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标题
- 绿色和平为您讲述坎昆点滴
活动描述
- 时间:2010年12月15日 15:30
嘉宾:绿色和平中国项目负责人 杨爱伦
简介:举世瞩目的坎昆会议已然落下帷幕,得失成败到底几何;会场上到底发生了什么,各个集团的表现到底如何,明年的德班会议又有哪些应该关注的重点。绿色和平的杨爱伦女士长期跟踪气候谈判,而且亲历了坎昆谈判,因此我们特地请她来给大家解读。
文字内容:
- 中国网:
大家好!这里是“中国访谈·世界对话”,欢迎您的收看。坎昆会议在12月11日落下帷幕,由于有了去年哥本哈根气候大会的前车之鉴,今年,人们对于坎昆会议已经不再抱有过多的期望,而是转向了更加平和、冷静、低调务实的态度来面对。13天的坎昆会议对于不断恶化的环境带来了哪些良药,坎昆会议又制定了哪些有实际意义的纲领?今天我们邀请到了绿色和平的中国项目负责人杨爱伦女士,为大家深入解读。
2010-12-15 15:46:11
- 杨爱伦:
你好,大家好。
2010-12-15 15:47:29
- 中国网:
大家对于去年哥本哈根气候大会记忆犹新,因为在大会上各国代表在气候问题上可以说有很大的分歧,无论是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互相之间都有了很大的抵触情绪。今年大家参加坎昆会议,在项目合作上有怎样的意愿?请您给大家介绍一下。
2010-12-15 15:47:58
- 杨爱伦:
各个国家在气候问题上的分歧依然存在,而且是很大的。今年整个坎昆会议有一个不一样的背景,是在一片对整个联合国气候谈判程序的质疑声中发生的,大家在怀疑联合国气候谈判到底有没有效,到底能不能谈出东西来?有可能今年谈不成的话,大家就会对这个程序进一步的失去信心。在这样的氛围下,虽然大家在一体上的分歧依然存在,但大家也有意愿,就是不希望把整个联合国气候谈判给谈没了,希望各国代表至少求同存异,取得一些共识,这也是今年坎昆会议比较不同的背景。
2010-12-15 15:48:35
- 中国网:
我记得去年哥本哈根会后,大会上出现了很多大家意想不到的突发事件,比如发达国家秘密文件泄露的问题,美国总统奥巴马直接闯入“基础四国”会议的问题,今年坎昆会议会不会比较平稳?
2010-12-15 15:49:47
- 杨爱伦:
今年相对平稳很多,今年坎昆会议会重新回到部长级的会议,和去年的哥本哈根差不多,会有30多个国家的元首参加这个会议,可见在媒体上的聚焦程度。今年重新回到部长级的会议,它的压力就会小很多。与此同时,大家普遍对今年东道主墨西哥的评价非常高,墨西哥的主席在这个会议中贯彻公平透明的原则,这和去年丹麦做东道国时的做法有挺大的不一样。所以,今年整个进展会缓和很多。虽然也会有这样那样的小插曲,但和去年哥本哈根相比,它其中的戏剧性要少很多。
2010-12-15 15:51:39
- 中国网:
今年坎昆会议的部长级会议取得了哪些方面的成果?
2010-12-15 15:55:35
- 杨爱伦:
应该说这个会议大家的期望值还是比较高的,相对比较简单的议题上取得了比较好的成果,比如说这次大会上大家一致通过了要成立“绿色气候基金”,这是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给予资金的机制。另外在森林保护、技术转让等相对比较简单的话题上有一些比较好的突破。当然,相对于整个应对气候变化最难的一些课题,比如说减排、《京都议定书》的存亡,这次大会决议给这些问题划上了一个问号,没有一个明确的回答。也就是说这些问题要等到明年南非的德班会议上再去进一步进行讨论。
2010-12-15 15:56:42
- 中国网:
从目前应对气候问题上来讲,坎昆会议制订了哪些具有实际意义、有约束力的条款?能够达成广泛共识吗?
