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网上直播

2017年10月12日答记者问

发布时间: 2017-10-12 17:59:56  |  来源: 中国网  |  责任编辑: 张钰

中央电视台记者:

中央企业前三季度收入利润都实现了两位数增长,您刚才介绍中用到“稳中有进、稳中提质”来定性中央企业前三季度的经济运行情况,请问“有进”、“提质”主要有哪些具体体现?

沈莹:

 从刚才我介绍的情况来看,前三季度中央企业保持了稳中向好、稳中有进、稳中提质的发展态势。总的判断,稳的基础更加巩固,进的动力更加有力,质的提升更加明显。

“稳的基础更加巩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重点行业稳产稳销,煤、电、油运这些行业都实现了平稳增长。二是主要经营指标稳步增长,而且呈现逐月加快趋势。这个主要经营指标,比如说,营业收入前三季度是始终保持两位数增长。9月份收入比8月份环比增长8.3%,前三季度的营业收入增长是15.4%。从月度收入来看,9月份的营业收入比8月份环比增长8.3%,月度收入达到了历史同期最好水平。从效益来看,前三季度效益增长18.4%,从7、8、9月累计的数据来看,增速逐月加快,1-7月是16.4%,1-8月是17.3%,1-9月是18.4%。净利润也是比较好的增长态势,1-9月净利润增速20.9%,高于利润增速。从税费情况来看,税费增幅比上年同期增速提高2.9个百分点。从投资来看,在一些重点行业特别是战略性、支柱性行业的投资都是企稳增长的状况,扣除煤炭、钢铁、火电等过剩行业,中央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5%。这是从经济运行的主要指标来看,都是稳步增长的态势。

从盈利基础来看,更加趋于稳固。中央企业98家,多数企业都实现了增利,都保持了较快的效益增长,其中56家企业前三季度效益增速超过10%,31家企业效益增速超过20%。多数企业效益保持较快增长的态势,这样的增长是有普遍性。

从行业来看,工业企业效益大幅回升。特别是工业领域里供求关系进一步的改善,产能利用效率进一步提高,工业企业效益也大幅回升。1-9月,中央工业企业效益实现利润同比增长24%。工业企业是中央企业资产的主要分布领域,也是比较关键的重点行业。工业企业利润增幅达到24%,为中央企业效益增长发挥了非常重要的引领和支撑作用。工业企业增利贡献达到了64%。

在盈利基础巩固方面,盈利大户效益贡献增加。前三季度,中央企业实现利润过百亿的企业有35家,35家实现利润占央企全部1-9月实现利润达到85.2%,这个占比同比提高了15.2个百分点。从这些数字来看,实体企业盈利能力进一步增强,特别是工业企业、大型企业发挥了较好的支撑作用。

从进的动能更加有力来看,主要基于以下判断:

一是结构性矛盾逐步得到化解。淘汰落后产能,低效业务整合,处理历史遗留问题,这些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特别是钢铁、煤炭去产能远超目标进度,中央企业煤炭资源整合取得很好成效。防范化解煤电产能过剩风险也在有序推进,“僵尸”特困企业处置、“三供一业”移交工作扎实推进。这些工作推动了央企一些资源向高效、高端、优势企业集中,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

二是传统产业升级改造步伐加快。“进的动能”在传统产业更新改造方面力度比较大,这里重点体现在工业企业、建筑企业这两个比较传统的产业。工业企业,我刚才给大家报了一组数字。传统产业这几年通过更新改造,引用新技术,改进工艺,特别是商业模式的一些创新,使得工业企业的资源配置效率和运行效率有很大提高,效益出现了很好增长。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中央建筑企业这几年发展非常快,向高端拓展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成绩。通过加大科研投入、技术、工法、装备都取得飞跃发展。大家能够看到,在一些超高层建筑、高速铁路、特大桥梁、大型疏浚吹填等领域都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一些重点工程确实是具有很好很高的技术含量,为建筑企业的发展拓展了很大空间。

三是现代服务业包括交通运输、通信等方面,还有先进制造的效益贡献不断提升。这表明中央企业的产业结构正在发生积极的变化。

四是新业态逐步培育。特别是数字经济、绿色经济、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地得到加强。

五是国有企业持续深化,改革红利逐渐释放。特别是国庆节前国资委进行了新闻发布,介绍了我们国改革的一些成果,随着各项试点的深入,国有企业的体制机制正在逐步得到改善,改革的红利正在逐步得到释放。

