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电视台记者:
我想请问各位代表,在你们从事扶贫工作的过程当中遇到的最大的困难和挑战是什么?然后有没有坚持不下去的时候?你们又是如何面对的?谢谢。
李君:
这个问题我先来回答。说实话,脱贫攻坚这个事情在基层干部来讲,我们感受是非常深的,特别是贫困户和非贫困户之间的矛盾,包括我们过去在当支部书记过程当中就会面对这样的问题。贫困户和非贫困户之间政策有一些差异,在看病、上学等方面,倾斜力度比较大。但是我们怎么做这个事情,只有给老百姓做工作,引导他们,让他们知道这个国家的政策,我们是帮助相对比你更困难的人。第二个,最重要的是什么?是因为我们干部和老百姓之间有了信任。我是2008年回去在村上干,干了十年,一开始老百姓是不相信你的,因为你很年轻,二十多岁党支部书记,说话也没有人听。我们做了很多事之后,老百姓觉得你这个人还是可以的,所以我们说话老百姓还是比较相信,包括我们传达政策,跟他们讲这些东西的时候,他们是比较相信的,所以说实话没有考虑过放弃,因为脱贫攻坚是我们这一代人,特别是我们基层干部的一个使命。当了扶贫干部就肯定要当好,这个事情必须得干好。所以只有坚持,遇到任何困难,第一给老百姓做工作,第二建立信任基础。谢谢。
向长江:
我从老家出来40年了,全家都出来了,怎么又回来了呢?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十八洞村提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以后,全国工商联有个“万企帮万村”行动,我们作为社会的企业家,还是想回去竞选一下村主任,带领他们干一干。因为我这个村是深度贫困村,我回去以后碰到问题了,不是我想象的那么好,真的,极度贫困,老百姓的思想也落后,他对外面很多事情都不知道,路不通,也没有自来水。还有最尴尬的是什么?我到村里做村主任,我老家的房子已经破旧很多年了,所以到每个村开会,公共洗手间是最大的困扰,几乎不敢上,跑到山上去,完全不习惯。我二十岁出来了,工作了四十多年,现在回去也不适应。所以还是要扶贫,要带着责任去,带着一种很深厚的感情去,怎么确保把我家乡的老百姓贫穷面貌改变掉,不论碰到什么困难,都不能放弃,一定想办法带领他们,我相信这些困难一定能解决,我能把一个企业做起来,我就相信能把一个村带起来。我们通过三、四十年把企业发展起来,现在老家这么多田、山、土,有这么多资源,脱贫是一定没有问题的,这个信心比较足。再一个,湖南省脱贫攻坚政策比较好,出了很多惠及老百姓的政策,我们县里正在倡导,大家支持社会扶贫,到村里去,帮助自己村里改变面貌,所以碰到困难还是能坚持下来。
赵会杰:
其实无论在引导老百姓致富还是脱贫攻坚的路上,我们基层做了大量的工作。说实在的,遇到的挑战和困难三天三夜都说不完,有很多,但是不能放弃。我们村是非贫困村,条件相对来说好一些,贫困人口相对来说比一般的贫困村要少。总书记说,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扶贫的路上更是一个都不能掉队。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怎么办?坐在家里想是想不出法子的,只有去他家里,一遍一遍和他沟通,因户施策,面对面和他探讨沟通,怎么让他摆脱贫困。基本上都是这么一种状态,我们这边脱贫,那边又返贫,是这样的状况,虽然是个例,但是也存在,这是最大的挑战,用老百姓的话说,按下葫芦起了瓢。我们的做法,就是根据我们的实际,如果他有能力,我们可以给他申请政策性的扶助,搞种植和养殖。借助特色种植的基础,再让他小鱼绑在大船上去进一步发展。对于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你再好的政策,他做不来,也有这种的,那么我们就把他们的土地入股,放在合作社里进行分红,来提高他的收入。
