长、高可靠发射和探测数据处理等方面,突破了一批重大关键技术,取得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中国首次月球探测工程开启了我国航天发展的新征程,迈出了我国深空探测的第一步,对推进我国航天科技发展和空间科学研究,提升我国自主创新能力,激发全民族的科学探索精神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2007-11-26 15:04:13
- 孙来燕:
我国的月球探测工程自2004年1月立项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和正确领导下,在全国人民和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参与工程研制、建设、试验和管理工作的全体人员,按照中央领导同志提出的“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率地完成绕月探测工程任务”的要求,大力协同、奋力攻关,全面完成了研制和建设工作。2007年10月24日,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搭载嫦娥一号卫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准时发射,在地面测控系统的支持下,卫星经历8次变轨,于11月7日准确进入环月工作轨道;经过一段时间的在轨测试和调整,11月18日,卫星转入对月定向工作状态。
2007-11-26 15:05:17
- 孙来燕:
从11月20日开始,卫星搭载的CCD立体相机开机工作,地面应用系统获得第一批对月探测的原始图像数据。经过对接收的图像数据进行技术处理,并对19条卫星轨道探测图像进行拼接,完成了“中国首次月球探测工程第一幅月球图像”制作,在此基础上,还完成了三维立体图像的制作。这表明工程五大系统已经圆满完成了预定的工程目标,并为后续的科学探测和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07-11-26 15:06:42
- 孙来燕:
2006年,月球探测工程与载人航天工程一起作为十六个重大专项之一列入了我国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目前,我们已经组织专家完成了二期工程的论证工作,正在上报国家立项。二期工程的主要目标是发射月球着陆探测器并携带巡视探测器,实施月面软着陆,在着陆区附近开展详细探测。三期工程将发射月球着陆探测器,在着陆区附近进行探测,并采集月球样品实现取样返回地球。
2007-11-26 15:06:59
- 孙来燕:
我国的月球探测工程是一项和平利用太空的科技工程,也是一个开放的工程。在一期工程实施过程中,我们与欧洲、俄罗斯等一些国家开展了合作。在去年北京召开的第八届世界月球大会上,我们就中国的月球探测计划同世界各国的科技人员和科学家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交流。我们愿本着“平等互利,和平利用,共同发展”的原则,与国际同行开展更加广泛地交流与合作,和平利用外层空间,造福全人类。在此也感谢新闻界朋友们对嫦娥工程所做的报道。
下面我与三位领导和专家愿意回答大家提出的有关中国首次月球探测工程的问题。
2007-11-26 15:07:17
- 中央电视台记者:
在短短三年时间内我国已经研制完成了第一颗月球探测卫星并且成功发射。请问这么短的时间内我们如何实现从无到有的大跨越。这个过程中我们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又是如何化解的?谢谢。
2007-11-26 15:08:35
- 雷凡培: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在首次月球探测工程中承担了嫦娥一号卫星和长三甲运载火箭两大系统的抓总和研制生产任务。这次火箭做到了准时发射,卫星准确入轨、正常运行。星箭珠联璧合圆满实现了工程的既定目标。我国之所以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实现“嫦娥奔月千年梦想”的成功,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整个集团上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领导的指示精神,充分认识月球探测工程的重要意义,狠抓管理、狠抓落实,全面推进卫星和火箭的研制生产工作。
二是“嫦娥一号”卫星研制队伍根据我国应用卫星研制成功的经验和成果,最大限度地采用经过飞行试验验证的卫星平台以及相关分系统的硬件和软件,知难而进,勇于创新。经过两年多的艰苦奋战,终于设计出了结合“东方红三号”卫星平台和中国资源卫星特点,又具备多项新技术的“嫦娥一号”卫星方案,并顺利的完成了奔月、探月的关键技术攻关。
2007-11-26 15:12:05
- 雷凡培:
三是“长征三号甲”金牌火箭在14次连续成功发射的基础上,进行了多项技术改进,进一步提高了可靠性。在发射窗口十分有限的条件下实现了零窗口的发射。
四是工程的两总,卫星火箭的总指挥、总设计师具有丰富的工程技术和管理经验,各大系统大力协同密切配合。
五是狠抓质量管理,严格产品验收,反复测试卫星和火箭,认真开展复查确认。
六是研制队伍发扬航天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夜以继日、奋力拼搏,以百分之二百的努力确保成功。
这位记者刚才问到的工程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我想第一颗月球卫星,第一次飞行38万公里,第一次实现绕月飞行。若干个“第一”本身就注定了研制过程就是攻坚克难、迎接挑战的过程。
其中的艰难很多,每一个解决方案的背后都隐藏着一个战胜困难的感人故事。谢谢!
