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堵新政下,汽车业路在何方?

中国网 | 时间: 2011-01-11  | 文章来源: 搜狐网

赵英:在发展中解决问题

嘉宾介绍:赵英,国家经济发展与经济风险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社科院研究员。

 

主要观点:

汽车的发展,如果从公共政策的角度来看就是一个公共利益的选择问题。我认识一个政府高官,他说,制定行政、产业政策时要听专家的话,制定公共政策时,要找到共同的问题,这就是最后利益协调的结果,结果不是选最优,而是相对最优,这是我们研究汽车治理的出发点。

公共治理要先解决两个前提:一是汽车的发展究竟使中国富强还是使中国更加软弱、回到恶劣不堪的社会?产业的转移究竟是表示了中国的强大,还是表示中国被动接受垃圾产业的转移?我觉得还是表示中国的强大。汽车在发达国家还是支柱产业,像奥巴马不惜用几百亿资金解救通用,不会轻易转移,之所以往中国转移,一个是市场,一个是中国的产业量、技术足以支持产业的转移,在非洲没有强大的制造体系。

另外汽车使中国进入了现代化,使每个人的福利得到了提高,还是降低?改革开放以来,政府效率运转提高和人民生活效率运转提高有两个东西,一个是汽车,一个是手机,这是毫无疑问的。

在这两个基础上,再讨论汽车工业的这些问题和治理方案。我们应该是在前进中去治理。汽车工业自从诞生以来就伴随着污染,但汽车工业在成长与规制中,不断完善。作为一个产业为了公众利益,必须在某些地方做出改变甚至牺牲。北京新政的合理化,我完全赞成,一个产业如果不承担社会责任或对公共表示善意和友好,这个产业长远发展是不可能的。

治堵不仅需要硬性的规定,也需要软性的规定。比如说汽车消费文明的形成,目前中国汽车消费者日常的驾驶时间大大高于发达国家,发达国家已经形成一种共识,即大多都在周末使用,或者开到离家最近的地铁站。中国汽车消费文明的形成还有赖政府的引导。

 

钟师:汽车消费不能学美国

嘉宾介绍:钟师,搜狐汽车频道资深评论员。

 

主要观点:

我国解放以后一直在学别人,什么叫现代化生活。50年代我们羡慕苏联,羡慕苏联到处冒烟囱;改革开放后,我们看到了美国好莱坞文化,人人有汽车,很多人付诸生活。文化传播塑造新一代人,我们对汽车的需求有文化的根源。

现在汽车已经变成社会上很重要的事,环境、交通、能源、社会、安全各方面都会影响,这是很大的一件事,公共政策方面对汽车的问题要适当提出。北京现在是万不得已,以前是太松,再不弄,影响很多方方面面的事,现在是先暂时压下去。

人的欲望不能不让他不满足,但要有节制。最理想的模式是好好吸取国外的经验教训,看看日本怎么做的,欧洲怎么做的,千万不要看美国是怎么做的,因为美国的情况是特例。美国当初是人少地大,大量的石油,比水还便宜,除了美国以外的所有国家都达不到美国的石油消费,这有客观的历史原因。美国传媒的强大实力把美国文化输出到世界各个角落,导致我们认为美国才是值得我们仿效的,实际上这是错误的。我们应该看欧洲,欧洲现在有很多自行车,真正开车的人不多,人们已经觉悟了,但我们现在觉悟很难,政府方面要慢慢引导,包括媒体以前帮助厂家造成了汽车文化消费的环境,现在媒体人应该反过来从另外一个角度,从道德感、公益、理性方面慢慢教化消费者理性买车,尽量减少车的使用频率。

各地的政府,比如说大城市的政府,解决这个问题不是靠限制,而是公共交通,让大家觉得公共交通便利快捷与成本都比私家车好,那人们都会选择公共交通。但现在我们看到很多公共服务做得不好,有一堆的问题,这方面全社会应该要呼吁。现在杭州市站台里面信息化程度很高,但北京公交网不是很详细,没有人提供这种预算和公共服务,使得大家不方便,一头雾水。

