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直播>

2019年8月9日答记者问

发布时间:2019-08-09 15:56:09  |  来源:中国网  |  责任编辑:张钰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记者:

习近平总书记十分牵挂贵州贫困群众,嘱咐贵州要尽锐出战,务求精准,来按时打赢脱贫攻坚战。作为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贵州在党的十八大以来已经有768万人成功脱贫,请问贵州下一步将会如何来进一步贯彻落实总书记的嘱托,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谢谢。

孙志刚:

非常感谢您的提问。打赢脱贫攻坚战是我们必须扛起的政治责任和历史使命,也是贵州发展难得的历史性机遇,对贵州各级干部是一场严峻的挑战。我们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尽锐出战,务求精准,确保按时打赢。为了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我们主要从以下六个方面着力:

一是坚持基础设施建设先行,为持续稳定脱贫奠定坚实的发展基础。除了刚才我介绍的建设高速公路、高速铁路之外,我们大力加强了农村的通组通村公路建设。这几年我们建成了近8万公里的农村通组硬化路,把公路修到了自然村寨、村民小组,彻底解决农村交通不便的问题。同时,我们实施农村饮水安全攻坚决战行动,让所有的农民群众都能够喝上安全水、放心水。实施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加快农村宽带网络建设。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补齐短板,尤其是县乡级公路有些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建设。同时要抓好基础设施管理和维护工作,确保基础设施能够发挥效益。

二是强力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彻底改变“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贫困地区人民的生存条件。从2016年起,我们用三年的时间搬迁了188万人,这是全国移民搬迁人数最多的省。我们做到“六个坚持”,即坚持建设资金由省级统贷统还,坚持以自然村寨整体搬迁为主,坚持城镇化集中安置,坚持以县为单位集中建设,坚持不让贫困户因搬迁而负债,坚持以产定搬、以岗定搬。现在搬迁任务基本完成,我们正在把工作重点转向后半篇文章,让老百姓稳住而逐步致富。我们提出要建立五个方面的体系,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培训和就业服务体系、文化服务体系、社区治理体系、基层党建体系,并且保证每一户有劳动能力的家庭至少有一人以上能够就业。

三是推进农村产业扶贫,为持续稳定脱贫构建牢固的产业支撑。我们围绕确保按时打赢的目标,大力发展高效经济作物,大幅度减少低效玉米种植面积。现在贵州林下经济、乡村旅游、特色农产品发展势头很好,为贫困群众脱贫增收做出了积极贡献。

四是实施教育医疗住房“三保障”,加快补齐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短板。每年我们压缩党政机关行政经费6%用于义务教育脱贫攻坚,绝不让贫困家庭的子女在义务教育阶段因贫辍学。全面提升农村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全面实施农村基本医疗服务、基本医疗保险和大病保险、医疗救助,解决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另外,大力改造农村危房,现已改造51万户。针对贵州的情况,我们又提出房子不能透风、不能漏雨,对这些房子又进行了改造。

五是实施“四个聚焦”,主攻深度贫困地区,坚决攻克最后堡垒。我们提出来把扶贫资金、东西部扶贫协作、基础设施建设、帮扶力量向深度贫困地区聚焦,对全省1721个深度贫困村逐村研究制定实施确保按时打赢的方案,坚决不漏一户、不落一人。

六是连续开展了两轮“五个专项治理”,以过硬的作风打赢硬仗。去年我们开展了“五个专项治理”,贫困人口的漏评错评,贫困人口错退,农村危房改造不到位,资金使用不规范、扶贫领域腐败和不正之风,这五个方面的专项治理成效非常明显。针对存在的突出问题,我们今年又开展了新的“五个专项治理”,帮扶工作不扎实、政策落实不到位、资金使用不规范、东西协作有差距、攻坚打法不精准,开始了新的“五个专项治理”。这五个专项治理和去年的五个专项治理结合起来,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当中扎扎实实抓整改,以钉钉子精神来确保脱贫工作务实,脱贫过程扎实,脱贫成果真实。

