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直播>

2018年12月24日答记者问

发布时间:2019-01-30 14:33:29  |  来源:中国网  |  责任编辑:

 

 

中央电视台记者:

 

这次三北工程评估工作中实施的进度和效果、工程的目标以及效益等数据是如何保证科学性、客观性以及可靠性的?谢谢。

 

张亚平:

 

这个是非常重要的问题。开展评估类的工作必须要科学、客观、公正,经得起历史的检验,这是此类工作价值和意义所在。本次评估工作我们高度重视,也反复强调,力求能够达到这样的目标和要求。

 

首先,为了确保评价成果的科学性、准确性和权威性,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委托中国科学院作为第三方评价机构开展三北工程建设综合评价。中国科学院党组、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党组高度重视,成立评价工作领导小组,设立多名院士专家组成的咨询组,组建技术评价组,共同开展综合评价工作。

 

第二,数据来源丰富、确保客观真实。本次评估利用了多源数据;包括统计数据、23万个涉林样地调查与监测数据、逾7万公里的大规模调查数据、约2000景的遥感影像遥感数据等。这些基础性工作确保了评估所用数据的综合性、代表性,以及数据质量的可靠性。

 

第三,评估方法科学,广受国内外广泛认可。本次评估根据三北工程的特点,建立了评价指标体系,利用野外调查与定位观测相结合、模型与遥感监测相结合等手段,研究了三北工程实施的主要成效,主要研究方法均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发表,得到业界广泛认可。

 

第四,广泛征求意见,保证结论可靠。在评估过程中以及报告基本成型后,广泛征求领导小组、咨询小组和高水平同行专家的意见建议,力求评估结论的公正、客观。

 

综上所述,我院本次评估工作总体上比较好地体现了科学、公正、客观的原则,结论是可靠的。谢谢。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关于三北工程的经验,我们去塔克拉玛干沙漠、库布齐沙漠、荒漠高原这些地方实地看过,确实三北工程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特别好。目前国家正在进行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还有生态文明建设,三北工程在其他方面还有哪些好的经验可以分享?谢谢。

 

刘东生:

 

三北工程建设的经验很多,这些年陆陆续续也做了很多总结。我个人以为,如果说现在这40年这个关节点上继续总结三北工程的经验,至少有三方面非常主要:

 

第一,在工程建设和实施当中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刚才我介绍了,这项工程历时73年,今年正好40年,还有33年的建设历程。这个工程从起步开始就有总体规划,一管半个多世纪的总体规划,在每个阶段,八期工程实施过程中,每期还有阶段性的规划,而且根据每个阶段发展的特点和要求,规划进行不断丰富、补充和完善。这项工程应该说目前看是世界上最大的一项生态工程,无论是面积、人口、时间跨度,都是最大的,这也得益于历届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持之以恒的精神。

 

第二,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集中力量办大事。我们曾经概括过三北建设机制上的几个重要特点,概括为几句话:一是政府主导、二是群众主体、三是部门协作、四是社会参与。从政府、群众、企业、社会、部门几方面,形成了一种合力。在党中央、国务院以及各级党委政府的集中统一领导下,社会各个方面都变成了工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仅仅从投入情况来看,40年的三北工程总共投入了933亿元,其中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真金白银的投入占到了443亿,群众投工投劳折算的货币量占整个工程投入的52%,这就体现了群众作为工程建设主体的基本战略布局。

 

刘东生:

 

第三,坚持生态治理与改善民生协同推进。工程开始之初制定的指导思想就很明确,其中一个是三大效益有机结合,即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结合。某种意义上讲,这项工程的主体目标是生态效益,如果离开经济效益的支撑,它的生命力就会大打折扣。尽管在执行三大效益统一相结合的过程中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也走了一些弯路,或者根据各地不同的特点,大概有不同的表现方式。但是总体上这个指导思想贯穿了工程实施的前40年,我相信今后33年会继续把这个指导思想贯彻下去。比如从经济效益角度来讲,许多地区,特别是经济林比较多的工程建设区的农牧民收入比重,50%以上来自经济林果,特别是在新疆地区,大家都吃过新疆的水果,味道又好,甜度也大,香脆可口,绝大部分来自于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的成果,这些地区的农牧民收入50%来自于这个渠道。在这个地区,三北工程所形成的经济林已经成为当地农牧民的支柱产业和收入的主要来源。