2010-12-15 15:59:48
- 杨爱伦:
应该说这次最重要的成果还是“绿色气候基金”。在去年哥本哈根大会上,发达国家就做出承诺,要在未来三年成立一个快速启动基金,每年要向发展中国家给予300亿美金气候资金的援助,当然,长期的气候资金规模要更大。这次坎昆大会的确在联合国大会决议中明确表示了,这是大家明确要成立这样的基金。当然,这个基金现在有很多细节还是有模糊性的、不确定的因素,比如这个基金里的钱到底由谁来出,这个钱是不是额外的。这些细节还没有得到非常明确的肯定。但应该说在整个联合国气候谈判中,十几年下来,能够最后达成在联合国框架底下成立一个基金,这应该还算是比较重要的突破。
2010-12-15 16:00:26
- 中国网:
现在通过坎昆会议,各个国家所表现出来的立场、观点有哪些不同?在上次哥本哈根气候大会当中,各个国家有自己的目的,出于自己国家利益的考虑等等原因,表现出不同的观点,这次会议呈现出来什么样的局面呢?
2010-12-15 16:01:39
- 杨爱伦:
应该在整个气候谈判中,各个阵营的观点有非常大的不一样,这个问题到今年还是依然存在的。
2010-12-15 16:02:10
- 中国网:
主要分成几种观点?
2010-12-15 16:02:30
- 杨爱伦:
如果我们看几个最主要的阵营,一般来说,欧盟一直被认为是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领袖,因为它一直以来在自身减排方面就做得比较好,在整个联合国气候谈判进程中也起到比较重要的推动作用。但是我们看到,从去年哥本哈根开始,它的整个领袖地位在后退,欧盟非常努力地推了这个事情很多年之后,觉得其它重要的发达国家没有跟上,自然的欧盟整个内部分裂就比较大,越来越多的声音认为欧盟不应该再扮演领袖的作用。
另外一个阵营是美国,美国是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负最大责任的国家,但是到目前为止,它一直扮演着最不负责任的角色,自己国内的气候立法在今年再一次失败了,特别是中期选举之后,美国可能在未来几年都不会有任何国内气候立法的出台。包括美国又撤退了《京都议定书》。这些都使得美国依然是整个气候变化最重要的“绊脚石”。
最后比较重要的阵营是发展中国家,这些发展中国家比如中国、印度、南非、巴西这些比较大的,主要的发展中国家经济体非常快速的发展和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增加,也使得发展中国家内部有了不一样的区别。相对发展得比较好的发展中国家现在也越来越担心受到越来越大的压力,也有越来越多减排的需要,其它的发展中国家更多的担心是气候变化对他的直接影响是怎样的,到底有什么样的资金能够帮助他们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灾害。这使得发展中国家的阵营内部也有了越来越多不同的声音。
2010-12-15 16:02:45
- 中国网:
主要是三个派别,一是以欧盟为代表的领头羊,还有以美国、日本、加拿大等国为主的伞形集团,再有就是广大的发展中国家。这么多国家出于各自国情、利益不同,大家达成共识的时候就显得比较困难,步履维艰。虽然面对种种困难,但是我们看到坎昆会议也达成了一定的共识。现在达成了哪些共识?哪些问题经过广泛讨论之后还是依然存在的?
