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标题
- 从饥饿到小康的中国农业60年
活动描述
文字内容:
- 嘉宾介绍:
程国强博士,现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办公厅副主任、研究员,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荣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兼任国家粮食局专家顾问,商务部中国政府WTO通报咨询顾问,国家质检总局“中国进出口动植物风险评估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大学兼职教授。1997-2001年曾任中国加入WTO代表团农业专家组组长。多次参加中央农村政策文件和中央1号文件起草。曾在《经济研究》、《管理世界》等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多篇。科研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发展奖二等奖。
主要研究领域:农业与农村发展、宏观经济、国际经济、多边与双边贸易谈判、管理体制等理论与政策研究。
2009-08-28 10:00:22
- 主持人:
各位网友大家好,欢迎收看中国访谈·世界对话。曾几何时,西方人对中国粮食生产是否能够自给忧心忡忡,因为如果中国人不能够养活自己,将使全世界挨饿。然而经过新中国60年的发展,这个有着世界第一大人口的国家用世界9%左右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0%左右的人口,创造了令世界惊叹的奇迹。中国也从1949年的饥饿贫困状态步入到了现在的小康水平。今天我们特别为大家邀请到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办公厅副主任程国强研究员为大家梳理一下我国农业60年走过的发展道路。程主任您好,非常欢迎您的到来。
2009-08-28 10:17:42
- 程国强:
中国网的各位网友大家好。
2009-08-28 10:19:05
- 主持人:
首先请程主任为大家梳理一下新中国成立60年以来,我国农业走过了怎样的道路,经过了哪些阶段?
2009-08-28 10:19:38
- 程国强:
回首60年中国农业取得的巨大成就,最根本的就是我们用有限的耕地养活了如此众多的人口,创造世界奇迹。如果要梳理其实有很多事讲,可以从多个视角来分析。比如可以从农产品供给角度看,60年粮食上了八个台阶;可以从体制、机制、政策调整的角度观察,建国以来也经历了4-5个阶段;还可从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调整看,农业发展也经历了三、四个阶段。
首先,从农产品供给来看,最根本的是看粮食。粮食在60年里面整个上了八个台阶,也就是从解放初的3000亿斤开始,到90年代中期,到1万亿斤有八个台阶。基本上前30年四个台阶,后30年四个台阶。后30年的四个台阶和前30年的四个台阶相比较难度更大,因为起点更高、困难更多。
2009-08-28 10:19:53
- 程国强:
第一阶段:如果从粮食生产的角度看,基本上前30年可以算一个阶段,那个时候国家为了重工业发展的需要,采取了以粮为纲的方针,我们整个的农业生产都集中在单一的粮食生产上。尽管我们花了很大的努力,但是期间粮食上千亿斤的台阶相对比较缓慢。所以在那个时候,中国人还吃不饱肚子,在饥饿的线上挣扎,整个农业的生产效率不是很高。
第二阶段:从1978年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的改革从农村开始发端,对整个农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为农业开辟了一个新的发展道路。这个阶段最主要的特点就是极大的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提高了农民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同时也调整了农业生产的结构。到现在,我们不仅粮食上了四个台阶,达到1万亿斤,使13亿人口能够吃饱饭,同时农民收入也大幅提高,农村面貌发生重大变化。
从1979到90年代中期,农业主要是抓粮食生产,但是同时没有放松多种经营。
2009-08-28 10:24:20
- 程国强:
第三阶段:从1998年开始,国家对农业进行战略性的结构调整,粮食生产的重要性始终得到加强,但是我们也把其它的行业发展起来了,整个农村的经济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第四阶段:从2004年到现在,中央已经连续出台了6个一号文件,最根本的或者标志性的变化就是我们取消了农业税,对农民实施了一系列的行之有效的强农惠农政策,这也使农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这是从农产品的供给、从农业的生产角度来划分的四个阶段。
第二,从体制、机制和政策调整的角度看,可以分为五个阶段。
2009-08-28 10:27:54
- 程国强:
第一个阶段:1949年到1978年,最根本性的变化是在建国初期进行了土地改革,开展了合作化运动,到后面开始搞人民公社的集中经营体制。
第二个阶段,1978年,改革开放从农村开始发端,到1984年,这个阶段主要的特点就是我们废除了人民公社体制,确立了以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经营体制,也就是形成了新时期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
