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成俊谈《澳门日报》发展变化

    嘉宾:澳门日报社董事长 李成俊    
    时间:2009年12月17日 14:00    
    简介:作为发行占到全澳90%,广告收入达到80%澳门地区重要报纸之一,《澳门日报》这样一个拥有50年历史的报纸,至今仍然焕发着青春的活力。澳门日报社董事长李成俊做客中国网中国访谈,讲述《澳门日报》的发展变化。
文字实录 图片实录 返回访谈页

活动标题

  • 李成俊谈《澳门日报》发展变化

活动描述

  •     作为发行占到全澳90%,广告收入达到80%的澳门地区重要报纸之一,《澳门日报》这样一个拥有50年历史的报纸,至今仍然焕发着青春的活力。澳门日报社董事长李成俊做客中国网中国访谈,讲述《澳门日报》的发展变化。

文字内容:

  • 中国网:

    您好,感谢您接受中国网的采访。首先请问您关于澳门《基本法》的问题,您是澳门《基本法》起草委员会的委员,可以说是见证了《基本法》从起草到出炉的整个过程。有媒体报道说您当时在《基本法》通过的当天非常的激动,立即给报社打电话和发稿,您可以回忆一下当时的情景吗?

    2009-12-16 11:18:16

  • 李成俊:

    实际上在《基本法》以前有一个《中葡联合声明》,1987年4月13号,《基本法》就按照这个联合声明定的。1993年3月31号,我是全国竞选委员,那天在大会堂,我们这些竞选委员坐在上面,看着大家举手,热烈鼓掌,掌声很热烈。我马上打电话给老总,陆波是当时的常务副总编辑,让他抓紧时间出个号外,用什么来形容呢?仿佛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都知道这一天要到来的,但是觉得是迟来还是早来,都是有一个盼望的心情。这一天终于来了,在那天弄的很晚才睡着,打电报给报馆联系,报馆之前就有准备,就等着号外的到来。

    2009-12-16 11:19:07

  • 中国网:

    《基本法》经过反复的论证和调查以后,应该是没有什么问题的,您当天为什么这么兴奋呢?您觉得《基本法》代表怎样的变化?

    2009-12-16 11:19:30

  • 李成俊:

    不能说完全没有问题,但是总的来说是顺利的。中葡谈判,香港中英谈判听说有22次,中葡谈判是4次,《基本法》弄了4年多,草拟《基本法》有本地一批,外地一批,现在回过头来看,很多朋友都已经走了,年轻人的变化也不小。当时《基本法》整个起草过程,我看全世界没有一部宪法是这么认真的。澳门是一个超小的城市,几十万的人口,收到的意见装了两大皮箱。

    我们这批人全体会议开了9次,小组会70多次。对于土地的供应,原来澳门也有私人的土地,而且中央政策很灵活,比方我的房子以前定下来的土地是25年,到了25年满以后才收回来。

    2009-12-16 11:19:43

  • 中国网:

    就是说当时在《基本法》通过的过程中,还是有一些争议的。

    2009-12-16 11:19:58

  • 李成俊:

    是的,但是都是顺利解决了。

    2009-12-16 11:20:11

  • 中国网:

    您是一个老澳门人了,请您从您的角度谈一下对“一国两制”、“澳人治澳”这两个方针政策的理解。

    2009-12-16 11:20:23

  • 李成俊:

    这个方针是邓小平的一个伟大贡献。我认为邓小平晚年提出的改革开放、市场经济、一国两制都是很了不起的。“一国两制”就是维护国家主权统一,保持稳定、繁荣发展两个结合起来,在“一国两制”的思想指导下,使《基本法》具体将我们的方针政策用法律的方式来推广下来。“一国两制”应该说是马克思主义的新的发展和创新。

    我在回归的时候写的一个社论时讲到,香港和澳门就是要按《基本法》办,不要照搬西方的东西。联邦有它的情况,它只是从安全、防务方面联起来的,实际上是很松散的。邦联更松散,苏联就这么解体了,所以我们千万不能搞。

    2009-12-16 11:20:37

  • 中国网:

    因为它不符合中国的国情。

    2009-12-16 11:21:02

  • 李成俊:

    “一国两制”、澳人治澳,高度自治,整个《基本法》的核心就是授权法,是中央授权给行政长官,中央授权,行政主导,人大司法,这三大法宝就搞起来了。

    2009-12-16 11:21:12

  • 中国网:

    您觉得澳门回归这10年来,哪些方面发生了变化,哪些没有发生变化呢?

