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组织吴昌华瞻望坎昆

    嘉宾:气候组织中国区总裁吴昌华女士
    时间:2010年11月26日 14:00  
    简介:今年的气候谈判部长级会议即将于29日在墨西哥的坎昆召开,去年的哥本哈根会议以近乎喜剧性的结尾告终,那今年的气候会议上又会有哪些看点,哪些期待?为此,我们很荣幸地邀请到气候组织中国区总裁吴昌华女士做客中国访谈给我们做一些深度剖析。
文字实录 图片实录 返回访谈页

活动标题

  • 气候组织中国区总裁吴昌华女士谈坎昆看点

活动描述

  • 嘉宾:气候组织中国区总裁 吴昌华女时间:2010年11月26日 14:00 简介:今年的气候谈判部长级会议即将于29日在墨西哥的坎昆召开,去年的哥本哈根会议以近乎喜剧性的结尾告终,那今年的气候会议上又会有哪些看点,哪些期待?为此,我们很荣幸地邀请到气候组织中国区总裁吴昌华女士做客中国访谈给我们做一些深度剖析。

文字内容:

  • 中国网:

    各位网友大家好,欢迎大家收看此期的中国网—中国访谈栏目。我们今天的访谈是在坎昆会议期间的系列访谈第一期,今天我们非常有幸请到的是气侯组织大中华区总裁吴昌华女士。吴女士你好,非常感谢您能够在百忙当中抽出时间来参加我们这次的专访。

    2010-11-26 10:54:55

  • 吴昌华:

    谢谢。

    2010-11-26 10:56:49

  • 中国网:

    首先我们想了解一下气侯组织,还有您个人跟踪气侯谈谈判的经历。

    2010-11-26 10:57:14

  • 吴昌华:

    气侯组织是一个非营利性的组织,是在2004年成立的,所以仅仅不到7年的历程。任何机构成立都有一个定位的问题,这个机构是和领导者同行来推动全球低碳发展的定位。它的中心就是地方政府企业界的领袖一起来合作,所以是以领导者会员制为基础的推动低碳发展俱乐部的机构。

    2010-11-26 11:00:55

  • 吴昌华:

    我们是在2007年3月份来到中国,所以在中国仅仅有3年半的历史,在这段时间里,我们组建了中国的团队,和组建一些重点的策略,同时尤其是和中国的领导者同行,包括和中国的企业界和地方政府,以及和国家一级政府在建议和政策方面我们都在做实实在在的事情。

    2010-11-26 11:01:05

  • 吴昌华:

    谈到我本人,这个是我的职业生涯,我更早是在《京都议定书》开始的,那时我在美国的一个智囊团里面工作,对当时的情形历历在目。当时有一个有意思的事情是,这个事情美国非常的积极,中国在美国眼里是不积极,是在拖国际上的后退的。所以我也参与了从美国方面如何更好的了解中国,和推动中国更好的加入到这个国际进程。

    2010-11-26 11:01:43

  • 吴昌华:

    加入到气侯组织以后,在2007年我回到中国,从巴厘路线图开始,这基本是印尼的巴厘岛第13次,波兰的第14次,去年的哥本哈根,每年我都会去参加。当然也有一个大背景,是气侯组织每天会在会议上和我们会员的地方政府和州长和企业界的领袖会举行一些活动,我们有一个气侯变化领导者峰会,由领导开始做,今年会在坎昆做。作为气侯组织的一员,我会参与这个事情。就是一如既往的跟踪这个事情。

    2010-11-26 11:01:58

  • 中国网:

    也就是说,从《京都议定书》到巴厘岛会议,然后到哥本哈根,现在又到坎昆了,您真是整个历程都跟下来。去年在哥本哈根会议上,大家期望很高,但是最后达成了一个不具有实际约束力的政治协议。但是今年大家觉得在坎昆会议上也不会达成什么特别有约束力的法律协议。但是坎昆会议仍然是吸引了很多人的注意,尤其是普通百姓和媒体。我们的网友会关注说,到底坎昆会议上会谈到哪些问题?