曹庆华:
我也谈谈几点自己工作当中遇到的一些挑战和困难。我完全同意三位书记碰到的,其实我也碰到这些困难和问题,但是在我镇里,我碰到的最大的困难和问题就是咱们贫困户怎么脱贫,脱贫了怎么致富,这是我面临的最大的困难和问题。我们全镇是哈尼族人口占数比较多的乡镇,同时全镇99.98%都是山区,是典型的农业大镇。要如何让老百姓和贫困户有增收、脱贫,并且能持续增收到致富,这是最难的,也是最头疼的。因为全镇产业基础薄弱。对这个问题,党委班子也罢,我也罢,从未言弃,反而把这个挑战和困难作为我们工作的责任担当来做。我们党委班子带着全镇的干部职工,利用半年的时间,深入到村镇,听民意,实地调研,用“5+2”、“白+黑”的精神,结合本镇父老乡亲的意愿和地方99.98%山区的资源,规划了我们的产业发展思路。主要是从这几个方面推进我们的产业:一是围绕省里面的打好绿色食品牌和市里的绿色普洱建设这个中心,我们依托一山有四季这样一个立体气候资源,念好“山”字经,做好“山”文章,培育发展一批以产业、咖啡、蚕桑、紫米为主的绿色生态山地产业。二是我们按照总书记讲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充分利用了60.2%的森林覆盖率这样一个资源,念好“山”字经,唱好“林”经戏,培育了发展一批林下中药材基地和林下畜禽养殖基地。三是立足于上海和东西部协作的服务平台,培育输出了一批劳务。四是充分利用了墨江县的山楂、哈尼之乡、回归之城和双胞之家这三张名片,打造了一批旅游乡村特色的少数民族村寨。五是立足于现行的国家政策,创新农业经营模式,培育养殖大户、专业大户和合作社等经营主体推进产业,促进农民增收。到2017年底,从2014年6845元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到了去年的9272元,贫困发生率从2014年的14.33%下降到了去年的7.83%。谢谢大家。
袭艳春:
这个问题看来几位代表都有很多话想讲,脱贫攻坚这项工作也是不断解决问题和挑战的过程。我知道,今天有很多境外的记者,外国记者朋友们、港澳台记者朋友们来到现场,你们有没有感兴趣的问题要提问?
凤凰卫视记者:
请问李君代表,我刚刚看到资料上有写到,你们在全国首创了一个新的模式,请问这个模式的成效怎么样?有没有其他的地方可以值得其他贫困地区进行借鉴呢?
李君:
其实我们这个很简单,我们这个叫以购代捐,我们的口号是让捐赠者有回报,让受全者有尊严,所谓的尊严就是一种精神,就是贫困户不等不靠的精神。我觉得这个东西从操作层面上讲,以购代捐是可以复制的,以前在消费的时候,比如说我们买农产品,我们可以买一些贫困地区的农产品,但是我们是买,是交易,不是去捐助,因为捐助的话是不可持续、不长久的,如果购买的话,通过市场的行为,激发老百姓的内生动力。另外,这个东西也是通过立场行为体现了老百姓的劳动创造价值,通过市场的着向激励,促进他实现稳定的长效脱贫,而且产品卖的问题,也是产业扶贫当中面临最大的挑战。所以以购代捐是可以复制的。
另外,对精神的肯定,对劳动价值的肯定,实际上是可以复制的,而且它没有地域限制,每个地方实际上都可以做,实际上是更多的是一种精神、一种方式的变化。谢谢。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记者:
刚才李君代表介绍了以购代捐的方式,激发了很多困难群众的内生动力,但是我们注意到,其实在脱贫攻坚的过程中,很多群众还是有这种等靠要的思想,请问其他几位代表,是不是也有这样的办法和经验,来解决这样一个问题,来更好地激发困难群众的内生动力?谢谢。
向长江:
老百姓中有这样的人,等政策来给钱,要脱贫。但是我做村主任以后,我是这么看的。我们不能等,我们只给村里面老弱病残、年老的同志可以不做,我们来帮扶你。年轻的人要干、要做,我们开大会小会,把基础设施给做好,因为你贫穷有很多因素构成的,大部分是基础设施不好,路不通,里面的东西进不去,外面物流的东西拖不出来,如果扛一个竹子拿到市场上去卖,工钱和卖的钱差不多。如果把交通这块问题解决了,把路修通,你在山里就可以卖,这种劳动的付出,就很高,不是扛一条竹子,你可以扛一千条、五千条,一个汽车就都拉走了,就这么来解决。从思想上解决他,你为什么不能等,你要从内心动力讲,如果我不出城里的话,如果我不是艰苦创业的话,不可能有今天这么好。我们在初级阶段发展自己的时候,特别的苦,比现在的贫困户还苦,因为很多是勤劳做出来的,我们不能懒惰,不能等。你有地,有山有土有资源,为什么贫穷?就是没人管,所以我们也感觉,对扶贫这一块,村里面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很重要,要把老百姓的智慧、自信、思想从这里挖掘,大会小会去开,我们回去前面三个月没有这种状态,三个月以后每家每户,一个组一个组地开会,听他的意见,再看他的东西,到他房子去看,你现在有什么东西,你的地在哪里,田在哪里,全部是荒的,那个草一米多深,他没有做啊。所以这一块还是要靠激发他的劳动能力,激发他去创业,去干。我们每家每户都要创业,农民也要创业,要不停地去做,把这些道理跟老百姓去谈,你在做的过程当中,碰到什么困难,我帮你解决,没有电我帮你解决,没有水我帮你解决,就是公共部分这一块,作为国家也好、政府也好,村委会也好,要为老百姓把基础设施的问题给解决掉。
赵会杰:
其实等靠要的思想,我们也不回避,因为确实是发生了,有很多人当时确实有这种想法。我们也意识到,这个局面急需要改变,国家的帮扶是必不可少,但是我们意识到,激发他的内生动力才是最重要,穷人也要有志气。我们反反复复和贫困户、和相对贫困的群众说,穷人也要活的有志气、有尊严,怎么让他有志气、有尊严地生活,就是我们工作的一部分,激发他内生动力的一部分。我们也都知道坐吃山空不如自力更生,别人给你输血也能救命,但是救得了一时,救不了一世,作为自己有造血功能,才能起死回生,长命百岁。
说一个故事,虽然是一个个例,也是我们做的一项工作。我们村有这样一个家庭,男主人是脑血栓后遗症,完全没有劳动能力,只是基本的生活能自理。儿子从出生就重度残疾,肢体严重畸形,并且完全没有语言能力,从一出生就没有下过床,到现在已经二十九岁了,还在床上歇斯底里地嚷。女主人是我们全村身体最矮的一个成年人,只有1.35米,这样的家庭,大家可以想象日子多么艰难。我们也为他们做了不少工作,包括申请低保,包括临时救助,包括民政方面的物资救助,但是远远解决不了他们的根本生活需求。就像我说的,这是输血,救得了一时,救不了一世。怎么办?我们多次去他们家,替他想办法,和他沟通,怎么样破解这个难题,走出这个困境。
他们的女主人老是说,我的家庭这样,我自己的身体又这样,我真的什么都做不来。我说没关系,我们帮你。怎么帮?申请贷款,她自己想养猪,说养猪可以,我们给她确定了一个方向,不是喂饲料的猪,而是农村养的那种土猪。我们帮她申请了贷款,盖起了猪舍,又请了技术人员对她进行技术指导,她自己买了母猪和小猪崽,就搞起来了。说实在的,她是非常纠结,我们很多时候去她家走访的时候帮助她加工饲料。到现在,女主人那种生活的志气被彻底激发出来了,三十公斤的粮食袋子,我们正常人有可能一下子都扛不起来,她现在自己扛起来就走。她自己也说,国家也好、村也好,这么帮我,我没理由不干。她去年搞了一年的特色养殖,我们又帮助她抓了一些鹅,也是用农村的土方法饲养鹅,卖鹅蛋,销售非常好,去年已经脱贫了。看到这个家庭的变化,说实在话,我心里也高兴。在这条路上,经验也好、做法也好,我们做了应该做的。我们想让贫困人口过上有尊严的幸福生活,这不是一句口号,而是需要我们实实在在地付出行动。谢谢。