“贫困不除、愧对历史,群众不富、寝食难安,小康不达、誓不罢休”,我们正在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和党中央的决策部署向千百年的绝对贫困发起“总攻”,确保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

凤凰卫视记者:

贵州省是西南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也被称为“西南大十字”。请问随着贵州交通格局的改变,如何重新看待贵州的战略地位?谢谢。

孙志刚:

感谢这位记者的提问。贵州国土面积92.5%是山区和丘陵,是全国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省份,交通不便一直是制约贵州发展的重要瓶颈。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贵州交通基础设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交通格局的改变使贵州经济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贵州在区域经济交流合作中的战略地位明显提升。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交通格局的改变,有力促进了贵州经济社会发展。随着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建成,贵州人流、物流、信息流大幅度增加,资源开发利用水平显著提升。2018年全省铁路旅客周转量322亿人公里,公路货运周转量1146亿吨公里,分别比2015年增长了40%、47%。贵州已经成为西部陆海新通道的重要节点,大大促进了贵州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2018年引进省外各类项目7317个,实际到位资金10128亿元,世界500强企业有230多家落户贵州。

二是交通格局的改变,有力地促进了贵州与周边省区市的联系。贵州高速公路现有省级通道18个,到2022年将达到30个;建成铁路省级通道14个,现在贵阳到广州、长沙、昆明、重庆的高速铁路都已经开通,下半年要开通到成都的高铁,正在建设到南宁的高铁,贵阳已经成为西南地区高铁的中心枢纽。区域经济交流合作日益密切。2018年自驾游的人数5.67亿人次,比上年增长21.6%。

三是交通格局的改变,有力地促进了周边省区市之间的相互联系。贵州周边有重庆、四川、云南、广西、湖南5个省市区。过去贵州交通不便,周边也很不方便;现在贵州交通发生了巨变,周边省市区之间的联系也非常便捷。2018年,外省车流量6272万车次,比2015年增长了1倍多;外省货车流量1768万车次,增长了75%。由此可见,周边省市区互相之间的来往也大大加强了。

总之,贵州交通格局改变的重大意义,不仅仅在于促进贵州的发展,突破贵州发展的瓶颈,而且也大大改变了西南地区的交通格局,缩短了中西部陆路交通和南下出海大通道的时空距离,是国家西南交通新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过去贵州制约西南的发展,如今贵州促进西南的发展。这就是贵州交通发生巨变之后整个战略地位的大大提升。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国广记者:

人们一提到贵州,就会想起绿水青山,想到空气清新、气候凉爽。请问谌省长,贵州这些年是如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谢谢。

谌贻琴:

谢谢您对贵州生态文明建设的关心。正如你说的那样,贵州现在到处是绿水青山。绿水青山已经成为贵州一张靓丽的名片。但是,以前并不是这么好的。1975年贵州森林覆盖率只有22.8%,经过这些年的努力,2018年森林覆盖率提高到57%。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的8年,贵州森林覆盖率净提高14.5个百分点,这是贵州生态文明建设成就最大的时期。在工作中,我们主要抓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最高共识实施大生态战略行动。习近平总书记对贵州生态文明建设格外关心,党的十八大以来年年对我们都有重要指示,反复叮嘱我们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我们始终牢记总书记嘱托,把大生态作为三大战略行动之一,将总书记到贵州视察的6月18日设立为贵州生态日,将高端化、绿色化、集约化作为产业发展的总目标,全力推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贵州的落地落实,建设生态文明已经成为贵州上下的高度共识和自觉行动。

二是以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为遵循,最强举措筑牢生态屏障。贵州是长江、珠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我们始终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大力推进绿色贵州建设。每年春节后上班第一天,全省省市县乡村五级干部上山植树,生态日下河巡河。近年来全省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超过97%,近五年减少石漠化面积830多万亩,全省主要河流出境断面水质优良率100%,确保了“一江清水向东流”。