 

除此以外,三北工程建设中,我们贯彻了乔灌草、带片网等建设方针或者指导原则。比如从农田防护林建设角度来讲,大面积三北工程庇护了三北工程区的大片农田。据中科院测算,三北工程的农田防护林对三北地区低产区农业增产的贡献率大约在9%的水平,这个数字是这次评价当中得出的最新数字。

 

总体上的经验就是这些。除此之外还可以总结出很多,我个人认为这三个方面很重要。谢谢。

 

中新社记者:

 

我们看到现在工程区的面积已经占到中国陆地的45%。想问一下在生态文明中,三北工程的重要作用是什么?谢谢。

 

张亚平:

 

三北工程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的标志性工程,为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树立了一个成功的典范。

 

三北工程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

 

一是40年来,三北地区广大干部群众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积极投身到改变自然的三北工程伟大实践中,涌现了一大批英雄模范人物,铸就了以“艰苦奋斗、顽强拼搏”为核心的“三北精神”,成为新时代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的强大精神动力。

二是三北工程建设,大大促进了三北地区生态观念的转变,成为生态意识的“播种机”,使生态意识植根于广大干部群众心中,形成了人人营林、护林、爱林的思想意识,从“要我造”变成“我要造”,加速促进了三北地区生态面貌的历史性转变,也使广大人民群众获得了实实在在的生态幸福感。

 

三是三北工程成为我国生态文化建设实践的主阵地。40年建设中,建立起8572处森林公园、324个国家湿地公园、90个国家沙漠公园等为主体的生态驿站、公共营地和体验基地,极大挖掘和提升了独具特色的森林文化、荒漠绿洲文化,有力促进了三北地区生态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同时,将普世的生态价值观、生态道德观、生态发展观、生态消费观、生态政绩观等生态文明理念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共同遵守的精神准则、文化修养和道德标准。谢谢。

2018-12-24 10:29:50

 

光明日报记者:

 

请问从专家的角度看,您认为三北工程对我国荒漠化防治起到多大的作用?对老百姓关心的沙尘暴治理起到怎样的作用?谢谢。

 

朱教君:

 

沙漠化是一个非常综合的问题。沙漠化的形成,如果说三北防护工程对沙漠化的防治到底能起多大作用,我们可能要先知道沙漠化是怎么形成的。沙漠化的形成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人为的干扰,比如在三北地区生态脆弱区进行的“三滥”:滥砍、滥伐、滥牧等人为干扰活动。三北防护林的建设,在阻止沙漠化的过程中,我们在40年的评估中得到一个基本结果,整体上三北防护林建设对三北地区沙漠化的进度贡献率大约在15%左右。这样一个贡献是一个什么概念?我们国家沙漠化在评估过程中分了几个级别,这里15%绝大部分是在轻度沙漠化上做的贡献。因为沙漠化地区的扩展和防治,主要还是受人为干扰和气候的影响,有干旱、水等气候因子加上人为干扰,才导致了沙漠化发生。

 

防护林的建设,第一,把沙子真正固住之后,使沙漠化的扩展得到防治之外,最大的一个问题,刚才国家林草局、科学院已经发布了相关结果,三北地区人的生态意识的提高对沙漠防治作用是更大的,因为老百姓知道对沙区、生态环境脆弱区进行强力干扰,比如滥砍、滥伐、滥牧,是导致沙漠化发生的最重要因素,使这个区域的沙漠化面积大幅提高。沙漠化面积从2000年开始大幅度减少,减少的原因,一是三北防护林的确做了贡献,二是在三北防护林工程启动的昭示下,人民生态意识提升,还有国家启动了其他一些生态工程的原因,所以使沙漠化面积从2000年之后大幅度降低。