六是国际化经营也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中央企业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作为海外业务拓展的重点,三年来,已经有47家央企在“一带一路”国家签订了1676个项目。特别是在金砖会议中又签了一批项目。这些项目都是在“一带一路”国家互联互通、资源能源、产能合作、产业园区等领域开展了广泛的合作。

质的提升更加明显也是以下几个方面的支撑,主要是持续开展降本增效,瘦身健体提质增效等工作,中央企业效益、效率指标都逐步得到改善。特别是主营业务利润率、人均利润、经营活动现金流等运行效率指标都在不断改善。经营绩效得到不断提升。中央企业前三季度的效益增幅是高于营业收入增幅3个百分点,这一点是中央企业从规模速度向质量效益转变的一个很好体现。净利润增幅高于同期利润增幅,这是今年一个非常明显的特征,这说明集团内部的子公司,包括独资子公司的效益都普遍得到了提升。成本费用增幅低于营业收入增幅,百元收入负担的成本费用不断地降低。人均利润同比增长18.6%。从负债率来看,也是保持稳中有降,9月末负债率比年初下降0.2个百分点,保持平稳,风险总体可控。从这几个方面判断,趋势非常明显。随着四季度工作力度的加大,这个趋势会更加明显。谢谢。

 新华社记者:

问一个国企负债的问题。近期,国务院常务会议把国企降杠杆作为去杠杆的重中之重。请介绍一下,中央企业在降杠杆、减负债、控风险方面的情况?

沈莹:

这个问题确实是最近大家普遍关注的问题。降低企业杠杆率也是中央企业贯彻落实稳中求进总基调的一个重要举措。也是我们企业实现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党中央、国务院对国有企业的降杠杆工作非常重视,做了系统部署,特别强调要把国有企业降杠杆作为去杠杆的重中之重。

国资委高度重视中央企业的杠杆管理工作,特别是债务风险控制工作,在2009年,我们就探索建立中央企业的债务风险管控机制,实行“五控制”,包括控行业标准,根据不同的行业设不同的警戒线;控财务杠杆就是对高杠杆的企业分三类进行管控,包括重点关注、重点监控、特别监管三类,从负债规模和负债率两个方面“双管控”;还有控投资规模、控风险业务、控财务风险。这“五控”,在节前国资委新闻发布会上肖主任也做了详细解释。

上述措施的总体效果还是非常不错的。中央企业这几年经营规模发展比较快,但负债率保持稳定,9月末,中央企业负债率比年初下降0.2个百分点。从结构来看,带息负债规模也是可控的,带息负债占总负债比例是比较低的。多数企业负债率都实现下降。总的判断是,中央企业债务风险总体可控,多数企业的资本结构是稳健状态。

下一步,按照国家关于国有企业降杠杆的总体工作要求,我们正在研究下一步的工作对策。我们也把降杠杆、减负债作为中央企业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个重要任务来抓。这个过程中,我们要抓住当前稳中向好、企业效益好转的有力时机,积极稳妥推动中央企业降杠杆、减负债工作。具体有几个方面的安排:

 一是推动企业强化内部管理。杠杆的问题,实际上是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们将通过持续开展瘦身健体、提质增效工作,使企业经营效益进一步提升,继续延伸中央企业自去年四季度以来经济效益持续提升的态势,增强企业资本积累能力。同时,积极盘活存量资源,提高企业存量资源的使用效率,特别是通过加快资金周转、减少低效占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比如,我们通过推动中央企业集团内部通过资金集中管理来减少资金的沉淀;通过更加严格的资金的开支标准的管控,落实资金使用的责任,提高资金的效率和效益。从管理的角度来讲,就是让存量资源更好地产生效益。

二是推动优化企业的资本结构。从企业来讲,衡量企业杠杆的指标主要是资产负债率,资产负债率也是衡量企业资本结构的重要指标。优化资本结构就要增加直接融资,直接融资就要通过上市的增发、混合所有制的改革、引进投资者、加大企业之间的资本合作等方式开展多渠道的股权融资。开辟多种渠道筹集直接融资的资金。同时加强重大项目的融资渠道的开拓,建立多渠道降低企业债务的机制,优化资本结构。总的来说,要用好资本市场、用好存量资金,通过各种方式来组合现有资源,增加我们企业直接融资的比例。 

