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标题
- 文化体制改革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外记者招待会
活动描述
- 十八大新闻中心定于2012年11月11日(星期日)15:00在梅地亚中心二楼多功能厅举行中外记者招待会,邀请中宣部、文化部、国家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负责同志介绍文化体制改革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中国网现场直播,敬请关注!
文字内容:
- 中国网:
11月11日(星期日)15:00—16:30,十八大新闻中心将在梅地亚中心二楼多功能厅举办中外记者招待会,邀请中宣部副部长、中央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孙志军,文化部副部长、党组副书记赵少华,国家广电总局党组成员、副局长、中央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田进,新闻出版总署党组书记、副署长、中央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蒋建国介绍文化体制改革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届时,中国网将进行现场直播,敬请关注!
2012-11-11 14:01:57
- 中国网:
孙志军同志简介:孙志军,男,汉族,1957年生,山东莱州人,哲学硕士。1975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8年在武汉大学哲学系学习。历任武汉大学校团委书记,共青团湖北省武汉市委书记,湖北省武汉市汉江区委副书记、区长,湖北省武汉市副市长,市委常委、组织部长,市委常委、秘书长,江苏省南京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江苏省扬州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江苏省委常委、宣传部长。2007年12月调任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现任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中央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中共十八大代表。
2012-11-11 14:35:10
- 中国网:
赵少华同志简介:赵少华,女,满族,1952年出生,北京人。1974年9月在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学习;1977年7月任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助教兼系团总支书记;1981年12月调入天津纺织工学院,历任团委干部、副书记、书记;1987年5月任共青团天津市委副书记、青年联合会副主席个;1991年3月调入中央外宣办(国务院新闻办),历任副局长、机关党委副书记、局长、秘书长等职务;2001年12月任全国妇联书记处书记、党组成员,2003年8月任全国妇联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党组成员;2008年9月,任文化部副部长、党组成员。2011年10月,任文化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委员,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常委、全国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副主任。
2012-11-11 14:35:29
- 中国网:
田进同志简介:田进,男,汉族,1957年生,山西洪洞人,在职研究生,管理学博士。1978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3年12月参加工作,历任中央办公厅秘书局干部,中央书记处办公室副处级秘书、正处级秘书,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秘书处处长、后兼任行政处处长,中央统战部办公厅副主任,新华社香港分社协调部副部长,中央对外宣传办公室、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六局局长。2001年10月调任国家广电总局副总编辑。2003年8月任国家广电总局党组成员、副总编辑。2004年7月至今,任国家广电总局党组成员、副局长。中共十八大代表。
2012-11-11 14:35:49
- 中国网:
蒋建国同志简历:蒋建国,男,汉族。1956年12月生于湖南汉寿,籍贯湖南桃江。1977年9月参加工作,1975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湖南大学国际商学院工业外贸专业毕业,工学硕士。现任新闻出版总署党组书记、副署长,兼任全国“扫黄打非”工作小组副组长兼办公室主任。历任:湖南省委组织部研究室副主任、主任;湖南省益阳市(县级)委书记;湖南省益阳地委副书记、秘书长;湖南省湘潭市委副书记、代市长、市长;湖南省邵阳市委书记;湖南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2008年10月任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党组副书记、副署长。2012年9月任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党组书记、副署长。
2012-11-11 14:39:57
- 主持人 王国庆:
女士们、先生们、各位记者朋友,下午好!今天我们在这里举行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的第三场中外记者招待会。出席今天记者招待会的有中宣部副部长、中央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孙志军同志,文化部副部长赵少华同志,国家广电总局副局长田进同志,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蒋建国同志,他们将向大家介绍文化体制改革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方面的情况,并回答大家所关心的问题。现在我们先请孙志军副部长作介绍。我们介绍情况的时候,采用同声传译,答记者问部分,采取交互传译。下面我们先请孙志军副部长作介绍。
2012-11-11 14:51:01
- 孙志军:
新闻界的各位朋友:大家下午好!很高兴有机会与大家就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有关问题进行交流。
2012-11-11 14:51:12
- 孙志军:
听了十八大报告,我们更加深切地感受到,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是我们党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全局,着眼于世情、国情、党情深刻变化,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所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主要考虑:一是更好地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二是有效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三是积极应对经济全球化和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带来的新挑战,四是主动适应高新科技特别是现代信息传播技术日新月异提出的新要求,五是切实解决多元多样多变环境下文化引领发展的突出问题,充分体现了我们党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可以说,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是时代的呼唤、人民的期盼、历史的抉择。
2012-11-11 14:51:30
- 孙志军:
党的十六大以来,文化改革十年的探索前行,思路清、措施实、效果好,可以说,是我国体制改革工作中的一大亮点。近期媒体对这项工作进行了比较全面系统的报道。不少同志讲,没有想到这项改革推进的力度这么大、变化这么大,而社会波动却这么小,文化工作者理解、支持、参与总体反映很好。
2012-11-11 14:55:03
- 孙志军:
我感觉文化体制改革比较明显的三个方面的变化:一是明确了新的文化建设理念,主要是区分两大类型,就是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明确文化事业政府主导,文化产业市场主导。其次,尊重两大规律,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规律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处理好两对关系,一个是文化发展之“魂”与文化传播之“体”的关系,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两手抓、两加强”。
2012-11-11 14:56:51
- 孙志军:
二是推进文化体制机制改革,主要是政事、政企、事企分开和管办分离。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这么多年来已经有6900多家事业单位核销了,已经有近30万人的事业身份注销了。积极推进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副省级以下城市的文化、广电、新闻出版行政主体有效整合。初步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社会监督、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文化管理体制和充满生机活力的文化产业生产经营机制。
2012-11-11 15:00:14
- 孙志军:
三是大的变化是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的文化创作生产蓬勃发展。同时,坚持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原则,以财政投入为主体,覆盖城乡公共文化体系框架基本建立,初步解决了特别是农村贫困地区看书难、看电影难、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等基本文化权益问题。
2012-11-11 15:00:22
- 孙志军:
以企业为主体,推动了文化产业发展由小到大,规模实体不断增强,促进转方式、调结构的作用日益显现,使其日益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增点。
2012-11-11 15:01:44
- 孙志军:
总的看,我国文化改革发展可以说开创了新的局面,初步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文化发展之路。我们相信,在十八大精神指引下,这条道路一定会越走越宽广、推进我们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谢谢。
2012-11-11 15:02:27
- 主持人 王国庆:
下面我们请赵少华副部长作介绍。
2012-11-11 15:03:45
- 赵少华:
各位记者朋友们,大家下午好!非常高兴和大家见面,简要地介绍一下文化建设的有关情况。