三是以中央环保督察整改为契机,最严要求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我们始终坚持多彩贵州拒绝污染,对中央环保督察及“回头看”反馈问题逐一整改,全面整改,全力打好蓝天保卫、碧水保卫、净土保卫、固废治理、乡村环境治理“污染防治五场战役”,大力实施十大污染源治理和十大行业治污减排的“双十”工程,创新实施磷化工企业“以渣定产”,全域取缔网箱养鱼,全省生态环境突出问题得到有效整治。
四是以建设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为引领,最大力度推进生态文明制度改革。我们实施了100多项生态文明制度改革,组建生态环保司法机构、颁布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条例等创新举措在全国产生了较大影响,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生态损害赔偿、环保公益诉讼、绿色金融等多项改革试点走在全国前列,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探索了有益经验。

五是以办好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为平台,最宽视野加强生态文明交流合作。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是全国唯一以生态文明为主题的国家级国际性论坛。总书记在2013年、2018年先后给这个论坛发来贺信,得到国际社会高度评价。论坛已经成为向国际社会传播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平台,成为加强国际间生态文明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向世界响亮发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国声音”。

近年来,贵州生态文明公众满意度居全国前列。我们一定会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一定会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让生态环境永远成为贵州老百姓为之骄傲的“幸福不动产”,让绿水青山永远成为贵州老百姓用之不竭的“绿色提款机”。

澳门澳亚卫视记者:

2018年澳门特别行政区和贵州省开展了扶贫合作,请问目前两地在扶贫合作方面取得了哪些进展?未来还会有哪些规划?谢谢。

谌贻琴:

澳门特别行政区与贵州黔东南从江县开展扶贫合作以来,取得了明显成效。澳门特区政府高度重视,澳门特首专程到从江进行实地考察、开展帮扶,澳门社会各界人士积极参与,开展多种形式的帮扶。大力开展产业扶贫,帮助我省培训旅游人才,组织澳门同胞到从江旅游,积极帮助销售农副产品,畅通了澳门销售从江农副产品的渠道,许多爱心人士也到从江做了很多的捐资助学、扶贫济困。澳门帮扶黔东南从江,这是“一国两制”的生动实践,是澳门同胞心系民族复兴大业的重要举措,是澳门同胞和贵州人民共同扶贫的一大善举,在全社会引起了广泛好评。贵州人民特别是受援的从江人民非常感恩澳门的帮扶,我们一定会按习近平总书记“尽锐出战、务求精准”的要求,确保按时打赢脱贫攻坚战,来回报澳门同胞对贵州、对从江的这份扶贫深情。谢谢。

中阿卫视记者:

我们关注贵州的大数据产业,了解到贵州被称为“中国数谷”,谈大数据必谈贵州,请问贵州是如何推动大数据产业创新和发展的?谢谢。

孙志刚:

非常感谢这位记者对贵州大数据的关注。贵州大数据博览会办了五年,习近平总书记去年和今年连续两年发来贺信,为大数据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我们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深入实施大数据战略行动,加快推进新旧动能转换,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在强力引进上下功夫。在强化对现有大数据企业的培育和支持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对大数据企业的引进力度,强化与大数据融合的高科技企业引进力度,强化大数据及高科技领域的人才引进力度,为贵州大数据的发展注入旺盛活力和强劲动力。移动、电信、联通三大运营商的数据中心,华为、腾讯、苹果等行业巨头的数据中心落户在贵州。尤其是苹果云端服务中国大陆业务,已经正式由云上贵州公司来运营。2018年,我们引进了科大迅飞等12家知名大数据企业和200多家成长性好的企业落户贵州。数字经济的增速连续四年位居全国第一位。

