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电视台记者:
2018年新年贺词中,习近平总书记谈及脱贫攻坚的时候提到八个字,就是“尽锐出战、精准施策”。作为脱贫攻坚基层的第一责任人,县委书记肯定是尽锐出战首当其冲,请问三位从事这项工作有什么感受?另外,精准施策方面又是如何开展工作的?谢谢。
董良鸿:
很高兴和大家交流脱贫攻坚一线的体会。大家知道,县委书记是脱贫攻坚前线的总指挥,习近平总书记把脱贫攻坚作为三大攻坚战进行安排和部署,足见这项工作的强度、难度。作为县委书记,在脱贫攻坚最大感受是责任大、压力大、工作强度大。感受也来源于几方面,比较强烈的一点是,脱贫攻坚这项工作所涉及的工作面前所未有,按照中央要求,不留一人、不落一户,工作面涉及到从上到下的贯通。二是工作难度前所未有、工作挑战前所未有,工作标准要求之高也是前所未有。滑县作为已经脱贫摘帽的县,回首走过的三年脱贫攻坚路程,我想用“酸辣苦甜”四个字概括我的感受。
“酸”,脱贫攻坚的初始阶段,我们下去调研过程中看到一些少数困难群众,在“两不愁、三保障”的基本保障条件没有达到的时候,他们有病得不到及时救助、医药报销不能及时保障,家徒四壁,基本取暖条件都达不到,甚至极少数的家庭孩子上不起学,家庭看不到未来时候,心里面真的是有一种酸楚涌上心头,也深感自己肩上脱贫攻坚责任重大。
“辣”。随着脱贫攻坚进程的全面展开,脱贫攻坚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在推动过程中,我们遇到了方方面面的困难、挑战。这些困难和挑战辣味十足。我们有群众的不理解,干部的埋怨情绪,有社会对我们的困惑、不理解等等,甚至也有极少数贫困群众的不配合,也有思想观念陈旧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在推动过程中,作为基层,必须一步一个脚印,一个一个来解决。三年走下来,辣味十足,辣得虽然有口劲,但是也很有成就感,锻炼了干部,现在回想,辣得值得。
“苦”,伴随着脱贫攻坚全部过程。攻坚战,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要求要下足绣花功夫。前面讲辣的存在,后面一个一个解决过程中,我们深深体会到脱贫攻坚没有捷径可走,必须下苦功夫、下硬功夫、下足绣花功夫,方为取胜之道,这份苦我们付出了,才有了脱贫摘帽的成果。
“甜”。我们三年攻坚路走下来,回首自己的付出,甚至有一些同志所受的委屈,我们的这种坚守,回头看感受到群众的变化,这是我们最欣慰的一点,在群众的眼里,脱贫攻坚的路走下来,从村容村貌来看,路通畅了、路灯亮了、环境美了。我们的驻村干部作风硬了、距离近了、感情深了。脱贫群众回头看自己的时候,底气足了、心气顺了、笑脸多了。我们能够感受到这种变化是阶段性的,脱贫攻坚仍然还有很长路要走,仍然有很多的困难要克服,但是我们坚信,这种变化随着脱贫攻坚进程和小康的发展,笑脸会越来越多、成效会越来越好。这里也借这个机会讲讲“甜”发生变化。
我有两张图来体现脱贫攻坚的变化。这是一个癌症病患者五保户,王庄镇五保贫困户赵彦坤的打油诗。“五保有病不花钱,感谢党恩比蜜甜,癌症已有三年半,国家花费八万元,不是国家对待我,穷命早已入黄泉,端碗啥时报党恩,泪水阵阵滴胸前。”
一个80多岁的老人危房改造以后,我们一直帮扶他,这个老人叫王天敬,我们看到他的家具都是县里面给配备的,他在去年春节的一幅对联写:翻身不忘共产党,脱贫不忘习主席,横批:永远跟党走。这是脱贫困对党最直接的感激之情的抒发。
沙文:
刚才董书记讲出了我们县委书记的心声。在进入会场的时候,我们三位书记也在交流,他是老大哥,陈书记年龄次之,我是最小的,但是我们都有共同经历,在县委书记岗位上时间都不短了。董书记我俩在一个县,是县长、书记也在那个县做,应该说经历、感悟都比较多。说到县委书记,可能大家有一些误区,觉得权力大,确实权力大,毋庸置疑,但是权力不能滥用,现在规矩更多。但我们感受的确实责任重大,这才是真正从我们内心油然而生的一种精神。精准脱贫攻坚战打响之后,我们深知,在这场战役当中第一责任人的责任之重大,作为深度贫困县的县委书记,我经历了扶贫开发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这个过程。过去是大水漫灌,现在到了精准滴灌,精准的要求对于县委书记又是一场新的考验,考验我们的责任、考验我们的能力、考验我们的水平,更考验我们的为民情怀。过去虽然在做,但是现在目标导向更加明确,就是2020年必须解决绝对贫困的问题,消除贫困县的问题。要全面建成小康,时间紧、任务重,这场战役从上至下压得紧而又紧、实而又实,这个过程使我们县委书记的工作也在发生深刻变化。
我深切的感受有五句话:第一是站位更高。真的作为头等大事,念兹在兹,唯此为大,对于我们贫困县、少数民族地区来讲,这场仗是扛在肩上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是改写历史的一场战役,我们打赢了就改写了历史,这是政治站位的问题。
第二是施策更准。我们现在无论是基础设施建设、安全住房建设、教育扶贫、卫生扶贫等,这些出台的政策和举措更具针对性,也体现出实效。
第三是工作更实。曾经我们在精准扶贫攻坚战刚开始的时候,全县上下的干部当时有一些盲目乐观的思想,还有一些偏差认识。后来随着工作的推进,我们有效解决了干部队伍中的“四不一无”问题。我曾经在全县干部大会上做过一次研判,我说现在要打赢这场仗,不解决“四不一无”问题,无法打好这场仗。所谓的“四不一无”,一是头脑不清,对上面的政策研究不透,对下情研判不准。二是手脚不勤,我们没有真正沉下去,真正和老百姓走在一起,大家一起来打赢这场仗。三是眼睛不毒,我们见到一些现象见怪不怪,习以为常的一些问题不够重视。四是耳朵不灵,我们听不到真实的情况。“四不”问题归结起来就是一条,“心中无民”,没有把老百姓装在心里,没有带着感情做好。所以我们针对“四不一无”把工作做得更实了。
第四是监管更严。从上至下,最近大家也看到了,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打响以后,以县为单位的问题也出了不少,也处理了一批干部。监管更严对于我们打赢这场仗更有帮助。
第五,我感觉结果更真。很多质疑造假的声音,其实县里都没有,特别是考核、检查等手段用上之后。县里没有过去造盆景、树典型的做法了。现在只有一条硬道理,我们把自己的事儿做好,禁得起各种检验。作为县委书记,说酸甜苦辣也好,难也好,但最重要的是我们要肩负起这副沉甸甸的担子,扛起这份责任,把这场改写历史的仗打好。谢谢。
陈璇:
首先我非常赞同以上两位书记的观点。我2015年从另外一个县的县长岗位调任到柞水任县委书记。任县委书记三年多来,深感责任重大。特别是两年多的脱贫攻坚实践,感受很多。县委书记处在“五级书记抓扶贫”承上启下的位置,是全县脱贫攻坚的一线总指挥,承担着进度安排、项目落地、资金使用、人力调配、推进实施等重要职责。我有以下三点感受:
一是必须把脱贫攻坚作为重要发展机遇,而不能当成压力。我们把脱贫攻坚作为全县发展的一次机遇,以脱贫攻坚统揽全县经济社会全局,通过脱贫攻坚好政策的实施,不仅可以实现县摘帽、户脱贫,同时还可以补齐县域经济发展的短板,所以这是重大机遇,一定要抓住。
二是必须主官扛起主责,不能只挂帅不出征。有句话“千难万难,只要主要领导抓就不难”,县上也是这样,工作再难,只要县委书记、县长能拿到手上抓应该就不难。我作为县委书记坚持用60%的精力抓脱贫攻坚,县长用50%的精力抓脱贫攻坚,调整党政两个分管领导分工,确保他们用90%的精力抓脱贫攻坚。我用60%的时间下乡入户解剖麻雀,到边远村庄去、到边远户去了解情况,以便作出决策,更契合县上实际。