党的十六大以来,文化系统以科学的发展观统领着文化建设,不断地探索着新形势下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树立新的文化发展理念。文化改革发展确实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主要这么几个方面:一是文化体制改革、机制的改革在不断地深化。国有的经营性的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和文化市场综合执法这个改革任务基本完成。国有文艺院团焕发出勃勃生机。文化市场的监管效能也在显著提高。
2012-11-11 15:05:40
- 赵少华:
第二,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框架基本建立,服务设施网络基本形成,免费开放范围也在不断地扩大,服务能力在明显提升。乡镇的综合文化站建设、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等等一系列的惠民工程都在扎实地推进,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了有效地保障。
2012-11-11 15:06:02
- 赵少华:
第三,文化艺术生产进一步繁荣。文化产品的数量和质量在大幅度的提升,精品力作也在不断地涌现。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的需求得到了更好地满足。
2012-11-11 15:06:20
- 赵少华:
第四,文化产业蓬勃发展。文化市场体系在不断地完善,培育了一批骨干的文化企业,文化与科技、金融、旅游融合的步伐在加快。文化产业日益成为了国民经济支柱性的产业。
2012-11-11 15:08:15
- 赵少华:
第五,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在不断地加强。优秀传统文化得到了传承和弘扬。
2012-11-11 15:08:49
- 赵少华:
第六,对外及对港澳台文化交流也是更加活跃。中华文化影响力在不断地扩大,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文化交流格局正在形成。我们相信,在党的十八大精神的指引下,伴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理论与实践的探索的不断深化,全党和全社会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会不断地增强,我国的文化建设将迎来更加繁荣发展的明天。谢谢大家。
2012-11-11 15:08:53
- 主持人 王国庆:
下面请田进副局长作介绍。
2012-11-11 15:08:56
- 田进:
各位记者朋友,最近几天大家连续采访,辛苦了。
2012-11-11 15:09:24
- 田进:
党的十六大以来,和国内的其他行业一样,广播影视的发展变化和取得的成就都是巨大的。书面的材料已经印给大家,我不再赘述。
2012-11-11 15:09:51
- 田进:
这十年来,我们着力实施广播影视村村通、户户通和农村电影放映工程等重点惠民工程,有效地推进了广播影视公共文化服务城乡一体化的进程。
2012-11-11 15:10:14
- 田进:
广播影视在节目制作、传输覆盖、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方面,都有了显著提升。传播力和影响力显著增强。广播影视作为十分普及的现代传媒和大众文化样式,在传达政令、发布信息、传播知识、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已经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重要的组成部分。
2012-11-11 15:16:30
- 田进:
我们在工作当中是怎样做的呢?我们注意把握这么几点。一是坚持导向为魂,我们始终坚持政治责任、社会责任和文化责任。牢牢把握正确的导向,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2012-11-11 15:16:38
- 田进:
二是坚持公益优先。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强化文化为民、文化惠民,努力实现和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努力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2012-11-11 15:16:48
- 田进:
三是坚持品质至上。始终把提高质量放在重中之重,在保持数量稳定增长的同时,努力多出精品力作。
2012-11-11 15:16:58
- 田进:
四是坚持创新驱动。我们始终紧跟时代进步和发展趋势,积极地创新观念,创新内容,创新技术,创新体制机制,不断增强发展的生机和活力。
2012-11-11 15:17:06
- 田进:
五是坚持严格管理。我们始终做到一手抓发展,一手抓管理,以依法管理、科学管理、有效管理促进广播影视健康有序地发展。
2012-11-11 15:17:18
- 田进:
党的十八大站在时代新高度,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吹响了新的号角。我们深信,在党的十八大精神的指引下,我们国家的广播影视将迎来一个新的更大的发展,也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新的贡献。谢谢大家。
2012-11-11 15:17:27
- 主持人 王国庆:
下面我们请蒋建国副署长介绍情况。
2012-11-11 15:17:36
- 蒋建国:
各位记者朋友:下午好!