    2010-11-26 11:02:18

  • 吴昌华:

    退一步讲,为什么现在网友这么关注这个问题,很大程度上是去年媒体报道的哥本哈根,以往的大家关注的少一些,但是去年的哥本哈根太惹恼了,所以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这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这也是媒体在这个过程当中提高大家意识的贡献。

    2010-11-26 11:02:33

  • 吴昌华:

    今年的谈判当中,如果真正把所有的细节讲起来时间很长,但是大家可以看一下去年的没有法律约束力的哥本哈根协议。但是在这里面,有几个大的东西,第一是国际上基本上达成一个共识,就是希望人类通过共同的行动应对气侯变化,在本世纪中的时候全球气候变化不要超过2度。从科学认知上,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大家都有这个共识,这是一个愿景。这方面已经定下来了。

    2010-11-26 11:02:45

  • 吴昌华:

    第二个东西,去年有一点突破的,就是关于快速资金的问题,就是说2010年到2020年之间,发达国家要拿出300亿美金来帮助贫困发展中国家来应对气侯变化问题。那么当然这里面说,不能说这两、三年就够了,在长远来讲,在2020年之前这一部分也达到了每年1000亿美金的数字。这一部分在哥本哈根协议当中有了一定的突破,虽然发达国家拿出的不是很多的钱,但是帮助了发展中国家走一小步,这算是一个成果。

    2010-11-26 11:02:59

  • 吴昌华:

    还有几个大的方面,大家仍在谈,一个是关于技术的转让和合作。为什么现在更多的是谈合作,技术转让是很重要的,但是不仅是技术转让的问题。在过去的几年,国际上针对于技术转让的问题争论的莫名其妙。一谈到技术转让问题,发达国家就会说知识产权的保护问题,就像美国说我不能让美国的技术无偿的给你。这种言论在很大程度上有点混淆了技术转让的本质。但是经过几年的国际谈判,很多问题,大家看的越来越明白,觉得这个东西也许对于一些极度贫困的发展中国家有一些技术上的支持,因为都是一些不是很高科技的东西,它可以存在转让的东西,但是对于其他的主要更多的都是合作,尤其是和中国之间,更多是合作。所以这一点上在谈判当中有一些进展,各国都提出了一些建议。比方说中国在去年哥本哈根之前就提出了关于技术转让合作共同开发的建议,这一点在国际社会得到了比较好的反应。

    2010-11-26 11:03:13

  • 吴昌华:

    还有就是关于森林的砍伐问题,在哥本哈根之前就已经谈的差不多了,大体的一致已经达成了,但是由于哥本哈根被政治所主导,这种情况,很多该往前走的因素没有走成。就是没有一个大的法律框架在那里,仅仅是一块块的往前走,似乎不是合情合理。具体的是在相关的机制的设置上,比如说CDM下一步怎么走,这些东西大家都在谈,都有很多的问题需要谈。所以看坎昆会议,一个是钱的问题,资金的问题,大家有一些看点,至少短期的快速的启动资金还好,但是至于2020年的钱的问题就要再看了。

    2010-11-26 11:03:32

  • 吴昌华:

    第二个东西,森林这一部分有一些看点,需要往前推。技术合作方面有一些看点。除此之外大家从哥本哈根会议当中知道了MRV的东西,本来大家不明白什么是MRV,但是现在大家明白这个东西,它更多是监测监督的东西,就是你承诺的东西我怎么知道你有没有完成呢?就可以有一个监管的机制,这一点在哥本哈根协议当中,中国在某种程度上是做了一定的让步。虽然在现在的气侯变化框架协议当中,或者是在《京都议定书》当中,没有谈到MRV的问题,更多的是说如果发达国家给了发展中国家资金和技术,那些钱和技术在巴厘路线图当中非常明确的一点是,由于你资助了我,资助所产生的节能减排的效果是归MRV的。在哥本哈根的时候,在这个问题当中,中国在谈判可共同协商的基础之上,大家都明白这不完全是一个国家说了算的东西,因为中国有这么大,你怎么可能派那么多的人来中国查,更多的是从理论上大家有一种共识,既然你在国际框架上有了承诺,那么就应该有报告和监测体系,或者是由第三方来做。在这一点上,中国在哥本哈根是有一定的让步的。