三是必须从严从实,不能花拳绣腿。脱贫攻坚工作必须从严处着手、实处用力。对干部要要求严、考核严、检查严,目标要定实、工作要抓实,真正做到脱贫攻坚工作务实、过程扎实、结果真实。我们陕西有句话:“作风硬脱贫赢”。
谢谢。
香港大公报记者:
我们了解到扶贫措施其实有很多,有结对帮扶、产业帮扶还有医疗教育方面的,请问几位书记,这两年扶贫攻坚中最受欢迎的扶贫政策,您认为是什么?可否分享一些例子或者数据,讲讲他们都取得了哪些成绩。
沙文: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这场战役打响以后,国家层面和各省都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实施了一系列举措。应当说这一系列的举措和政策都发挥了它应有作用,解决了一大批难点、重点问题,也解决了一批民生问题,推动一批贫困人口步入到非贫序列。大家都非常欢迎这一系列举措和政策。但是各地有各地的实际情况,有不同的特点。各个县的贫困发生原因也有不同,着力的重点也有所不同。就我们深度贫困县来讲,我感受在几方面老百姓是来自内心的一种高兴。一是在安全住房建好以后,老百姓由衷地发出这样的感慨,自己的父母都不可能这样做,过去孩子的住房都是自己父母建的,但现在解决贫困人口的安全住房问题,国家实施了易地扶贫搬迁,我们省里又推出了彝家新寨的建设、危房改造等等一系列支持政策,这在彝区发挥了非常好的作用。现在农村的彝家新寨一个连一个,一排排新房,让老百姓真正有获得感。
二是通村路修通的时候,老百姓发出感慨“像做梦一样”,过去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现在出门就是水泥路了。
三是当我们把每个村的幼儿园都建好的时候,老百姓发出这样的感慨“真没想到幼儿园已经办到家门口。”这在部分发达的地方都没法做到这个,但是我们贫困县在国家、省里的支持下,现在一村有一个幼儿园,大一点的村还有两所、三所。现在3-6岁的儿童学前毛入园率超过90%。作为一个深度贫困县这是非常不得了的。所以说老百姓说真的没想到。
四是当我们健康扶贫深入推进的时候,老百姓发出了感慨“真的是看病不要钱啊!”四川省委省政府推出了四项基金政策,卫生扶贫基金、大病救助基金、教育扶贫基金等补齐了政策短板。所以说现在贫困户真正意义上实现了看病不用钱了。
五是走上门在老百姓家门口收购农特产品的时候,老百姓发出了感慨“我现在卖东西都不用出门了”,还有电商扶贫这些都发挥了积极作用。特别是在产业扶贫这一块,我们也走出了自己的一条路子。在养殖业,我们因地制宜发展本地品种黑牛、黑羊、黑猪、黑鸡,还有西门达尔牛。林业生态产业方面推的“1+X”产业,“1”就是核桃产业,加上经果林,种植是果、蔬、树、草、药打组合拳。现在随着产业推进,开始为脱贫攻坚发挥应有作用。现在省级陆续也在进一步出台支持深度贫困地区发展的政策,这些政策都非常好,带来的只会是好的变化,带来的是人民的满意,带来的是我们离脱贫奔康更近了。
陈璇:
客观地讲,国家实施的脱贫攻坚一系列政策,只要落到实处都非常好,群众都非常欢迎。我在这里主要讲一个我们在当地最受欢迎的政策——健康扶贫。有句话,有什么都好,就是有病不好。我们县因病致贫的贫困人口比例高达30.2%,因此群众对健康扶贫的期望值非常高。我们创新了做法,一方面,集中救治减存量。首先,建立了四重保障制度,新农合、大病保险、医疗救助、政府兜底。第二个是建立先诊疗后付费制度。在这两个大的制度框架下,我们采取了“三免两提一降”措施,“三免”,就是免除贫困户的新农合个人缴费部分,今年人均免除190元;免除在镇卫生院看病报销起付线和住院押金;免除在镇村门诊就医诊疗费。“二提高”,就是新农合报销比例再提高10%;24种门诊特殊慢病的封顶线再提高20%,最高的能报到2.4万-2.6万元左右。“一降”,就是降低大病保险起付线,过去花一万才能报销,现在降到3000元。同时,开展大病集中救治一批、慢病签约管理一批、重病兜底保障一批。这几个组合拳的运用,使救治群众非常欢迎,报销比例达到了90%以上。