    2009-12-16 11:21:28

  • 李成俊:

    以前澳门的治安不好,大家都好象看不到前景的感觉,矛盾也很多。除了少数人赌博,都没有什么事情可以干,文化更谈不上。现在改变了,总的来讲是一个很大的发展。

    2009-12-16 11:21:41

  • 中国网:

    您也谈到了文化的发展,您能具体谈一下文化方面发生了哪些变化呢?因为您是一个文化界的精英人物。

    2009-12-16 12:24:36

  • 李成俊:

    我只是一个小新闻兵。在文化方面,你们来这都应该感到了,以前澳门的文化怎么样呢?我知道的很清楚。抗战胜利后,作家茅盾来到澳门,住过一个星期,他的一个家人在延安生孩子难产死了,当时他心情不好,一个医生邀请他来在这里休息了一个星期。一同吃饭的时候,他讲了一句话对我很震动,他说“澳门好象没有什么文化”。他举例说,好象除了澳门日报。他看了所有的报纸都是没有标点符号的,都是一个黑点,有一些新闻报道还不是一体文,不是完整的一体文,这是几十年前看见《胜利一号》的。后来我们搞过一个书店,当时办不下去了,是半年左右。

    要说澳门开始有点文化,应该还是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有一些艺术团来了,我们开了一个书店,1950年1月1号开的。不过当时教育很落后,没有大学,大学还是1980年才有了大学,那时不叫澳门大学,叫东亚大学,是私人办的,后来政府将它买过来。

    回归以后的文化很兴旺,比如说艺术演出,特别是这几个月,如果你要看展览,一个星期有四、五个大大小小的展览,有各种各样的展览,演出规模都不小。最近我们一个副总编辑编写了电影《澳国》,我那天在北京也参加了。另外政府拨了很多钱修缮历史文物,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都通过了,都承认这些东西。特别是郑观应,他是中山人,他的《盛世危言》,这本书大家很推崇,毛主席也很推崇。他的故居已经修好了。另外每年艺术节、音乐节都有演出,规模都很庞大,都邀请国内和世界上有名的艺术团体,芭蕾舞团体来演出。所以现在的文化应该是很好的,在我们新闻界来讲,一个小小的城市,大大小小中文、葡文、英文,报刊、杂志70多份,有些一个星期出,有的一个月出,中文有40多种。我们每天出版的日报应该有9个,有一两个是星期天不出版的,但是总的来说有9个,50万的人口,就有这么多的报刊、杂志。

    2009-12-16 12:24:59

  • 中国网:

    如此小的地方这么多华文媒体,如何能立足于不败之地呢?我们知道《澳门日报》做的很好,发行占到全澳90%,广告收入也能达到80%,《澳门日报》是如何做到的?

    2009-12-16 12:25:17

  • 李成俊:

    谢谢。一个是文化产业和文化商品,澳门在这方面,以前葡萄牙有一些补贴,补贴一些钱给报纸,就是我们不收他的,其他都收了,政府现在也给补贴,数量比以前增加了。从9家中文报来讲还是应该办下去的,多种声音还是可以维持下去。你说我们的广告多,这是事实,事实上你访问哪一家报刊的总经理,他都说自己的发行量大。他们的发行数字是保密的,但是你要鉴定他大不大,看广告有多少,这不是说国内,是香港和澳门。我在美国看《纽约时报》有100多个版,人家买这个报纸,翻开,有一些看小广告,有些不看的,他要买一个钢琴或者是二手的东西,他就会看这些东西。所以它的发行量也很大。不要单听他的数字,要看他的广告有多少,包括香港和澳门。

    2009-12-16 12:25:34

  • 中国网:

    您之前提到过在澳门办媒体要遵循澳门办报,坚持澳门特色的原则,您能阐述一下它的内涵吗?在具体的办报过程当中要怎么样把握这些原则呢?