我们国家新闻出版业涵盖了图书、报纸、期刊、音像、电子、网络媒体的编辑、印刷、复制、发行、贸易和公共服务等方面,是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核心组成部分,在文化建设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党的十六大以来,按照中央部署,新闻出版体制改革全面展开、扎实推进,取得了历史性突破。
2012-11-11 15:17:46
- 蒋建国:
得益于改革,2011年,我国新闻出版业实现营业收入已经达到14569亿元、增加值达4022亿元,图书出版品种和日报总发行量已居世界第一位,电子出版物总量已居世界第二位,印刷业总产值已居世界第三位,新闻出版业实现了大跨越、大发展、大繁荣。
2012-11-11 15:18:11
- 蒋建国:
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近年来,我们实施了打造精品力作的重点出版工程,建立国家出版基金,累计投入资金12亿元,资助一大批优秀图书出版。我们实施了扶持民族地区发展的“东风工程”,一期投入资金近4亿元,二期落实资金15亿元,民族地区群众看书难看报难的问题逐步得到解决。我们实施了提升国民素质的全民阅读工程,不断兴起读书热潮,全国每年有6至7亿人参加全民阅读活动。我们实施了净化市场的文化环保工程,深入持久地开展“扫黄打非”斗争,努力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撑起一片蓝天。特别是我们实施了服务农民的农家书屋工程,累计投入各类资金180多亿元,比计划时间提前3年建成农家书屋60多万家,已经覆盖全国所有具备条件的行政村。广大农民对这一亘古未有的好事无不感到欢欣鼓舞,他们说,是共产党送来了“改变命运的知识库,学习致富的黄金屋”。谢谢大家。
2012-11-11 15:18:24
- 主持人 王国庆:
谢谢四位部长的介绍。下面我们进入提问阶段。欢迎各位就文化体制改革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问。提问的时候,请报一下你所在的新闻机构的名称,下面请提问。
2012-11-11 15:19:46
- 新华社记者:
我的问题是从这些年来,文化改革发展的实践来看,我们说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这个特色在哪里?谢谢。
2012-11-11 15:21:59
- 孙志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我理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整体建设当中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其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我们这条道路是先进文化的发展道路,着重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2012-11-11 15:22:23
- 孙志军:
第二,是一条科学发展之路。我们把文化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总体格局当中通盘考虑,同时把科学发展观的理念融入到文化建设发展的各个领域、各个环节。
2012-11-11 15:24:06
- 孙志军:
第三,也是强魂健体、强基固本之路。也就是说,我们不仅注重文化之魂,它体现内在价值,更注重这个魂如何传播到广大的受众当中,传播的路径、方式、载体需要有机统一起来。
2012-11-11 15:24:09
- 孙志军:
第四,我理解也是一条以人为本之路,就是坚持“二为”方向,坚持“双百”方针,坚持“三贴近”的原则,发展依靠人民群众,发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
2012-11-11 15:25:12
- 孙志军:
第五,我想也是一条改革创新之路,就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地改革创新,与时俱进,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使我们的文化能够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
2012-11-11 15:25:25
- 孙志军:
我想这条道路,符合基本国情、顺应时代发展要求,体现文化建设发展规律,同时也引领文化的繁荣和惠民,应该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谢谢。
2012-11-11 15:25:33
- 埃及中东通讯社记者 :
我有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随着文化事业单位的商业化运作,它们会不会变得更加独立、更加自由,或者还是像以前一样受政府的监督?第二个问题是关于埃及和中国的文化合作,现在在文化领域,两国有合作项目吗?如果没有的话,未来会有哪些合作项目?谢谢。
2012-11-11 15:26:28
- 孙志军:
这个问题应该说,据我们了解,也是社会上比较关注的。文化体制改革很重要的一项任务,就是区分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文化事业是以政府财政保障,主要是为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基本的公共文化服务需求。
2012-11-11 15:27:56
- 孙志军:
而经营性的文化事业单位一旦转企改制以后,按照我们现行体制来讲,就不再叫事业单位了,那么它就作为独立的市场主体,应该说依法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管理、自我完善、自我发展。
2012-11-11 15:29:52
- 孙志军:
所以,文化事业单位和已经转企改制的文化企业,显然体制管理的要求是不同的。这里可能需要说明的是,在我们文化体制改革过程中,不少的媒体或有关同志都关心,把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简单的理解为产业化和市场化,显然这个理解是一种误解。
