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首页 | 图片报道 | 绿化成就 | 植树动态 | 绿色时评 | 造林模范 | 政策规章 | 网上直播 |
绿满三秦映和谐——陕西全民义务植树运动开展30周年综述来源: 中国绿色时报 时间: 2011-12-16
中国绿色时报11月4日报道(记者:李燕) 森林覆盖率平均以每年增长近一个百分点的速度递增,绿色版图向北推进400多公里,三秦大地唱响绿色和谐曲。 陕西省全民义务植树运动走过的30年,绿色成果卓著。在陕西全省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义务植树的形式不断创新,活力不断增强,成效不断提高。30年来,参加义务植树的人数达2.85亿人次,累计义务植树17.25亿株。 在心中植下绿色种子 天更蓝,水更清,树更绿,空气清新,环境优美。这是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的全民要求,也是义务植树运动的最高目标。陕西省始终把深入思想发动作为搞好全民义务植树和国土绿化的首要工作环节,充分利用广播、报纸、网络等媒体宣传植树造林的意义,使社会各界认识到造林绿化在经济社会发展和西部大开发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多层次、多形式地发动公民直接参与,提高了全社会的植绿爱绿护绿意识,涌现出石光银、牛玉琴式的绿化模范人物,切实把全社会关注气候变化的热情,变成多种树、种好树的实际行动。 每到植树时节,全省各级党政领导、社会各界积极参与,以树木认养、捐资助绿等形式,广泛开展义务植树活动。厂矿、机关、部队、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的职工也已形成惯例,自觉履行植树义务,积极投身建设绿色家园的行动中。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也是国际森林年和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30周年,陕西省各地以丰富多彩的主题纪念活动进一步把全民义务植树活动引向深入。团省委、省绿委、省林业厅共同组织1000余名团员青年在合阳洽川风景区开展了“保护母亲河.共迎世园会”低碳生态补偿林建设活动;铜川市市直机关85个部门2600名机关干部在西铜高速公路开展了“公仆林”植树活动,栽植油柏、侧柏1万余株;团省委、省绿委、省林业厅和延安市有关部门在延安市宝塔区共同组织400余名青少年开展了以“青年心向党,绿色长征路”为主题的建设纪念林活动;省妇联组织1000余人参与建设“换树1+1我为世园添新绿——家庭低碳行动”纪念林活动;省水利厅、省交通厅、西安铁路局结合重点区域绿化,开展了建设绿色库区、绿色交通等主题义务植树活动。 30年的实践表明,全民义务植树运动在人们心中植下了绿色的种子。各级绿化部门不仅把组织群众参加义务植树与倡导社会文明新风、移风易俗活动结合起来,更激发了广大人民的爱国热情和奉献精神,促进了精神文明建设。正如邓小平所言:“我们来植树,主要是提倡一种良好的风气,提倡一种精神,树立一种植树造林、绿化祖国的意识。” 绿色使命任重道远 新世纪,关注三农,建设新农村等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对国土绿化提出了新的要求,赋予了全民义务植树运动更加光荣的历史使命。 西部大开发以来,陕西省进一步加大投资力度,推动国土绿化事业健康发展。到“十一五”末,全省森林面积达12798.6万亩,森林覆盖率41.42%。生态状况实现了由“整体恶化、局部好转”向“整体好转、局部良性循环”的根本性转变。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促进经济社会科学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近年来,全民义务植树运动不断向纵深推进。陕西省将林业重点工程作为义务植树的主战场,加快造林绿化步伐。目前,退耕还林工程营造林510.7万亩;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营造林1l34.2万亩,造林163.5万亩、飞播造林400万亩、封山育林570.7万亩。通过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减少蓄积量消耗3000万立方米,森林资源得到了休养生息,生态系统的生态服务功能逐步增强。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营造林476.6万亩。荒漠化沙化地区已形成总长2000多公里的大型防风固沙林带,呈现出人进沙退的可喜局面。重点区域绿化取得突破性进展。以河流两岸、道路两旁、村镇周围、直观坡面、工矿区、重点出入境口及旅游景点、城市和环城等为重点的区域绿化全面开展,共完成植树1.07亿株,折合造林180.4万亩,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由5.1l平方米提高到了9.34平方米。城乡人居环境得到显著改善,全民参与、全社会办林业的局面基本形成。宝鸡市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宝鸡、安康获得“全国绿化模范城市”称号,高陵、旬邑等16个县(区)获得“全国绿化模范县”称号。 成绩的取得,充分证明了陕西省义务植树、重点生态工程和社会造林的有机结合,是符合我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土绿化之路。 义务植树是一项不断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的绿化事业。正如小平同志所言:“要坚持20年,坚持100年,坚持1000年,要一代一代永远干下去。” 城乡四处、漫山遍野不断增添的新绿,是三秦儿女坚持绿化的最好见证。 (中国绿色时报) |
|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webmaster@china.org.cn 电话: 86-10-88828000 京ICP证 04008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329号 京网文[2011]0252-085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