第三个阶段,从1985年到1991年。开始探索以市场化为取向的农村改革。尤其这个时候,整个农村经济全面繁荣的基础,是发展了乡镇企业。
第四个阶段,从1992年2002年,这期间我们深化了整个农村的改革,包括农产品的流通体制,农业生产要素的改革,最重要的就是从2001年开始我们加入了世贸组织,全面开放了农产品市场。
第五个阶段,从2003年到现在,拉开了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序幕。尤其是从2004年开始连续出台6个一号文件,基本上形成了比较成熟的农业政策支持体系,到现在正在加快形成城乡一体化新格局的制度框架。
2009-08-28 10:33:35
- 程国强:
第三,从国家经济发展战略视角分析,农业发展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从宏观战略层面看,国家工业化有不同的战略取向。改革开放之前,前30年我们基本上是以优先发展工业为基本战略取向,那个时候对农业实施的是剥夺政策,从农业部门抽取资源支持工业、支持城市。
据我们的估算,当时为了优先发展工业国家采取了很多措施,比如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使农产品的价格和工业产品的价格比价关系被扭曲,形成价格剪刀差,也就是刻意压低农产品的价格,使农业为工业提供支持。从建国初到80年代中期,通过这种剪刀差,使农业为工业部门提供了大概接近6千亿的支持,每年下来有300多亿,还加上税收等等。在这一个阶段,从战略上讲农业处在非常不平等的地位。
2009-08-28 10:41:11
- 程国强:
第二个阶段,是从改革开放初期开始,到90年代中期。我们发现,如果继续这么剥夺农业的话,实际上对整个国民经济非常不利。因此,对这个战略进行了适当的调整。但是由于历史的关系、经济发展的关系,我们要在一夜之间转变这种对农业剥夺的趋向是不可能的,再加上国力有限,也不可能对农业有太多的支持。尽管这期间我们对农业的战略趋向做了调整,但这时仍然是农业支持工业。我们用了经济发展组织(OECD)的测算方法,大概在这期间我们每年从农业部门吸取的资源是1000亿元人民币。但是一个很重要的变化,就是由于我们农村的改革,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同时在后来改革了农村的流通体制,这种对农村的剥夺的现象开始有所减缓。
第三阶段是1995年到2002年,我们采取了结构调整政策,逐步减少对农业的剥夺,减少对农业资源的抽取。我们算了一下,如果用OECD的农业生产者支持估计(PSE)方法计算的话,大概从90年代中期开始候,政府对农业的支持开始由负向正转变,过去中国的PSE基本是负值,负值表明是对农业剥夺,正值对农业是保护,从90年代中期开始,这个值由负变为正,表明我们对它的战略趋向发生了变化。
从2004年胡锦涛总书记在十六届四中全会上提出两个趋向的论断,也就是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重大论段,,要对农业实施反哺政策,标志着整个国家对农业战略的趋向发生战略性转变,由过去农业支持工业、农村支持城市,开始真正转变为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农业农村发展因此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其中一个最标志的就是从2006年1月份开始,农业税退出历史舞台,这也标志着农民和政府之间的关系由过去的给予开始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2009-08-28 10:46:06
- 主持人:
刚才您用不同的视角为大家梳理了中国农业走过的60年的道路,您觉得如果用简单的话来说,中国的农业究竟走过了一条怎样的道路?
2009-08-28 10:50:39
- 程国强:
这是一个非常重大的发展战略问题,我们一直对这个问题进行思考。我们认为中国一直在探索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的道路。只是前30年我们采取了另外一些措施,后30年我们对它进行了调整,但是根本上我们都在探索适合我们国情的道路。比如说在建国之初,中央就确定了要以机械化、化肥化、水利化、电器化“四化”为主要内容的农业现代化,当时就考虑我们的农业就应该是“四化”。另外,就是用农业物资的技术装备来改造农业,要加强农田水利机电建设等等,一直到现在,这套思路和举措对我们的农业发展有深刻的影响。比如说现在很多的水利灌溉设施基本都是60年代、70年代修建的,这样就为我们现在的农业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毕竟当时条件有限,加上整个经济战略偏向于工业和城市,所以对农业来讲,发展道路并没有走出来。
进入新时期以来,特别是从十六大以来,对整个农业发展的战略趋向,中央有非常明确的指导思想。比如说在2003年,胡锦涛总书记提出把解决好三农问题放在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尤其是从2004年开始连续出台6个一号文件,最根本的主题就是要解决好农业发展问题,解决好农民增收的问题。中央明确提出要走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而且在三中全会上进行了全面的部署。所以简单来说,前30年也好,后30年也好,我们都在不断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所以简单来说,前30年也好,后30年也好,我们都在不断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2009-08-28 10:51:32
- 主持人:
如果总结我国农业60年来最突出的成就和变化是什么?