2010-12-15 16:05:51
- 杨爱伦:
应该说这次坎昆大会大家对它的期望值比较低,这也是在去年积累了这么多对哥本哈根过高的期望值以后,最后大家失望,而且是极度失望之后。今年大家再回到一起谈这个事情的时候,各方都非常有意识的把对这个大会的期望值调得低一点,为的就是不使大家再一次伤心失望。在这样的期望值中,反而是各方尽量做出一些妥协,达成共识其实是有帮助的。
从这次最后达成的共识特点能够看出来,在大多数的时候,它是利用很多模糊的法律词句回避了大会中各方分歧最大的一些问题。比如,到底《京都议定书》能不能够延续?这是发展中国家非常关心的。因为整个联合国气候大会谈判的原则是: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发展中国家要求需要被区别对待的,但是现在越来越多的发达国家希望能够进一步地去抹消这种区别。这时候《京都议定书》能不能延续就是很重要的,这次大会最后达成的协议是《京都议定书》我们会接着谈,而且要尽量确保《京都议定书》第一期和第二期没有断档,就是在2012年之后没有断档,但它没有非常明确的强制性目标,说一定要在哪一年什么时候达成什么样的决议,这些都是比较模糊的带过的。可以说这次坎昆大会的结果是用模糊的词句来规避大家的分歧,来让大家觉得这个东西最后的写法模糊到能让我签字。
2010-12-15 16:07:10
- 中国网:
《京都议定书》可以说是现在全球应对气候问题唯一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文件,它也是我们在环境谈判当中最根本性的文件,如果我们抹杀了《京都议定书》的话,我想任何一项谈判都是纸上谈兵,变得不切实际。说到《京都议定书》,日本就在坎昆会议的初期表示,不管在任何情况下,日本都不会在《京都议定书》第二阶段承诺任何的减排。而且这个决策一旦推出之后就得到了俄罗斯、加拿大等国的回应。1997年日本以主办国的身份孕育了《京都议定书》,现在它在坎昆会议上如此表态,无异于扼杀自己的亲生骨肉,对这个问题您怎么看待?
2010-12-15 16:10:13
- 杨爱伦:
这的确成为了这次坎昆大会的焦点,我也作为非政府组织的代表能够有机会与日本的部长当面交谈,去了解日本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日本解释了为什么做出这样的态度,它的理由有两条:第一,它觉得美国是个很大的问题。日本当年引领大家签《京都议定书》的时候,当时美国也是赞成的,美国在《京都议定书》成立之后的第二、第三年宣布退出,现在美国的情况也意味着它在短期之内不可能达成像《京都议定书》这样有法律约束力的减排协议,所以它觉得我们没有必要再有第二承诺期,因为美国不会参与。
第二,因为中国。虽然《京都议定书》对发达国家做出了很多规定,但因为《京都议定书》中所覆盖的有减排义务的国家,他们减排总量加起来不过占到全球减排总量的27%,这中间因为有一部分是美国没在里面,但它也指出中间有一部分原因是因为中国和印度这些大的发展中国家没有在里面,那么这27%的减排没有意义,中国不参与也没有多大意思让它继续下去。
从我们环保组织角度来讲,我们为什么那么强调让《京都议定书》继续下去呢,因为《京都议定书》是自上而下的减排方式,它是基于科学的,也就是说科学告诉我们,我们必须要全球减排到某个水平,然后把减排的任务再分配到各个国家。目前《京都议定书》中有减排任务的国家最主要是一些发达国家,并不是发达国家目前的排放量是大是小,中间最主要需要体现出这是对气候变化富有最大责任的这部分国家。
日本部长的很多理由是非常不充分的,《京都议定书》本来的目的就不是为了要去覆盖排放量最大的国家,它需要覆盖的是最需要对气候变化减排负有责任的这部分发达国家。如果《京都议定书》不再继续的话,很有可能全球气候变化会进入到什么样的状态呢?就是通常所说的大家自愿减排,你爱减多少就减多少,你报一个数,我报一个数,过几年我们再各自评估一下你减了多少,我减了多少。这样的机制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它不再具有自上而下的约束力,到底大家在一起减排的量加在一起,能不能有效地保护我们的全球气候,没有人知道。而且它没有办法使得全球在一起的共同凝聚力能够汇集在一起应对气候变化。这是为什么在讨论《京都议定书》是不是延续这个问题上,各方都觉得日本这一次的态度是非常具有破坏性的的原因。
2010-12-15 16:11:20
- 中国网:
我们用了十二年的时间,从《京都议定书》的谈判到签署,经历了很漫长又艰辛的过程,《京都议定书》制定了发达国家要强制减排,发展中国家要自愿减排,但也要符合一定的比例,形成了这样一种机制。但现在就是制定《京都议定书》的国家日本首先对《京都议定书》说“不”,美国也一直游离于《京都议定书》之外。您认为为什么世界上有这么多的发达国家不愿意遵从《京都议定书》的规范,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原因呢?