李君:
我们村也有例子,两口子都是残疾人,女的是肢体残疾,男的是智力残疾。以前老婆365天有300天睡在床上的,按理说他是完全可以享受兜底政策的人。但现在,他早上五点起床,扫地、打猪草,喂鸡喂鸭喂猪,对生活充满了阳光,充满了希望,所以说没有穷人,只有懒人。而且扶贫不扶懒。我总结,我们村上有几个方面,首先是让他有荣誉感,我们岫云村在成都开了一个扶贫体验餐厅,全部产品来自村里老百姓一家一户生产的,店里的工人也是村里的,你说他有没有荣誉感?他讲岫云村的话,卖岫云村的产品,讲岫云村的故事就有荣誉感。要让他尝到实实在在的甜头,让他赚到钱。以前为什么残疾人没有动力?因为他的东西卖不出去,他的东西没有销售渠道,但是现在打通了销售渠道,他就不需要担心这个东西卖给谁和卖多少钱的问题,让他的劳动体现更多的价值。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以前一头猪,两百块钱一个小猪崽让他养,但他不一定养,因为他养出来不知道卖多少钱,像今年的价格养出来可能还亏本,还不如不养。所以有时候不是因为他懒,是因为一家一户的老百姓,特别是贫困户,他没有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所以我们更多的要从产业的通道上,怎么帮他卖出一个好的价格来考虑,让他尝到实实在在的甜头。同样给两百块钱,第一个方式我们是先给他们两百块钱让他买个小猪崽,另外一个方式是小猪崽我不会先给你钱,你养,养好了,我能让你赚一千块钱,我还奖励你两百块钱。同样是两百块钱,一个先给,一个后给,我们的引导方向确实是两个极端,第一种方式是养懒人,第二种是激励你当一个勤劳的人。我们从基层层面讲,我们村上也开展四个好的评选,第一是道德诚信要好,不管你穷还是不穷,道德层面上要有保障。第二是精神面貌要好,穿衣服要很干净很整洁,要有精气神。第三是清洁卫生要好,清洁卫生再怎么穷房前屋后,被子要洗的干干净净。第四是产业发展好,这四个好,我们每年要抽时间,组织老百姓和代表到每家每户看的。用我们俗话来讲,有的人,特别是老百姓,脸面的思想是比较重,我们就抓住他要脸面的思想,比如他家里的清洁卫生搞得不好,我们就让很多老百姓去家里面去看,一看过后,就觉得以前没有人看就这样,看的人多了,他还是要面子的。所以第一从物质层面,第二从精神层面,双轮驱动,让老百姓实实在在地发展产业,没有后顾之忧,有积极向上的能力。所以脱贫的事情,特别是在老百姓来讲,一定可以实现长效的、稳定的、有尊严的脱贫。谢谢。
向长江:
我在村里发现一个问题,等靠要的思想是有,但是也不是他们自己要想的目的,为什么等呢?就是找不到一条门路,去打工,没有文化,在外面很怕,在家里又找不到赚钱的门路,他去打工比自己做还要好一些,在外面做工一天两百块钱,在家里好像赚不到这些钱,现实的条件在那里。那么怎么办?就是给他找到一条门路,怎么让你脱贫致富,比你自己不做要好,你自己想做什么?找到路以后,现在还没有钱,他是贫困户,就是给他输点血,不然他不跟你走的。比如我现在要一万块钱,能够买五百只鸭,你要帮他解决,国家有一个金融扶贫,是国家贴息的,我们村把所有的贫困户,贷了一万到五万块钱不等,你做多大就给你贷多大的钱。为什么说脱贫呢?还是在这里,为什么以前没有呢?因为以前没有人来带,没有这种扶贫的资金注入,他不能启动的。以后在扶贫的时候,要注意这个问题,一定要用好国家的金融扶贫的政策,它是贴息的,老百姓借一万块钱,他一定要还的,可以慢慢还,不要利息,这一块对脱贫也加快了步伐。