    2010-11-26 11:03:43

  • 吴昌华:

    但是目前,仍然存在的问题是,到底是怎么去执行。这一点还需要大家去谈,我想在坎昆的时候大家还会就这个问题谈。至于最后能不能达成协议,我想这不是最关键的问题。

    2010-11-26 11:03:58

  • 中国网:

    您刚才谈到资金化技术转让和MRV,我看过一些材料,欧盟说这些资金我承诺,我可以给,但是这些资金的渠道发展中国家要有一部分自筹,还有一部分是来自市场的,比如说CDM机制,还有从公共财政当中拿出来。但是发展中国家觉得,在市场机制当中,和发展中国家自筹,他得觉得没有保证。发展中国家的立场还是觉得应该从发达国家的公共财政当中拨出这部分钱来。不知道您觉得这种说法应该是怎样的,就是资金的渠道是怎样才是合理的?

    2010-11-26 11:04:13

  • 吴昌华:

    这是需要探讨的问题。你作为任何国家的决策者、管理者,你在管着自己国家的事情,然后有一个国际公约,说你必须在国家的公共财政当中拿出一部分钱来给别人,要知道发达国家民主制度里面,在他们相对比较完善的体制当中,国家不能把纳税人的钱随便的拿出去干什么用。这是发展中国家有的时候在谈到这个问题的时候,要努力的去理解发达国家的难处。当然谁愿意拿出钱来给别人,我帮助你发展这是感情上的事情。但是从它的体制上讲,他很难说拨出一大块预算来,他需要一系列的程序,有很大的难度。

    2010-11-26 11:04:26

  • 吴昌华:

    谈到欧盟,欧盟在整个气侯问题上和资金上是相对比较积极的,至少关于300亿当中欧盟要拿出的一点的量当中,据说还缺一点,还是还差不多。这里面严格的说大块的公共财政是少一些,他最近做了一个决定,就是卖他的额度,就是他排放的交易问题,所以他有他额度的问题,他去拍卖,靠市场来解决。这种情况下,相对国内的阻力少一些,他通过拍卖的量得到了一部分。第二部分是从大的行业着手,也是从市场的手段。比如说航空业、海运业,因此他们的排放是很大的,通过征收燃油税和碳税的钱来拿出来帮助发展中国家。他也在想各种各样的方法。所以我想很难说就明确的让他拿出一部分的财政预算,有个大的比例在这里面。他也要想办法。

    2010-11-26 11:04:51

  • 吴昌华:

    当然这里面也出现了一般看法,比如说欧洲发达国家在常年都有一部分帮助最贫困的发展中国家的援助资金。那一部分是国家的预算,现在再叫他拿出来就很难。他说我可以改一个名字,但是发展中国家就说你该给我的援助的钱你还要给我,你不能把这个东西打着气侯变化的名义给我,其实你没有拿出更多的钱来。这都是要争的东西。至少在欧盟的角度讲,他从资金筹资的渠道当中,至少是比美国明白的。

    2010-11-26 11:06:09

  • 中国网:

    这种渠道的融资方式也是比较可行。

    2010-11-26 11:06:27

  • 吴昌华:

    相对比较可行,这个东西比较难,大家要谅解,如果世界上的事情是说该怎么做就怎么做,比较简单的话,那么也没有这么多的麻烦的事情了。

    2010-11-26 11:09:10

  • 中国网:

    就是大家要坐下来谈,确定一个立场,然后达成一个共识,彼此要理解。还有一个就是技术转让问题,刚才说到政府说不能从一个私有企业里面无偿的拿出资金,然后无偿的给发展中国家。但是现在的问题是很多技术是在企业手里面,你也谈到技术合作是一个解决之道。但是技术合作会是什么样的模式,是我们拿出买,还是他的政府拿钱买。

    2010-11-26 11:09:28

  • 吴昌华:

    你不能很窄的看这个问题,技术转让,什么技术?什么是减排?对中国来讲,比如说我们的两高一低的产业很重,我们要节能减排,这是具体的行业有技术需求的东西。对众多的贫困的发展中国家来说,他们是没有产业的,所以不是简单的给我技术的问题,从这个角度是谈不到哪里去的。真正要谈的是技术转让和合作的时候,一定要看具体的是要谈什么东西,为什么《京都议定书》之后这几年技术转让就卡在那个地方。然后这几年大家慢慢想明白以后,其实没有那么复杂。

    2010-11-26 11:11:42

  • 吴昌华:

    美国即使有技术,然后拿一个非洲非常贫困的国家来讲,你就要求美国从GE手中拿出技术给这个国家,你可以想这个国家有能力用这个技术吗?他根本没有相关的东西,你给他技术也是没有用的。从技术的角度讲,大家越来越想的明白,更具体。

    2010-11-26 11:13:03

  • 吴昌华:

    谈技术合作,可能中国这样新兴的大的经济体,和发达国家可以有一些实际的东西可以谈,因为中国也看出,转让很难,有一些市场的手段也在发生。比如说世界上480多家500强企业已经在中国落地了,他从市场的角度已经落在这里了,从某种程度上讲他已经是中国的企业了,他雇的是中国员工,他做的产品很多都在中国用,很多也出口到海外去,他的技术已经转让到中国来了。他没有那么简单的说技术给谁,那不是美国给技术给中国政府,中国政府拿这个技术也什么用呢?所以大家把这个东西一层一层的拨开以后,就可以看的更具体,再去谈转让问题。当然从现在的道义上角度讲,大家觉得发展中国家还是要推动发达国家,说你们毕竟掌握了优先的核心技术,你掌握着卖给我的时候再卖高价,我就买不起了。你可以推动这个东西,但是转是通过什么样的渠道来实现,这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

    中国是发展中国家,我们每年的研发的投入越来越大,我们也在搞自主研发创新。

    2010-11-26 11:14:59

  • 中国网:

    就是核心技术还是要靠自己的。

    2010-11-26 11:15:19

  • 吴昌华:

    也不完全是这样。就是我们自己国力在增强,核心研发能力在增强,但是自主创新的东西是需要历史积累的,中国在这个方面相对的积累比较差一些。在这种情况下,除了几方面综合战略讲,一部分要自主研发,一定要在自己的研发投入方面加大力度,这是中国要培养人才、开发技术方面。第二是要有战略性的开发国际合作。比如说在一些关键的技术领域,比如说传统能源和新能源的领域当中,中国都是积极的和国际上的先进技术的提供方合作。

    2010-11-26 11:15:31

  • 吴昌华:

    但是这里面衍生出比较有意思的事情,随着像中国这样的国家技术能力不断增强的情况下,中国不完全是要买别人的技术了,中国在一定的技术领域当中可以出口一些技术了,因为有一些技术你已经开始领先了。这里面的情况就变的很复杂了,就不是单向的说你给我输出。他们现在看中国和大的发展中国家,已经有了区别,比如说中国的电动自行车在巴基斯坦落地等等,比如说中国的超临界的技术走向印尼,这样的例子有很多。这种情况下,中国又识别出一个新的机会,除了要积极的推动自主研发,要积极的推动和国际场合当中的技术合作,增强自己的能力,同时中国有看好了其他的机会,就是要对一些其他的发展中国家,甚至有的时候是发达国家,对他们进行技术转让和合作的问题。在这里边中国是努力做的。

