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评论】四十载风华正茂,扬鞭策马砥砺行
1984年,在借鉴经济特区成功经验基础上,我国在沿海12个城市设立了首批14家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作为中国改革开放过程中引进外资的重要窗口,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已经走过了40年,从首批的14家到最新的229家,从分布于沿海12个城市扩展到全国31个省(区、市)。2024年是首批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成立40周年,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对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充分肯定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40年来的发展成就,并对新时代新征程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提出新要求。
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和生力军。40年来,一家家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在盐碱滩涂、荒山洼地中拔地而起,形成了东部地区103家,中部地区55家,西部地区50家,东北地区21家的均衡发展格局。2023年,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共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5.7万亿元、财政收入2.7万亿元、税收收入2.5万亿元,以千分之三的国土面积,贡献了全国十分之一的地区生产总值和财税收入,成为保障地方乃至全国经济稳定增长的“压舱石”。2023年,229家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进出口总额10.1万亿元,实际使用外资395亿美元,占全国外贸总额和实际使用外资总额的比重均接近四分之一,成为巩固外贸外资基本盘的“主力军”。
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是改革开放的重要载体和排头兵。作为中新两国政府合作的旗舰项目,苏州工业园区综合发展水平考核实现“八连冠”,成功召开24次中新联合协调理事会,加快建设中新“国际化走廊”,中新绿色低碳产业园、中新生命科学园等标识性项目顺利落地。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坚持以制度创新为核心、以赋能发展为目标,建立“区、关、港、铁”联动创新机制,推动跨境贸易便利化;围绕服务实体经济,形成涵盖企业发展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支撑体系,为项目“扩投资”、产业“提能级”、企业“增动能”;赋能海洋经济转型,在全国首次打通了海洋牧场的确权路径,带动烟台市确权颁证数量、国家级海洋牧场数量均居全国首位,创新经验入选全国“最佳实践案例”。国家级经开区先行先试,在中国式现代化走在前、做示范中当好排头兵。
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是创新发展的重要平台和领头羊。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紧抓全球机器人产业发展窗口期,打造集研发创新、公共服务、应用示范、产业集聚于一体的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区。如今,无人配送车穿梭于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大街小巷,机器人的身影常出现在智能工厂产线上,这些已经成为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打造世界级高精尖产业生态中的一张响亮名片。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抢抓国家战略交汇叠加、沪苏同城化的先导机遇,依托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昆山核心区、国家高新区企业积分制试点的先发优势,全力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形成了自主的小核酸及生物医药产业创新体系,建立了亚洲最大的小核酸药物品种线。国家级经开区的各类科技创新载体平台,既是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的“主力军”,也是聚集创新要素和人才的“聚宝盆”。
时光匆匆而过,于漫长历史如弹指一挥,于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而言确是风华正茂的流金岁月。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正进入新常态,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要深刻领悟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扬鞭策马砥砺行,艰苦奋斗、锐意进取,为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推动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张富旭)
(《阳光评论》项目由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网络文明建设专项基金资助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