2010-12-15 16:18:44
- 杨爱伦:
我觉得这方面的原因还是要说回美国,因为美国对气候变化问题要负非常大的责任,它作为最重要的国家一直逃避相应的责任,应该说它是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不利的症结所在,如果这个问题不得以很好地解决,很多国家就自然地躲在美国后面。假设美国今天积极减排的话,加拿大、俄罗斯这些国家就没有理由躲在其它国家的后面。这就是为什么现在谈到全球气候变化时,美国还是比较大的问题。
抛开气候政策层面来说,很多国家都把应对气候变化、减排看成是对自己经济竞争力的挑战,它认为如果我的竞争对手没有强制性的减排目标的话,而我有,那如果我要去减排,就会损害我的经济竞争力,这是很多国家的思维定式。那也是这些国家找各种各样的理由去忽略现在全球正在面临的这么大的挑战的原因。
2010-12-15 16:19:56
- 中国网:
气候的谈判背后是经济的谈判、政治的谈判,这要看各个国家在谈判的时候是选择更好的发展经济还是更好的保护环境。看到对方在经济问题上做出更好的发展方式,而在环境问题上并没有做出妥协,我会觉得如果我发展环境而减少经济发展的话可能是吃亏的,大家都是这样一种心态。
2010-12-15 16:24:20
- 杨爱伦:
是有这样一种心态。这样理解应对气候变化和保护本国的经济怎么能够有机协调,这么解释也是相对很短视的做法。应该想到,我们未来的经济竞争力基于谁更能节能有效地创造出它的经济发展方式,谁能够在创造同样经济价值的时候使用更少的能源,更好地保护环境。我们也看到,全球经济竞争游戏规则也在发生相应的变化,比如欧洲这么多年以来对绿色经济的投入使得它对很多绿色经济、技术相应占有很大的优势,它的这些技术优势可以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之内帮助它的国家在经济竞争中处于比较领先的位置。
比如当世界经济不行,美国通用依赖非常大排放量的车型一下子竞争力就受到了威胁,而日本很早就已经开始研发一些节能汽车,它在石油危机的背景底下竞争力就体现了出来。世界领导人也很有可能在这个时候短视的选择了什么是对经济有利的。而我们看到,在这个过程中,很多国家工业游税,特别是工业污染的游税对它的国家起到很大的作用。
比如美国为什么迟迟不肯对气候变化采取措施,因为它这样并没有使经济有所转好,却使美国越来越失去经济优势,为什么美国没有做出更长远的决定呢?国内的美孚、BP对美国政治的影响,美国经济立法有很多阻碍因素。日本也是这样,日本在清洁技术上非常有竞争力。为什么日本这次如此高调说不签《京都议定书》,有一些说法是钢铁等高能耗产业绑架了日本国内政治,使得它在国际上有了这么短视,而且有破坏力的观点。如果我们真的看的长远,什么对一个国家长远竞争力最有好处?应该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否则就是短视的做法。
2010-12-15 16:27:08
- 中国网:
经济利益问题是这次世界各国对是否遵从《京都议定书》、《京都议定书》是否继续沿用下去的关键问题,还是因为受到本国工业大的压力。因为他们要大力发展本国经济,图一个生存空间,如果实行了节能减排政策,他们的生产力会急剧下降,国家的经济也会急剧的下降,是这个原因。现在发达国家不断要求由单轨制变成双轨制,对这个发展趋势您认为会是怎样的?