    2010-11-26 11:16:09

  • 吴昌华:

    说到技术转让问题,它没有一个模式固定在那里,它更多是比如中国在国际场合谈技术合作问题,和最贫困的发展中国家是不一样的。最终国际公约有一种什么样的形式把这些因素都考虑进来,这是大家要谈的东西,你可以想象它很难很难。

    2010-11-26 11:16:38

  • 中国网:

    而且很多国家具体的国情不一样,有各种的特色。

    2010-11-26 11:17:35

  • 吴昌华:

    但是它有没有国际进程,它都已经在发生了。如果再加上国际公约的东西,它希望通过这个东西加快这个步伐。

    2010-11-26 11:17:53

  • 中国网:

    我一直在疑惑一个问题,美国、俄罗斯和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国家会组成一个伞形集团,但是我自己感觉,我不知道他们组成伞形集团的基础利益是什么。他们为什么要这么做?他们不像中国和巴西和金砖四国有一个共同的背景在那里。

    2010-11-26 11:18:20

  • 吴昌华:

    伞形集团也不是他们有意识的组成的,更多是在国际场合当中和谈判立场当中,这些国家发现了很多的共同点。伞形是在地图上把这些东西弄的像一个伞形的东西,并不是一个严格意义的,不是像G20,他没有一个密集的严格的团体在那里。

    由于他们在很多的气侯变化当中的很多面临的和问题是一致的,所以大家谈的比较多,自然而然就在国际场合当中在一起了。包括金砖四国的共同点也很多,但是也不是有意识的形成的。就是偶然形成的一个东西,因为觉得我们之间可以共同协调我们的立场,伞形国家也不能说他们都在协调自己国家的立场,可能是更多的是交流多一些,在国际谈判当中共同的声音多一些。

    2010-11-26 11:18:34

  • 中国网:

    从哥本哈根到现在快一年了,像伞形集团和金砖四国和欧盟,他们在谈判的过程当中有没有一些趋进的趋势。

    2010-11-26 11:18:51

  • 吴昌华:

    国际进程当中没有太大的实际突破在那里,更多里在哥本哈根协议之后,国际社会的很多努力,尤其是发达国家,当然也有发展中国家的声音,说虽然没有有法律约束力的文件在这里,大家觉得也不容易。所以今年很多的谈判是怎么把哥本哈根协议的东西更好的往前推,真正的发生点效果。

    在整个谈判立场当中,没有太大的东西,但是更多的是关注国家一级的立法当中的变速。比如澳大利亚新上任了一个总理,比如说他会不会做排放贸易等方面。很多方面要从国家的立场看国际的立法,比如说新西兰会不会做排放贸易等方面,比如说要不要走气侯立法,要不要设定什么目标,在整个国际谈判的立场上没有什么太大的变化。

    2010-11-26 11:19:06

  • 中国网:

    但是各个国内是有一些变化的。

    2010-11-26 11:19:55

  • 吴昌华:

    在澳大利亚新上任的总理还是非常坚定的说要积极的推动这个机制,欧盟是一如既往的往前走,ETS(欧盟碳交易计划)现在第三期计划已经出来了,他也不会舍弃的。现在日本的声音不太好说,但是基本从国内的立法当中,他的争议也很大,比如说企业界什么声音。现在在整个的国际场合当中,金融危机发生以后经济箫条之下,欧盟内部的辩论和讨论当中我也参与过一些,我发现有一些非常有意思的形态,欧盟现在说我是做20%还是说30%,但是大家说你还是做30%,但是他现在又退后了,因为阻力太大了。期间很大的阻力就是欧盟内的大企业,他们感觉到在经济箫条的情况下,你看一下美国和中国,他们没有把精力放在设定目标上,而是把精力放在发展新能源和竞争性的东西,这是新的国际关系的竞赛。欧盟就觉得,我们自己脖子上套枷锁的话,我们就输了。

    他们有这样的心态,所以就有了一个大的阻力在欧盟内部。

    2010-11-26 11:20:13

  • 吴昌华:

    他主要是担心自己应该发展,但是中国就不担心吗?你们担心,我们也担心应该发展,而且你的经济已经发展到今天这样的地位,我就更需要发展了。从中可以看出,很多谈判场合当中所说的语言是说不通的,但是在谈判当中大家会胡搅蛮缠,为了自己国家的利益在那里做。

    2010-11-26 11:20:37

  • 吴昌华:

    所以国内会去从国家的发展角度看,比如说美国也不是什么都没有做,他的地方政府和联邦政府也在做。但是他没有办法承诺什么。因为美国去年的众议院通过了17%的东西,但是在参议院当中没有通过。为什么说它重要呢?谈到国际法的时候,在美国是参议院,如果参议院不通过是没有效用的,所以你的政治僵局就在这里。

    2010-11-26 11:22:27

  • 中国网:

    现在美国国内的政治局势好象对奥巴马政府像跛脚鸭,估计此坎昆会议更难有作为了?

    2010-11-26 11:22:47

  • 吴昌华:

    他会谈,在这个场合大家会谈,去交流,也没有期望真正有的什么东西。现在有几个东西越来越明朗,第一,共和党在众议院占了优势,参议院相对有一些优势,但是还是数不出来有票数在那里。

    2010-11-26 11:23:21

  • 吴昌华:

    但是即使这种情况,美国中期选举以后,美国下一步在气侯变化方面走的步骤很有意思。第一,在众议院当中有一个临时设定的关于气侯变暖的委员会,是他们极力的倡导而通过的立法。新一届的国会上任,在1月初的时候,新一届的国会会怎么处理临时委员会是很有意思的看点。无非是两个,一个是取消了,就可以看出他们根本不想推这个事情。第二是留下来,觉得还他们还有意思,还想做这个事情。这是在联邦国会当中要看的东西。

    2010-11-26 11:23:34

  • 吴昌华:

    第二要看的东西,现在在两院当中有6—7个法案和草案等着通过,这6个法案不是围绕气侯立法的方案,但是它都是围绕着能效、新能源等技术东西,这些东西总体讲的争议比较小,因为无论是共和党还是民主党,这些政客们基本同意,因为它要带动经济发展,这个东西很有意思,可以观察。这是在国会一级,这是第一个变数。

    2010-11-26 11:23:45

  • 吴昌华:

    第二个变数,就是关注美国的司法渠道,现在是奥巴马做的事情,因为他觉得国会很难,那么我就走司法的程序,我把温室气体变成污染物把它管起来。但是这里面的变数是,在美国非常严密的体制下,对任何一个政府的职能部门要真正执行法律时候一定要有预算,这个预算掌握在国会手里面。所以说新一届的国会上来以后,他会不会给EPA足够的预算,让他去执行在汽车行业和电力行业来约束温室气体排放。

    2010-11-26 11:23:56

  • 吴昌华:

    第三个变数是看地方政府。现在地方政府选举以后,你也知道在过去几年当中,虽然联邦政府没有做什么事情,但是在地方一级已经做了,他基本有三个大的集团,一个在东北部,最主要的是以麻塞诸塞州和纽约州两个最大的州为主体,加上周围的一些州。第二个主体在中西部,以烧煤为主的州。第三就是北美的西海岸,包括了美国的加州和加拿大的几个省。中期选举以后,这个情形比较明朗。

    2010-11-26 11:24:08

  • 吴昌华:

    东北部基本上不会变,因为在这两个大州基本还是原来的党派在执政,所以还会做这个东西。在西海岸也基本上不会变,因为加州州长是民主党,加拿大也不会有太大变化。最大的变化是中西部,这是一个基本要死的情况,因为全是共和党。从这几个点,就可以看出美国选举以后和今后一两年,它围绕着气侯变法和机构方面有了一些观察,和他下一步的动态当中捕捉一些信息。但是从气侯变化从联邦一级的国会当中,关于立法的大举措是难以预料的。

    2010-11-26 11:24:19

  • 中国网:

    具体的小步骤在一步一步的走,在大的步伐,尤其像现在选举以后民主党占劣势的情形下,可能不会有大的突破。我们刚才一直在谈国外,现在我们谈下国内,我们现在“十二五”建议已经出来了,新能源已经如列为重点发展产业。您对比一下,“十二五”期间对新能源的立场,我们今后会对清洁能源技术方面应该有一些扶持政策?