2012-11-11 15:30:06
- 孙志军:
所以,我们强调的是文化事业、文化产业要两手抓、两加强。当然,即使发展文化产业,也要坚持内容为王,要坚持正确的导向,要注意承担社会责任,要坚守道德底线,要维护社会的团结和谐,进而发挥积极的作用。谢谢。
2012-11-11 15:30:20
- 孙志军:
至于和埃及的有关交流,我想我们现在推进的是政府主导、企业主体、民间参与、合作共赢,既有政府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也有文化企业之间的文化的贸易,进而推动两国文化之间更好地相互了解、相互促进发展。谢谢。
2012-11-11 15:32:03
- 澳大利亚环球凯歌国际传媒记者:
在过去的五年中,中国的大文化、大外宣活动,初见成效。我们环球凯歌国际传媒也和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北京青年报等多家媒体有了友好的合作,让澳大利亚华人、华侨在第一时间听到来自中国的声音。请问田进先生,十八大后还会有什么样的政策和措施来支持海外华人媒体,来宣传中国,弘扬中华文化,让澳中文化交流更上一层楼。谢谢。
2012-11-11 15:32:14
- 田进:
谢谢你提问。我们国家广电总局以及我们的电台、电视台,非常重视,包括澳大利亚在内的广播电视机构的交流和合作,而且我们的合作也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
2012-11-11 15:32:40
- 田进:
正如你刚才所讲的,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同澳大利亚的几个电台都建立了很好的合作关系,比如说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和墨尔本的3CW电台有很好的合作关系。通过3CW电台播出了介绍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各个方面的情况的节目。它既有中文的广播,也有英文的广播,不仅仅使华侨华人,同时也使澳大利亚的居民通过3CW等电台了解了中国方方面面的情况。
2012-11-11 15:33:19
- 田进:
我们也同包括澳大利亚ABC在内的电视机构有着很好的合作关系,特别是在澳大利亚,可以看到我们中央电视台的中文国际频道,也可以看到我们的英文国际频道,就是CCTV-NEWS。
2012-11-11 15:33:51
- 田进:
我们也在澳大利亚举办过若干次电影节,中国的电影也受到了澳大利亚朋友的欢迎。我想十八大之后,我们会在广播、电影、电视领域的开放方面做得更好,在同澳大利亚的电台、电视以及电影方面还会开展更多更好的合作。
2012-11-11 15:36:40
- 田进:
我想广播电影电视还是最便捷、最普及的信息工具,通过这一方面的合作,对增进两国人民的友谊和了解能够发挥很好的作用。谢谢。
2012-11-11 15:36:49
- 中国新闻社、中国新闻网记者:
我们注意到目前中国各地不断出现了申遗的浪潮,请问文化部门和文物保护部门对此有何评价?未来有何措施?谢谢。
2012-11-11 15:37:02
- 赵少华:
我来回答这位记者的提问。确实您提了一个社会非常关注的问题。实际上,“申遗”绝不是我们最终的目标,而是在切实保护和管理好世界遗产的前提之下,充分地发挥世界遗产的社会功能,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2012-11-11 15:37:52
- 赵少华:
近几年,国家文物局适时加强了世界遗产的申报、保护和管理工作,也及时将价值突出、保护管理到位的项目列入了动态管理的世界遗产的预备名单,而且对申遗的项目在遗产的本体保护、周边的环境整治与民生的改善、法律法规建设和保护状况的监视、巡视等方面不断加大管理力度,指导督促有关地方人民政府来提早开展世界遗产的申报准备工作,来确保申遗工作的质量和成功率。
2012-11-11 15:38:06
- 赵少华:
大家都知道,今年元上都遗址成功列入了世界遗产名录。我国世界遗产的总数达到了43项,而其中世界文化遗产就有30项,在世界上是第三位。
2012-11-11 15:39:57
- 赵少华:
所以实践证明,世界遗产的申报是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契机,对于遗产保护水平的提升作用十分显著。现在出现了申遗热,我想不是坏事,只是怎么来做。所以,未来我们要继续健全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管理法规、保障的机制、专家的咨询机制、预警的系统,规范展示和服务设施建设,提升利用的质量和水平。
2012-11-11 15:41:09
- 赵少华:
总之,要继续下功夫,既然是世界的文化遗产,我们就要把它传承好、保护好。世界遗产是人类遗产,我们要利用世界遗产为人类服务,为社会服务,造福于人民。
2012-11-11 15:42:36
- 丹麦记者:
刚才各位部长的讲话当中,我听到过去多年中国的文化发展和改革确实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是可能对于国际的观众或者世界其他各国的人民来说,中国文化的影响力并没有像国内那么大,在未来五年、十年甚至二十年的时间里,中国需要采取怎样的措施来扩大其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中国共产党在这个过程中又将发挥怎样的作用?
2012-11-11 15:45:34
- 赵少华:
刚才这位记者提了一个很好的问题。在中国文化的对外交流方面,这几年我们努力做了一些工作,比如说现在我们已经和149个国家签订了文化协定,这些协定让我们各个国家之间、两国之间产生了非常好的互动关系。我们也开展了很多文化交流,比如文化年、文化节、艺术家之间的交流、专题的文化展示等等一系列的文化交流活动。
2012-11-11 15:45:50
- 赵少华:
我们这几年也提出了很多文化交流的理念,不光是中国文化走出去,还要把外国的优秀文化引进来。我们不仅在文艺形式上交流,而且在思想文化领域也进行了对话、交流。
2012-11-11 15:46:18
- 赵少华:
比如像中欧文化对话年,就是把文化的理念、不同文化的认识,在这个世界的平台上去交流、去交锋,最后达到一种融合。当然,我们在整个交流过程当中,现在我们还有“文化逆差”,这也需要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来扩大我们交流的渠道、规模、形式、内容,真正让世界人民了解中国五千年积淀非常深的优秀文化。
2012-11-11 15:50:34
- 赵少华:
另外,我们不仅是把中国传统的文化介绍出去,我们还要把现代的中国文化、优秀的文化、优秀的品牌、精品力作推向世界。要加强统筹,不仅是政府间的文化走出去,让我们民营的、民间渠道的文化,不同的类型,都要走出去,让它们发挥更好的作用,在世界的舞台上展示中华文化的优秀的品质、内容,真正打造一个多元文化的发展格局。
2012-11-11 15:50:47
- 赵少华:
总之,中华文化的理念是追求和谐、美美与共,达到文化共享、共融的境界。
2012-11-11 15:50:52
- 孙志军:
我再补充几点。我觉得刚才少华同志讲得很清楚了。中国文化走出去,应该说是希望让世界各国更多地了解中国、理解中国,进而使中国共同参与世界的和平发展。我们高度重视中华文化走出去,主要是四个方面:一是政府间的,刚才赵少华同志已经讲了,文化交流与合作;二是孔子学院这样的汉语交流平台,促进我们中华文化让更多的国际友人和世界各国予以了解;三是通过文化产品本身的走出去,丰富世界各国对中华文化的更多了解,促进国际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四是通过我们的新闻媒体的交流,让世界各国能够了解一个真实的、积极发展的、倡导世界和平的中国。谢谢。
2012-11-11 15:52:44
- 凤凰卫视记者:
我们想问一个关于电影的问题,今年2月,中美两国领导人签署了我们所说的中美电影新政,也就是扩大了进口片的份额。外界也认为,对国内电影市场也造成了冲击,带来了很大的竞争性。不知道您怎样看待国内电影市场对于新的措施的竞争性的回应。另外,外界有说到所谓“国产电影保护月”,不知道您能不能对此进行一下澄清和说明?谢谢。
2012-11-11 15:56:36
- 田进:
你提了两个大家都非常关心的问题,我先回答第一个问题。今年2月18日,中美双方就解决WTO电影相关问题签署了谅解备忘录,这个备忘录的签署表明了中国政府坚持改革开放的根本立场,也表明了中国电影愿意与包括美国电影在内的世界电影共同发展的愿望,这也说明中国政府严格遵守加入WTO时的承诺,外国电影进入中国市场的渠道是畅通的。
2012-11-11 15:56:51
- 田进:
协议签署之后,美国影片的进口数量和分帐比例都有了大幅度的提升,这给美国电影行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利益。但同时,也给中国电影行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挑战。
2012-11-11 15:57:00
- 田进:
我给大家通报一个最新的数字,今年1-10月底,我们的国产故事片已经生产了638部,电影的票房收入已经达到了132.72亿人民币,已经超过了去年全年的票房收入。票房收入比去年同比增长了40%。但是,国产影片的市场份额只有41.4%,比去年同期明显下降。多年来国产影片占市场主导地位的局面受到了动摇。
2012-11-11 15:57:09
- 田进:
所以说,中国电影市场的压力非常大。造成这一现状的客观原因是增加了进口影片带来的市场的强势冲击。主观原因或者说最根本的原因,还是我们国产影片的市场竞争力需要进一步的提升。所以,十八大之后,我们要认真贯彻十八大的精神,增强电影的创造活力,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电影生产力,多生产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的,既有市场、又有思想的优秀影片。
2012-11-11 15:57:31
- 田进:
我们中国电影人正在积极努力,克服困难,迎接挑战,努力创作生产出更多更好、老百姓喜欢的电影奉献给大家。
2012-11-11 15:58:38
- 田进:
第二个问题,关于电影保护月的问题,这实际上是一种误读。在我们国家,不存在电影保护月的问题。影片上映是一种市场的行为,政府不会强行地安排电影的档期。大家知道一个时间段之内,国产影片可能会多一点,一个时间段之内,进口的影片可能会多一点,这是一种正常的现象。就像我们的贺岁片档期,国外影片要主动避开,这也是他们追求市场利益的一种选择,也是一种商业的考虑。
2012-11-11 15:59:21
- 田进:
大家都知道,每年有几百部电影要上电影院去放映,几部影片同时在一个时间段内上映,是一种正常的现象。一部好的影片的档期,可能会两个礼拜、三个礼拜。特别受欢迎的电影,可能会放映两个月,甚至到三个月。所以,在一个档期之内,几部影片同时上映,这也是一种没有办法回避的事实。我们还是要抓紧建设我们的电影院,扩大电影院数量,使更多的电影进入影院放映,使大家能够更多的进入电影院看电影。谢谢。
2012-11-11 16:00:48
-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我的问题是,根据最新的统计数据,中国的图书出版的数量和品种、报纸发行量已经位居世界第一,数字出版物的数量也位居世界第二,印刷业产值居世界第三。我们国家已经成为世界上出版大国。那么,我想问,中国的普通民众在新闻出版的发展和繁荣过程中享受到了什么样的实惠?
2012-11-11 16:03:18
- 蒋建国:
要特别感谢你对新闻出版行业的高度重视。我的普通话讲得不太好,但我愿意简要地回答这个问题。
2012-11-11 16:03:40
- 蒋建国:
新闻出版体制改革、新闻出版业的发展,一切目的都是为了服务人民群众,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让全体人民能够共享我们改革和发展的成果。为了实现这个目的,我们主要从两个方面下功夫:第一个方面,就是要大力繁荣新闻出版产品的创作生产。第二个方面是大力推进新闻出版公共服务体系。也就是说第一抓产品,第二抓服务。
