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十九大专题

经济界人士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

文章来源: 经济日报 发布时间: 2017-10-29 作者: 佚名 责任编辑: 王梦泽
+|-

  坚定推进创新驱动战略

陈文玲

十九大报告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这意味着,必须把创新摆在经济工作的首要位置,这不仅是我们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选择,也已成为我国经济建设与保持中高速持续发展的“灵魂”。

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要解决这一矛盾,就必须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

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我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战略选择。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指出,必须在理论上跟上时代,不断认识规律,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创新提出的更高要求和创新的更高境界。

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理论创新是打开思想之窗,放飞梦想的巨大力量,将催生更多原创性、前沿性、颠覆性技术;实践创新是激发亿万人民创造、创意和创业的号角,实际上改革开放以来实践创新一直走在理论创新前面,把实践创新凝练和概括为新理论、新战略、新政策已成为中国成功经验的一部分;制度创新是保障进一步释放创新动能的制度性安排,这既是我国持续保持创新活力的根本性改革,是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我们现在真正的短板;文化创新更是激发创新灵感、产生更大创新动力的渊源,是把几千年文化精华和文化内涵的积累转化为软资源、软竞争力的不竭源泉。

作为经济发展的“灵魂”,创新可以激发人作为生产力第一要素的灵感,激发人民群众创造财富的冲动,激发人力资本较之货币资本更大的创造力。未来,要坚定不移地推进创新驱动战略,最大限度吸收一切创新要素,早日实现创新型国家的建设目标。

(作者系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总经济师、中心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乡村发展有了全新方向

范毅

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新发展理念,切中了当前乡村发展要害,指明了新时代乡村发展方向,是“三农”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要改变城乡发展不均衡、乡村发展不充分的现象,需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建立城乡要素双向流动的机制。过去劳动力、资本、土地等生产要素从农村流向城市是畅通无阻的,反之要素从城市流向农村则受到了诸多的制度限制。当前亟需深化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建立农村开放发展的制度环境。在乡村继续为城市发展提供劳动力等要素资源的背景下,更要打破阻碍农村吸纳城市资源要素的栅栏。

二是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向乡村延伸。当前在燃气、上下水、污水垃圾处理等方面,城乡间基础设施还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也限制了乡村各类资源优势的发挥,要主动加快推动城镇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补齐乡村发展短板。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不是把城市的高楼大厦等表象向农村延伸,而是在保持乡村文化和风情的基础上,推动乡村生活品质提升,实现乡村高质量发展。

三是以特色小镇为载体,加快乡村振兴进程。乡村振兴需要一个强有力的龙头和载体,把乡村优美环境、人文风俗、历史文化、特色资源等在空间上进行集中和集聚,推动特色产业发展,打造独具特色的小镇来承载产业与人口,吸引城市资源要素的流入,承接城市消费外溢,实现小镇与乡村的融合,从根本上增强了乡村的内生发展能力。

四是借城乡人口流动之机,盘活乡村闲置资源。农村人口流入城市是发展趋势,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城市人口希望到农村休闲休憩和体验生活,集体建设用地存在巨大利用空间,要鼓励各地在存量集体建设用地上做文章,提高利用效率,解决乡村发展不充分的问题。

(作者系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政策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更多新闻>>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