2009-08-28 10:54:21
- 程国强:
变化非常多,60年走过来,在整个农业、农村发展的方方面面都体现着变化。概括来讲大概有五大变化。
第一,农产品供给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或者是发生了重大的历史性变化。比如说我们在前30年,尽管是以粮为纲,花了很大精力抓农业、抓粮食,但是我们始终没有吃饱饭。但是现在解决了吃饭的问题,也就是整个粮食、畜产品和其它农产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粮食生产前30年的四个台阶,后30年的四个台阶,基本上是创造了一个奇迹,创造了我们用占世界9%的耕地养活占世界人口21%的奇迹。我觉得这个变化是很多国家难以复制的,现在世界上有很多人口大国,有很多发展中国家,他们现在的粮食安全还受到严重的威胁。但是我们在90年代中期,应该可以提早到80年代中期,这个问题已经基本解决了。
第二,整个农村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过去前30年是以粮为纲,结构非常单一,但是改革开放30年以来,整个农牧渔业是全面发展,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农村的一、二、三产业的比例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尤其是农村的二、三产业不断壮大。这个变化就意着整个农村的经济出现了向可持续发展的趋势。
2009-08-28 11:03:27
- 程国强:
第三,农村的体制、机制发生了重大变化。前30年,我们完成了土地改革,搞了合作化,后来搞了人民公社。后30年,我们又要颠覆了这个历史过程,就是废除人民公社,推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赋予农民经营自主权,确立了我国农村的基本经营制度;全面取消农产品统派购制度,放开粮食等农产品流通,建立了农产品和生产要素市场体系。进入新世纪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与时俱进地制定和出台了加强“三农”工作的新政策新举措;逐步改革城乡二元结构体制,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着手构建统筹城乡发展的制度框架。
第四,农民生活水平得到了大幅度提高。前30年和后30年相比较,农民收入从长期停滞不前到持续较快增长,农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并向全面小康迈进。以农民收入为例,改革开放初期农民人均收入只有134元,到2008年达4140元,每年实际增长7.1%。农村贫困人口,由改革开放初期的2.5亿人,减少到目前的1479万人。
第五,农村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即农村的社会事业、基础设施建设发生了巨大变化。比如过去农村为什么要养儿子,就是为了防老。现在我们推行了农村的养老保险,过去孩子上学、农民看病非常不方便,现在我们对农村的中小学生实行了“两免一补”政策,全面推行义务教育。另外,农民大概有86%、87%的人参加了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他们的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正在得到改善。相当一部分困难的农民能够得到最低生活保障,再加上农村的基础设施,比如农村地方的饮水,很多地方的农民都喝上了自来水,还有电力、道路和沼气等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加快。农村文化体育事业日益繁荣,公共文化服务能力不断提高,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状况明显改善。
我想这60年来,整个农村、农业、农民的变化是历史性的,是翻天覆地的。
2009-08-28 11:03:57
- 主持人:
刚才您为大家说了这么多中国农村发生的变化,我们非常想了解农业经济在国民经济当中所占的比例到底是多少?