2007-11-26 15:18:00
- 西班牙埃菲社记者:
请问中国在这次探月任务中是希望寻找什么样的自然资源?因为有报道说中国希望在月球上发现氦以用于核能的发展,能否证实这一点。另外,据专家说,中国这次在月球上取得的数据准确度将不及日本和美国取得的数据,这是因为中国的卫星距月球较远,这一点能否证实。
2007-11-26 15:19:24
- 孙来燕:
认识未知世界是我们人类共同面对的挑战,面对浩瀚的宇宙空间需要我们更多的共同做出努力、做出探索。因为这次环月飞行我们制定了工程目标和科学目标。科学目标有四个方面:1、探测月球周边的环境或者说是地月的环境;2、要对月球进行照相,也是我们刚才展示的月球的三维图像;3、我们要探测月壤组成的科学成分;4、月壤的厚度和它的结构组成。实际上对于月球进行探测,现在有很多未知的东西。比如现在大多数的科学家公认的观点,月球是45亿年前由一个天体撞击地球分离出去的一个天体。
2007-11-26 15:21:58
- 孙来燕:
月球的地质时钟说是31亿年前就停止了。研究月球对于我们了解月球的形成,从而进一步帮助我们认识地球都是非常有帮助的。同国外比较来说,最近我们知道日本发射了“月亮女神”月球探测器,我想都有这样几个共同点我想都有这样几个共同点:第一,“月亮女神”和“嫦娥一号”都是无人探测器。第二,都是环月卫星。第三,都传回了月球的图片。第四,现在都是按照计划进行的非常顺利。当然我们的科学目标的侧重点可能是不同的。所以我们愿意就月球探测,今后的空间探索,应该和世界上各个国家一起联合、携手,我们也希望在这个方面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2007-11-26 15:23:33
- 香港文汇报记者:
外界评论“嫦娥一号”卫星绕月探测工程是非常成功的,我想问地面系统怎么能够这么完美和精准对38万公里以外的“嫦娥一号”卫星进行测控。而且在未来一年的科学探索中,地面系统是不是已经做好了应对各种各样困难的准备。有八名港澳科学家进入了这次的科学应用委员会,我想问目前航天局方面会不会有更多的和香港科学界的合作,比如说在哪些项目上有合作的计划?
2007-11-26 15:25:40
- 孙来燕:
我先回答最后一个问题,关于测控问题请朱民才先生回答。
为了更好、更充分地利用月球探测工程所获取的科学数据。我们成立了由100多位科学家、教授组成的科学应用委员会。研究月球科学也是庞大的工程,现在我们得到了数据,我们还要认真的分析,这里面包括了方方面面的科技人员,所以这里包括了八名来自港澳的科学家。我们非常欢迎香港、澳门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科学家,参与祖国的月球探测活动,这也是为了共同实现中华民族探索宇宙空间的美好愿望。
2007-11-26 15:27:05
- 朱民才:
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作为我国首次绕月探测工程的飞行控制中心,为了圆满完成“嫦娥一号”卫星飞行控制任务,进行了精心和充分的准备工作。主要包括技术攻关、方案设计、系统研制、试验验证四个方面的工作。
2007-11-26 15:29:59
- 朱民才:
准备工作,我们关键技术研究深入透彻,特别是突破了四个方面的关键技术。首先,地月转移轨道的控制技术,也就是研究怎么样把一个绕地球飞行的卫星,控制到绕月球轨道飞行。同时也包括在某一次控制出现异常情况下,后续如何补救。其次,我们进行了精密轨道确定技术的研究,特别是地月转移段和环月段,对于我国航天测控来讲这是首次。第三,开展了大时延、多模态下的卫星状态判断与控制技术研究。解决了不同的信息传输格式、以及不同传输速率下卫星状态快速、准确的判断以及实时控制问题。第四,进行了多体制联合测量控制技术的研究。大家都知道“嫦娥一号”卫星的测量与控制是由三个不同类型的测控网共同支持完成的。通过这项技术的研究,我们解决了不同体制、不同工作模式、不同传输协议的测控网的协同工作问题。
2007-11-26 15:30:55
- 朱民才:
从技术方案设计来讲,我们做到了全面细致。为了“嫦娥一号”卫星的飞行控制任务,我们制定了几十份多达4800多页的技术方案和各类接口控制文档、协同工作程序,特别是为了应付各种情况下的异常处理,我们制定了148种故障处理的程序。