另一方面,在预防控制增量方面,实施了八大活动。比如说健康知识普及、健康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补短板、重点传染病专病专防,特别是慢性病地方病综合防治、妇幼保健、农村环境卫生整洁、全民健身普及。通过两手抓,一手抓减存量、一手控增量,当地群众普遍认可和欢迎,群众的满意度非常高。
董良鸿:
非常同意两位书记的观点。我和大家分享我们河南省推出的一项政策——扶贫车间。我们河南省要求把扶贫车间建到贫困户家门口。有一句农民自编打油诗,“门口就业真好,兼顾一家老小,转移就业一人,实现全家扶贫”。这种扶贫车间在脱贫攻坚产业扶贫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是巨大的,影响是深远的,效果是明显的。我有图为证,先说明没有违反劳动法。
我们扶贫车间是枣村乡小屯村在本村的产业扶贫就业基地务工,60多岁老太太,她务工收入不高,一天15-20块,什么时候想来,干完以后回家,回家以后买点肉,放点面条,在家里面觉得自己腰也挺得直了,儿子、儿媳妇都觉得老娘真争气,也带动了精神文明建设。
谢谢大家。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记者:
请问滑县的董书记介绍一下,滑县已经脱贫摘帽,下一步我们的发展规划和发展方向是什么?
董良鸿:
滑县作为脱贫摘帽县,实际上对全县上下而言,包括对各级干部而言,脱贫摘帽只是作为我们阶段性的一个目标。党中央、国务院对于脱贫摘帽县下一步的发展有明确定位,要把脱贫致富奔小康紧密联系在一起。如果说,我们滑县脱贫摘帽只是一场中考的话,后面的脱贫摘帽致富小康这是一场大考。实际上脱贫摘帽往后的工作任务仍然十分艰巨。结合滑县实际,下一步的工作应该用三句话来表达我们的工作安排和部署。
第一句话,巩固成果不松劲。脱贫摘帽只是阶段性的工作目标,巩固脱贫成果仍然有大量工作要做。比如思想观念问题上、产业发展上,在“两不愁、三保障”各项成果的进一步提升上都有大量工作要做,下一步巩固脱贫成果至关重要。现在初步考虑投入不减、力量不减、队伍不撤、措施同步跟进的巩固脱贫成果。
第二句话,保持清醒不迷向。脱贫致富小康这个大方向是我们一定要坚守和推进的方向,要认真贯彻落实好十九大精神,包括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县域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和部署在滑县的具体化、项目化、台账化。比如乡村振兴工程,在一个传统农业大县怎么搞,下一步脱贫成果、产业发展如何和今后的工作有效衔接,这都要保持清醒头脑、做好规划、抓好项目,一步一个脚印往前推进。
第三句话,同步小康不掉队。有了脱贫成果的巩固,有了规划的谋划,千言万语汇总到最后还是要抓落实。工作是一分部署、九分落实。我们这样走下来了,酸甜苦辣都有,脱贫攻坚这几年凝聚的精气神、作风转变形成的好传统,已经成为我们致富奔小康的宝贵财富和强大精神力量。
下一步,我们将把脱贫攻坚的好传统、好做法传承下去,继续以赶考的勇气、攻坚的锐气、成事的底气,使我们滑县的脱贫致富奔小康能够力争走在前列,起码在全面小康进程中不掉队,做贡献。
谢谢。
中新社记者:
请问陈书记,刚才您提到柞水县的情况是“九山半水半分田”,我们也观察到柞水县处于秦岭生物多样性保护区,属于南水北调工程的水源涵养地,大部分区域都是限制开发区域,在这样的土地资源比较稀缺的情况下,如何发展扶贫产业的?