2009-08-28 11:04:02
- 程国强:
农业作为整个国民经济的基础,如果要是从纯粹的占GDP的份额来看,我们在改革开放之初,农业占GDP的份额是28.1%。但是到了现在,根据最新的统计数据,去年我们农业增加值在GDP的份额只有11%,也就是说,如果是从经济增长的角度来看,农业的份额是不断的下降,这就标志着一个国家工业化的进程,这是一个世界性的规律。一个国家的经济越发达,农业在GDP的份额就会越来越低,它标志着二、三产业的不断发展和壮大。但是不能用这个指标判断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是不是重要,实际整个农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在不同的时期是不一样的。比如说前30年基本上农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撑,我们的工业化、城镇化就是以农业为基础,靠抽取农业的资源。我们当时讲,在五、六十年代,七十年代到八十年代中期,农业按照当时的价格算,对整个国民经济的贡献大概是6000亿,如果再加上税收会有8000多亿。那个时候主要是靠农产品产品和要素来支撑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农业的贡献正在逐步发生变化。但是,农业的基本贡献——即产品贡献,提供食物和农业原料的功能将不会变化。农业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土地、劳动力和资金三大生产要素。除了利用荒地和位置、质量很差难以用于农业的土地外,非农部门的发展所需要的新增土地,只能来自于农业生产率的提高而提供的富余土地。
2009-08-28 11:04:41
- 程国强:
农业为非农部门提供劳动力,是其“要素贡献”中的核心部分,是农业发挥其推动国民经济发展作用的最强有力的部分。目前中国外出就业的农民数量大约在1.3亿左右。在20世纪50年代、60年代,出口农产品是我们获取外汇的最主要的源泉。1992-2003年的12年,中国外贸顺差累计2426.5美元,农产品净出口累计513.3亿美元,占21.2%。其中,1992年农产品净出口26.2亿美元,占全国外贸顺差的60%以上,2003年23.5亿美元,占9.2%。但自2004年开始,中国农产品贸易进入逆差阶段,农产品的外汇贡献作用趋于终结。
另外,农业部门现在还有生态贡献、环保贡献,也就是农业的多功能贡献,加上它的文化传统贡献等等。所以尽管农业在国民经济的份额在下降,但是它的基础作用是越来越重要的,这就是十六大以来,中央提出来要把做好三农工作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的原因所在。
2009-08-28 11:09:06
- 主持人:
刚才程主任为大家总结了咱们60年来中国农业取得的成就和变化,以及它对国民经济的贡献。我们这里有网友提出了自己的问题,他说: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州立大学教授认为,健康的粮食系统具有三大因素,有农业研发资金的投入,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粮食定价机制。他认为,中国在这三个方面都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就。想请嘉宾为大家介绍一下,我国在这个方面的情况。
2009-08-28 11:09:14
- 程国强:
应该说这是农业的一个基本机制,如果要激发农业发展的积极性,提高农民的务农和种粮的积极性,首先就要让农民得到好处。比如从定价上。整个农业也是一样的,如果农产品的价格长期被压低,农业部门是没有动力来继续发展农产品生产的。这方面我们在60年来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刚才我提到,我们从90年代中期开始对整个农产品的统筹制度进行了颠覆性的改革,也就是取消了这个制度,探索市场化的改革方向。大部分的农产品在那个时候放开了,粮食是从2004年开始全面放开国内市场,粮食的定价机制也是从新世纪之初开始进行调整,也就是过去对粮食产品采取保护收购,然后取消,从2004年开始实行新的政策。比如说对主要农产品在主产区实行最低收购价,但是其他的地区都是按照市场定价,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所以说这个定价机制从目前来看,我们是按照市场化的原则,按照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的原则在慢慢的完善,但是和发达国家相比我们差距很大。比如说粮食价格水平相对还比较低,一方面没有能够完全体现补偿农民的生产成本;另一方面,如果真的太高,由于我们的规模很小,那么在国际竞争中可能会处于不利的地位。
2009-08-28 11:10:32
- 程国强:
第二是研发,也就是科研。对于中国来讲,它是一个根本的措施,这是因为我们的人均耕地现在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我们的人均水资源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要解决粮食的刚性需求、对农产品的刚性需求,尤其是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推进,人口的增长,今后对粮食的需求会不可避免的呈刚性增长趋势。但是我们的耕地和水资源越来越有限,因此要解决整个农产品的供求平衡的话,唯一的出路就是靠科技。现在农业科技的贡献率在大概在45%左右,与发达国家有巨大的差距,发达国家现在达到了70%、80%。有差距但是意味着我们有潜力。如果在今后我们加大科技的创新,改善农业推广体系,应该说把农业的科技贡献率,从现在的45%提高到70%的水平,它对我们解决农产品的供给问题,尤其是解决粮食安全问题将发挥重大作用。
第三是基础设施,这也是农业的基石。如果要提高整个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的话,就必须要靠稳定的、有效的基础设施和现代装备。这么多年以来,我们在基础设施方面是取得了巨大的进展,我们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也在不断的得到提高。有数据为证,我们粮食能够连续上八个台阶,从3000亿斤到现在的1万亿斤的台阶就标志着整个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这个背后就是我们长期不断的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结果。当然,在这方面我们还有很多差距,比如说现在有效灌溉面积还不是很大,抗灾能力不是很强等,它的潜力也是非常大的。
2009-08-28 11:13:03
- 主持人:
刚才程主任在总结成就的时候也在提一个差距的问题,这个差距也是同世界接轨的表现,现在我们的眼光也是以全球性的眼光来评价中国的农业事业。在2001年中国加入WTO以后,中国的经济、中国的市场都同世界接轨了,当然也包括中国农业。我手上有一组数据想和您一起来讨论:10年前,中国进口的大豆是500、600万吨,现在是每年进口4000万吨,很多人对此表示质疑,他们认为中国农业与世界接轨其实给中国的农业带来了不少的冲击。不知道您对这个问题怎么看待?