二是在强化融合上下功夫。加快大数据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实施“千企引进”“千企改造”“万企融合”行动,我们要求所有企业都要从与大数据的融合中找到转型升级的路子。2018年实现了1625家实体经济企业与大数据的融合发展,“上云用云”企业突破万户。我们和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合作建设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已经率先入选工信部2018年工业互联网创新工程,现在运行得很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逐步显现出来。
三是在强化应用上下功夫。围绕大数据应用开展政府系统聚通用攻关,建设政务服务“一云一网一平台”,形成云上贵州“一云统揽”、政务服务“一网通办”、政务数据“一平台服务”的格局,推动大数据在扶贫、教育、远程医疗、公共安全等领域的应用。我们在全国率先实现从省级医院到市级医院、县级医院、乡镇卫生院四级一张网远程医疗,而且价格便宜,纳入基本医疗保险,有效缓解了老百姓看病难的问题。通过融合应用,实现了“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进一张网、办全省事”。

四是在办好大数据博览会上下功夫。数博会已经办了五届,在国内外影响力越来越大,已经成为国际性盛会、世界级平台,成为大数据行业风向标。每届数博会通过举办高端论坛、领先科技成果的权威性发布、人工智能创新大赛等活动,吸引全球行业精英、跨国公司、创新企业来参加,参加数博会成为业界的一种时尚。贵州大数据的发展与大数据博览会的成功举办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我在这里也向大家发出邀请,欢迎大家参加2020年的大数据博览会。谢谢。

人民日报记者:

我们关注到,贵州经济增速已经连续八年保持全国前列,请问贵州如何在保持较快增长的同时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谢谢。

谌贻琴:

我来回答这个问题,谢谢你的提问。新中国成立70年来,贵州经济发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建国之初,全省经济总量仅为6.23亿元,经过35年的时间,到1984年经济总量突破100亿;再用了16年时间,到2000年经济总量突破1000亿;又用了11年时间,到2011年经济总量达到5000亿。2012年以来,我们仅用了8年时间,经济总量就突破1.5万亿、增加1万亿以上,全省经济增速连续8年位居全国前3。这8年正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的8年,贵州经济发展按下“快进键”、跑出“加速度”,迈入了高质量发展“快车道”,进入综合实力提升最快、基础设施变化最大、发展动力活力最足、生态建设成效最好、人民得到实惠最多的黄金发展期。习近平总书记赞誉:“贵州取得的成绩,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大踏步前进的一个缩影。”

贵州能取得这样的巨大成就,最根本的是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关怀,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全省上下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坚持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坚持实施大扶贫、大数据、大生态三大战略行动,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一张蓝图绘到底、一届接着一届干,实现了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工作中,我们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着力推进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源源不断地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

一是大力推进农村产业革命,为高质量发展注入绿色新动力。充分发挥生态优势,大力发展农业12大高效特色产业,茶叶、辣椒、刺梨、火龙果种植规模排在全国第1位,马铃薯种植规模居全国第2位,去年全省农业增加值增速居全国第1位。大力发展既有含金量、又有含绿量的绿色产业,绿色经济占比达到40%。特别是,贵州被习近平总书记誉为“公园省”,我们全力打造“山地公园省·多彩贵州风”品牌,旅游业持续“井喷”,旅游接待人次、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都在30%以上。现在很多地方热浪滚滚,但爽爽的贵州到处凉风习习,欢迎大家到贵州避暑度假。

二是大力推进十大千亿级工业产业振兴,为高质量发展注入转型新动力。过去,贵州工业底子比较薄。近年来,我们坚持高端化绿色化集约化,大力实施“双千工程”,培育壮大基础能源、清洁高效电力、先进装备制造等十大千亿级工业产业。全省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70.6%,十大千亿级工业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95%。手机、平板电脑、吉他等产业实现了从空白到赶超的跨越,工业大类行业实现全覆盖。

