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记者:
此次改革完善LPR形成机制,为什么选择这个时间节点,背景是什么,如何评价这次改革之后的意义?谢谢。
刘国强:
从此次改革完善LPR形成机制的背景看,一是改革的时机已经成熟,可以说是水到渠成。经过多年来的持续推进,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取得重要进展,大部分银行已建立较完善的贷款定价模型,自主定价能力显著提升。而且,通过较长时间的酝酿和准备,社会上对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已形成了共识。二是当前经济发展对提高市场配置资源效率的迫切性上升。我国上半年主要宏观经济指标保持在合理区间,但受中美经贸摩擦和国内产业结构调整等因素影响,面临新的风险挑战,更加需要依靠改革的活力应对经济下行压力,这就要求我们进一步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更好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三是从国际背景看,近期全球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美联储7月31日降息25个基点,还有20多个经济体央行先后降息,全球央行进入降息周期。虽然中国是当前主要经济体中唯一实施常规货币政策的经济体。非常规货币政策一般有两个特征,一个是央行直接到市场上买债,另外一个是零利率。中国离这两个都很远,还是一个常规货币政策经济体。另外,中国的经济没有通缩,而且市场利率已经明显下降,目前已经到了一个基本合理的水平,所以用市场化改革的办法推动,把前期降低的市场利率传导成为降低实体经济信贷利率,这既符合近期的实际情况,也符合国际货币政策变化的总体趋势。
目前我国的贷款利率上下限已经放开,但仍保留存贷款基准利率,存在贷款基准利率和市场利率并存的“利率双轨”问题,影响货币政策有效传导,一定程度弱化银行之间的竞争。银行发放贷款时大多仍参照贷款基准利率定价,特别是个别银行通过协同行为以贷款基准利率的一定倍数(如0.9倍)设定隐性下限,对市场利率向实体经济传导形成了阻碍。虽然市场利率下来了,但是贷款利率的“地板”比较硬,下降幅度相对较小。这是目前市场利率下行明显,但是实体经济感受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当前利率市场化改革需要迫切解决的核心问题。
推进贷款利率并轨,着力点是要培育更加市场化的利率基准。LPR是由报价行报出本行最优质客户贷款利率,由人民银行授权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计算并发布的利率,能够更好地反映信贷市场资金的供求状况,有利于疏通货币政策向贷款利率的传导。2013年10月正式建立以来,LPR在银行贷款利率定价中发挥了重要的参考作用,但是原有LPR也存在问题,报价行只有全国性银行,期限品种也只有一年期一个品种,而且报价行在报价中主要参考贷款基准利率进行报价。刚才说新的LPR是参考“麻辣粉”,老的LPR则是参考基准利率,市场化程度不够,未能及时反映市场利率变动趋势,事实上与贷款基准利率重合度也比较高。我稍微解释一下,LPR前几年就有了,2013年10月就建立了,以前叫贷款基础利率,现在叫贷款市场报价利率,贷款基础利率这个名称和基准利率比较接近,有时候容易搞错,而且实际作用也跟基准利率差不多,所以老的LPR需要进行改革完善。这次改革的主要措施是完善LPR形成机制,形成市场化的贷款利率,银行的贷款利率参照LPR定价,LPR以市场化招标的公开市场操作利率加点形成。银行贷款参考LPR,LPR怎么报呢?是参考“麻辣粉”,然后再加点形成的,是这样的一个链条。这样有利于提高利率传导效率,打破贷款利率隐性下限,推动银行降低实际贷款利率,将更多信贷资源向小微和民营企业配置,提高小微企业贷款的竞争力,降低小微企业融资成本,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谢谢。
