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可云:特区改革突破点

    嘉宾:中国人民大学区域规划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 张可云
    时间:2010年8月26日 10:00
    简介:作为我国的改革试验田,经济特区在我国现代化进程中扮演了特殊且不可替代的角色。特区精神、特区经验、特区速度、特区效应一度震惊世界。在崭新的国家战略新格局中,经济特区如何在第二个30年继续担负起试验田和探路者使命?改革突破点应该在哪里?借着纪念经济特区成立30周年的契机,我们特地邀请到中国人民大学区域规划与政策研究中心的张可云主任为大家解读。
文字实录 图片实录 返回访谈页

活动标题

  • 张可云:特区改革突破点

活动描述

  • 嘉宾:中国人民大学区域规划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 张可云教授时间:2010年8月26日 10:00 简介:作为我国的改革试验田,经济特区在我国现代化进程中扮演了特殊且不可替代的角色。特区精神、特区经验、特区速度、特区效应一度震惊世界。在崭新的国家战略新格局中,经济特区如何在第二个30年继续担负起试验田和探路者使命?改革突破点应该在哪里?借着纪念经济特区成立30周年的契机,我们特地邀请到中国人民大学区域规划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张可云教授为大家进行解读。

文字内容:

  • 中国网:

    各位网友大家好!欢迎收看中国访谈节目。作为我国改革开放试验田,经济特区在我国现代化进程中扮演了特殊且不可替代的角色。特区精神、特区经验、特区速度、特区效应一度震惊世界。在崭新的国家战略新格局中,经济特区如何在第二个三十年继续担负起试验田和探路者的使命?改革突破点应该在哪里?借着经济特区成立30周年的契机,我们特地邀请到了中国人民大学区域规划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张可云教授为大家解读。

    2010-08-24 20:48:52

  • 中国网:

    张教授您好!欢迎您到节目中来。大家都知道,经济特区是改革开放的窗口和试验田,在三十年的改革过程中积累了很多的经验,首先请您给我们概括一下特区的成功之处在哪里?

    2010-08-24 20:49:42

  • 张可云:

    从80年批准设立特区已经30年了。在这30年的过程中,深圳的社会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据我了解,从1980年到现在的30年间深圳的年均增长速度达到了25.8%,这个速度是非常惊人的。当年在设立特区的时候,邓小平用几句话来概括了深圳的职能,就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对外政策的窗口”。现在回头来看经过30年的发展,看这四个窗口的作用,深圳应该说已经做到了。

    我觉得要谈经验的话,可以用六个字来概括深圳发展的经验,“开放、包容、创新”。深圳是新中国建立以来率先开放的地区,它只有开放了才能够有今天的局面;“包容”是深圳获得快速增长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它不仅仅是包容了国外的技术、文化、经验等等,也包容了国内来自于其他许许多多地区的文化;“创新”,如果说没有源源不断的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深圳在30年内保持25.8%的增长速度是不可想象的。所以,我总结来看,深圳之所以在这三十年间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与这六个字是分不开的,即“开放、包容、创新”。

    2010-08-24 20:50:10

  • 张可云:

    除了这六字经验之外,深圳还有很多东西是值得大书特书的。这要从全国的角度来谈一下。改革开放以后,深圳无论是在促进我国体制改革还有带动其他地区发展方面,应该说都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我们是从2004年开始明确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总体框架的,中央政府之所以能够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总体战略,是与包括深圳在内的沿海地区的发展分不开的。

    2010-08-24 20:50:41

  • 中国网:

    刚才您也说了,深圳是祖国开放的代表性城市。为什么我国在刚一开始改革开放的时候会选深圳、珠海、厦门、汕头这四个地区作为开放的特区呢?这些地方都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它的战略性和指导性如何体现呢?

    2010-08-24 20:50:57

  • 张可云:

    在改革开放之前,应该说这些地区积累了很长一段时间的封闭,如果说突然之间全面对外开放,是缺乏基础的。所以在开放之初选择局部地区对外开放,这是一个必然的选择。在当时的背景下,我们对外界缺乏了解,我们与外界很少有沟通,如果全面开放肯定会出很多乱子,这是为什么要选择局部地区开放的原因。

    2010-08-24 20:51:12

  • 张可云:

    那么为什么选择东南沿海这几个城市和地区,原因很简单,因为这些地区毗邻香港、澳门和台湾。我们通过自己的香港、澳门、台湾再走向世界的话,成本稍微会小一些。至于说为什么不选择北边,因为北边毕竟离香港、澳门、台湾远一些。