陈璇:
我们柞水县地处秦岭南麓,是南水北调中线水源涵养区,是省政府确定的限制开发区。柞水县山青水秀,年平均气温15.9度,是天然大氧吧、大空调。同时柞水县离西安非常近,不到一小时的车程,在西安正南方,穿过秦岭隧道就到柞水县。在这样一个限制开发区,发展产业首先就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充分认识到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和保护环境的关系,因此,我们在发展脱贫产业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以保护生态为前提,坚持走产业绿色化、城镇景区化、田园景观化之路,绿色发展、绿色崛起。
我们主要做了两个方面的工作,一个方面,坚持产业治本、产业主导,科学的选择脱贫产业。如果脱贫攻坚不主攻产业,那就没有治本之策,群众就没有稳定的增收来源。我们经过反复的比较,针对地少,发展吊袋木耳,一亩顶三亩,努力把木耳小产业培育成大产业。针对距离西安非常近、生态环境非常好的实际,发展乡村旅游,建设西安大都市的后花园。同时柞水的森林覆盖率82%,植被覆盖率88%,我们立足这一实际,大力发展林下中药材,全县形成了以木耳产业为主导,优先发展乡村旅游和林下经济的“一主两优”脱贫产业格局。
第二个方面,积极扶持产业发展。我们强化规划引领,制定了木耳产业发展的“1153”规划,就是一万亩、一亿袋、五千吨产值、三亿的收入。我们制定了乡村旅游发展规划,打造西安的第二生活区或者说后花园。我们制定了林下中药材发展基地,盘龙药业去年通过IPO在中小板主板上市,这是陕西的第一家。我们强化龙头带动。县政府抓龙头企业,抓科研,加工、销售四个方面的龙头企业,镇村建基地,群众户参与。再就是,我们强化扶持促动。这里有两个做法可以分享,一个是动员有产业发展愿望、有产业发展能力的贫困户,通过政府以奖代补、贷款贴息的形式,直接参与主导产业发展;二个是通过“三变改革”发展集体经济,来扶持贫困户参与产业发展,我们有一个模式“党支部+三变+集体经济+贫困户”的模式,把产业扶持资金变为股金量化入股,将贫困群众的房屋、土地、林山等资源变成资产折价入股到有实力的企业或集体经济组织,贫困群众从中获得股份分红、效益分红,这个效果非常明显。我们离西安近,不愁游客。老百姓有的有两间房、三间房,入股公司,一年收入两万多。这块效果非常不错。通过这样的措施,我们把全县绝大多数的贫困县都镶嵌到了产业链上,木耳产业带动了近50%的贫困户,乡村旅游带动近30%,林下中药材带动近20%。
谢谢。
路透社记者:
请问三位书记,如果你们可以给中央政府提政策建议,在决策当中对现行的扶贫政策做出调整,你们会建议对哪项政策进行调整?现行政策中有哪项运行得不太好?如果制定新的政策,你们认为应该是什么?
