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报道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的现实任务。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在创新发展中所面临的多元意识形态挑战的有力回应。多元意识形态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主流地位的挑战不仅存在于现实社会中,而且还在向网络空间渗透。这极大加剧了我国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风险。因此,深入剖析我国当前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风险产生的根源,探索加强马克思主义在网络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有效对策,就成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的必然举措。 一、当前网络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的风险挑战 1、价值观日渐多元,主流意识形态引领力弱化 意识形态的价值在于在传播中而为更多的人所认同并最终影响社会历史发展方向。伴随网络的迅猛发展,网络的传播特性决定了其必然成为多元意识形态传播重要途径。网络传播背后是网民信息选择权的凸显。而网民各自所处环境、认知水平、利益诉求的不同,决定了其价值取向的多元化,网络中多元意识形态传播则在客观上迎合了网民的多元化价值取向。同时,相对传统传媒的单向传播而言,网络赋予了网民更多的交流互动机会,多元意识形态在各自认同群体内极化的同时相互之间的冲突烈度与多元化趋势却也愈演愈烈。网络赋予了多元意识形态挑战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主流地位的条件。而且,网络在兼顾传播对象数量和覆盖面的同时,也保证了对传播对象的精准传播。网络加剧着信息传播开放性与价值认同圈层极化的双重影响。这对于马克思主义网络传播产生了双重影响。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地位受到挑战;同时,多元意识形态认同客体的圈层极化又使马克思主义赢得受众认同的难度加大。所以马克思主义坚守和巩固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难度超越以往。 2、同质化信息网络供给,受众意识形态认同无意识固化 网络最初只是一种传播技术和方式。但是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其影响早已超出信息传播的范畴。在网络中,捕获受众的关注是传播的目的所在。然而,在网络发展之初,网络中的信息供给是随机的。但是,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尤其是智能算法的出现,网络本身具有了根据受众不同群体的信息偏好进行精准投放的能力。而受众在符合于自身兴趣和价值取向的同质信息网络供给中无意识的强化自身的价值认同,从而使自身的价值认同走向固化。网络这种同质化信息的供给本身就等于变相屏蔽了受众对于异质性信息的接收。从而给受众造成一种假象——我所认同的价值观就是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网络所提供的信息不断地强化受众偏执于自身价值认同。这使得大众的价值认同一旦陷入非马克思主义甚至是马克思主义的网络信息漩涡中,则难以自拔。 3、意识形态争论增多,形式更加复杂多样 网络中的各类信息只有充分的意识形态化之后才能够旗帜鲜明的召集受众,并使受众在意识形态的“自我归类”中群体极化。正因如此,网络中对于社会现象、社会实践的讨论往往容易发酵成为意识形态之间的争论,网络中多元意识形态之间的冲突与碰撞此起彼伏,从未间断。例如在抗击疫情的过程中,新自由主义、激进民族主义、反智主义、历史虚无主义、人道主义意识形态都是借助于疫情信息在网络中的传播而不断膨胀,不断撕裂社会核心价值认同,不断消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凝聚力,更加加剧了疫情本身的不确定性。 二、当前网络意识形态领域问题产生的原因 1、西方推行“和平演变”战略,插手网络意识形态争论 中西方之间的意识形态冲突从未停止,西方持续推行意识形态渗透的“和平演变”战略。而西方意识形态渗透借助于网络传播的技术优势则极大地降低了执行成本和风险。西方妄图插手网络意识形态争论,经由网络向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进行围攻,搅乱社会核心价值共识,通过意识形态的强势证明自身制度的正当性、必然性和合理性。不仅如此,西方也的确占据着网络技术的控制权,所以,西方可以通过网络技术控制为意识形态渗透与传播提供有力的网络支持。不仅如此,西方对外进行意识形态渗透,推动传播对象国和平演变、颜色革命的伎俩屡试不爽。所以,对中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是西方轻车熟路的故伎重演而已,只是传播的途径转移到了网络上而已。面对西方通过网络意识形态渗透,推进“和平演变”的图谋,就成为防范和化解意识形态风险所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 2、网络使用存在弊端,加大主导网络舆论导向的难度 网络信息传播的快速性、匿名性、碎片性使网络生态环境纷繁复杂。其中网络信息传播的快速性,使得网络话语权常常被滥用,一些社会热点、焦点、敏感事件发生后,广大网络受众不是第一时间查证与澄清事实真相,而是热衷于站在自身的立场在网络中进行意见表达,随意转发符合于自身价值认同的言论和评论,一定程度上一次增加了各类信息的扩散,迅速形成舆论场,但这一舆论场不是价值观认同凝聚之地,而是各类意识形态之间相互冲击,核心价值观认同撕裂的战场。加上网络空间表达的隐蔽性和网民身份的差异性,网民在网络中可以摆脱现实社会关系与角色扮演的约束,而更加直接甚至偏执地执着于自身的价值判断,这也在很大程度上致使了网络信中的真相与谎言,赞美与批判交错并存。而在网络碎片化信息的裹挟下,网民承受着信息过载的压力,这让多元意识形态有了可乘之机,多元异质性意识形态往往利用这一点绑架民意并以此要挟主流意识形态,并挑战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权和领导权。 