2012-11-11 16:04:03
- 蒋建国:
从产品方面来说,我们国家现在有近600家图书出版社,近二千家报社,近万家期刊社,每天都在生产大量的出版物。
2012-11-11 16:05:17
- 蒋建国:
目前我们国家每年仅生产的图书就达到37万多种,37万种是一个什么概念?也就是我们的老祖宗几千年来,到1919年清王朝垮台,总共为我们留下并找得到的书是20万种。我们现在一年生产图书的品种,相当于老祖宗几千年来生产总量的2倍。书不仅多,而且质量越来越好。当然也有些人感觉到,现在书多的没有好书可读,这其实是因为多给我们带来的一种困惑。书的整体质量也是过去不可比的。所以现在解决了有书读,而且有好书可读。
2012-11-11 16:06:12
- 蒋建国:
那么,所谓在服务方面,也就是说,我们在解决有书读、有好书读的同时,还要解决一个读得起、读得到、方便读的问题。我们围绕这个问题来建立新闻出版的公共服务体系。
2012-11-11 16:08:34
- 蒋建国: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就像我在开场白时所介绍的,我们实施了一系列的工程,采取了一系列的行动,这些具体情况我不再重复介绍。我在这儿唯独要强调的一件事情是,在中国的惠民工程和行动中,惠民最大、影响最深刻的一件事,那就是在全国具备条件的行政村建立了60多万个农家书屋。通过农家书屋建设的带动,又推动了学校书屋、工矿书屋、社区书屋、连队书屋等各类书屋的建设,现在全国建成的各类书屋已经达到100多万家。
2012-11-11 16:10:02
- 蒋建国:
一个书屋里面的书不是很多,大概在1500种到3000种左右,但是这些书报刊里面的某一本书、某一篇文章、某一段警句、某一幅图画、某一个符号,乃至书中介绍的一段历史、一位人物、一个常识、一项技术、一个科幻,都可能改变一个农民、一个市民的生产生活,也会影响一个青年、一个孩子的一生一世。
2012-11-11 16:11:47
- 蒋建国:
书屋的投资是非常有限的,但是书屋所带来的影响是不能用金钱计算的,是不可估量的。所以,很多农民对此深有感触,他们讲金屋银屋不如有个书屋。我用农家书屋的事例来说明,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一句话,读书改变命运,出版可以改变世界。谢谢。
2012-11-11 16:11:57
- 澳门澳亚卫视记者:
根据中宣部的材料,目前已经有99.5%的文艺院团完成了转企改制,应该说被推向了市场自主经营了,可以说这是一个很大的成果。问题是自负盈亏后,这些文艺院团能不能养活自己呢?因为据我了解,澳门的交响乐团是由博彩业全额资助的,即使是香港的交响乐团也有政府的拨款。我想问一下文艺的改革过程中会不会出现什么困难?谢谢。
2012-11-11 16:12:08
- 赵少华:
我来简单回答这个问题,其他的发言人再作补充。国有文艺院团的体制改革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培育演艺市场主体,使其更具有生命力,而且能创作出更多的演艺精品来走上舞台、走向世界,让中国的老百姓、世界的老百姓欢迎。国有文艺院团体制的改革产生了比较好的效果。
2012-11-11 16:12:48
- 赵少华:
刚才这位记者实际上提了一个问题,就是改革以后,这些院团能不能活下去。我给大家一个数字,在背景资料里有。我们现在国有院团改革的任务比较重,确定需要转企改制的2103家院团中,9月底统计完成了2093家,实际上昨天晚上我问了一下情况,已经基本上完成了改革任务。而且其中转企改制的院团占了61%,一个以企业为主体、事业为补充的新型的演艺体制格局,已经基本建立。
2012-11-11 16:14:49
- 赵少华:
实际上,转企改制主要是转变演艺发展方式。现在国有和国有控股的骨干演艺企业不断涌现,全国14个省(区市)组建了省级的演艺集团公司,其中多家注册资本或年收入都超过了亿元。演艺不是一个单独的项目,演艺与旅游、创意、高新科技等产业深度融合,演艺的产业结构也不断地升级,创造了团队健康发展的基础。
2012-11-11 16:18:39
- 赵少华:
另外,我们对国有院团的改革制定了扶持政策。现在中央和省级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共出台了40多项院团改革的配套政策。全国财政对艺术表演团体的投入,2008年是57.3亿,现在2011年的时候,增加到83.5亿,增幅达45.7%。中央和地方众多职能部门齐抓共建的国有文艺院团改革发展政策体系基本建立。
2012-11-11 16:18:42
- 赵少华:
在演艺产品评价方面,我们采取了很多措施。通过改革,这些院团的明显改变表现在:演出剧目、演出场次、演出收入,尤其是演员本人的收入都有了明显的改观。2011年全国表演艺术团体演出场次达到155万场次,比2008年增加了64.5万场次,增长幅度在71.2%。演出收入达到了52.8亿,比2008年增长了32.3亿,增幅是在157%。
2012-11-11 16:20:06
- 赵少华:
所以,院团改革可以说是早改早发展。例如东方演艺集团、江苏演艺集团、北京演艺集团等收入增幅、经济效益、社会效益都在递增。
2012-11-11 16:21:17
- 赵少华:
但是,我们面临的问题也非常多,因为国有文艺院团普遍底子薄、包袱重,实力比较弱,缺少走市场的经验。下一步,我们会在深化改革的过程中,促进其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治理结构,加大扶持力度,创造生产更多的精品佳作,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2012-11-11 16:23:02
- 赵少华:
我们采取的改革路径是实事求是的。我们采取转制一批、整合一批、撤销一批、划转一批、保留一批,对不同的类型明确不同的改革发展要求,确保改革的稳定推进,也保障这些院团能够健康发展。
2012-11-11 16:25:58
- 孙志军:
我再补充一点。刚才赵部长介绍的是已经确定的需要转企改制的文艺院团2103家,并不是我们国家国有文艺院团的全部。