三是充实企业资本规模。一个方面从国资委来讲积极开展国有资本投资运营试点工作,通过投资运营试点工作探索多渠道的补充国有资本的机制。同时也积极开展市场化债转股,探索创新市场化债转股的模式。目前,中央企业在有关部门的配合下,债转股工作取得一定成效,有36家有意向而且条件较好的央企正在开展这项工作,14家已经签订了债转股协议,达到4400多亿的规模。

四是管控好企业债务风险。管控风险就是要继续完善债务风险的管控机制,要从负债规模、负债率“双管控”的角度对企业投资、资金使用开支等方面要加强管理,特别是要提高企业创现能力,对企业的债券风险要进行摸底清查。同时做好去产能和“僵尸企业”的债务处置工作。

我们相信,通过上述措施,中央企业的资产结构和债务水平会有进一步的改善和优化,杠杆控制的效果进一步的显现。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记者:

刚才提到处置“僵尸企业”,这也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请再详细介绍一下国资委在处置“僵尸企业”方面做了哪些方面?最新进展如何?处置“僵尸企业”对中央企业利润增长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沈莹:

“僵尸企业”处置是大家普遍关注的一个话题,也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特别是随着我们国家经济进入新常态,一些企业从高速增长进入了深度调整时期,有一些企业难以适应市场竞争,出现了经营亏损、经营困难,成为消耗资源、效益低下的“僵尸企业”。有效处置“僵尸企业”对于推动中央企业改革,特别是提质增效富有重要的作用,也是我们解决企业面临的一些结构性矛盾的重要举措。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中央企业的“僵尸企业”处置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

国资委把“僵尸企业”处置工作作为化解过剩产能的“牛鼻子”进行部署,在对中央企业下属的各级子企业进行了全面摸底排查的基础上,筛选了2041户长期亏损的困难企业,按照困难程度分成“僵尸企业”和“特困企业”两大类,进行分类处置。在处置过程中,我们注重加强工作组织,特别是落实企业的主体责任,要求企业按照“一企一策”的要求制定工作方案,通过逐家签订责任书、挂牌督导等方式来推动。目前看,进展有序、平稳。在“处僵治困”工作中,我们注重采取了三个一批的方式,兼并重组改造一批,强化管理提升一批,清理淘汰退出一批三类方式。处置过程中我们注重把握好三个原则:

一是市场化原则。“僵尸企业”处置过程中我们注重发挥好企业的主体作用,落实企业的主体责任,按照市场化的手段,来推动“僵尸企业”处置和“特困企业”的治理工作。

二是注重坚持“一企一策”。因为企业形成困难的原因有很多种,解决它的问题也有不同的方式和方法,我们要坚持“一企一策”,由企业根据困难企业的实际情况提出解决方案。在过程中我们注重分类、分业处置,多兼并少破产清算,加强产业的整合,优化资源配置,盘活存量,不搞一刀切。“三个一批”这种方式实际上都是企业根据“一企一策”提出的方案。

三是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僵尸企业”处置和“特困企业”治理过程中,难免有一些人员需要安置。安置过程中大量通过内部转岗,组织对外劳务输出和自主创业等方式安排富余的职工,尽量做到转岗不下岗,转业不失业,维护好职工利益,工作进展平稳有序。目前经过各方面,特别是中央企业的努力,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从工作启动到现在有一年左右的时间,已经完成了571户“僵尸企业”和“特困企业”治理的主体任务,在571户里通过市场出清退出的218户,其他的都是通过兼并重组、管理提升来完成治理。这个统计是季度统计,三季度数据还在统计过程中。今年上半年81家中央企业所属的2041户僵尸和特困企业“处僵治困”工作成果非常突出,2015年同期比,亏损减少885亿,这对央企效益的提升是极大的推动作用。下一步我们还是按照既定工作方针,继续加大工作力度,努力完成我们制定的2041户的“处僵治困”工作。

日本经济新闻记者:

关于国有企业的分红率的问题。第十八届三中全会已经明确到2020年国有企业的分红率提高到23%,目前的中央企业的分红率大概是多少?