沙文:
应该说,现行的政策都非常好,好在哪儿呢?现行政策都来自于基层,所以针对性非常强,都是通过基层一层一层经过调研以后制定的政策。至于有什么缺项、有什么漏项,这需要我们在工作推进过程中一层一层反映,从中央层面、各省级层面都高度重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实施到现在,无论是工作层面、政策层面、措施层面都是动态过程,也在不断地调整完善。这是我想说的两层意思。
中国产经新闻报记者:
距离2020年全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困目标仅不到两年时间,请问三位书记,扶贫决胜期间咱们从县委书记角度来讲,你认为存在哪些困难?如何能够做到真正的精准?每个县的企业在精准扶贫中扮演的作用和角色是什么?请举实例来讲一下。
董良鸿:
你提问中涉及到很关键的问题,精准。精准是整个脱贫攻坚过程中基础和前提,没有精准后面的工作成效无法保证。中央要求的精准,最根本的是脱贫政策调整的前提。精准最终想达到的目标,由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使脱贫政策帮扶到最需要帮扶的领域和帮扶的人群。无论是我们滑县也好,任何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脱贫过程中,必须把精准牢牢记在心上,中央提了六个精准,就其中一个精准和大家分享我们的做法。
河南讲“一进二看三算四比五议六定”。“一进”进家里看一看,或者换个说法,我们调研贫困户是不是贫困户、符合不符合贫困户条件的时候。一看房、二看粮、三看家里有没有读书郎,四看收入稳不稳,五看劳力强不强,六看群众认不认。这还是精准识别第一关口。有了精准识别才有精准施策,才有项目的精准对接,才有成效或者精准帮扶等等。精准识别以后,之后的精准施策是有保障的。在今后两年中,我们要自始至终把精准贯穿扶贫工作始终坚守的一条底线。
中评社记者:
各县都打造了以电商平台为主的扶贫项目,请三位书记介绍一下这样的新形式的扶贫项目,它现在的扶贫效果和实施情况具体是怎么样的?谢谢。
董良鸿:
从省级层面就有电商扶贫专项资金,从县级层面要拿出资金和一些电商进行专项对接。电商扶贫最大的好处就在开拓市场这一块,借助这个平台减少营销成品,同时扩大产品知名度。现在滑县使用电商的人群,有做土特产的需要网上销售,还有淘宝培育的一些骨干,在农副产品网上销售额三亿到四亿,就扶贫成效来讲,它还不占主导地位,但是已经开始逐渐成长壮大。
中国日报记者:
请问沙文书记,布拖县是深度贫困地区,它的贫困问题最为突出,脱贫攻坚最为艰巨,在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中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实施过程中和取得成果后,我们对此有哪些思考?
沙文:
毋庸置疑,布拖县属于典型的深度贫困地区,它有它的特殊性,也有历史原因还有社会层面的原因,还有社会发育不够等等交织在一块的原因,所以贫困成因也是复杂的。刚才我也介绍了布拖,布拖县的贫困面广、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这是基本的县情特点。从工作层面来讲,扶贫难度大、脱贫成本高、返贫风险比较高,这也是我们的基本特点。但无论怎么样的复杂,怎么样的艰巨,我们都得科学的谋划,踏实的推进,务实的办好每一件事。把这场战役打好,最终打胜,难度之大不是常人可以想像的。总书记也讲了留在后面的就是越难啃的骨头,我们就是最后一批,是全国的最后一批,也是四川的最后一批,我们深感压力重大,更感责任重大。
目标确定以后我们一直在回答三个问题。第一个是为什么的问题。第二个是干什么、怎么干的问题。第三个是谁来干的问题。
为什么?实际上还是一个思想层面的事儿,我们重视程度决定了工作力度。如果没有真正地保持头脑清醒,没有真正认识到位,工作的成效、工作的力度就可想而知。所以我们始终要讲政治站位的问题,必须把脱贫攻坚必须作为头等大事,念兹在兹、唯此为大。为什么的问题我们始终要深化。