三、加强马克思主义在网络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对策思考 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多元意识形态的网络传播给给我国的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带来极大的隐患。针对当前网络意识形态领域出现的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 1、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 马克思主义是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和灵魂,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真经”。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从新时代党和国家的事业全局出发,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历史关键期我们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的需要来的更为迫切,坚守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主流地位的要求也更加强烈。提高学习马克思主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自觉和自信,理直气壮地批评网络上排斥、挑战、违反马克思主义的现象,守住意识形态防线,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及价值取向,就成为化解多元意识形态网络传播风险的必然举措。 2、坚持守正创新,增强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力和吸引力 不断创新马克思主义话语表达方式,做到守正创新,提升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力和吸引力,使其更亲民、更接地气。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要符合大众的认同逻辑才能够为网络受众所认同。大众的认同起步于感性认知,先是情感认同之后才是理性认同最终是科学信仰。因此马克思主义网络传播不仅要彰显自身理论的逻辑性而更要有贴近社会现实的解释力。马克思主义的网络传播过程要以理服人与以情感人双管齐下,传播真善美、传递正能量。比如,最近几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新年贺词中运用了“蛮拼的”“点赞”“朋友圈”“世界那么大”等网络语言,网友纷纷用“接地气”“萌萌哒”来评价,获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以喜闻乐见、通俗易懂的方式传播马克思主义,加强网民对于主流意识形态的理解,加大网民对于主流意识形态的接受度。 网络技术的运用不仅在很大程度上改变着人类社会的传播方式,而且更以沁入式的方式增强着受众的感官立体体验。例如,3D、VR、多媒体技术的广泛运用都为信息的传播创造了体验式的条件。因此,马克思主义虽然是科学的真理,其最大的魅力在其理论的科学性但是这与运用网络技术进行立体化传播并不矛盾,而是更有利于受众更直接地更直观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增加亲切感,增添吸引力。 3、加强网络阵地建设,紧抓网络意识形态工作队伍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网络空间是亿万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网络空间天朗气清、生态良好,符合人民的利益。网络空间乌烟瘴气、生态恶化,不符合人民的利益。”社会大众已然习惯于网络化生存状态,网络的影响早已超出技术而取得了社会效果,网络传播的背后是对受众的主体权利的尊重,但需要强调的是在尊重网络受众权利的同时,更要以制度保障受众权利,加强网络舆论引导。马克思主义是真理,但是马克思主义不会自然而然地成为大众的信仰,网络作为意识形态斗争的主战场,我们需要积极主动地用马克思主义占领网络阵地,牢牢握住网络意识形态传播的主动权,时刻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保证马克思主义在网络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同时需要努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的意识形态工作队伍。培植一批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深厚的意见领袖,充分发挥其在网络中的带头引领示范作用,并不断加强网络意见领袖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做好网络舆论的正确导向。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者要把握网民思想动态、倾听网民思想诉求,回答网友各种疑惑,积极引导和服务广大网民,使之成为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者、传播者,从而加大主流思想舆论,进而培育积极健康的网络空间,形成向上向善的网络风气,营造天朗气清、生态良好的网络空间。 ( 文章系2019年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研究课题“新时代加强马克思主义在网络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进《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设计”结题成果。作者邢海晶系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杨文倩系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