我觉得政府的公共服务和私家车要展开时间赛跑,只有公共服务跑到私家车前面,私家车消费的节奏才会慢慢降下来,公共服务要加快,就会彻底解决这些问题。买车也是一件很好的事,像发达国家一样,买而少用,休闲、个性化时多用车,日常工作时,采用公共交通来解决出行问题就可以。

 

王灿发:倡导“慢城生活”

嘉宾介绍:王灿发,知名的环保人士,中国政法大学民商法学院教授。

 

主要观点:

汽车开始发展时,90年代就有很大的争论。一些人主张把汽车业当成国家经济一个新增长点,拥护大力发展汽车业;另一部分人从环境和资源方面提出,应该限制其发展,因为汽车不仅消耗能源、排放尾气,而且加剧了城市的拥挤。现在再来看,结果已经很明显了。

发展肯定有需求的问题。现在城市设计不合理,导致很多人在很远的地方上班,因为公共交通不发达,必须坐汽车。这方面,北京就有两个大的失误:一是设计了天通苑社区,二是设计了回龙观社区。这两个社区周围都没有大的单位,所以一到上班时,就很拥挤。这种情况下,公共交通就承载不了,所以有自己的车,但有自己的车造成马路上的拥堵。这是生活的需求。

再一个是公共交通不方便不舒适,很大一部分人都是因为这个才去买车的,如果不改变公共交通的方便性和舒适性,修再多的公共交通,汽车都不会减少,因为这是一个需求。另外,车在中国是炫耀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很多人有这样的心理需求。

汽车的需求是好事还是坏事?我觉得,是好事但也是坏事。好事是为我们国家的经济增长添加了活力,给各方面带来了利益,但巨大的负面效应也充分显示出来,即严重的空气污染,汽车排放的尾气比烟筒里排放的废气对人体的危害要大得多。因为,汽车排放出来的尾气颗粒物,非常细小,全国各地出现雾霾天气,都是因为汽车排放的尾气造成的。这种雾霾,下雨都冲不下来。北京下雨之后,没有风,天不会是蓝的,只要有风,才会把颗粒物刮走。

这给我们造成了多大损失?没有人统计。但有个基本统计,前几天北京严重雾霾天气时,市儿童医院看病者比平常增长15%到20%。如果把看病的损失算在汽车行业上,那汽车行业给社会创造的财富将大打折扣,所以这又是坏事。这是我的一种观点,你们可以批评,在利与弊方面,我觉得是一半一半。

再就是北京市的治堵措施能否有效?我认为,大部分都是无效的。为什么?因为在北京的中心城区都是公车,公车都是报销的,1个小时100块,照样有人停车,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很多措施是无效的。

怎么治理北京的拥堵?北京应把行政区搬出二环之外,首钢现在已经腾出一块地,应该把这一块地好好利用起来,把行政区集中到那里,不仅可以缓解交通,而且城区内的房子也会降价。

另外还有一个生活观念问题。我们需要那么多汽车吗?很多人说,汽车很方便,很好,而且提供了信心和身份的感觉。但我觉得,人越快,生活可能很丰富,但也很累,原来没有飞机、火箭,照样生活,没有汽车时,一些人也能游山玩水,像李白、徐霞客,他们写的游记很不错,别有一番风味。现在世界上兴起了一种“慢城运动”,让生活节奏慢下来,大家活得很舒适,人人没有紧张感。如果我们倡导这样的生活理念,我国的资源消耗会大幅度下降,汽车也会大量减少,污染也不会那么严重,所以我倡导一种“慢城生活”,让大家来一次“慢城运动”。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关于中国访谈

  智慧的对话,思想的交锋。政府官员、专家学者、社会名人、国际友人做客中国访谈,解读政策法规,阐释新闻热点,讲述世界风云,倾诉人生故事。秉承权威、人文、开放、深入的原则,为网友展现不同人生的精彩历程。
中国网地址:
中国北京海淀区西三环北路89号中国外文大厦B座
邮编:100089

访谈热线

如果您想做客中国访谈,嘉宾请联系:
电话: 010-88828267 010-88828056
传真: 010-88828105
如果您有意见和建议请联系我们:
E-mail:duomeiti@china.org.cn
网友可进入论坛直接参与访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