    2010-11-26 11:24:46

  • 吴昌华:

    国家为什么说七大新兴战略产业,基本把这个东西作为龙头行业来带动中国的转型,当然这是战略之一。为什么叫它新兴战略产业,所以一定会从政策上会大力扶持了。所以可以期待在今后的5年过程当中,国家会出台一系列的激励政策和财税政策等,因为它设定了非常具体的目标,而且对这七个行业对整个GDP的比重当中说2015年占到8%,到2020年占到15%的比例在那里。有了这么明确的指标的情况下,他肯定要出台一系列的政策要实现。在实现的过程当中,政策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政府一定会极力的扶持。

    2010-11-26 11:25:13

  • 吴昌华:

    扶持要达到的效果,一个是技术的开发和应用,这不仅是开发和制造技术的问题,而是要应用。中国在新的产业当中,要把整个的链条市场,尤其在国内市场要嫁接起来,这是一个重点。还有一个重点就是财税政策和投融资机制,因为需要有钱可以做这些事情。国家在整个财政当中有局限的,不是说不干别的,只干这个,但是你可以设想,首先国家会拿出一部分的公共财政来扶持,但是更多的是用手里有限的公共财政去最大限度的撬动私营部门和其他部门来盘活这种东西,这是一个趋势。

    2010-11-26 11:25:28

  • 吴昌华:

    力度会很大,目标很明确,但是并不表明没有难度。比如说这七个行业的关键技术不在中国手里面,这就要更积极的推动中国和国际上的合作。除了研发以外,就是和国际上合作,把一些关键技术尽早的掌握在自己手里。还有一个中国是一个制造大国,但是我们不能光制造,尤其是新兴的产业技术,在国内的市场要用,技术再先进没有市场也是死的。所以更多的是把整个的价值链条有机的发展起来,培育起来,这是中国要面临的问题。

    2010-11-26 11:25:38

  • 吴昌华:

    第三个就是人才,包括政府在决策当中要有真正的、合格的决策者,能够制定出实际效果的决策。企业界是否有这种能力真正的加入到技术开发和应用过程当中,这里面都提出一个非常大的挑战。

    2010-11-26 11:25:50

  • 吴昌华:

    很多的技术需要在城市当中得到应用,这样就要求城市的管理者有充分的意识,除了扶持当地的企业以外,还要在地方一级制定有效的政策,使企业活起来,同时把市场嫁接起来。所以一系列的挑战在中国的今后五年过程当中要实实在在解决和克服的问题。这是一个征程的问题,要一步一步的走。但是中国在看好自己未来发展的路途已经明确了,就是绿色路线,一定要更低碳、更清洁的路和方向是非常明确的。现在在这条路途当中,比如说“十一五”已经迈出了第一步和第二步,现在是要踏实的卖出第三步和第四步。每一步都有它的艰难,同时要认识到它的艰难,同时又一种开放的头脑和思路。无论是加强国际合作,还是在国内的公共部门和私营部门的合作,带动各种各样的资源,把整个国家和社会朝着这个方向做,这是整个中国的决策者需要思考和做的。

    2010-11-26 11:26:00

  • 中国网:

    就像刚才您说的从《京都议定书》是美国推动,中国有一点不积极,但是现在是美国不积极,中国很积极。现在有很多网友质疑说,这次坎昆会议上有人说中国会面临更多的政治陷井,您是怎么看的?