怎么干?现在国家、省里专门针对深度贫困地区又出台了一系列具体的支持政策,特别是去年6月23日,总书记亲自在山西太原主持召开了深度贫困地区的脱贫攻坚工作,又提出了具体的要求,明确了方向。更重要的是指明了我们做怎么,解决了怎么做的问题。一系列的政策下来以后,现在必须强化机遇意识,抓好这些政策措施的落实落地。还要强化责任意识,我们的责任只有不断地加强、强化,才能把工作做好。在怎么干的问题上,我们针对布拖县的县情特点、贫困状况,我们提出了八个持续攻坚。
一是围绕安全住房建设持续攻坚。可能在某些地,包括了滑县,我们也在交流,他们的安全住房不是头等大事,但是我们那儿更多老百姓住在不安全的房子里,所以我们必须围绕安全住房建设持续攻坚。虽然通过前几年的努力解决了一批,现在还有一万多户,这个量是非常大的。
二是围绕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攻坚。特别是以交通为主的基础设施。前些年解决了188个村的通村硬化路的建设,解决了部分老百姓的入户硬化路的问题,由于历史欠帐比较大,道路问题还是短板,我们还要加力加劲加以改善。特别是通村到组的路,因为凉山是山区,大山大水大资源,它的路不是到村就解决了所有问题,还有到组的问题,一个村有四个组,就分散在四个山头。所以第二个持续攻坚,必须围绕道路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攻坚。
三是围绕产业扶贫持续攻坚,这是关键。现在要实现脱贫摘帽,产业是一个支撑。别是2020年以后如果实现了脱贫摘帽,就要围绕乡村振兴战略这个新的目标去努力,产业就必须作为关键,现在就要夯实。
四是围绕教育扶贫持续攻坚。可以说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一个有力抓手,也是治穷治愚的根本所在,在教育板块,我刚才也给大家分享了我们彝区已有的举措,确实发挥了应有作用。我们过去彝家的小孩,直接进入小学阶段的时候起码要用三年解决语言关,很多可能三年都解决不了,现在学前教育办起来以后,既解决了语言关,又解决了行为习惯问题,更重要的是懂得了感恩。这样进入小学阶段就能很好地接受义务教育,以及15年的免费教育,所以我们教育扶贫必须持续用力。
五是围绕健康扶贫持续攻坚。布拖县作为彝区,卫生基础服务能力有限。下一步在硬件条件、人才引进、服务能力的建设方面都还要持续发力。
六是围绕生态扶贫持续攻坚。布拖半农半牧县的基本特征很明显,我们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县没有其他资源可利用的,就只有生态了。我们的环境非常好,空气非常清新,蓝天白云,非常适合康养。我们是长江上游的生态屏障,生态扶贫要抓好,既是做贡献,也是后续发展的潜力所在。
七是围绕一个特殊问题持续攻坚,那就是禁毒防艾。上世纪90年代,由于各种原因,毒品进入了我们彝区,随之艾滋病问题也发生了,我们一直在打禁毒防艾人民战争。就防艾这方面,国家卫计委和省政府已经支持我们开展了艾防的三年攻坚,已经启动。现在底数非常清楚了,我们有效模式已经形成,也有信心把这场硬仗打好。禁毒方面,根据国家安排,国家扶贫办在牵头帮助我们,我们也有信心弄好。毒品和艾滋病是脱贫奔康路的两只拦路虎,我们在这场战役当中必须铲除这两只拦路虎。
八是围绕移风易俗持续攻坚,我刚才也介绍了凉山彝区属于直过民族地区,有一些陈规陋习几千年形成的,还有内生动力不足的问题,都要采取有效办法。现在我们也探索出来一些行之有效的办法。我们提出来要围绕这八个方面持续攻坚,我们只要一仗接着一仗打,就会达到胜利彼岸。
谁来干的问题。还是要靠广大干部和人民群众一块儿干。干部怎么干?按照中央安排把驻村工作队建强建实,现在我们提出了“四到村”的工作安排,工作力量到村、工作队伍到村、工作任务到村、绩效考核到村,确保干部沉得下去,能够带着群众去干。群众怎么办?不断地激发它的内生动力,解决好要我扶贫到我要脱贫的转换。如果形成了干群同心,努力去做,我们一定能够把这场仗打好。
这个过程当中肯定是非常艰辛的,也会有很多困难,借此机会邀请媒体各位朋友给我们呐喊助威,也到我们那里见证我们的变化,见证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的场景,最后共同见证我们脱贫摘帽,创造历史的伟业。
意大利记者:
三年前公布了2030提高中国居民安全水平的计划,请问扶贫计划和这一计划有什么关联?