 

关于老百姓关心沙尘暴的治理问题,和前面沙漠化是一样的。沙尘暴的问题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说到沙尘暴,还是要看它的源是怎么来的。沙尘暴的产生至少有两个特别重要的条件,一是得有风。有强大的动力,风来做动力,风是怎么形成的?北方地区,一个是地球大气环流的自然原因,对于北方地区,主要是受温差、气压的影响,北方地方主要是受西伯利亚寒流的影响导致的温差形成大风。我们可以看到,对于沙尘暴第一个起源的风,防护林能起多大的作用。防护林对大气环流的风是改变不了的。第二个沙尘暴因素就是必须要有沙物质来源。如果有风了,水泥地面上多大的风都吹不起沙尘来,至少得有沙源。沙物质源在三北地区主要是沙地和沙漠,这就是防护林能发挥作用的地方。防护林起的作用主要是通过地面覆盖,使沙物质源得到固定、得到防护,从而使沙尘在近地面的过程不能飞扬起来,这是三北防护林对整个沙尘暴的作用机理。

 

综上所述,到底三北防护林对沙尘暴能起多大的防护作用,我们认为在近地面地区是起到作用的,在大气环流方面,防护林起的作用是微乎其微的。在我们国家发生的沙尘暴,除了我们国内的沙地之外,还要看我们周边国家,比如说蒙古,大面积的地区是没有治理的。实际上沙尘暴也不仅仅是我们三北地区防住了,或者我们国家防住了就真正防住了,还有周边的国家和地区,这是个全球性的问题。

 

关于沙尘暴,我们老百姓关心的京津冀地区,根据我们的统计,从1978年沙尘暴平均每年从5.1天下降到2015年的0.1天了,从表面看沙尘暴的确是减少了。这个减少到底是谁起了作用,我前面说了,三北防护林肯定是起了一定的作用,我认为最大的原因还是大气候环境引起的,因为整个大风形成大的气候,比如全球变暖导致西伯利亚地区的草地、森林温度升高,导致气压差变小,形成大风的次数就减少,这是一个原因。另外,关于沙尘暴的防治,显然不仅仅是一个工程就能完成的,应该是全社会乃至全球大环境的问题。谢谢。

 

中国日报记者:

 

我的问题是,三北工程已经建设了40多年,未来还有30多年要去建设。如何总结现阶段?未来如何更好地持续推进三北工程的建设?谢谢。

 

刘东生:

 

刚才讲三北工程前40年的总结已经做了很多概括,我刚才讲了三条经验,不再多讲。当前三北地区工程建设,包括整个生态状况,仍然面临着比较复杂的局面,如果要概括几句话的话,就是成就巨大、挑战很多、任重道远。

 

从挑战来看,有几个因素,我们在下一步治理中需要重点关注:

 

一是生态环境、生态状况依然脆弱。大家从数据可以看出,三北工程区的森林覆盖率比全国低8个百分点,是13.57%以上,全国是21.63%。另外,全国沙化土地面积目前有84%分布在三北工程区,全国水土流失面积有67%也分布在这个地区,治理的工作量极其巨大。

 

二是治理的难度越来越大。经过40年的建设,按照最初确定的先易后难的原则,易治理的基本上已经治理或者正在治理了,剩下的这些面积绝大部分都属于难啃的硬骨头。另外一个因素是治理成本在大幅度上升,40年前的每亩造林成本大概是几十块钱,逐步增加到几百块钱,目前通常达到几千块钱,少则一两千,多则就没有上限了,几万的都有。

 