2009-08-28 11:15:37
- 程国强:
这是目前国内非常重视的一个战略问题,大豆进口是我们农业对外开放的一个缩影,大家对它的关心、担心、议论是可以理解的。我们回顾一下整个建国60年,应该说对外开放这样一个主题在前30年和后30年的表现是不一样的。对农业来讲,前30年也是对农业有国际交流的,只是当时停留在技术的交流,或者是技术的合作,包括对非洲的援助等等,在这个层面上。后30年真正说农业的对外开放,标志性的事件就是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全面开放对外市场,对农产品是开放了农产品的市场,使中国的农业融入到世界体系。开放以来,应该说积极的、不利的都有表现,积极的来讲,比如说我们引进了外资,使我们能够有能力、有条件统筹国际国内两种市场、两种资源。不利的就是开放的过程中、进口的过程中,对国内市场带来一些冲击,带来一些影响。
比如大豆,大豆在10年之前它就开始开放市场,大豆的市场开放并不是加入世贸组织的成果,我的印象中在1996年,当时因为国内的植物油比较短缺,还有就是豆粕,它是作为畜牧业的蛋白饲料,当时供应也不足,需要从国外大量进口。因此在1996年的时候,为了扩大大豆的进口,国家就把大豆的进口关税由百分之十几降低到3%,当时这个重大的举措就是为了围绕扩大这些国内生产不足,但是需求很大的产品的进口。从那个时候开始,我们整个大豆的进口就由当时的三四百万吨,一路增长到现在的四千万吨,它相当于是我们目前国内生产的2.6倍,现在国内大豆生产只有1500多万吨,而进口是达到4000万吨,所以说相对于国内生产来讲,有2.6倍的话,很多人就对这样一个产业的安全发展带来了担忧。
2009-08-28 11:19:09
- 程国强:
有人担心,进口这么多的大豆,市场这么的开放,是不是对我国的豆业产生了威胁。另外的,大豆还有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是,整个大豆加工行业大概80%的加工能力是由外资控制的,大概有5、6家大公司控制着我们70%—80%的产能,这样使很多人更加担心。所以说中国农业与世界接轨,中国农业融入世界体系的话它有两面性。一方面,可能会给我们带来积极的,比如解决我们的耕地不足、水资源不足的问题。大豆进口是一个历史的选择。我们认为,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国家来说,如果耕地、水资源非常有限,我们优先要解决的,是必须坚持粮食安全的底线,立足国内生产解决粮食的基本自给。立足国内生产解决粮食的品种主要是水稻、小麦,但是对大豆这样一种油料作物来讲,究竟应该有怎样的战略考虑?我们现在进口大豆4000万吨,在国内生产要用3.5—3.6亿亩的耕地,这个耕地面积就相当于全部小麦的种植面积。比如说按照有些人的观点,为了防止国外大豆对国内市场的冲击,关闭这个市场的话,若改为国内生产,那就得减少3.6亿亩的粮食生产,这显然是不可能的。
所以在农产品的进口问题上,在当初开放市场的时候,尤其在加入世贸组织谈判的时候,实际上有非常充分、慎密的考虑,开放的基本前提就是首先要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保证国内的产业安全,保证农民的利益不受到冲击。另外一个方面,我们又不能排除对国际资源的利用,如果我们的水土有限,我们集中精力要生产口粮产品如小麦、水稻的话,我们就不得不提高统筹利用国际资源、国际市场的能力。
因此大豆的进口是我们利用国际资源的一种选择。理性的看,如果国内市场的小麦、水稻能够得到稳定的增长,能够保证基本的供应,那么我们整个粮食的安全稳定格局不会被动摇,大豆的进口只是弥补了我们水资源、耕地资源不足的问题。
2009-08-28 11:32:15
- 主持人:
中国作出这样一种选择,也是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来决定的。
2009-08-28 11:35:55
