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记者:
我有一个问题,国家自然资源督察机构在此次全国三调过程中发挥什么样的作用?下一步将如何开展工作?
陈尘肇:
这个问题我来回答,谢谢你的提问。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后,中央授权国家自然资源督察机构对地方政府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自然资源方面的重大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以及法律法规执行情况来开展督察。应该说,国家自然资源督察机构一直把促进党中央决策部署贯彻落实作为我们的首要任务。这次的三调工作,就是中央交给自然资源部的一项极其重要的基础国情国力调查任务,督察机构责无旁贷。在三调督察工作中,按照自然资源部党组关于“刀刃向内”的要求,首先从自然资源系统本身开刀,对履行三调职责情况开展督察,发挥了察实情、明责任、促整改三个方面的作用。
一是“察实情”,主要是通过开展真实性的核查,促进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三调工作要全面掌握真实、准确、可靠的基础数据部署的落实。我们专门抽调了力量,集中时间对三调成果的真实性开展了抽查,发现了一些弄虚作假和调查不实的问题。
二是“明责任”,主要是通过督察自然资源部门和三调办责任,促进自然资源系统本身严格履行好职责。这次督察工作对查实的典型问题分析原因、区分责任,到底是地方政府的责任还是自然资源部门的责任、三调办的责任,还是作业单位、监理单位的责任,我们都明确提出我们的督察意见。
三是“促整改”,主要是通过督促整改问题,促进三调工作更加规范有序的推进。对于弄虚作假的问题、推进缓慢的地方,我们重点督察、严格督察。这次督察通报的20个案例之中有一些弄虚作假比较严重或者是性质比较恶劣的案例,我们已经向地方有关部门移送移交,要严肃追责,不能让弄虚作假的人得到好处,要付出代价。
应该说,督察指出问题不是目的,而是要举一反三,促进规范工作。下一步,督察机构将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三调工作的部署,按照自然资源部党组对三调数据真实性16个字的要求,即四句话“毫不动摇、寸步不让、虚报严惩、讲清原因”以及部党组关于“刀刃向内”的要求,紧盯着自然资源系统管理职责的履行。对这次通报中没整改的问题,我们将一督到底,严格督促整改到位。
在三调重大问题上,我们跟全国三调办会继续加大督察核查的力度,对重点地区、重点问题还要再抽查、再核查,通过实察、严督、促整改,促进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落地见效。谢谢。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国际电视台CGTN记者:
请问,如何理解县级人民政府对三调负总责?自然资源部如何强化县级负总责的要求?
李全人:
从法律法规的规定上讲,土地调查条例已经有明确的规定。《土地调查条例》第十条明确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会同同级有关部门进行土地调查”。第二十一条也明确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对本行政区域的土地调查成果质量负总责,主要负责人是第一责任人。”
这两条规定说明,调查工作的主体在县级,成果质量的责任也在县级。在实际工作中,县级初始调查成果质量合格是保障全国三调真实、准确、可靠的基础,也是保证全国三调工作进度的前提。虽然我们有市级核查、省级核查、国家级核查,但都是为了提高县级成果的真实性,县级调查才是基础性、根本性、决定性,县级最清楚哪里走到了、哪里没有走到、哪里需要举证,错了该怎么改,什么地方该标注没有标注等等。因此,三调成果质量必须从县级这个源头上保障,县级政府必须对三调成果负总责,县级政府的主要负责人必须承担起第一责任人的责任来。
自然资源部特别要求要给予县级足够的指导、支持和帮助,国家和省级三调办已经组织对三调技术人员开展了8万多人次的业务培训,帮助地方协调经费。对于县级仍然存在的困难,省级三调办想办法帮助协调解决,还专门明确对于县级存在的问题,需要自然资源部协调解决的,我们会及时协调有关方面沟通解决。谢谢。