精心规范的组织了系统研制。这次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参加“嫦娥一号”飞行控制的硬件系统多达上千台套硬件系统,软件系统多达100多万行。在研制这样一个庞大系统过程中,我们一方面总结了“神舟一号”到“神舟六号”系统研制的成功经验,同时结合“嫦娥一号”卫星的特点,制定了全员额、全过程的质量控制体系,确保了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所有的研制系统全部受控。
另一方面,我们积极协调、精心组织,制定了详细的工作计划流程。组织相关单位进行了几百次的技术协调。
2007-11-26 15:36:21
- 朱民才:
第四,充分有效的技术状态验证。我们进行了四万多种内部状态的测试,包括多次1:1全过程测试。其次,进行了几十次系统间的联合试验,包括两次中心和卫星1:1的全过程试验。三是为了确保系统能够在实际任务中,协调一致地开展工作,我们两次组织实测了我国“探测一号”卫星,一次实测了欧空局的“Smart1”卫星。通过以上试验验证,充分验证了系统设计的合理性,各系统间的工作协调性。
为了完成好后续长达一年的长期在轨管理工作,我们从以下三方面做了准备工作:
一是组织了一支精干高效的管理操作队伍,包括应用系统、卫星制造方、测控通信系统。二是制定了一套严密科学的操作程序和协同工作程序。三是制定了充分的故障处理预案。
回答完毕,谢谢!
2007-11-26 15:38:55
- 法国新闻社记者:
请问孙局长,中国现在有没有国家计划在哪年送太空人上月球。前一段看过一个报道,说有计划2020年送太空人上月球。你能否确认一下这个国家政策呢。因为去年的白皮书里并没有看到这样的消息,这里想请您确认一下。
2007-11-26 15:41:57
- 孙来燕:
我们在2006年发表了第二版《中国的航天》白皮书,在中国的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中,探月计划也列入十六个重大专项,这些计划里我们谈的都是无人探测,是“绕、落、回”三步走。如果说这次环月成功的意义,其中一个重要意义是通过这次绕月探测工程我们培养了一支队伍,为下一步开展落月计划奠定坚实的基础。
2007-11-26 15:42:46
- 孙来燕:
目前还没有把人送到月球上的计划,听到国外报道说中国2020年要把人送到月球上去,我不知道有这样的计划。希望不要给我们增加更多的压力。但是,我相信中国一定会把自己的宇航员送到月球上去。我也希望能看到这一天。
2007-11-26 15:44:59
-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记者:
有两个问题请问吴季先生,中科院在这次绕月探测工程中承担了什么任务?请你介绍一下今天我们所获得的这幅月面图像是如何获得的?它和其他国家的月面图像相比有什么样的特点?谢谢。
2007-11-26 15:45:50
- 吴季:
我国的探月工程是在国防科工委牵头组织下成立了绕月探测工程领导小组,由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和中国卫星测控系统以及中科院共同承担的。中国科学院是我国月球探测计划科学目标的提出单位,从1992年开始就组织全国的科学家开始论证月球探测的科学问题。“嫦娥一号”卫星绕月探测工程立项之后,在月球探测工程领导小组和工程大总体的领导下,中国科学院承担了“嫦娥一号”卫星上8种24台件有效载荷,也就是科学探测仪器的研制工作。另外承担了地面应用系统的建设、运行,包括数据接收、处理以及应用中心的建设。
2007-11-26 15:47:16
- 吴季:
另外我们参加了卫星测控系统当中利用四个天文台的射电天文望远镜组成的甚长基线干涉测量系统,也就是VLBI测控网,对“嫦娥一号”卫星在月球的轨道进行精密的测轨。在工程的五大系统中,我们在工程总体领导下,承担了一个大系统,另外参加了两个大系统的工作。
刚才问到第一幅图像如何获得,它是由中科院西安光机所研制的CCD立体相机,在距离月球200公里的轨道上用一个相机拍摄了前视、中视和后视三幅图像,这是用这个立体相机拍摄的图像数据。这些数据又经过中科院空间中心研制的数据采集、处理、存储设备再传送到卫星平台上的发射机,通过定向天线传到地球上。这些数据在地面上有两个数据接收站接收,一是位于北京密云的50米天线,二是位于云南昆明的40米天线接收,然后再传送到中科院国家天文台的总部进行处理。