- 程国强:
这是国情所决定的,就像我们探索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一样,这个发展的方向必须是多元的。比如我们要重点解决水稻问题、小麦的生产问题,我们不得不要进口一些油籽,包括大豆、油菜籽。所以中国和世界的接轨,中国开放市场,它里面本身有一个潜在的政策含义,就是既要有效的保护国内市场,同时还要有效的利用国际资源和市场。
从目前的情况看,农业的发展处在安全、健康范围中。到目前为止,我还没有看到哪个行业因为进口的冲击,到了崩溃的边缘。我觉得对大豆的议论可能过于感性,或者没有从国内的情况出发研究这个问题,更多的是代表了部门利益、地区利益、行业利益。如果从长期来看,中国今后探索一个统筹国际、国内两种市场、两种资源的有效战略迫在眉睫,这我们不可回避的选择。
2009-08-28 11:36:47
- 主持人:
而且谈到这一点,我觉得程主任应该非常有权威性,因为当初您就是中国加入WTO谈判小组农业组的组长。
2009-08-28 11:40:10
- 程国强:
农业谈判专家组的,我是参与了这样一个过程,对这个问题有深刻的认识。
2009-08-28 11:41:04
- 主持人:
刚才我们谈到中国与世界接轨,也谈到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世界粮食安全的问题。在1994年的时候,一位美国学者布朗发表一篇文章,叫《谁来养活中国》,他预言中国的农业将产生粮荒,而且这个粮荒将冲击世界。当时是在世界上引起了轩然大波,现在看来他的预言并没有实现,但是也可以从中看出中国农村,或者是中国粮食安全对世界的重要性。所以我们想问一下,您认为中国的粮食安全对世界的影响究竟有多深?
2009-08-28 11:41:24
- 程国强:
粮食安全对中国来讲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不管是前30年,还有后30年,解决好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始终被认为是我国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自立的基础。
从中国来讲,由于有这么多的人口,所以说我们的吃饭问题,这样一个大事始终被世界所关注。刚才提到布朗曾经以这个话题来来引起世界的关注。到去年全球粮食危机,也警示着我们对粮食安全问题一刻都不能放松,尽管我们在80年代中期就开始解决了吃饭问题,但是它也警示我们一刻都不能掉以轻心。
为什么中国要把这个问题放在这么重要的位置?为什么前30年在毛主席时代对粮食问题这么重视,后30年在几代领导人对这个问题都不能够掉以轻心?我觉得对中国有它确实的基本国情,有它的特殊性。我们现在基本认为,解决好13亿人口吃饭问题,被放在一个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国家自立的基础上来看的。
2009-08-28 11:42:22
- 程国强:
我觉得有两层认识。一个是从最近几年所凸显出来的安全问题中,在经济领域有三大安全被世界认为的头号三大安全,一个是能源安全,包括石油、其他能源问题,这关系到整个国家的命脉。第二是经济问题。第三就是粮食安全,粮食安全在其中占了一个位置。第二层就是中国的基本国情,我们有13亿人口,如果我们的粮食出了问题,应该谁也帮不上忙,没有哪个国家能够帮得上我们。我们说它是基础,是一点不为过的,中国长期以来始终守住一条底线,就是始终坚持立足国内生产,实现粮食基本自给。
我讲中国的国情和特色,我分析一下,中国的粮食问题有几个特点。