    2010-08-24 20:51:24

  • 中国网:

    也就是说用这几个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城市,为我国打开了向外的门户。那么这四个特区的特点和各自的经验是什么,请您给我们介绍一下。

    2010-08-24 20:51:42

  • 张可云:

    现在应该说是有五个特区,除了深圳、珠海、厦门、汕头,还有海南岛。应该说这几个特区各有特点。深圳毗邻香港,又是最早设立的特区,中央对它的关注度是最大的;珠海毗邻澳门,厦门与台湾隔海相望,汕头是处在中间地带,海南岛面向的范围更广。当然政府在设立这五个特区的时候对他们的期望不一样,深圳主要是通过香港走向世界,珠海是想通过澳门走向世界,当时厦门是为了发展和台湾的经贸关系,海南设立特区应该说是带有试验性质的。

    2010-08-24 20:52:00

  • 中国网:

    前段时间有很多关于特区发展的讨论,其中有一个提法是深圳特区是关键,珠海特区是亮点,汕头特区是难点,对此您如何评价?

    2010-08-24 20:52:12

  • 张可云:

    应该说这几个特区各有特点,也有各自发展的特色。很难说哪个特区是关键,哪个不是关键。你刚才说到了汕头,因为汕头的地理位置和其他一些方面的原因,发展的比其他地区稍微差了一点,但是也并不一定说汕头就发展得不好。

    2010-08-24 20:52:30

  • 中国网:

    特区的发展动力是创新,初试阶段效果显著,但是发展到一个阶段以后再提升难度就比较大了。目前是要不断的创新,但是创新遇到的困难是什么?您认为在目前的特区发展中最需要跨越的障碍是什么?

    2010-08-24 20:52:43

  • 张可云:

    经过30年的发展,目前特区的发展环境与当时设立特区时所面临的环境已经是完全不一样的。发展到现在,特区要想维持设立初期的优惠政策是不可能的,很多人都说特区政策已经不复存在了。应该说,这也是大势所趋。特区发展到今天,还是要求中央政府像保护婴儿一样保护它,那就说明特区还没有发展好。所以,从这个意义来说,没有特殊政策就说明特区已经长大了。

    未来面临的难题显而易见,如何在日趋相同的政策环境下继续保持自身的特色,这是所有特区面临的一个相同的问题。当年,他们是靠着政策的优势,在沿海地区脱颖而出,但是现在很多政策已经普惠了,各个地方都能够享受到了,在这样的背景下特区如何保持领先地位、保持自身特色,这是特区需要克服的最大障碍,或者说最大的困惑。

    2010-08-24 20:53:00

  • 中国网:

    在改革发展的过程中,特区的发展定位是与国家的整个发展战略体系紧密联系的,目前全国又涌现了一些被称之为新特区的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田”,比如上海的浦东、天津的滨海、成渝、长株潭等地区。同他们相比,您觉得特区所承担的任务是否发生了改变?

    2010-08-24 20:53:19

  • 张可云:

    从2007年开始,所谓的“新特区”概念在全国引起了广泛关注,我个人认为新特区的提法是不妥当的。因为从改革开放开始,咱们从设立特区开始到后来批准了很多地区成为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这些都可以称之为特殊区域战略措施。但是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和特区是有很大区别的。

    在九十年代初期,以及2007年批准的一系列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可以把它们分为两类。一类是全面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主要是包括了上海浦东新区和天津滨海新区;第二类是局部性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包括了你刚才提到的成渝地区(重庆和成都),还包括长株潭城市群以及武汉都市圈。这两者和特区比较,它们在设立的背景、享受的权利以及批准的主体都是不一样的。

    2010-08-24 20:53:42

  • 张可云:

    特区当时设立的背景主要是对外,面向国外企业和企业家以及港澳台,当然它主要是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先进管理经验,为我国全面开放积累经验。全面性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像浦东和滨海新区是在我们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市场经济体制下建立起来的,这是不一样的。局部性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未来任务是在进一步完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背景下提出来的,背景不同,享受的权利也不一样。

    特区是既享受中央让出的权,也享受中央让出的利。全面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是享受很大一部分让出的权,但是利没有多少;局部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享受的权和利都不是很大。现在尽管有很多地区得到了这样一个称号,得到了“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的称号,但是他们事后都有点认为这有点有名无实,只是给了一个名号,没有像当年设立特区时给了很多优惠政策,包括很大的自主权以及很多利益让与,所以还是有一定的区别。所以,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被称之为“新特区”这个说法不太确切。