2010-12-15 16:37:59
- 杨爱伦:
刚才谈到了气候谈判有一个核心的原则就是“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责任还是有区别的,发达国家的责任更大一点,这就是我们说的“双轨制”,现在越来越多的发达国家希望把“双轨”变成“一轨”,希望把中间的思想进行模糊,希望发展中国家承担越来越多的责任,主要是想让中国、印度、巴西等发展中国家承担更多的责任和义务。随着印度这些国家的发展,他们在国际舞台上会被要求控制自己二氧化碳的排放,这种压力是自然存在的。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还有一个原则是公平的原则,如果牺牲了公平,简单地要求减排的有效性的话,反而它的负作用大过于正作用,很难基于公平的原则之上,这就是全球发展中国家,包括很多环保组织都还是在倡导有一个有效全球减排机制的同时,也强调确保它的公平原则得以实施的原因。
2010-12-15 16:46:59
- 中国网:
从中国的角度来看,我们通过坎昆会议如何向世界说明中国、解释中国在节能减排方面是如何的?
2010-12-15 16:49:22
- 杨爱伦:
在国际谈判上,大家可能看的更多的是这个国家谈判中具体的立场是怎么样的。我们很明显看到,这几年中国在国际谈判中的立场显得越来越放松,为什么呢?最主要的原因是国内很多节能减排工作做得越来越好,这些国内工作的成就使得我们在国际谈判桌上说话时底气更足一点,这也是为什么现在各方评论中国在国际谈判上体现出越来越多积极的,有建设性的态度,灵活度会更大一点的原因。因为国内在发生了一些具体的变化,节能减排的成效,包括中国在清洁能源方面,风能、太阳能产业方面取得的成就,包括中国在未来经济转型中,走低碳、可持续发展道路当中的政治承诺和意愿,这些都能够体现在整个谈判桌上,这是中国的立场为什么能够变得越来越积极的原因,这还是非常有关联的。
2010-12-15 16:49:48
- 中国网:
中国在节能减排方面确实做出了很多的贡献,比如今年我们就提前完成了“十一五”规划当中节能减排20%的目标,而且国家在发展清洁能源当中迄今为止投入了2万亿元来节能减排,减少空气中二氧化碳的排放。现在中国正在做什么?取得的回馈是什么?国际社会对于中国所做出的贡献给予什么样的评价?
2010-12-15 16:52:03
- 杨爱伦:
国际社会给中国的还是比较冷血的评价,很难指望大家在谈判桌上相互谦让。但可以很明显地看出,大家也慢慢地感觉到,其实应对气候变化虽然是在应对非常大的全人类的环境危机,同时也向我们提供了很多机遇,怎么样能够真正地转型,能够真正地走低碳发展的道路。在这方面有一个非常大的机遇,中国现在做了很多的努力,都是希望能很好地把握住机遇。
说回来一点,这次坎昆会议之前的两个月,有一次联合国非部长级的磋商是在中国天津召开的,那个会对很多人来说是联合国第一次气候大会在中国开,很多人第一次有机会来到中国,非常多的人都向我表示,他们真是被自己在中国亲眼看到的东西所惊呆了,包括中国在节能减排方面的成就。现在我们再回头看整个国际气候谈判的舞台,我们现在缺的是什么?是领袖。各个国家都不是为自己国内工业企业游税束缚,就是被自己政治短视的做法束缚,大家在寻找谁能做下一个气候领袖。当然发展中国家肯定还是需要更多的时间来准备。
2010-12-15 16:53:02
- 杨爱伦:
大家设想一下,如果有一天中国这样的国家真的能在低碳发展道路上走出一定的模式,而且真的尝到低碳发展对一个国家带来的切实好处,这时候再回到谈判桌上时,俨然就会以新的领袖身份出现。而且会以更大的力度推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因为那时候你的技术、工业可能有更大的优势,你应该倡导全球更好地减排,这样你的技术竞争力、工业竞争力才能够在全球舞台上得到更好的体现。这也就是国际谈判短期性和国内实际行动的一种长期性,是会在未来几年不停交相体现出来。
2010-12-15 16:54:58
- 中国网:
中国每年都会向太平洋岛屿提供清洁技术、项目、产品,中国作为第二大世界经济体完全有能力,有实力发挥在节能减排方面起到积极的带头作用,我们不是要的领袖身份,是为了世界气候资源、环境变得更好,做出自己的贡献,发挥自己的力量,可能更多在这个地方。