    2010-11-26 11:26:11

  • 吴昌华:

    政治陷井不仅是中国要面对的,如果要用这个词的话,这本身就是一场政治之争,争夺是它的目的,但是更多的是国家的机会和发展的问题,所以他即便是一种政治化的语言,说他是政治之争,但是政治之争是为了一个国家的发展和竞争力的问题。所以从这种心态看国际进程,坎昆会照样的,国际进程的谈判都是这种局势,都是在这样一个场合做,这是无可厚非的。

    2010-11-26 11:26:42

  • 吴昌华:

    如果大家共同的问题在这个场合,尤其大家对这个事情越来越明白,在这个情况下要争。但是如何在争的过程当中还要达成一个共识,争没有问题,但是要做成一种有效、有机的争。我经常在国际场合描绘这种情形,各国的心态要方正,你可以争,市场需要竞争才可以做的更好。但是争不是说现在的饼就这么大,我要使劲的争,把你的那一块抢到我手里,你要切大了我就小了。现在不是这样的问题。

    2010-11-26 11:26:52

  • 吴昌华:

    现在在主要的经济体当中,如果我们能够非常好的合作,可以把这个饼做的更大,这样你可以切的大我也可以切的大。从这样的角度,既要合作,要竞争,但是也要合作。没有这种心态的话,在国际当中是谈不出个所以然来。

    2010-11-26 11:28:18

  • 吴昌华:

    我不完全的同意说《京都议定书》说美国积极中国不积极,而现在是反过来美国不积极、中国积极,因为这不是中美之间的问题,这是那么多国家的问题。当时中国不积极是有自己的原因和顾虑的,就好象这是一辆火车,1992年的《气侯变化公约》的时候,大家说这个事情好,都上车了。这个时候有的人走的快,在前面的车厢,他明白自己要干时间事情,但是很多人还不明白。在当时的《京都议定书》期间,的确它很新,包括中国的谈判能力和很多方面是很欠缺,他很把这个事情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来讲,这么大的国家,不可能在不明白的情况下就办这个事情,那是不负责任的。所以不能说中国在当时不积极,更多的是说他比较谨慎,但是最终中国也加入了。

    2010-11-26 11:28:32

  • 吴昌华:

    到目前为止,美国反而不积极,因为他也有国内的因素在里面,也不能说中国积极,中国和其他的国家在积极的推动这样的事情,美国不是没有人愿意推动,而是说有一些困难阻止了。无论是欧盟还是发展中国家,大家都希望有这么一个国际进程。

    2010-11-26 11:28:45

  • 吴昌华:

    我刚才说,如果国际社会没有一个替代的平台,在世界上200多个国家,无论是贫富,无论是大小,都有一票发言权,大家都平等,然后坐在这个场合谈一个人类共同关注的问题,只有联合国可以做,如果没有人做的话,那就无从谈起了,那就是大家有问题就自己弄。

    2010-11-26 11:28:59

  • 中国网:

    非常感谢您参加我们的节目,我们也赞成您的观点,说这是一个全球问题,各国共同努力向着一个目标来前进,来拯救我们的地球,这才是正确的选择。谢谢。

    2010-11-26 11:29:16

图片内容:

视频地址:

    mms://wmv5.china.com.cn/VOD/olderDataft/olderDatazjxz/20101124wuchanghua.wmv

图片大图:

  • 发展新能源已经成为一场新的国际竞赛

    中国网 张琳

  • 气候谈判各国要相互理解

    中国网 张琳

  • 技术转让这个问题大家看的越来越明白

    中国网 张琳

  • 欧盟的三个渠道基本上行来说是可行的

    中国网 张琳

  • 嘉宾解释美国中期选举对美国此次谈判立场的影响

    中国网 张琳

  • 吴昌华百忙之中接受中国网专访

    中国网 张琳

  • 吴昌华女士向记者讲述其跟踪气候谈判的历史

    中国网 张琳

  • 气候组织大中华区总裁吴昌华女士

    中国网 张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