    2009-12-16 12:25:51

  • 李成俊:

    我们不是一下子由方针理念决定的,是弯弯曲曲。最早的时候我们实际上有好多报,也走过一些弯路,讲的不好听就是照搬教条,有些在新闻当中演练出来的,第一是你的国际新闻,第二是国内,第三是地方。以前我们看历史,中央有过王明,他讲话也是这样,不管什么情况,一坐下就是天下大事,讲完国际要讲国内。包括香港很多报刊都是这样,第一版都是这样国际的。后来我想,澳门人很关心他身边的问题,衣食住行。你要吸引他,必须要先关心他,要关心群众,要注意我们的工作方法。就是要把当地新闻放在头版。

    这个很不容易,这一句话争论的很久,反反复复。当年翁美玲自杀我放了头条,有一个教新闻的教授给学生看,说这不象话啊。明星自杀放头条,实际上如果没有其他更大的新闻,女明星自杀放在头条,我现在都讲是对的,他们讲什么基本人道,人的生命。当时所有的报纸都是头条,群众就是最好的受众,当年不能简单的戴一个帽子给她,这说明人们对她是推崇的。

    当时的短评是我写的,我说应该怎么样更贴近群众,反映群众的心声,如果你是教条主义,只是说自杀是犯罪,那是没有人看的。我就同情她,她实际上没有错,都是这个社会,都是这个不健康对她的影响,最后我的评论都是这样,人们崇敬她,追念她,最后我说这些关爱和追念,对她的推崇,作为一个艺术家,要好好把握自己,不要辜负老百姓和人民对你的期许。这样一来大家都觉得很高兴。

    2009-12-16 12:26:05

  • 中国网:

    随着互联网的兴起,传统的媒体像报纸、电台、电视台都面临着日益激烈的竞争,请您谈一下《澳门日报》这样一个拥有50年历史的报纸,现在面临哪些挑战?

    2009-12-16 12:26:24

  • 李成俊:

    这个问题很好。互联网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我们也考虑过,但是要看到没有经济力量,是很难生存的。主席说一要温饱,二要发展。你不能生存,就要到银行去办报纸。现在这个网页没有广告,花一点钱投入,现在的经济力量可以花得起,但是一年、两年你能继续下去吗?所以我现在还是考虑的。

    比如说电影的发展,有了电视机,电影还是存在的,是多种多样的。我看一个材料,平面媒体发展的很快,手机发展的也很快,印度的软件很厉害,但是它报纸的速度增长也快,所以关键要看有没有内容。我很有信心,近来要不要搞网络,我在考虑,但这是以后的事情。我们《澳门日报》当前具体的问题是,新馆的大厦已经建好了,正在装修,希望明年弄好。

    2009-12-16 12:26:43

  • 中国网:

    您刚才提到在把平面媒体继续做大做强的同时,您有没有考虑在网络媒体方面开展一些合作,挖掘一下这方面的市场?

    2009-12-16 12:26:56

  • 李成俊:

    我刚才说了,希望将来考虑得更完整,谋定而后动,不打无准备的仗,如果你一年半年就办完了,我不愿意这么做。先把经济弄好,每年大概要花多少钱,有一个预算,看自己能不能承担,我们有一些钱,但是不多,都放在新楼里面。现在不是建这个大厦这么简单,我们还要上新设备。

    2009-12-16 12:27:11

  • 中国网:

    来了这几天我看了一下《澳门日报》,我觉得作为一个50年历史的报纸,它仍然迸发着年轻人的激情与信心。您是怎么做到这一点的。

    2009-12-16 12:27:22

  • 李成俊:

    我也注意到这一点了,我平时在应酬朋友的时候,和家人喝茶的时候,我喜欢与报商聊天,他就和我说,报馆的标题很重要,这些老人都要看,但是他没有年轻人这么慷慨,他退休了,花几块钱都要慎重,如果看到《澳门日报》,他想清楚才买,有些不买的,都跑到书馆里面,或者是在街坊会里面翻来看。