2010-12-15 16:56:18
- 杨爱伦:
中国生产的清洁能源技术,如果向太平洋小岛国或者非洲等国家输出的话,只能算我们成就中很小的一部分,应该想想中国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分店、投资商是到美国去投资,中国分店市场的扩张,到今年年底中国已经超越美国成为全世界最大的分店市场。大家想想,五年前中国差不多是全球第十的位置,过去五年中国分店市场每年超过10%的增长,到今年年底中国已经是全世界第一了。中国市场这么大,而且技术成熟了之后还可以向其它国家输出,也就是说中国在全世界的战略定位,当然中间有包括最穷国家的一部分,但是我们可以把眼光放得更高一些,把自己的定位也放在发达国家,也应该在清洁能源发展方面竞争一下。
2010-12-15 16:57:04
- 中国网:
通过这次坎昆会议,中国谈判面临哪些困难?
2010-12-15 16:59:41
- 杨爱伦:
中国谈判中面临的最大困难,随着中国这几年的崛起,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大家对中国的期望值会越来越不一样。在《京都议定书》签订的年代,大家可能根本不会想到要求中国要减排,因为当时中国的经济体的排放量也还非常的小,但这几年中国的排放发展非常的迅猛,在两三年前,中国已经成为全世界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国。应该说现在中国在谈判上面临的比较大的问题,就是它还是被定位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但它的排放量已经这么大,甚至已经超过美国很多了。而且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在以后的这段时间里,中国的温室气体排放还会非常快地增长。到底应该怎么样使得中国也承担起更多的责任?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中国政府的一个想法是,我们会在国内采取较强的行动,在国际舞台上,也把我们国内行动带到国际舞台上,并且提高我们减排数据的透明度,使我们国内行动能够更多地向国际上承担起透明的责任来。这些在很多环保组织看来是有建设性、负责任的姿态。可以想象,如果在未来几年中,中国都可以坚持这么做,中国现在有一个到2020年40%—45%的减排目标,如果我们能在国内好好采取行动,在国际上又提高信息透明度,可能到2020年时中国整个低碳发展格局就应该见到雏形,能向世界交出比较好的成绩单了。
2010-12-15 17:00:06
- 中国网:
中国代表团团长、发改委副主任解振华说,本次气候会议取得了成功,对坎昆会议的评价也是比较成功的, 至少我们坚守住了《京都议定书》的阵地。英国能源气候部长也对坎昆会议做出了很高的评价,他说这比预期的好。您对这次坎昆会议有怎样的见解?
2010-12-15 17:03:20
- 杨爱伦:
这要回到之前所说的,因为大家对坎昆会议的期望值本身就很低,很多人把这次会议的目的看作是拯救联合国的气候谈判,去年哥本哈根在这么高的呼声中,最终只达成了政治协议,并没有形成联合国体系之下的一个决议,今年至少大家回到联合国的谈判桌,并且在这个程序里达成了可圈可点的《坎昆协议》,从这个程度上说它肯定是有积极意义的。
从环保组织角度来说,坎昆会议的积极意义在于拯救了联合国气候谈判的程序,但离拯救气候这个最终目标还是非常远。如果我们真的要达成强有力的减排指标的话,在未来几年还需要发达国家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减排目标,发展中国家能够自愿地做出更多的减排行动,这样我们才能说在拯救气候问题上我们实现了一些实质性的突破。
2010-12-15 17:04:09
- 中国网:
有了之前哥本哈根气候大会的前车之鉴,这次坎昆会议并没有看到唇枪舌剑,在暗战的同时似乎每个国家都在固守自己的既定原则,谁都不愿让步。这让我们想到明年的德班会议,《京都议定书》第二期的内容制定会达到怎样的效果,我们又会取得哪些成绩?