    2010-08-24 20:53:59

  • 中国网:

    在新的发展阶段,您觉得特区的“特”字是否还存在?除了政策方面,其他地区如何体现这个“特”字,请您给我们讲一讲。

    2010-08-24 20:54:24

  • 张可云:

    应该说我们加入了世贸组织以后特区面临一些考验,以前特殊的优惠政策肯定是不会再有了。特区如何保持它的“特”呢?第一,特区应该向全面性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过渡,特区在未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多下功夫,这是在政策上的。第二,在具体的做法上,特区应该利用曾经积累的技术、管理、人才等方面的优势,在自主技术创新方面在全国发挥带头作用。同时,特区向全面性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过渡以后,应该在制度创新方面有所作为,也就是在全国做一些示范,这样它还是能够保持自身的特色。

    2010-08-24 20:54:41

  • 中国网:

    经济特区是中国扩大开放的重要国际门户,融入国际化的程度是最深的,因此在发展中也可以成为国际贸易自由区的起步区,对外经济紧密合作的示范区。在今后的国际经济合作方面,特区将会有怎样的作为?您对经济特区的未来发展具有怎样的期待?

    2010-08-24 20:54:58

  • 张可云:

    我们从国内来说,对特区的期待有:第一,它是我国制度创新示范区,同时又是国内带动中西部落后地区的一个增长极,这是特区应该发挥的作用。 第二,从国际合作的角度来说,因为特区融入国际舞台的程度相对于国内其他地区是最深的,特区应该成为中国对外开放、对外交往的排头兵。我觉得,我们对特区最大的期望是,它不仅仅是国内发展的榜样,同样在国际上也应该是发展的楷模,或者是示范区。应该说很多国家都在学中国。

    2010-08-24 20:55:19

  • 中国网:

    特区不光在国内给国内城市做模范作用,在世界也是一个代表性的区域。

    2010-08-24 20:55:41

  • 张可云:

    对,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它应该成为国外发展学习的榜样。中国现在不断扩大在世界上的影响力和话语权,特区在这个方面应该要担负起它独特的作用。中国要扩大话语权、扩大影响力,首先要靠特区,因为特区在很多方面是走在前列的。

    2010-08-24 20:56:03

  • 中国网:

    还是要通过特区来带动全国经济发展。您觉得“特区转型”这一提法的背景是什么?还有它转的是什么?怎么转?转型的目标以及转型以后,意味着特区在中国经济发展中要承担新的责任是什么?

    2010-08-24 20:56:16

  • 张可云:

    这个问题很复杂。现在“转型”这个概念用得非常多,不仅包括特区,在一些其他相对较发达的沿海城市也纷纷提出了转型的问题。沿海地区包括特区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应该说已经进入到了一个成熟期,到成熟期以后根据区域经济发展规律,这些城市的一些传统的技术和产业必然会面临着一个向外迁移的压力。因为这些沿海地区、特区、城市地区,他们的劳动力成本、用水成本、用电成本、土地成本等等要素都在上升,有很多传统的产业和技术已经不适应在这里发展了,就必须要转移。

    最近,珠三角和长三角有很多企业向外迁移或者是倒闭,这就是这个规律的反映。当然,深圳也面临这样的问题。“转型”到底是什么意思?具体到深圳来说转型可以从几个方面理解:第一,深圳以前是特区,现在很多原有的特区政策已经不复存在了,它要向全面性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转型,它要在原有的一部分优惠政策丧失的情况下,在完善体制方面下一些功夫,这是我理解“转型”的第一个方面。

    2010-08-24 20:56:30

  • 张可云:

    第二,经济转型。深圳像沿海其他城市一样,都面临淘汰原有已经失去竞争优势的企业的问题,它要“腾笼换鸟”。“腾笼”就是把原有的技术和产业转移出去,“换鸟”就是要换一些新的产业和技术。在特区建立开始就面临这个问题,因为当年的特区是建立在“三来一补”企业的基础上,现在“三来一补”企业在深圳几乎没有什么影响力了,这就是他们转移以后换了新的产业的结果。当然,这个“转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不是说今天转完了明天就不转了,随着经济社会向前发展的推移,它应该是一个动态的调整过程。就是逐步把原有产业转移出去,换来一些更高级的产业。

    2010-08-24 20:56:47

  • 中国网:

    刚才您说的这个完全可以理解为一个多区域协调性的综合发展。

    2010-08-24 20:57:14

  • 张可云:

    对。传统产业和技术由特区向外转移,有很多积极的意义。首先,对特区来说,为提升特区发展档次,优化产业结构创造了条件。原来企业不走的话就没有空间来发展新的产业。第二,传统产业和技术向相对落后地区的转移,又为欠发达地区创造了发展和起飞的契机。因为这些地区相对落后,在现代化起步之前需要一个积累,正好特区转移出来的产业,转移到这些落后地区正好为他们的起飞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创造了条件。

    2010-08-24 20:57:33

  • 中国网:

    刚才您说的这一点,我们也可以理解为特区现在作为转型的初级阶段,应该成为一个合理的地域优化配置。

    2010-08-24 20:57:52

  • 张可云:

    对,转型是必然的要求。从区域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来讲,任何一个区域当它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都会面临着一个转型的压力。举个简单的例子,像一个人到了20多岁就必须要结婚。道理就这么简单,区域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转型的压力就必然会产生,这是必然的规律。

    2010-08-24 20:58:10

  • 张可云:

    可以说经济特区走过了这30年非常曲折而辉煌的历程,经济特区30年的实践和成就是我国改革开放进程精彩的缩影和反映,也为我国迈向多区域协调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多区域协调发展必将优化我国区域发展的新格局,而且这也可能是一次历史性的飞跃。

    2010-08-24 20:58:24

  • 张可云:

    应该说特区发展不仅仅是发展它本身,而且是为全国协调发展创造了一个前提条件。我们应该从大局的角度来理解特区的作用。特区的成长为我国协调区域发展、扶持落后地区和老工业基地创造了先决条件。

    2010-08-24 20:58:37

  • 中国网:

    请您简单概括一下今天特区面临的主要矛盾是什么?

    2010-08-24 20:58:49

  • 张可云:

    特区面临的矛盾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谈。第一,制度层面,这也是大家谈论最多的,就是特区政策向何处去?还要不要给予一些特殊的政策优惠?这是一个矛盾。第二,特区在转型过程中会遇到一些困难。前面我们谈到了“腾笼换鸟”,往往在一些特区“笼子”腾出来了,但是换不来“鸟”,它失去优势的产业转移出去了,引进新产业确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情,或者说它引进的产业和原有预期可能有一些差距。

    比如说深圳。深圳从2008年开始有大批企业外迁,大家最近最关注的就是富士康,当然富士康不是完全转移出去了,而是把主要的生产基地转移到成都和郑州了。类似于这种产业转移出去以后,寻找什么新的产业来替代,也就是接续产业,这是特区面临的矛盾。

    2010-08-24 20:59:06

  • 张可云:

    第三,从特区本身的角度来说,特区普遍面临一个问题就是各种生产要素成本,包括生活成本普遍上涨,这样的话对特区本地发展设置了一些障碍。因为成本上升以后,企业就有可能外逃,当企业在高成本影响下不再能够在特区获利的情况下,就要选择或者倒闭、或者迁移,这样就给特区造成了一些压力。当然这些问题是特区发展到目前的阶段不可避免要遇到的问题,也没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

    2010-08-24 20:59:28

  • 中国网:

    我们期待着拥有多区域协调发展的新格局的特区重新展现在大家的面前。感谢您收看今天中国访谈节目。非常感谢张教授来到中国网和大家一起讨论特区改革突破点的话题。感谢各位网友收看,下期节目再见!

    2010-08-24 20:59:45

图片内容:

视频地址:

    mms://wmv5.china.com.cn/VOD/olderDataft/olderDatazjxz/2010-08-24-tequgaige.wmv

图片大图:

  • 中国人民大学区域规划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张可云做客中国访谈

    中国网 张琳

  • 特区的发展定位是与国家的整个发展战略体系紧密联系的。

    中国网 张琳

  • 可以用六个字来概括深圳发展的经验,“开放、包容、创新”。

    中国网 张琳

  • 特区应该向全面性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过渡。

    中国网 张琳

  • 张可云教授与主持人沟通交流。

    中国网 张琳

  • 张可云主任在访谈现场

    中国网 张琳

  • 在崭新的国家战略新格局中,经济特区如何继续担负起试验田和探路者的使命?

    中国网 张琳

  • 如何在日趋相同的政策环境下保持自身特色,这是所有特区面临的相同问题。

    中国网 张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