第一,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国家来讲,和其他的国家不一样,我们现在正在高速发展中,今后我们可以预见的10年,甚至是50年的粮食需求是呈刚性增长的,就是粮食需求的增长是刚性的,不像其他得有拐点会下来,它会始终增长。尤其是我们现在处在工业化、城镇化的特殊阶段,工业化需要增加粮食,城镇化也需要增加粮食,比如说过去农民变成了市民,过去是生产者现在变成了消费者。我们现在的粮食生产过了1万亿斤,但是我们说到2020年的时候,如果是按人均消费的话,我们总的需求至少是11450亿斤。那么我们的能力没有那么多,所以对我们来讲它是一个巨大的压力。
第二,在需求增长的同时,要看粮食供给。而粮食生产发展具有较强的约束性,主要表现在耕地和水的刚性约束。而且种粮比较效益低,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难度加大,今后促进粮食生产稳步发展、保障粮食供求平衡的压力增大。如果按照2020年的粮食需求11450亿斤来测算,要保持自给率稳定在95%以上,即总产要达到10878亿斤,今后12年每年粮食产量至少要增产72亿斤。假定播种面积保持不变,要求单产在2007年633斤的基础上,每年提高0.7%以上。但1998-2007年,粮食单产年均增长率只有0.6%,单产增幅呈递减趋势,单产进一步提高的难度越来越大。
2009-08-28 11:44:27
- 程国强:
第三,国内供给保障的内生性。中国人口占世界的21%,粮食产量和消费量均占世界的25%。目前世界每年的粮食贸易总量2.6亿吨左右,仅相当于我国粮食消费总量的50%。我国进口国内消费量的1%,就相当于世界贸易量的2%。特别是像我国重要的口粮品种大米,世界年贸易量不到3000万吨,不足国内消费量的20%。由此决定中国粮食供给的外向性不足,利用国际市场增加粮食供给的空间有限。寄希望于大量进口粮食,把自己的“饭碗”放在别人的手上,不仅靠不住,而且极易受制于人。同时也会影响到其他缺粮国的粮食供应,引发发展中国家的不满。
2009-08-28 11:53:38
- 程国强:
第四,品种相互替代的有限性。我们讲这个没有吃那个,就是互相之间应该给替换。我们研究了中国的特点,我们现在对粮食的消费是直接消费,直接消费的就是口粮,大概占整个粮食消费的一半,粮食的加工转换不到40%,这和发达国家比较,为什么发达国家粮食的弹性很大,人家的口粮的直接消费只有22%,不到四分之一,美国只有10%,美国的粮食加工厂达到70%。由于口粮直接消费比例大,替代弹性小,我国大多数居民对粮食价格仍将十分敏感,人们的承受能力特别是中低收入者的承受能力比较脆弱。
第五,价格波动的敏感性。与很多国家不同,中国的粮价波动具有较强的传导性、同步性和放大效应。一种粮食价格上涨,有可能形成对整个农产品市场的不稳定预期,带动其他农产品价格在短期内全面上涨。特别是国内有一个特别奇怪的现象,比如某一个地方的粮价稍微上涨,很多居民就排队采购粮食,比如一个月他就买20斤、30斤粮食,突然一次性采购100斤、200斤,全国居民都采购的话,这种同步性、放大性对整个粮食的稳定和打击是不可估量的,对整个宏观经济的影响也是无法预见的。
这是为什么中国特别注重保持粮价的稳定。
2009-08-28 11:53:59
- 主持人:
现在中国粮食的储备是什么状况,存不存在粮食安全问题?
2009-08-28 11:54:05
- 程国强:
目前中央有应对紧急情况的专项储备,按照国家要求,各个地方有地方的储备,包括省、市、县都有储备。从我们粮食连续五年丰收,夏粮连续六年增产的情况来看,现在的库存非常充裕。现在小麦的库存和整个消费比占到50-60%,一般来讲,只要是20%以上就相对宽裕了。现在达到60%以上就表示非常的充裕,从目前的情况看,国家的粮食安全形势可能是历史上最好的时期。即使在去年全球发生粮食危机的时候,全球大米价格从300多美元一下子涨到1000多美元的时候,我们国内的价格非常平稳,它确保了宏观经济的稳定,使政府能够集中注意力来应对金融危机,为国民经济的又好又快的增长作出了很大贡献。
2009-08-28 11:54:55
- 主持人:
是非常重要的保障。说到粮食安全的问题,在前些日子,巴西教授内维斯特指出,2007年和2008年曾经出现过的世界粮食危机将重新回来,世界将重新面临粮食危机。不知道您是否赞成这个观点?
