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首页 图片报道 绿化成就 植树动态 绿色时评 造林模范 政策规章 网上直播  

适龄公民:您履行植树义务了吗?

来源: 人民网  时间: 2011-12-16

———写在第25个植树节来临之际

和着春天的脚步,3月12日,第25个植树节到了;至今年,始于1982年的全民义务植树运动在中华大地也已开展了22年。

说起植树节以及全民义务植树,熟悉的人们自然忘不了1978年发生在四川省的那场特大洪水。洪水过后,邓小平同志高瞻远瞩,指出洪水肆虐的一个主要原因是长江流域森林植被的减少。于是,在小平同志的倡议下,1981年12月13日,五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做出了《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决议》。1982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实施办法。就是在这一年的春天,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倡导者邓小平同志率家属在北京西郊玉泉山上义务植树。从此,每年4月的第一个星期日,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都会在北京参加义务植树活动。

斗转星移,在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大力倡导和积极参与下,全国亿万民众积极参加全民义务植树运动。据统计,22年来,参加全民义务植树的人数达到了82.8亿人次,累计义务植树398.4亿株。

全国绿化委员会办公室主任钱能志作了一个测算,398.4亿株树,如果按1米的距离排列,这些树足以绕地球994圈;如果按每亩150株的密度排列,这些树可以覆盖整个贵州省、两个江苏省。钱能志说,不仅如此,在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推动下,我国的绿色迅速扩展,全国人工林保有面积达到7亿亩,居世界首位,我国的森林覆盖率由12%提高到16.55%,全国城市绿化覆盖率由10.1%提高到27.44%。

祖国大地的绿色变迁,让人们真切感受到了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伟大与成功。回首22年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历史,我们有欣喜,也有忧虑。欣喜的是,全民义务植树取得的辉煌成就;忧虑的是,人们对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了解还不够,义务植树的规模效益不显著,绿化成果管理不善等。最突出的问题是许多地方适龄公民并未按照全国人大的规定履行植树义务。

1981年12月13日,五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决议》中明确规定:“凡是条件具备的地方,年满11周岁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除老弱病残外,因地制宜,每人每年义务植树3棵至5棵,或者完成相应劳动量的育苗、管护和其他绿化任务。”全国人大出台了这一决议后,义务植树实际上成为了公民必须履行的一项法律义务。

然而就是这样一项法律义务,人们的履行情况却还不能令人满意。据介绍,广东省每年大约有30%的18岁以上的适龄公民未履行植树义务,即每年将近有1460万适龄公民没有参加义务植树,按照这一人数计算,广东全省每年要少植树五千八百多万株,折合面积将近2.4万公顷。再以北京市为例,首都绿化委员会办公室有关负责人曾透露说,北京市符合义务植树条件的公民约有600万人,但每年约有一半人未履行植树义务。

其实,每一个人只要看一看自己、家人、周围的人,再想一想是不是每年都完成了义务植树的法律义务,就不难看出,到底有多少人没有履行义务植树的法律义务。每年因未履行义务植树法律义务全国会少种多少树?如果精确算一下,这一定是个惊人的数字,在数字的背后,不仅法律的规定被大大打了折扣,更重要的是大大影响了祖国绿化事业的进程。

国家林业局有关负责人说,造成适龄公民不履行法定植树义务的原因有多个方面,其一是,我国目前正在实施的无论是全国人大出台的决议还是国务院据此制定的实施办法,都存在着对无故不完成义务植树的单位和适龄公民缺乏约束力的问题。其二是,虽然国务院出台的实施办法也对不履行义务植树的行为规定了处罚措施,但是由于没有具体的操作办法,因此,罚则实际上也没有起到处罚的作用。其三是,国务院作出的实施办法至今已实施了二十多年,从未进行过修改,实施办法中许多规定已不适应目前的形势要求。其四是,有关部门组织协调不够,使许多人对义务植树产生困惑,即知道义务植树日,但不知到哪儿去履行义务。

为此,从1994年开始,国家林业局已着手制定全民义务植树条例,条例除将现行的行之有效的办法通过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将针对存在问题作出新的规定,包括处罚办法、如何操作等,以最大限度地保证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开展。

3月12日,在第25个植树节到来之际,在全民义务植树运动开展第22年之时,每一位适龄公民,别忘了履行你的法律义务———植树。(郄建荣,发稿日期:2003年3月12日)

绿色数字
中国植树节:每年3月12日
全国义务植树累计127亿人次
全国义务植树累计589亿株
中国森林面积1.95亿公顷
中国森林覆盖率20.36%
中国森林蓄积量137.21亿立方米
中国人工林面积0.62亿公顷
领袖题词 更多>>
·江泽民同志对造林绿化的题词
·胡锦涛同志对造林绿化的指示
·邓小平同志对造林绿化的题词
·毛泽东同志对造林绿化的题词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webmaster@china.org.cn 电话: 86-10-88828000 京ICP证 04008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329号 京网文[2011]0252-0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