三是大力推进大数据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数字新动力。大力实施大数据战略行动,全力建设全国首个大数据综合试验区,推动“四个强化”“四个融合”,实施“万企融合”计划,全省大数据相关企业有9551家,上云企业突破1万户,数字经济增速连续4年位居全国第一,数字经济增加值占全省GDP的26.9%。

四是大力推进改革开放,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创新新动力。大力推进国有企业战略性重组,组建了贵州磷化、盘江煤电、乌江能源等大型企业集团。创新实施能源工业运行新机制,扭转了多年来冬春季电煤紧张的局面。深入实施六大专项行动,支持民营经济加快发展。积极沿着“一带一路”走出去,着力打造贵安新区等“1+8”开放平台,办好数博会、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等国际性盛会。持续激发创新创业创造活力,去年我省高新技术产业化指数居全国第11位,研发投入强度增幅居全国第2位。

总之,贵州正在冲出“经济洼地”,奋力打造高质量发展的“经济新高地”;贵州不再是“落后的代名词”,一定会在新时代续写后发赶超的新篇章。

经济日报记者:

这两年贵州提出了“黔货出山”的响亮口号,贵州的茶叶、贵州的菜、药材、菌类和水果在北上广都是“网红”畅销产品。我们知道这些都是源自于贵州正在深入推进的农村产业革命,能否请您解码一下这场“革命”?谢谢。

孙志刚:

感谢对贵州农业产业革命的关注。这场革命是“逼”出来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传统的低效粗放发展方式,难以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需要。我们一直在致力于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但是收效不大,进展缓慢。为此,2018年初我们提出要来一场振兴农村经济的深刻产业革命,把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乡村振兴的产业振兴、产业扶贫有机结合起来,采取超常规举措,深入推进思想观念、发展方式、工作作风的革命性转变。为了推进这场产业革命,进而提出产业革命的“八要素”,产业选择、培训农民、技术服务、筹措资金、组织方式、产销对接、利益联结、基层党建,要求全省对照“八要素”查找差距,缺什么补什么,什么弱强什么,进行大规模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一年多来的实践表明,这场农村产业革命效果明显,意义深刻,影响深远。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转变:

一是正在从自给自足向参与现代市场经济转变。过去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自己种自己用,现在是面向市场,以市场为导向,参与市场竞争。

二是正在从主要种植低效玉米向种植高效经济作物转变。过去大部分种的是玉米,玉米的收入满打满算一亩地一年600多块钱,而且大量种植玉米对喀斯特地貌山区来讲也不利于水土保持。去年,我们提出农村产业革命,针对低效玉米进行大幅度调整,调减700多万亩,种上了蔬菜、食用菌、茶叶、水果、中药材等高效经济作物,收入明显提升。刚才省长介绍了,贵州茶叶现在全国种植面积最大、产量最高、质量最好,但品牌效应还需要进一步提升。我省辣椒、火龙果种植规模都是全国第一,贵州农产品正在走向全国。
三是正在从粗放量小向集约规模转变。过去我们样样都有一点,但都不成规模,形不成竞争力。现在我们大力推行建基地、上规模、创品牌,全省12位省领导分别领衔推动农业12大特色产业的发展,形势越来越好。

四是正在从“提篮小卖”向现代商贸物流转变。过去农产品的销售主要靠路边摆摊“提篮小卖”,是非常原始的销售方式,现在我们实行产后分级包装、仓储保鲜、冷链运输、二维码产品质量可追溯、现代物流、市场营销等各个环节全面发展、全面加强。冷库建设已经实现了县域全覆盖,农村电商发展迅猛,线上线下销售同步发力,大量“黔货出山”,更多的优质绿色农产品进入大城市。

五是正在从村民“户自为战”向形成紧密相连的产业发展共同体转变。我们大力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组织方式,形成产业共同体、利益共同体。这种组织方式实际上是对农村生产关系的一种调整,有效提升了农民参与市场竞争的组织化程度,也增强了农民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效果非常好。