2012-11-11 16:29:06
- 孙志军:
赵部长刚才介绍了,这些已经转制院团确实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大家已经有所了解。我想说的是,在涉及整个文化体制改革过程中,我们注意区别对待、分类指导。比如国家重点的京剧、昆剧院团,比如刚才澳门记者所提到的交响乐、芭蕾舞、歌剧、民族院团,比如少数民族地区为世居少数民族服务的有关文艺院团,比如涉及到文化艺术遗产保护的有关艺术表现形式等都没有列入转企改制的范畴,仍然作为事业性质,由国家财政保证它正常的运转。
2012-11-11 16:29:23
- 孙志军:
当然,我们也希望这些没有转企改制的事业性质的、由国家保证自身支出的院团,也应该实施内部改革,规范管理,以提高它自身的演出效益,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2012-11-11 16:29:43
- 孙志军:
对已经实施了转企改制的院团,我们国家政策也很明确,叫“扶上马、送一程”,仍然保持财政投入的基数不变,同时,转变投入方式,不像过去发人头工资,而是购买它的服务,进而使这样转制的文艺院团,就像赵部长所说的扶上马、送一程,能够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更好更快地发展。谢谢。
2012-11-11 16:31:24
- 主持人 王国庆:
对不起,因为今天时间已经差不多了,还有很多记者要提问,刚才我就在想,要提问的记者下次约四位部长单独采访,让你们问个够。今天记者会就到这里了,明天下午举行第四场中外记者招待会。谢谢。
2012-11-11 16:32:47
- 中国网:
本场记者招待会直播到此结束,谢谢网友关注。
2012-11-11 16:33:01
图片内容:
- 文化体制改革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外记者招待会即将开始
- 记者招待会主席台虚位以待
- 主席台嘉宾步入会场
- 文化体制改革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外记者招待会主席台
- 中宣部副部长、中央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孙志军
- 国家广电总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田进
- 文化部副部长、党组副书记赵少华
- 新闻出版总署党组书记、副署长蒋建国
- 本次记者招待会由中央外宣办、国务院新闻办副主任王国庆主持
- 文化体制改革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外记者招待会现场
- 新华社记者提问
- 中宣部副部长孙志军答记者问
- 主持人王国庆邀请记者提问
- 记者争取提问机会
- 国家广电总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田进答记者问
- 埃及中东通讯社记者提问
- 记者招待会主席台
- 文化部副部长、党组副书记赵少华答记者问
- 澳大利亚环球凯歌国际传媒记者提问
- 中宣部副部长、中央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孙志军
- 文化体制改革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外记者招待会
- 丹麦记者提问
- 新闻出版总署党组书记、副署长蒋建国答记者问
- 文化体制改革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外记者招待会
图片大图:
-
文化体制改革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外记者招待会即将开始
中国网 高聪
-
记者招待会主席台虚位以待
中国网 高聪
-
主席台嘉宾步入会场
中国网 高聪
-
文化体制改革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外记者招待会主席台
中国网 高聪
-
中宣部副部长、中央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孙志军
中国网 高聪
-
国家广电总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田进
中国网 高聪
-
文化部副部长、党组副书记赵少华
中国网 高聪
-
新闻出版总署党组书记、副署长蒋建国
中国网 高聪
-
本次记者招待会由中央外宣办、国务院新闻办副主任王国庆主持
中国网 高聪
-
文化体制改革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外记者招待会现场
中国网 高聪
-
新华社记者提问
中国网 高聪
-
中宣部副部长孙志军答记者问
中国网 高聪
-
主持人王国庆邀请记者提问
中国网 高聪
-
记者争取提问机会
中国网 高聪
-
国家广电总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田进答记者问
中国网 高聪
-
埃及中东通讯社记者提问
中国网 高聪
-
记者招待会主席台
中国网 高聪
-
文化部副部长、党组副书记赵少华答记者问
中国网 高聪
-
澳大利亚环球凯歌国际传媒记者提问
中国网 高聪
-
中宣部副部长、中央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孙志军
中国网 高聪
-
文化体制改革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外记者招待会
中国网 高聪
-
丹麦记者提问
中国网 高聪
-
新闻出版总署党组书记、副署长蒋建国答记者问
中国网 高聪
-
文化体制改革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外记者招待会
中国网 高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