2010-12-15 17:06:10
- 杨爱伦:
大家对德班会议的期望值肯定更高一些,有两个方面:第一,至少今年坎昆会议各方都已经共同通过了要成立一个“绿色气候基金”,明年应该是三年快速启动资金的差不多最后一年,如果明年发达国家所做出的资金上的承诺不能兑现,又是一个空头支票的话,肯定会有很多发展中国家不同意,会强力地反对这个事情。也就是说,明年德班会议对气候资金这个问题来说会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议题,发展中国家就是要看发达国家你的兑现情况是怎样的。
2010-12-15 17:07:46
- 中国网:
今年提出来了,发达国家2020年向发展中国家提供1000亿元的资金援助,但并没有说这个资金如何来?什么时候兑现?并没有明确的规定?
2010-12-15 17:09:30
- 杨爱伦:
没有明确的规定,除了2020年长期资金之外,发达国家到2012年会有一个快速短期启动资金,这个资金有300亿,这个壳是搭起来了,但还没有实质的内容,明年就是2011年年尾,如果明年还不能把300亿落实的话,2012年这个又会变成空头支票了。明年气候资金可以预见是一场硬仗,发展中国家在这个方面肯定会向主要的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采取比较强硬的攻势,需要他们在资金问题上能够做出比较实质性的妥协。
当然,明年有另外一个悬念,就是《京都议定书》还会不会继续。这方面其实我本人并不怎么看好,很多发达国家在减排问题上走倒退路,不愿意积极采取行动,这个情况明年应该也很难有积极的实质性的转变,因为明年美国不会有变化,只要美国不会有变化,发达国家就会有比较大的目标,它可以躲在后面。这个问题上,如果我们要寻求新的突破的话,一年的时间恐怕来不及。
2010-12-15 17:11:56
- 中国网:
至少这次坎昆会议让气候谈判机制转向了正轨,但是并不能为明年的德班会议铺平道路,可能明年的德班会议会走得更加艰辛。我们在应对气候变化和绿色发展的行动不会停止,气候谈判问题会一直走下去,我们期待着明年德班会议给我们带来更大的期望。
感谢您到中国网作客,感谢大家的收看,我们下期节目再见!
2010-12-15 17:13:45
图片内容:
- 访谈开始
- 绿色和平中国项目负责人 杨爱伦女士
- 各个国家在气候问题上的分歧依然存在,而且是很大的
- 今年相对会平稳很多,今年坎昆会议会重新回到部长级的会议
- 镜头中的访谈
- 这次最重要的成果还是“绿色气候基金”
- 美国是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负最大责任的国家
- 访谈进行中
视频地址:
- mms://wmv5.china.com.cn/VOD/olderDataft/olderDatazjxz/2010-12-15-kkqh.wmv
图片大图:
-
访谈开始
中国网 胡迪
-
绿色和平中国项目负责人 杨爱伦女士
中国网 胡迪
-
各个国家在气候问题上的分歧依然存在,而且是很大的
中国网 胡迪
-
今年相对会平稳很多,今年坎昆会议会重新回到部长级的会议
中国网 胡迪
-
镜头中的访谈
中国网 胡迪
-
这次最重要的成果还是“绿色气候基金”
中国网 胡迪
-
美国是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负最大责任的国家
中国网 胡迪
-
访谈进行中
中国网 胡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