中国日报记者: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在年内降低小微企业贷款综合融资成本1个百分点,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在小微企业贷款方面要增长30%以上。请问目前这项工作进展如何?在新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形成机制下,对缓解融资难融资贵起到怎样的作用和影响?谢谢。
周亮:
谢谢记者的提问。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解决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从市场反应来看,融资难融资贵是市场中比较普遍企业感受到的堵点、难点、痛点,经过这两年的努力,监管部门下了很大功夫来解决这一问题。今年以来,我们采取了一些更有效的措施,下面给大家报一些具体的数据。
金融说到底是一个服务业,离开了实体经济金融业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我们把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作为回归本源的一个重要的攻坚难题来做的。第一,从量上来看完善了监管考核机制,督促商业银行尽快实行尽职免责和容错纠错机制,在建立敢贷、愿贷和能贷的长效机制上下功夫,增加有效信贷供给。特别是要求商业银行把普惠型小微企业信贷计划单列出来,同时实现量的增加和价格下降,即“量增价降”。到今年上半年,全国小微企业贷款余额达到35.6万亿元,其中普惠性小微企业的贷款余额是10.7万亿元,增速达到了14.27%。这个增速比各项贷款增速高了7.14个百分点。有贷款余额的户数,企业到底有多少户能获得贷款,这个数量达到1988万户,比年初增加了265万户,这个数据也比较能说明问题。其中,5家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完成的情况较好,6月末普惠性小微企业贷款余额达到2.3万亿元,较年初增长率35.14%,远高于其他各类贷款的增速,超过28个百分点以上。
第二,从价格上看,融资成本到底如何?多措并举,引导民营和小微企业融资利率下行,按照商业可持续、保本微利的原则,将银行业和金融机构贷款利率保持在合理水平。上半年,新发放普惠性小微企业贷款利率是6.82%,比2017年全年平均利率水平下降0.58个百分点。其中,5家国有大型银行平均利率是4.87%,比2018年下降0.66个百分点。此外,我们还通过减免一些信贷的相关费用,因为还有一些隐性费用,比如咨询费等各种杂费,在利率上没有体现出来,但银行实际上是收取的,这块儿我们加大了监督的力度,已经大幅度的下降,融资成本下降了0.57个百分点。两者合计,小微企业融资综合成本下降超过1个百分点,阶段性地完成了这个目标。
下一步,我们还将督促银行规范服务收费行为,进行专项整治,在全国范围内开展银行服务收费自查自纠和监管检查,并组织明查暗访,严肃查处违规收费和变相抬高企业融资成本的行为。这种现象还是有,但是我们发现一起就查处一起。同时我们还着力增强银行放贷能力,鼓励银行创新资本工具,利用无固定期限的资本债券、优先股等多渠道补充资本。加大不良资产的处置力度,腾出更多信贷资源投入到服务实体经济上来。鼓励银行创新业务模式,特别是推动科技赋能提升科技服务的覆盖面和可得性,现在秒审秒贷在很多科技比较发达的银行做的比较好。
现在新的LPR机制的实行能够更好反映贷款利率的真实水平,提高货币信贷政策传导机制的效率。刚才国强行长讲的,疏通利率市场定价,这是机制改革最重要的一条。再就是疏通信贷资金,畅通传导渠道。血液流通要顺畅,资金的流速不能迟滞在某个池塘里不动,打通疏通这些毛细血管很重要。下一步,我们是要在着力提高货币信贷的传导机制上,通过银行、金融机构做实这一条,加强执行力。我们预判,在当前的形势下LPR的实行有利于降低企业特别是民营和小微企业的融资成本。我们将继续强化监管考核,推动银行进一步对接民营和小微企业的有效融资需求,会同有关方面多管齐下,提高信贷供给,降低融资成本,努力解决融资难融资贵问题。谢谢。
CNBC记者:
我有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这次LPR改革完善,是不是会影响调整准备金率?市场本来是预测可能会降低准备金率,现在会不会往后延迟?第二个问题,LPR改革以后,有没有预测对民营企业的融资会增长百分之多少,或是支持的力度会增加多少?