    年轻人的口袋里面有钱,一看日报的标题好,看社会保障基金每年1万块,他就拿几块钱买走了,一个标题就吸引他了。当然他在电视上也看过,收音机也听过,但是他也要看报纸。如果版面不能年轻化,我不是说他们不好,同样的新闻,它有一个版面处理的问题,不要说10年前,和5、6年前都不同了。标题要大,照片要大,文章要好,文段要好,每一句都好,这样就好了。如果一条标题敲几个字,就没有吸引力,标题一定要大,用我们平时的话讲,好象山东大汉,有大胡子。

    2009-12-16 12:27:38

  • 中国网:

    您形容的太形象了。

    2009-12-16 12:27:57

  • 李成俊:

    所以有些要放的很大,你先吸引他,因为报纸的功能不完全是进行教育的,不要老是教训人家,要润物细无声。从我们处理一些社会新闻,也有这样的情况,所以我说青春非常重要,我希望多听你们的意见,还有怎么更青春。

    2009-12-16 12:28:09

  • 中国网:

    您这番话对我们有很多启发。

    2009-12-16 12:28:22

  • 李成俊:

    希望老年人也要青春,人老心要不老,心还是要青春,要与时俱进。

    2009-12-16 12:28:34

  • 中国网:

    您是《澳门日报》的元老,是成功的办报人,又是一个作家,前几年有热心的同事帮您整理出版了一本书,叫《待旦集》,您能给我们介绍一下这本书的情况吗?

    2009-12-16 12:28:52

  • 李成俊:

    这本书反响还不错,我这个人是吊儿郎当的,一个香港朋友跟我说,你为什么不在文章后面注明是在哪一个月份,哪一个文章发表的呢?我说这个很好,但是我没有底稿留下来。我要感谢我们的副老总,他翻报纸的定版,剪贴了,弄了好多年。他最后和我说,你不看我也要出版的。我就下决心看。不过这本书拖了这么多年,但是也有不少错字,他说主要是几年前的报纸电脑的码,和现在的报纸的码不同,他现在要重新校对好,我劝他不要搞,他说必须要做。所以我很感谢这些朋友对我的鼓励。

    实际上,我自己感到有一些文章都是很匆忙的,都是反映当时的一些情况写的,很杂乱。本来是今年出的,我就推他到明年,他说不能再推了,明年就要出版了。

    2009-12-16 12:29:04

  • 中国网:

    您现在的闲暇时间还有没有写一些东西。

    2009-12-16 12:29:18

  • 李成俊:

    写的很少,年纪大了,也写一些,不多。

    2009-12-16 12:29:29

  • 中国网:

    您有一系列非常耀眼的光环,是社会名流,又是文化方面的精英,您平常是怎么安排时间的,是怎么看待工作和生活的关系呢?

    2009-12-16 12:29:39

  • 李成俊:

    实际上一个团体也好,一个报纸也好,不是一个人弄出来的,一双手能够干多少事情,现在流行讲一个团队,是大家弄出来的。我在《澳门日报》和他们说,我有幸生在这个时代,我有幸交了你们这一批好朋友,我也有幸和你们一起办报纸,大家办报都觉得很兴奋。我亲眼看到抗日战争的胜利,看到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也亲眼见证了粉碎四人帮,见证特区政府的建立,又是改革开放,又亲眼看到香港、澳门回归,所以《澳门日报》今天应该说一批人,就是一个团队,有一些前辈已经走了,有一些人退休了,他们都做了很多贡献,是无名英雄。我们以前有一个副总编辑现在退休了,原来在《南方日报》,他写东西比我还多,差不多一个星期有30篇社论是他写的。我写的东西很杂乱,他比较专一研究。所以现在这些人都继承他的作风,有一些写的比较好的。社论很重要,是报纸的灵魂。

    现在我们培养一批年轻人,有些对经济确实有研究,我有时候都请教他,对于雷曼,对于最近的杜邦,政府都争先研究处理金融经济的问题,有时候找他聊一下。文艺版也不错,我不是王婆卖瓜,海外的报纸很多都有一些王室的东西,你们没有。他说我们的文章很好,说你们的文章我都看完了。所以我们培养了一批人才,现在这批年轻人都进步得很快,我们的经验不是完全从理论上讲,不要学校里面的书本,要同实际结合,要总结和采访,大家经常坐下来探讨哪些好的经验,哪些做的不够的。所以我说《澳门日报》好的地方还是培养了一批人。