沙文:
刚才我也介绍到了,健康扶贫也是脱贫攻坚这场战役当中重要的组成部分。2020是解决“两不愁三保障”问题,基本卫生有保障,2030是达到另外一个层面,是更高水平的,所以基本关系可以这样说:2020、2030和扶贫的关系是互促互补的概念。2020是基本医疗保障,2030年是更高水平的保障。
光明日报记者:
关于脱贫内生动力的问题。刚才沙书记也提到了两次。十九大报告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对脱贫攻坚都提出了注重脱贫同扶智和扶智相结合的要求,请三位分享工作中如何做到这个结合的?有哪些实际举措提高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
陈璇:
人常讲,物质上的贫困贫一时,精神上的贫困贫一世。所以人就要立志为先、正心为要,也就是说不仅要解决物质贫困,更要解决思路贫困和意识贫困,不仅要富口袋,更要富脑袋。工作中有这样几个尝试可以和大家分享:
一是强化政策宣传。通过组建党的惠民政策宣讲团巡回宣讲,开展传统文化巡回演出,以及组织脱贫户与非脱贫贫困户见面会等形式,增强贫困群众自我脱贫的强烈愿望,提高他的精气神。
二要强化技能技术本领。通过一些培训,职业农民培训、职业技术培训,传授贫困群众自我脱贫的基本能力,引导他们争做有文化、有知识、有技能、有技术的新型农民,敢想敢干,能想会干,不断增强自我造血能力。
三是开展公益救助。改变以前救济式扶贫的模式给钱给物的模式,在全县所有村都建立了爱心超市,所捐的款物都放在爱心超市,从家庭美德、社会公德、村规守纪、村民自治和脱贫攻坚五个方面设置积分,根据群众表现进行积分,换取相应钱物,树立了群众勤劳致富、脱贫光荣的导向。
四是树立学习典型。在村一级制定了新的村规民约,建立了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禁毒禁赌会以及村民议事会,形成了“一约四会”制度,设立红黑榜,评选道德模范和脱贫攻坚最美人等活动,激发自主脱贫的斗志,树立求富求美、向上向善的乡村文明乡风,效果非常好。
沙文:
四川省在激发内生动力,解决动力不足问题上也做了一些有益探索。省委省政府对全省提出了“四好”要求,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的“四好”要求。前两个是物质的好,后两个是解决精神层面的好。各地围绕“四好”,开展了一系列的工作,现在村里在创四好村,以农户为单位在创四好家庭。
围绕这一主线,我们也设计了一些工作载体。一是农民素质提升工程,每个贫困户家里要选派一个人开展相对封闭的集中培训,提高他的语言能力、政策知晓、技术能力等方面的培训,争取让每户家里有一个明白人。
二是小手牵大手。通过学校教育,让贫困家庭子女在学校接受到好的语言教育、行为习惯教育,回家以后影响大人,让大人转变观念、转变行为习惯。比如“五洗”工程,吸收洗手洗衣洗澡,小孩带着父母更有效果。
三是以购代捐。过去很多帮扶单位都是简单开展慰问,现在取消了。必须让老百姓发展生产,种出他的特色农产品,养出他优质的畜产品,帮扶人或者帮扶单位高于市场价去购买,激发他勤劳致富的迫切愿望。
四是农民夜校。由驻村第一书记主办,现在办的好每周办两期,讲政策、讲技术、讲生活基本知识。
这几个有力的载体对整个工作起到很好作用。现在勤劳致富光荣、懒惰致贫可耻的氛围正在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