曹庆华:
我也说两句。这个问题确实是脱贫攻坚当中遇到的困难问题,也是一个挑战。总书记去年6月23日,在山西召开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上讲到,靠着墙根晒太阳,等着别人送小康,我觉得这是真实的、具体的、形象的说出了基层贫困户内生动力不足、不积极上进、等着靠着要着的情况。针对我们联珠镇来说,这个是存在,而且过去还比较严重。这一块,也是我们脱贫当中阻碍脱贫致富的一个大的问题。
我们采取了这样几个措施,推进这个工作,也有了一些良好的效果。主要是从两个方面,来推进这个工作。主要是扶志和扶智的结合,一个是从思想上扶志气,第二个从智力上扶技能。在思想上扶志气方面,我们主要是开展四个活动,一个是增进感情的活动,比如说我们联珠镇,充分利用了全镇1805人的一对一挂钩户的资源和老百姓同吃同住同劳动同沟通长联系,增进从生疏到接近,到熟悉,最后到信任。这样的前提下,咱们贫困户就会听你说的话,去干你安排的事。第二个,刚才李书记他们做的那样,树典型,评先进,在一个村里、组里面,通过这样一个活动,让贫困户比做争富、正面攀比,树立进取心。第三个,开展自强、诚信、感恩的宣讲实践活动,让我们的贫困户认识到党的政策来之不易,我要抢抓这个机遇去脱贫致富奔小康,这样一个争取意识。第四个,我们开展了扶贫脱贫承诺,也就是说,贫困户和挂钩户之间签订一个脱贫的承诺,因为有了信任,贫困户有了方向、有了目标、有了压力,有了责任,触动他要实干、苦干、加油干的动力,从你叫我干变成我要干,你叫我做变成我要做,你叫我脱贫变成我要脱贫的思想意识,这是在扶志气上。
扶智能上,就是扶技术,主要是培训种植业和养殖业的技能,二是加大培训劳务输出技能,这个能力的提升培训。三是培训农村新型管理模式的能力,让贫困户觉得,我能干,我会干,树立起这样一个自信心,来触动贫困户内生动力不足的问题。所以,现在我们镇里,从过去等靠要的思想,有了很好的转变,而且正在形成要我干变成我要干、要我脱贫变成我要脱贫的这样一个正能量的积极向上的环境,正在努力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
袭艳春:
外国记者朋友们,你们有关心的问题吗?
海峡时报记者:
脱贫问题,你们觉得最硬骨头的、最难解决的是什么?尤其是遥远的草原上、山上,有什么新的措施来解决吗?
向长江:
时间越到后面,越是难啃的骨头了,越到后面贫困程度越高,该脱的条件好的就脱掉了。我认为这个骨头,我们的国家在2020年之前应该能全部脱掉。我的建议来看,第一是国家政策好,我们湖南省委省人民政府,包括邵阳市政府,把扶贫工作摆在重中之重,全体力量,包括社会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因素,利用一切可以的资源,全部参与扶贫,这是从大的政策方面来看的,国家很重视。从老百姓本县的角度来看,他自己也知道,一个国家对特别深度贫困的地方已经实现了移民搬迁,就是不适宜生存的地方,把他搬下来了,集中建房,集中安置,并且集中给他们找到就业,把最难啃的骨头给啃下来了。第二部分,大病的问题,从国家层面来说,有大病救助,我们作为人大代表,在人大会上也在呼吁,加大对大病救助和医疗保障报销的比例,新农合把这个比例给提高,老百姓只要把病的这一块解决掉,脱贫没有问题,致富还要想想办法。
李君:
我们村不是什么草原,我说一下我们山区的情况,我觉得最大的问题还是因病的群体,现在因病的群体在建档立卡贫困户当中占的比例非常大。现在是这样的情况,我们不是等老百姓,因为现在有个临界的群体,不是说等这个群体得了病,变了贫困户之后再帮他解决扶贫的问题,我们应该是从政策的保障上,比如说提高医疗报费的标准,提高大病救助的比例,不要让他因病返贫,这也是总书记在成都开座谈会讲到的一个很大的问题,这一块就是比较大的难啃的硬骨头。这次作为人大代表,我们提了建议,很快得到了相关部门的回复。包括这次机构部门的改革,我们也看到非常大的一个改革,就是对农村看病问题的很好的解决方案。我相信,在这个问题上,特别是因病这一块,随着下来这几年的政策调整,应该很快能够得到解决,而且不管对医疗行业来讲,还是对农村老百姓来讲,都是普遍关心的问题,这是能够得到解决的。
赵会杰:
作为一个从草原来的代表,我声明一下,我的那个村子是农业村,不是牧业村,但是我也以我是草原人而自豪。我们村虽然说贫困人口少,但是我刚才已经说了,越到后来,骨头越硬,攻难克艰的任务也越艰巨。我也同意李君书记和向主任的说法。我们村也在想办法走出这个困局。总书记在我们内蒙代表团的时候讲了三条,大家可能也都知道,第一条就是让我们扎实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实际这也是为我们村指明了一条出路。根据我们村现在的产业发展状况,我们决定,回去之后,第一继续扩大种植面积,扩大特色种植的市场。第二是借助国家这么多优惠政策,我给总书记汇报的时候用了一句话,我说这么多好政策,总有一款适合你,发展的路上,随时随地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包括在脱贫攻坚的路上,也不可避免地遇到这样那样的难题,但是国家的大政方针指导我们,我们只要不走错,加上我们自己的努力,找到适合我们自己发展的路子,带领老百姓致富。俗话说,大河有水小河满,在我们带领老百姓整体致富的同时,贫困户的收入也是水涨船高,也就是说,在大家致富的路上,贫困户脱贫致富也不是一件难事。谢谢大家。
曹庆华:
刚才这位记者所提的问题,确实越到最后越是硬仗,越是硬骨头。对我们镇里来说,我们分了两部分走,比如说劳动力紧缺,这样的一部分贫困户用国家社会兜底这个政策来解决,而贫困户部分,比如说山区,我们全镇99.98%都是山区,但是我们产业基础已经布好了,基础设施交通改善了、,人居环境有了提升,现在党中央、国务院在不断加大脱贫攻坚的政策支持,特别是这次总理工作报告当中又提到了一个最典型的,在医疗保障方面又加了40块,来提高医疗保障。在基础设施,产业基础都有了一定基础的时候,在国家加大这方面投入以后,在基础收入方面是没有问题的。近来,我们正在加大社会保障,关键是教育、养老和医疗,医疗这一块有了保障,教育这一块,全面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通过党中央、国务院的关心和政策的支持,最后这块骨头,我们是有信心、有决心能够啃下来,一同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同全国、全省、全市同步脱贫出列,走上美丽富裕的康庄大道。
袭艳春:
时间过得很快,马上就要一个小时了,我们最后一个提问的机会。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我们看到,这几年脱贫攻坚确实取得了非常丰硕的成果,但是当我们到具体扶贫点看的时候,发现留守在那边的大多数还是一些老人和儿童,年轻人非常少,这种“空心化”情况很让人担忧脱贫攻坚的可持续性。我想问一下各位代表,你们在工作当中有没有遇到过这种问题?我们又能采取哪些措施,来吸引更多的年轻人为我们的脱贫工作做奉献?