    前一段时间我们工厂一个姓吴的员工,他说你们在外面当小生,当演员,他每天晚上吃完饭以后,他就睡觉,第二天上班是充沛的精神,但是他解决了很多问题,不管是电脑问题,编辑的问题,他都处理得很好,对我的帮助很大。有一次很晚了,要排广告,他本来住的很远,他又感冒了,但是他还是来了。我说你应该去看医生,但是他还是在做工作。后来他死于心脏病。

    所以我们是有一些好的工友的,这个团队用毛主席话讲,是前面的同志倒下来了,我们拿起他们的枪杆站起来继续前进,只不过枪杆换成了电脑。我和人家讲,富无三代,我们不是很富,算有一点点钱,能不能保持三代还都不好说。他说我和你保证,三代可以,以后再三代再三代都可以。希望是这样。所以对年轻人的教育很重要的。

    2009-12-16 12:29:51

  • 中国网:

    多年来您一直会去内地进行访问,您有什么感受,印象比较深的有哪些?

    2009-12-16 12:30:19

  • 李成俊:

    我这几年去内地的次数也不少,参定《基本法》的时候,回归前我差不多每年都参加新闻代表团,也当过团长。有一次我到中宣部见到刘云山部长,我和他说我应该退休了。他和我说,不管你退休不退休,你每年回来一次。我觉得太隆重了。所以这几年差不多每年去过一次。

    总的来讲,国内的变化很大,人民生活改善最大,社会治安很好,市容很好,和以前老是讲重工业的时代不同了,原来老百姓说,总是说重工业,我们买一个电灯泡都很难。现在不同了,现在我们的各行各业都很好,在澳洲的皮鞋、服装很好。

    我感觉从休闲渡假来讲,江南最好,扬州、杭州、苏州这些地方很好,富春江也是非常漂亮的,祖国河山很好。这个很重要,你吸引外面的人来,你的面容要很好。国家强盛不强盛很主要,但是一个人要身体健康,不要总是说你的身体健康,要看你的脸色,如果你脸色苍白,你说我的身体健康,恐怕人家也不一定相信,所以现在市容和百姓的生活都好了,这是最根本的变化。

    2009-12-16 12:30:35

  • 中国网:

    人民的生活水平确实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刚才您也提到《澳门日报》有一批很好的年轻人,总体来说,您觉得这一代的年轻人和您当年的年轻人有什么不同吗?

    2009-12-16 12:30:50

  • 李成俊:

    历史背景不同。我们还是要记住鲁迅讲的“俯首甘为孺子牛”。这一批年轻人对新生的事物很敏感,思想很前卫,现在对年轻人的教育是放在第一位,是很基本的东西。个人人生观是我们的第一位,要公平,公道,要公正,写文章、办报千万不能搞有偿新闻。我不能要求大公无私,私是可以有的,不违法就可以,但是公也要有,这个要有底限,不能收人家钱就吹捧人家,你的电脑键盘,你的心不能被人收买,这个要坚决。到现在为止,应该还算好的,我们有这个传统,我们一向比较重视职工的薪金待遇,薪金算是比较好一些,所以大家到现在为止都没有犯过什么严重的错误。有一次,有一个司机和我说,你们有一个记者哪天跑了哪个新闻,他赶着回来,他本来赶新闻,我说算了,车费不要了,他就郑重向我声明,说千万不能这样搞,这些钱我要回去和老板算账的,这些钱没有账,我会被炒鱿鱼的。这个司机后来和我反映,我说你对他的关心我感谢,但是他应该是付费的。

    所以一个报纸的诚信很重要,诚信是表现在人,每一个工作人员的行为、操守都很重要。我都说,去赌场、夜总会不是不能去,但是要把握一个度,比方说你可以参观,但不要参与。

    2009-12-16 12:31:08

  • 中国网:

    最近世界著名的科学家钱学森先生去世了,他晚年比较担心的问题是中国能不能培养出帅才,您是怎么看待的?