孙国峰:
我来回答这个问题。这次贷款市场报价利率的改革重在改革完善利率形成和传导机制,提高利率传导的效率。至于你谈到的准备金率的问题,我们是从5月6日宣布实行“三档两优”的准备金率新框架,在5月15日、6月17日和7月15日分三次实施,目前已经到位,初步建立起了对中小银行低存款准备金率的框架。目前中国的准备金率平均水平大概是11%,这个水平在发展中国家当中相对来说是中等偏低的,如果加上超额准备金,计算一个总的准备金率,中国总的准备金率和发达国家相比也是偏低的。从法定准备金率的角度来说,过去积累了一定空间,未来有一定的调整空间,但总的来说这个空间并不如大家想象的那么大。从准备金率的角度来说,重点是完善“三档两优”的法定准备金率框架。正如刘国强副行长刚才强调的,完善贷款市场报价利率的改革,是“修水渠”,让利率传导更加畅通,并不能替代货币政策,也不能替代其他的政策。
周亮:
这次LPR的实行肯定会有利于增加对民营和小微企业的信贷增长,因为我们用了很多监管的考核,在防止资金脱实向虚方面加大了力度,包括以前层层嵌套的行为,我们把层层嵌套的资金规模大幅压降,而倒逼着这些资金更多投入实体经济。刚才给记者朋友们报的数字,小微企业的融资增速高于其他贷款平均水平,而且还比较高。应该说新的机制如果疏通了货币传导机制以后,我相信更加有利于缓解民营和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至于具体的量是多少要看市场行为,还有企业对资金真实有效的需求是多少,要在市场中达成贷款的协议。谢谢。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记者:
新的报价机制下,个人房贷业务会不会有单独的方案,新老的贷款合同划断的具体要求是怎么样的?另外个人房贷利率下限的政策会不会做相应的调整?谢谢。
刘国强:
这次改革完善LPR形成机制,重点在于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并运用改革的办法推动降低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也就是说,利率市场化重点是要降低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对于房地产市场,要坚决贯彻落实7月30日中央政治局会议的要求,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落实房地产长效管理机制,不将房地产作为短期刺激经济的手段,确保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有效实施,保持个人住房贷款利率基本稳定。房贷利率由参考基准利率变为参考LPR,但最后出来的贷款利率水平要保持基本稳定。具体怎么操作,过几天人民银行将会发布关于个人住房贷款利率政策的公告,有一些细节现在我们还正在调研,调研以后再明确。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房贷的利率不下降。
我再稍微归纳一下,有两点:一是定位,“房住不炒”的目标定位不能偏离。二是避免把房地产工具化,不把它当做刺激经济的一个手段,不把它工具化这个政策的要求不能违背。金融工作怎么样落实这样的定位和要求,就得做到房贷的增量不扩张、房贷的利率不下降。这次“利率并轨”改革,房贷的利率由基准利率变为参考LPR,参考的基准变了,但利率水平不能下降。谢谢。
彭博新闻社记者:
刚才的开场白中提到新的贷款将会主要参考LPR报价,在决定参考时哪些新的贷款中成份不会参照LPR定价?又由谁来做出决定?新的政策安排将会给企业的借贷成本带来怎样的影响,会如何影响银行的收益率?
孙国峰:
改革完善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机制以后,我们要推广运用LPR,要对银行在各类贷款中都要运用LPR作为定价基准,具体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固定利率的贷款要参照LPR来定价,另一方面浮动利率的贷款合同中,要以LPR作为浮动利率贷款合同的基准,各类贷款都会参考LPR定价。改革完善LPR形成机制之后,9点半公布的LPR水平较之前水平是下降的,相对于贷款基准利率来说也是下降的,通过商业银行贷款定价行为将会传导到实体经济当中去,有利于降低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
刚才记者谈到对银行的影响,改革的关键词还是市场化,市场化的含义在于提高银行自主定价能力。银行的贷款自主定价能力提升以后,综合竞争力提升,有利于银行长期可持续发展和稳健经营。短期内贷款利率下降也可能会对银行的息差、盈利有一定的影响,但另一方面就存款利率来说,存款基准利率是保留的,而且将在未来较长时间内保留,人民银行也将指导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加强对存款利率的自律管理,维护市场竞争秩序,稳住银行负债端的成本,为银行可持续发展营造有利的条件。从短期来看,影响是不确定的,也很难说有一个计算。从中长期来看,银行贷款自主定价能力提升有利于银行可持续健康发展,对银行是有利的。
刘国强:
我再补充一点。银行贷款原来是参照基准利率,将来是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即LPR,这是全覆盖的,不是说某几种继续参照基准利率,某几种参照新的LPR,而是全覆盖,各种贷款都要参照LPR。在推动的过程中,我们会纳入MPA考核,也就是宏观审慎评估。这需要有一个过程,我们也在考虑这个问题。
第二个问题,可能短期内银行息差会下降,会影响银行的利润。这么推算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是从长期看,银行是服务业,银行是依托实体经济的,如果实体经济融资成本下降了,银行的服务对象就增加了,实体经济融资成本下降了、发展好转了,银行信贷不良率就会下来,信贷质量就会提高。这也就是我们希望出现的金融和实体经济良性循环、健康发展,从长期来看都是利好。谢谢。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国广记者:
请问实行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形成机制,银行和监管部门应该注意哪些问题?谢谢。
周亮:
谢谢记者的提问。LPR的实行特别是改革完善贷款市场的报价利率形成机制,应该说是我国实行利率市场化改革的一个重要举措。新的利率形成机制对今后促进市场化配置资源、更真实地反映贷款市场利率的水平、提高银行利率定价自主性和灵活性,疏通货币信贷政策的传导机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所以金融管理部门和银行业一定要全力以赴的执行好、落实好。在实施过程中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采用LPR对银行内部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银行必须抓紧练好内功,按照新公布的机制,LPR是按照公开市场操作利率加点形成,而加点取决于银行的业务模式、资金成本,对市场供求以及客户风险溢价的研判,银行自身的能力要提升。因此银行要持续加强信贷业务的精细化管理,尽快完善信息系统和规范合同文本,切实提升市场化定价能力。同时,要按照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妥善处理好存量与增量的关系,加强资产负债管理和信用风险、利率风险的防控。说到底,市场化的改革应该要倒逼银行更好地练内功,转变发展方式,从重速度和规模的扩张转向重效益和质量的内涵式增长,对银行业走上高质量发展之路,这会起到催化剂和助推器的作用。
二是银行要持续改善信贷服务质量。银行要以此次改革为契机,进一步推动贷款方式的变革,要创新各种信贷模式,特别是要规范和优化信贷的标准、流程,注重审核第一还款的来源,减少对抵质押品的过度依赖,逐步提高信用贷款的比重,加强中长期贷款产品的研发,加强供应链金融的创新,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更好的金融服务。这也是我们的使命。
三是金融管理部门要采取有力的措施,防止个别银行协同设定贷款利率的隐性下限。我们对那些妨碍改革、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必须严肃查处,维持金融市场的健康,保持金融生态良好环境。谢谢。
香港南华早报记者:
在报价行选取方面标准是什么,多长时间会对报价行进行一次评估,这个组成之后会不会有调整。另外,在外资行方面这次选取了渣打和花旗,汇丰作为中国规模最大的外资行,这次落选的原因是什么?谢谢。
孙国峰:
在这次改革之前,LPR的原有报价行是10家全国性银行,这次改革完善LPR形成机制增加了在同类型银行当中贷款市场影响力比较大,贷款定价能力比较强,服务小微企业效果比较好的中小银行,有城商行、农商行,有外资银行,也有民营银行。好处在于可以提高LPR的代表性。这些新入选的8家报价行都符合这样的特征,也是由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甄选出来的。当然,这些报价行未来还要定期根据报价的考核情况进行调整。从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角度来说,对报价行的报价要进行考核,主要是考核报价的模型。各报价行要将报价的模型提交给利率自律机制,报价过程中要依据这样的模型在MLF利率基础上考虑到自身资金成本、市场供求、风险溢价等因素,考虑到这些因素以后再进行报价。利率自律机制并不考核报价的绝对值,绝对值高低不是考核的内容,考核的是不是符合报价的模型。根据这个考核结果会对报价行进行定期的调整。
新的报价行加入以后会提高LPR报价的代表性,也更有利于各类银行使用LPR进行自身贷款利率的定价,因为全国有几千家银行,有大银行,也有中小银行,从报价行的角度来说代表性增强了以后,产生的LPR也更有利于让全国所有的银行在各类贷款中应用LPR进行报价,实现全覆盖。谢谢。
经济日报记者:
我的问题是关于LPR报价的,我们看到有分析这样认为,觉得目前大行的报价并不是真正最优惠利率,对此您怎么看。还有分析指出报价行中不少是以服务小微企业为主的银行,这些银行我们理解一般他们的报价会比较高一点,这是否会抬高LPR整体的利率水平,怎么有效降低风险溢价?谢谢。
孙国峰:
这两个问题是相关的,今天9点半发布的LPR比之前的LPR是下降的。就刚才记者关心的问题,中小银行服务小微企业,贷款利率比较高,报出来的利率比较高,会抬高LPR,以及大银行如何报价的问题。这个问题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分析:一方面是从总体利率传导来分析。改革之前各报价行也在报价,LPR历史时间比较长,不是现在才有的,原来就有。但是报价过程中报价行主要是参考贷款基准利率来报价,因此市场化程度不高,原来的LPR这几年一直没有变动,没有及时反应市场利率的变化,这个也是我们要对LPR形成机制加以改革完善、提高市场化程度的一个重要原因。前期整个利率水平下降幅度是比较大的,我们看债券回购的利率,十年期国债收益率,现在是3%左右,比去年年初下降1个百分点。企业债券的利率下降了1.2个百分点左右。整体利率都是在下行的,但是过去的LPR形成机制没有很好的反映市场利率的变化。在新的LPR形成机制下,由于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将对过去市场利率的下降予以更多的反映,这样会带动LPR的下行。
另一方面从结构上来分析。中小银行报价拉动LPR上行的幅度是有限的,因为LPR是报价行根据对最优质客户执行的贷款利率,按照公开市场操作利率,主要指的是MLF利率加点形成的方式来报价。最优质客户是信用比较好、综合贡献度比较大的客户。中小银行对这些优质客户执行的贷款利率水平也是比较低的。换个角度想,这些最优质客户不管在哪个银行贷款,利率都是比较低的。所以中小银行LPR的报价不会明显的高于大银行,报价行当中增加了中小银行,一定程度上可能会拉高LPR,但是幅度是有限的。从大银行的角度来看,新的机制下,报价会拉动LPR的下行。因为改革前报价行对最优质客户的范围界定把握尺度不同,报价没有完全反映对最优质客户实际执行的贷款利率。在过去的实践中,一些大银行对最优质客户贷款的利率经常是贷款基准利率的0.9倍,这个水平明显低于之前的LPR水平。如果在新的机制下大银行报出来的LPR报价是按照对最优质客户的贷款利率来报价的话,这个报价的水平会较改革前降低,成为拉低LPR的因素。
综合这些总体利率传导以及各类结构性因素的结果,今天9点半公布的LPR水平较之前的水平稳中有降,既是报价行按照市场化原则根据自身对最优质客户贷款利率自主报价的体现,也是新的LPR对市场变动更多反映的体现。谢谢。
中新社记者:
看到央行之前有相关公告提到对报价行报价质量进行考核,能否透露考核的标准和方向有哪些,是否会有相应的奖惩机制?谢谢。
孙国峰:
刚才已经回答过这个问题。人民银行指导利率自律机制对报价行的行为进行监督管理,要坚决杜绝出现不合理报价的违规行为。因为报价行报价最终产生一个LPR,实际上也是提供了一种公共品,必须要进行监督和考核。我们将定期对报价行的报价质量进行考核,一经发现违规行为将予以严厉处罚。关于考核标准,一方面报价行向利率自律机制提交报价模型,考核报价模型是否科学合理,以及报价行有没有按照这个模型进行报价。另一方面,考核的重点是报价行自己报出的价格是不是对最优质客户贷款实际执行的利率。因为报价行的规模、类型各不相同,报价必然有高有低,所以考核并不是针对报价行报价绝对值的高低,而是考核报价行报价的机制。同时还会考核报价行的基础设施是不是完善,能否按时报价等情况。谢谢。
刘国强:
我补充一点。考核的重点,一个是科学性,包括它的模型,不能随便报,要有一个科学性。另外一个是考核真实性,看报价是不是真的。刚才孙国峰司长说的大概就是这两个意思。
香港经济通通讯社记者:
有观点认为新的LPR机制会增加人民币的贬值压力,请问对此有什么看法?谢谢。
孙国峰:
最近媒体和舆论对人民币汇率关注比较多,今天其实主题是LPR,我也可以再回应一下。最近人民币汇率波动是市场供求决定的结果,近期由于国际经济形势,贸易摩擦出现了一些新情况,单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措施,以及对美国向中国加征关税的预期影响了市场供求,进而推动了人民币汇率的波动,这完全是一个市场化的行为。这是我想强调的第一点。
第二点,目前人民币汇率预期平稳。从目前情况看,企业、居民、金融机构对人民币汇率前期破7都能保持一个比较理性客观的看待,对汇率的正常波动体现出了很强的适应能力。目前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在岸市场汇率、离岸市场汇率已经“三价合一”,表明市场预期总体平稳,这也印证了我们之前说过的,“7”既不是年龄,也不是堤坝。
第三点,人民币汇率将在合理均衡水平上保持基本稳定。人民币汇率短期主要反映市场供求和国际汇市波动,长期还是取决于经济基本面。目前中国经济稳中有进,经济增速在主要经济体中位居前列,财政状况稳健,金融风险可控,国际收支总体平衡,外汇储备充足,外汇市场上观察到的套期保值的企业越来越多。特别是在目前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转向宽松的背景下,中国是主要经济体当中唯一的货币政策保持常态的国家,人民币资产的估值仍然偏低,稳定性更强,中国有望成为全球资金的“洼地”,这些都为人民币汇率保持基本稳定提供了根本支撑。
至于这次改革完善LPR形成机制,有利于降低贷款利率,主要针对的是企业融资成本。通常我们说和汇率直接相关的是市场利率,这次改革并不涉及市场利率的变化,这次改革的关键词是贷款利率的市场化。因此对人民币汇率没有直接影响。总的看,应当说当前中美利差处于舒适区间,我对人民币汇率保持在合理均衡水平的基本稳定充满信心。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