向长江:
我有感受,我一回去,全部都是老人,八个生产队都是老人。怎么办呢?我把自己的产业工人带回去?不可能,临时搞一下还可以。我们肯定就要开会,把家里没有出去务工的,在家里的人,都用起来,有些人在外面没有找到固定工作,时而回家,有些是固定在家的。我回去以后,把这个组里的班子调节一下,组长一定要有文化,身体好,能带领大家一起干的才能做组长。我们争取是三年,这个组长干三年,不好的再给你换,先把他组织好。通过组长,每个组要组织一两个年轻人回来,到村里来了,要做事了,通过这个办法。2014年6月份开始任职,2015年正月初二就开会,因为打工的都回来了,真的是“空心村”啊,都是老人和小孩,有的老人在家里带三四个小孩,他们两年都不回来,父母都不看,我们叫团拜,就是想把他们留下来,我回来了,带领大家脱贫致富,搞产业建设,另外国家政策这么好,我们有资金方面的支持,看有没有意向留在农村发展的。如果你在外面做老板的,不要回来,你还是外面赚钱,鼓励你到外面发展,不一定把所有的人都拉回来,全部拉回来干什么?哪里有事做啊?他在外面打工一年五六万块钱很好的,他回到村里没事干了。在外面找不到事的回来,我们一起来干。从脱贫这一块,一户只要有一个就业,就不贫困,如果一家里有五口人,父亲和母亲在家里,三个儿子在外面打工,一定不贫困,你不要他回来,关键是你把小孩怎么教育他,村委会把这个担子担起来,幼儿园、读书这一块给承担起来。要回来的人做什么?你要把基础设施改善了,我们农村有你大有作为的时候了,鼓励在外面的同志来我们村里发展,现代农业的时候,他才会来的,不然他不来的,农村的人口在逐步减少,很多打工挣了钱的,把小孩带到县城里读书去了,家里学校都是空的,所以对“空心村”的问题,这不是一个坏事,鼓励他们进城,同时也鼓励对家乡有情感的想来家乡发展的同志回来发展,我们把家里的建设搞好,愿意留在家里的人给他干。
李君:
空心化”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我们要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回到农村去,包括去年2月12日总书记召开座谈会说“年轻人好好干”,这一步的精准扶贫,下一步的乡村振兴,都需要有思想有文化的年轻人回去,我认为不是需要所有年轻人回去,一个村的资源不可能承载所有年轻人的梦想。比如一个村有15%-20%或者30%比例的年轻人回去,另外一部分人实现到城镇化的进程,因为现在我们也在讲城镇化。所以有一部分的人,对农村有感情,他从农村走出去,了解农村,对农村有感情的人回去农村建设。另外在产业发展方面,我觉得也不至于说可持续性的问题,我们现在60后、70后,特别是农村一代人,很多没有读过大学的,现在在外面务工,实际上是解决他现在的问题,但我相信到了六十岁以上,他没有办法依靠体力在外面谋生的时候,还会回到农村。所以我们做的产业,一定要因地制宜,比如七十岁的老年人,搞现代化、规模化的东西搞不了,但是他可以一家一户的喂猪喂鸡喂鸭,这是传统的行业,不需要学什么技术,是老把式了,这种东西实现可持续化发展。另外一方面,包括我们县、我们市,以前我当支部书记的时候,我算全县最年轻的,现在已经不是了,现在很多比我年轻的,因为有个示范效应,有个带动效应。比如现在我们村换届的时候,就要求村干部的年轻化。再有很多人看到,李君同志在村里搞得还可以,看到了机会,也回村上去搞,第一当村上的干部,第二是帮助村上发展产业,所以我觉得示范效应从返乡创业,从下一步的农村发展,不一定是所有年轻人回农村去,一定是先看到机会的人。40年前改革开放,当初下海摆摊的人都发了财,现在农村的乡村振兴,精准扶贫,只要你有眼光,看到农村的发展机遇,他敢于吃螃蟹,相信不管是现在的精准扶贫,还是下一步乡村振兴,都有机会的,不会存在说以后农村就没有人,每个地方都不一样,至少在我们广元,在我们苍溪县的地方,农村还是一幅美好的生活画卷,还是非常美好的,而且我也不相信农村以后一个人都没有,而且我希望以后上了年龄的人都回到农村去,六十岁以上的人在城里面干吗,农村的交通条件也好了,看病的问题也解决了,上学的问题也解决了,六十岁以上退休,到农村去颐养天年,自己种点地,养点家禽还能锻炼身体,空气也好,吃得好、喝得好,有什么不好?所以我觉得未来农村的“空心化”随着这个时代的变化,现在来看可能会存在“空心化”的问题,但过再过十年二十年,农村一定会成为让人向往的地方。谢谢。
赵会杰:
我补充一句,没有梧桐树,引不来金凤凰,这是大家都知道的道理。这个梧桐树实际就是我们的产业,乡村振兴战略对我们来说不单是要产业兴旺,乡村战略政策大家也都懂,生态宜居,乡村文明,管理有效,生活富裕,这是一个大方向。我相信,只要我们把产业做强做大,既能留住他身,又能留住他心,他会回来的。我同意李君书记的话,空心现象只是暂时的,未来的农村是你想去的地方。我相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