中国新闻社记者:
这次公布了20个典型的案例,涉及到大概三个方面的问题,为什么要公布这些案例?这些案例是普遍情况还是只是个别现象,是哪些原因导致了地方的“三调”数据做假?谢谢。
王广华:
谢谢这位记者,我来回答这个问题。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是国务院2017年10月8日发的文件。正式部署之后,正好是我国进入新时期之后一个很关键的阶段。这次调查关系到2020年之后,我们要编制“十四五”规划,要开展国土空间规划的编制。同时,在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之后,迈向“第二个百年”目标的进程中,对于在这之前要谋划的工作,这是一次很重要的国情国力调查。所以这个过程当中,我们一定要确保不出差错,因为掌握的基本情况如果出错了,我们的判断就会出差错,如果我们的判断错了,制定政策就会出现偏差。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非常重视这第三次国土调查。
在这个阶段,我们组织督察机构在三调开展的关键时期,特别是在日常调研当中,听说个别地方因为担心三调查出真实情况之后,过去的一些耕地保护的责任、耕地保有量,如果按照新的标准,他们担心将来完不成任务会被上面追责。他们出现了这种担心之后,我们又担心个别地方会弄虚作假,所以这个时候,我们就配合督察机构在全国开展督察,确保这次三调数据绝对不能出现差错,不能出现弄虚作假的情况,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开展这次督察。整个调查工作要严格按照标准,实事求是反映真实情况,让调查出来的结果真正成为科学、真实、准确能够支撑我们下一步决策的基础依据。
今天通报的这些案例,绝大多数是由于作业单位和作业人员技术水平不符合要求,因为二调到三调,十年过去了,参加二调掌握实际技术的那一批有经验的人员,经过十年之后,有的作为“老资格”,都已经调到其他地方从事其他工作了。这次开展工作,很多作业单位招聘了很多年轻技术人员,对调查工作本身业务不熟,需要加强培训。另外,调查工作当中,刚刚参加工作的同志,有些可能工作不认真、责任心也不强,因为这些原因出现了通报当中的一些情况。同时我们国家幅员比较辽阔,地形也比较复杂,地类千差万别。我们这次调查有13个一级类、56个二级类,这些地类对全国国土利用状况在统一的标准下进行准确归纳,这对于技术人员也是一次很重要的考验,要明确其唯一性确实存在一定难度,对于各级调查、核查人员的技术和政策要求都很高。
从目前看,这些问题并不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刚才总督察办的李全人主任也介绍了,我们前后培训了8万多人次,自然资源部和省级自然资源厅一共培训了8万多专业技术人员。从国家对各地三调初步成果核查的情况看,这类问题占全部图斑数量的比重很低。同时,多数是小图斑,影响的面积比重更小。图斑越小,情况越复杂,比如大面积的林地、一望无际的农田,看上去是耕地就是耕地,是林地就是林地。往往就是小图斑,在大田当中有一小块,怎么去判断,难度相对大一些。所以问题往往出现在小图斑上。各位记者朋友可以看通报的情况,往往有几亩地的,大块有一百多亩的,像黑龙江几万亩一片的一般不会出错。通过省级核查、国家级核查,把错误图斑查出来,交给地方再进一步纠正,这样差错率就会控制在标准范围以下。因为我们要求调查错误超过1%,就算精度不合格,要退回去,把相关的错误图斑重新纠正整改。
当然,也有个别属于主观故意的。刚才尘肇副总督察介绍的有两个地方故意弄虚作假,虽然属于极个别的现象,但也反映出个别地方领导干部担心查清“家底”,暴露违法违规问题,或者他还要打自己的“小算盘”,比如把土推了推,推完之后就说这是建设用地,下一步他搞建设的时候就不用办手续了,说已经是建设用地了,不用再占补平衡了。
这种具有主观故意特点的问题,在三调严格的要求和核查手段面前没有办法藏身,有一个就能发现一个,我们从技术上和流程上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就是要防止弄虚作假,使这些行为无处遁形,确保调查成果真实准确,防止出现任何差错。谢谢大家。
光明日报记者:
三调工作受到社会高度关注,数据很关键。这次保障三调成果数据的准确性、可靠性,具体有哪些举措?特别是技术方面的?