沈莹:

 中央企业现在实际上有70%的资产都在上市公司,上市公司的分红由治理结构来决定,由董事会、股东会根据企业的发展需要,产业的发展阶段,市场的状况来决定资金怎么分配,实现税后利润怎么分配,这是企业自主决定的一个过程。国资委对中央企业建立了资本预算制度,从2008年开始就对中央企业的税后利润要求上交资本收益。这几年来,分红率在逐步提高,根据现行的政策,不同的行业有不一样的分配比例,我们分成几类对于竞争类的企业,对于承担政策任务的企业分红率也是不一样的,企业的发展需要资金支持,分红率的高低是有一定限制的。作为中央企业来讲我们通过提高盈利能力增加资本积累,另外多方面筹集资金用于企业重点产业的发展。至于说分红率的水平,现在我们进行了一些评估,与上市公司通用的分红率大致是匹配的。下一步要根据企业的不同发展阶段,不同的治理结构来决定我们的分红政策。

中国国际电视台记者:

我们注意到“三去一降一补”,一降是指降成本,刚才你也提到前三季度中央企业在成本费用管控方面的总体情况,请详细介绍一下降成本对前三季度中央企业效益增长的贡献?

 沈莹: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过程中,眼睛向内挖潜增效是企业成本领先策略的重要举措,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体现,也是企业应对经济下行压力、拓展盈利空间的一个措施。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企业降成本工作,把降成本作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个重点任务,并且大力实施了“放管服”改革、降税降费等措施,有效的降低了全社会制度性交易成本,对企业效益的提升和活力的释放都发挥了很好作用。

国资委和中央企业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降成本的一些部署安排,把降成本作为瘦身健体提质增效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这几年持续不断的加大工作力度,多措并举、狠抓落实。去年我们向中央企业专门印发了增收节支工作的通知,启动了“成本管控、效益否决”专项行动,督促指导企业定目标、建机制、强约束,大力控成本、降费用,工作成效非常明显。今年以来,中央企业成本费用的增幅始终低于收入的增幅,成本费用利润率同比提高了0.2个百分点。三项费用的增速持续在放缓,低于收入增速8.2个百分点,大大拓展了盈利空间。

 从这几年企业降成本工作来看,企业下了很大功夫,不仅仅是简单的压降费用,更多的是通过完善机制、改进流程,特别是增加一些业务协同去降成本。比如说通过完善机制降成本。有的企业通过划小划算单位,将成本控制责任落实到企业、落实到班组,而且将成本控制的效果和工资挂钩,通过这些机制的建立完善来落实降成本的责任。有的企业开展行业对标,在开支标准上找同行业先进水平对标。比如石油石化企业为应对油价下行的压力,普遍建立了月度对标体系,持续加强所属各业务单元之间,包括各子公司和国际上的一些先进企业的对标。通过对标的分析和考核,桶油操作成本有很大下降,特别是前三季度,中央石油石化企业平均桶油成本在上一年降低了1.3美元的基础上今年又降了0.5美元,这些都为企业效益增长提供了很好的支撑。

第二个方面优化流程降成本,通过流程再造减少开支。比如说电信企业通过大数据、互联网的支撑开展精准营销,引导业务办理与销售向线上渠道转移。今年以来,销售费用同比减少55亿元。航空企业,比如三大航空公司推进直销系统硬件设施的升级换代、提升网上直销平台的用户体验,直销比例提升到49%,较年初上升了7.9个百分点。同时优化直销平台营销政策,规范代理行为,销售代理费占收比低于上年0.3个百分点。通过这些流程优化也降低了成本费用开支。

三是通过组织变革降成本。通过组织的优化降减本。比较典型的就是压缩层级、压减户数。企业在压缩层级、压减户数过程中,通过缩短管理链条、优化总部管理职能,累计减少了法人6395户,降低了运行成本大约274亿。所有这些都带来了我们效益的提升。

还有集团利用财务公司实行资金的统一管理,加强了资金集中管理,加快了资金的周转。中央企业现在的平均资金集中度达到了70%。

四是增加协同降成本。央企之间增强了业务的协同,加强了资源的共享共建共用,降低了开支,减少了重复建设。

总的来说,这些措施极大地拓展了我们的盈利空间。降成本这项工作还需要我们久久为功,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加大降本增效的工作力度,保持中央企业持续向好的态势。

直播预告

直播专题

直播热线

电话:010-88828031 88828083010-88828318 88828409邮箱:zz@china.org.cnwuaf@china.org.cn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