2009-08-28 11:55:13
- 程国强:
这样一种趋势性的判断我是比较认同的。比如说去年的全球粮食价格上涨,它并不是完全由于供需出了问题,也就是并不完全是因为全球的粮食减产而引发的。确实在前两年,有部分国家,包括澳大利亚、南美国家有干旱,导致小麦减产,这是粮价上涨的重要因素。尽管粮价应减产有上涨的压力,但是不至于把粮食价炒到那么高。也就是说,还有其他因素,包括投机因素等。特别是由于美元的贬值,在石油等其他商品价格上涨以后,很多投机资本进入到粮食市场,把价格炒高,直接的危害就是使那些发展中国家,那些没有钱买粮食的国家的粮食安全受到严重威胁。
所以有人说,去年的粮价是虚拟经济的直接影响。
2009-08-28 11:55:54
- 程国强:
具体讲,第一,是美国、欧洲等国家发展生物能源,改变了世界对粮食需求的预期。美国用玉米生产生物能源,导致玉米的价格大幅度上涨。欧洲是用大豆油、油菜籽油做生物柴油,导致了油籽价格的大幅度上涨。这样带来的后果就是从根本上改变了世界粮食供求的格局,就是在供给没有变化的背景下,在粮食需求方面,由于机器开始和人争粮食,所以就导致了粮食供需预期的失衡。2008年粮价上涨后的核心影响因素到现在并没有消除,美国、欧盟的生物能源计划并没有改变,他们随时可以根据世界石油价格的变化来启动生物能源项目,所以它对世界粮食安全的危害,对整个世界粮食价格的威胁是依然存在的。
第二,全球金融危机增加了粮食市场的不确定性。如投机资本可能会随着说美元贬值,重新回到期货市场,也就有可能把粮价重新炒上来。
第三,部分发展中国家长期以来对农业粮食问题在战略上的失误。一些发展中国家没有像中国这么重视粮食生产问题,他们依赖发达国家的粮食供应,在战略上存在一定的失误,这种格局在一两年以内是不可能改变过来。尤其在去年粮价下来以后,发展中国家又转向依赖其他国家的粮食生产,所以这样的格局不变化,世界再次发生粮食危机的风险是存在的。
2009-08-28 11:56:38
- 主持人:
你觉得中国应该怎么做好措施?
2009-08-28 11:57:13
- 程国强:
我们必须始终坚持粮食安全的底线,也就是要牢牢的把握住依靠国内生产来解决粮食基本自给的方针,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力度,提高粮食的综合生产能力,确保粮食不出问题。
2009-08-28 11:57:31
- 主持人:
未来的发展道路应该是怎样的?
2009-08-28 11:58:10
- 程国强: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对于三农工作有一个基本指导思想,就是“稳粮、增收、强基础、重民生”。这几个字就是说今后的农业、农村发展的基本方向始终要把保供给、促增收作为一个二为一体的政策目标。这意味着,今后农业发展的首要任务是既要保供给,同时要增加农民的收入。
从战略上看,中国农业发展的根本方向,始终应该是探索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从农业发展的基本目标是,必须努力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不断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国际竞争力、可持续发展能力,保证粮食等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促进农民增收、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2009-08-28 11:58:29
- 程国强:
基本要求是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
实现的基本途径包括:大力推进改革创新,强化农业农村发展的制度保障,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加强农业物质技术装备,健全农业产业体系,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总的来讲,最基本的就是要始终如一的继续探索适合国情的,建设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
2009-08-28 12:11:35
- 主持人:
今天非常感谢程主任做客中国访谈,为大家梳理和总结了中国农业60年走过的轨迹以及取得的成就,同时回答了这么多有关粮食安全的热点问题。通过您的梳理我们看到了中国未来农业发展的方向和出路。非常感谢程主任,也非常感谢各位网友的收看,我们下期再见!
2009-08-28 12:11:58
图片内容:
-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办公厅副主任、研究员 程国强
-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办公厅副主任程国强研究员做客中国访谈
- 从1979到90年代中期,农业主要是抓粮食生产,但是同时没有放松多种经营。
- 访谈现场
- 访谈进行中
- 回首60年中国农业取得的巨大成就,就是我们用有限的耕地养活了这么多的人口。
- 从1978年三中全会以来,对整个农业开辟了一个新的发展道路。
- 这60年来,整个农村、农业、农民的变化是历史性的,是翻天覆地的。
视频地址:
- mms://wmv5.china.com.cn/VOD/olderDataft/olderDatazjxz/090828.wmv
数据地址:
图片大图:
-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办公厅副主任、研究员 程国强
中国网 赵娜
-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办公厅副主任程国强研究员做客中国访谈
中国网 赵娜
-
从1979到90年代中期,农业主要是抓粮食生产,但是同时没有放松多种经营。
中国网 赵娜
-
访谈现场
中国网 赵娜
-
访谈进行中
中国网 赵娜
-
回首60年中国农业取得的巨大成就,就是我们用有限的耕地养活了这么多的人口。
中国网 赵娜
-
从1978年三中全会以来,对整个农业开辟了一个新的发展道路。
中国网 赵娜
-
这60年来,整个农村、农业、农民的变化是历史性的,是翻天覆地的。
中国网 赵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