刚才所讲是图像从拍照一直到传送到地面的全过程。应该说图像拍摄得质量非常好,层次非常丰富,图像非常清晰。这表明从相机到地面平台到整个系统工作非常正常,非常成功。第一幅图像的成功接收也标志着我们今后为期一年的科学探测活动的正式开始。谢谢大家!
2007-11-26 15:50:17
- 新加坡联合早报记者:
探月工程是和平利用外太空,我想请问工程本身对于中国的军事工业和国防力量有哪些促进作用呢?
2007-11-26 15:54:32
- 孙来燕:
发展航天事业,我们主张坚定地和平利用外层空间。我们也愿意本着“平等互利、和平利用、共同发展”的原则,同世界各个国家开展空间探索方面的合作。当然通过实施探月工程这一重大科技工程,提高了我们自主创新的能力,也提高了我们整体的科技水平。月球探测工程有200多家单位参与,科研队伍多达一万六七千人,它需要方方面面的技术,比如轨道的设计,对卫星设计提出了新要求,对材料、对元器件、对地面的试验验证手段都提出了新要求,包括我们的测控技术。
2007-11-26 15:55:01
- 孙来燕:
特别是通过重大的科技工程,我们培养了一支很年轻的人才队伍。有人这样比喻,航天科技是科技皇冠上的明珠,它也是我们科技的一个制高点。通过我刚才介绍的情况,探月工程也是航天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服务我国的经济建设、社会发展都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于激发我们全民族的科学探索精神,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增强民族凝聚力也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
2007-11-26 15:58:13
- 孙来燕:
我们党的十七大刚刚结束,我们想未来的航天发展要起到服务、带动、支撑的作用。“服务”就是为我们国家的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服务。“带动”就是要带动我国的科技进步,为我国的重大战略决策起到支撑作用。我们的目标一是要提高航天的自主创新能力,二是要提高航天的产业化能力。我想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一定会为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做出贡献。
2007-11-26 15:59:55
- 华清:
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各位!
2007-11-26 16:01:57
图片内容:
- 国新办就中国首次月球探测工程等方面情况举行新闻发布会
- 会议由国新办新闻局副局长华清主持
- 绕月探测工程领导小组副组长、国防科工委副主任、航天局局长孙来燕
- 孙来燕给大家展示第一幅月面图象
- 中央电视台记者提问
- 新闻发布会现场
- 绕月探测工程副总指挥、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副总经理雷凡培回答记者提问
- 西班牙埃菲社记者提问
- 绕月探测工程领导小组副组长孙来燕回答记者提问
- 国新办新闻局副局长华清请记者提问
- 香港文汇报记者提问
- 绕月探测工程测控系统副总指挥、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主任朱民才
- 新闻发布会现场
- 法国新闻社记者提问
- 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与应用中心主任吴季
-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记者提问
- 新加坡联合早报记者提最后一个问题
- 会议结束
视频地址:
- rtsp://video.china.com.cn/Archive/scio/20071126.rm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