    2009-12-16 12:31:29

  • 李成俊:

    钱学森是一个知识分子,是我们这一代人很难得好榜样,我们编辑部的人都很感动,拿他的传记看。他对中国的贡献很大,人格的魅力也很强。他不但对科学,对文学也有他自己的见地。“中国没有帅才”这句话是针对某种情况说的,我觉得英雄是由人民群众培养出来的,我相信应该是有的。“江山代有人才出”,应该对下一代有信心。而且现在胡主席、温总理做的工作很好,国际反响非常好,他们的作风很好。在国际上国家是很强大的,是因为领导人的作风好。用我们的话来讲,有一些人拿皮鞋扔,不应该,但是温总理非常好,亲自写信,不要处分那个人,他认错就算了,而且让他念书。我觉得对下一代人的教育也是这样,要和谐,要讲道理,不是有一些毛病就打倒他。

    2009-12-16 12:31:42

  • 中国网:

    您作为一位大家,能否给年轻人提一些期许和建议?

    2009-12-16 12:32:02

  • 李成俊:

    我其实要向年轻人学习,不敢说提什么建议,不过这些年轻一代用老一辈的人讲,就是要坚持写字,不要用电脑和网页代替一切,你说我的头脑顽固也好,我觉得还是要看书和报纸。我和办报的编辑讲,我说你们的标题要弄的好,要多念唐宋诗词,我不要求三百首,有一百首就可以。他们说要求够高的,我觉得这个要求不算高,你们慢慢来,诗词是很精炼的语言,所以要继承很多优秀的文化传统,特别是古今中外好的东西,都要古为今用。

    2009-12-16 12:32:14

  • 中国网:

    听您一席话,真是如沐春风。您认为一个媒体人最宝贵的品质或者是素质应该是什么?

    2009-12-16 12:32:26

  • 李成俊:

    是品德。要用一句话,是很简单的话概括很难,我就说主要是充满爱心,我们的基金会都是这样的,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实际上你吃的、穿的,都是群众帮助我们的,我吃了农民这么多的东西,就要有回报他们,要有爱心,对人民的爱,对社会的爱,对困难的人的爱。再长寿的人生也不过百年,实际上生命不在乎长短,在乎有没有贡献。要多做贡献,要有爱心,对社会的爱,对祖国的爱,对一切生命都充分爱,我想能够这样的话,人生就重生了。

    2009-12-16 12:32:41

  • 中国网:

    刚才我看到您用一个感恩的心,特别真诚地赞美您的朋友和同事,工作上的这种和谐是否在您的生活中也如此呢?如果您不介意的话,能不能给我们讲一下您的家庭,我们想知道您这样一个成功人士的背后是怎样的家庭。

    2009-12-16 12:32:52

  • 李成俊:

    我的家庭很简单,我爱人以前在妇女联合会工作,现在退休了,现在主要做老人的工作。我有四个孩子,身边只有一个,其他都在外地,都是经常回来,都是女孩子,所以我和妇联开玩笑,我说我对妇联有一些贡献,四个都是女儿。老大一家在加拿大,他们两夫妇经常飞来飞去。第二个女儿在香港,当律师,女婿在一个财团当监理。老三在我身边,在中国银行。老四在美国,她想回来,她以前在澳门电信公司工作过一年,她不愿意离开爸爸,每次打电话都说希望回来。她还问我有什么工作,我说你先回来再说工作的事情。所以身边只有一个陪着我。

    2009-12-16 12:33:06

  • 中国网:

    我们经常说“生儿好听,养女好命”。我们非常感谢您,非常感谢。

    责编:郑海滨 / 主持:远芳 / 文字:郑海滨 / 摄像:杨丹/ 摄影:齐锐

    2009-12-16 12:33:23

图片内容:

视频地址:

    mms://wmv.china.com.cn/dianbo/fangtan/2009/lichengjun.wmv

图片大图:

  • 澳门日报社董事长 李成俊

    中国网 杨丹

  • 澳门日报社董事长李成俊接受中国网采访

    中国网 杨丹

  • 你要吸引他,必须要先关心他,要关心群众,就是要把当地新闻放在头版。

    中国网 杨丹

  • 报纸的功能不完全是进行教育,不要老是教训人家,要润物细无声。

    中国网 杨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