六是正在从单一种养殖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转变。由于农业种养殖上了规模,农产品深加工加快发展,附加值明显提高,现在全省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已经有1537家,实现了“接二连三”,农村经济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不仅促进了农民增收脱贫,也有力推动乡村振兴。

尤其是干部作风有了很大转变。调整农村经济结构、改种经济作物,基层干部必须成为所选择产业的行家里手。比如贵州石阡县大屯村党支部,因为这个村主要是发展茶叶,就要求村干部必须懂茶叶,成为茶叶发展的行家里手。大家都根据自己所选择的产业深入学习、研究问题、破解难题,加快产业发展。去年我们持续组织了“春风行动”“夏秋攻势”“秋后喜算丰收账”“冬季充电”,效果非常好,尤其是“秋后喜算丰收账”,大家越算信心越足、方向越明、干劲越大,凡是调整的收入都大大提高,平均每亩增收3000多块钱,比原来种玉米600多块钱大幅度提高。今年我们又发起了“春季攻势”“夏秋决战”,更大规模调整结构,将这场产业革命进行到底。通过这一年多的时间,基层干部能力得到了锻炼提高,越干越会干、越干越想干。可以说,产业革命正逢其时,产业振兴方兴未艾。贵州大地涌现出了许多抓产业振兴的先进典型,我们正在大力推广这些先进典型的先进做法,后进学先进、先进带后进,推动这场农村产业革命取得更大成效。谢谢。

中新社记者:

刚才提到贵州用三年时间易地搬迁188万人口,这相当于一个欧洲中等国家的人数。请您再详细介绍一下怎么让这188万人口稳得住、能致富?谢谢。

谌贻琴:

这个问题我来回答。谢谢你的提问。2015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时强调,对居住在“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地方的贫困人口,要实施易地搬迁,从根本上解决他们的生计问题。我省一些边远山区山高谷深、耕地破碎、自然灾害频发,通水、通路、通电成本很高,正是“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地方。我们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要求,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脱贫攻坚的“当头炮”,探索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易地扶贫搬迁路子。

我们围绕解决“怎么搬”的问题,创造性地提出了“六个坚持”的搬迁实施路径和政策框架,即坚持省级统贷统还,坚持自然村寨整体搬迁为主,坚持城镇化集中安置,坚持以县为单位集中建设,坚持不让贫困户因搬迁而负债,坚持以产定搬以岗定搬。今年上半年已基本完成188万人搬迁任务。这场搬迁硬仗,时间之短、规模之大、涉及之广,创造了贵州历史之最。

搬迁是手段,脱贫是目的,我们不仅要将贫困群众搬出来,而且要稳得住、逐步能致富。我们在搬迁过程中,就同步研究“搬出来后怎么办”的问题,在搬迁群众入住后,及时把工作重心转向后续扶持,全力构建“五个体系”,即基本公共服务、培训和就业服务、文化服务、社区治理和基层党建体系,重点聚焦公共教育、医疗卫生、就业服务等,确保满足搬迁户子女就学需求,确保每个安置点有1个卫生服务机构,确保有劳动力家庭1人以上稳定就业。搬迁后的群众能够就近打工,小孩能到城镇上学,这一家人的命运彻底改变了!随机抽查显示,我省群众对搬迁政策的满意度达99%。现在每一户搬迁户都主动在家里贴上两张照片,一张是搬迁前的老房子,一张是搬迁后的新房子,把照片作为“传家宝”传下来,发自内心地感恩总书记、感恩党中央。

“六个坚持”和“五个体系”分别着眼于做好易地扶贫搬迁的“前半篇文章”,即解决怎么搬的问题,和“后半篇文章”,即解决搬出来以后怎么稳、怎么富的问题,构成了贵州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完整体系。我们将进一步把各项工作做细做实,让搬迁群众“一步住上新房子、快步过上好日子”。

 

直播预告

直播专题

直播热线

电话:010-88828031010-88828318 88828409邮箱:zz@china.org.cn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