王广华:
刚才陈尘肇副总督察在通报时初步介绍了一些情况,详细的情况请朱留华常务副主任介绍。
朱留华:
为确保三调成果真实准确可靠,我们充分利用现代高新技术手段,制定了科学严密的顶层设计,严格控制各个环节、步骤、流程。在技术上,利用遥感技术,精度为1米的底图,可以分辨地面几十平方米的地物,利用“互联网+”和云计算技术,要求实地拍摄带有定位信息和方位角,能够反映地块现状的举证照片,用于后期的核查。在流程上,调查阶段,国家统一采集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制作正射影像图,通过内业信息提取,初步判断地类信息,制作调查底图下发给地方,要求地方逐地块开展调查、逐图斑开展核实和举证。对于重要地类,省级还要作出变化原因说明。监理阶段,要求各地严格执行分阶段和分级检查验收制度,前一阶段的调查成果必须经监理检查合格后,方可开展下一阶段的调查工作,县级成果经逐级检查合格后才能进行汇总。同时,要求各地执行成果质量回溯机制,将调查成果质量保障责任落实到每位调查人员和每位质检人员。核查阶段,要求各级地方政府要承担确保调查质量的主体责任,县级要组织全面细致的自查,省级要对本省的调查成果进行全图斑全地类的内业核查和必要的外业核查,国家对省级调查成果采取大样本数的内外业抽查,以验证省级调查成果质量。
现在三调工作已经进入全面核查和整改阶段,只要坚持调查到位、监理到位、核查到位、整改到位,三调成果的真实、准确、可靠就有保障。谢谢。
香港有线电视记者:
请问一下这次督察,抽查的数据里有多少比例是你们发现有错误的?另外,你们也在案例里提到有很多的县,他们在自查中不是很认真、不是很严格地复查这些数据,为什么会出现这个问题,是不是也跟你刚刚提到的技术不到位、责任心不强有关系呢?谢谢。
王广华:
我们整个工作流程,刚才朱留华副主任也介绍了,我们首先是接收调查期间的卫星影像,都是优于1米的分辨率的卫星影像,接收到影像,把每一个图斑在内业中调绘出来,然后发到县一级进行实地调查,带着这些图斑到现场去看每一个地块是不是和图上反映的是一样的。因为图上已经看出来它是林地、耕地,但我要到现场再去看一看是不是这样的,有没有变化,如果有变化,要拍出照片,然后告诉我们这块耕地已经不存在了,已经种上树了,或者种上果树了。作业单位调查完了,交给县一级三调办,对作业单位调查的结果进行自查,看看是不是走到了,是不是都看到了,变化图斑有没有拍照举证。
县级自查完成之后,报到市、省进行核查,再由省级报给国家三调办进行国家级核查。国家级核查首先在一个县抽查两个乡镇,两个乡镇的结果出来之后,如果差错率超过3%的,马上退回,后面就不看了,退回县里,重新再查,全面整改。两个乡镇抽查必须低于3%,才对全县进行核查,然后再进行外业核查,还要到实地抽查。全县所有的图斑差错率低于1%的算合格。但并不是这1%的错误就能容忍,这1%的错误还要再返回去,让他纠正,才能正式作为国家的成果。目前地方报到国家级是320多个县,有个别的超过了3%,已经返回去再查了。谢谢。
中国日报记者:
按照国务院的部署安排,原计划今年5月底,各省就必须要提交县级的调查成果,为什么这项工作推迟到今年9月底完成?另外还想请您介绍一下,全国来看,目前调查工作的总体进展是怎么样的?谢谢。
王广华:
2018年最早印发的工作方案明确2019年5月底县级成果全部要报到国家,国家再开展内外业的核查。但是后来情况变化比较大,首先是机构改革,大家也清楚,自然资源部是2018年4月份挂牌的,省一级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到年底才成立,县一级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到今年两会之后才全面组建完成。让在改革过程当中的县级自然资源部门组织三调工作,人员还没有到位。在这种情况下,三调进度受到了一些影响,这是一个原因。
第二,今年5月份以来,南方出现了高温多雨,四川还发生了地震灾害。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督促地方仍然按照5月底来上报调查成果,调查时间很短,有些地方还可能发生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到不了,如果一定要让地方报,地方也能报,但是就会草草地完成任务,无法按照我们的要求报出高质量的成果。这种情况下,我们就是下决心,把后期的国家级核查时间压缩一下,把大量的时间交给县里,就是考虑主体责任在县一级,你要保证质量,把责任压给你,把时间留给你。这就体现了时间服从质量,让他把时间延迟到9月底全面报完。按照这样一个进度,虽然把时间更多的给了县一级,但是整体的工作,能够在规定的时间之内完成。把时间交给县级,他们调上来的成果质量高了,反复的次数少了,后期我们的工作效率就会更高一些,同时也能保证工作质量。还有一方面,可以保证国家整体的调查进度不会推迟太多。过去计划是省里完成后,在5月底一次性报过来,现在是完成一个县报一个县,这样整个工作就有序展开了。我们开展内业核查的时候,县里也在搞自查,也在搞整改,省里也在搞核查,齐头并进,像“弹钢琴”似的,在同一个时间节点上不同的工作同时开展。实际上,如果一次性都报到国家也将形成拥堵,我们也不可能一下子把全国2800多个县全部展开内外业的核查,所以干脆把时间留给县一级,通过这种方式,一是压实县一级责任,二是给他们更多时间确保调查质量。
至于工作进度,我一开始讲了。县一级一共是2873个调查单元,全面完成了县一级的实地调查和自查,正在省一级核查或省级核查后的整改和纠正,报到国家来的目前只有326个县,我们已经开展了国家级核查。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