三是生态用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大数来看,三北工程区占全国的国土面积45%,但这个区域的水资源总量只占全国的14%,无论是面积还是人口,水资源的极度短缺问题十分突出。改革开放40周年来,三北工程区经济社会的发展,人口的增加,各方面用水的需求大幅度上升,特别是农业开发导致的用水量增加,在我们多点调查中都得到了充分的印证。这也导致目前三北工程区地下水位严重下降,一方面需求在上升,一方面供给在减少。

 

还有一个比较重大的挑战,就是基础支撑保障能力比较弱。总的来看,科技贡献在三北工程建设中贡献率很低,其他的支撑保障能力特别是投入问题,目前也是工程建设进一步推进中一个比较头疼的问题。我刚才讲了,造林成本现在是上千或者是数千,我指的是造乔木林,造灌木林成本会低一些。到目前,中央财政对乔木林补助最高标准是500元/亩,对灌木林补助是240元/亩。如果从投资需求和供给角度来看,这个矛盾一目了然。当然,基础保障能力还有其他诸多的因素仍然存在。

 

从下一步的设想来看,我们还是按照过去成功的做法继续继承和发扬,另外是结合新时代、新情况、新问题、新要求推出一些新措施。大体有几个方面:

 

一,增总量。要通过推进大面积的国土绿化,推进强有力的植树种草,增加绿色植被,增加总量。按照目前规划,在三北工程区40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每年我们要增加大约5千万亩的林草植被,这个数字中主要包含了森林。这个数字什么概念?大体占到每年全国国土绿化任务的一半左右,三北工程是未来国土绿化的主战场。

 

二,提质量。现在三北工程区提高林草植被质量的矛盾十分突出。除了传统意义上的加强森林经营、加强森林抚育、提升森林质量之外,目前面临一个巨大的问题,就是退化林分的改造和修复问题,包括低质低效林的改造修复问题。到现在工程已经40年了,杨树的寿命也就是30年左右,目前已经出现了小老树、死亡树等情况。退化原因很多,在这里我不展开讲。退化林分的改造修复是我们在未来一个时期面临的一个重大战略任务,当然这项工作不是今天才开始的,在十年前三北工程建设30周年左右的时候,这个问题已经提上我们的议事日程,已经进行了十多年的努力。但由于各方面因素,目前它退化的速度、退化的数量在增加。关于退化天然草场的保护和修复问题,大家知道今年机构改革以后,草原管理刚刚划到国家林草局,原来我们不管这个事,现在变成我们的一个重大任务。退化天然草场,现在面临的问题同样十分严重。

 

三,强保护。现有的植被,特别是天然植被,我们要进行有效的保护。这个区域中破坏植被、破坏生态的行为要严厉打击,这是多少年以来一直坚持的做法,我们将进一步加大力度。

 

四,促民生。这个区域的工程建设要继续贯彻“三大效益”有机结合的原则,要继续贯彻与国家重大战略有机结合的指针,包括乡村振兴战略、脱贫攻坚战略、污染防治战略、“一带一路”倡议、西部开发战略,还有区域发展战略等进行有机结合。特别是在这个区域中,要大量地推广选育一些与“三大效益”有机结合的树种或者草种,大力发展灌木经济林,大力发展对畜牧业有重大支撑作用的草种和草原,为脱贫攻坚做出更大贡献。

 

五,创机制。40年建设已经创新了很多的建设机制,在今后的发展中,结合目前工作中的短板,有些机制要进一步强化。比如,在这个区域中实行更加精准的生态效益补偿政策,包括林业、森林、草原,生态效益补偿政策。既然是生态林,财政应该买单。要进一步加大对工商资本、金融资本以及其他社会资本进入林业的支持力度,形成公平政策。当然前提是生态保护,在生态保护与产业开发相结合的项目上,提供税收优惠等。在机制建设上,我们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去做。谢谢。

 

直播预告

直播专题

直播热线

电话:010-88828031 88828083010-88828318 88828409邮箱:zz@china.org.cnwuaf@china.org.cn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