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故事与人生的选择有关。大家知道,人生没有草稿,在人的一生中可能有许多机会,但决定航向的机会只有几次。面对人生的十字路口,我们只能选择走一条路,当我们选择这一条时,就意味着对其他各条的放弃。人生就是这样:鱼与熊掌很难兼得。
这个故事的主人公叫刘红廷,现在是黔江区城南中心小学的一名普通教师。二十七年来,他经历了多次艰难的人生选择。最后,他仍然把自己定格在乡村教师的画幅里,努力释放着耕耘与收获的美丽。
——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大学生被称为“天之骄子”,考入大学是每一位家长和学生的最高梦想。然而,在复读考大学与到村小当代课教师之间,刘红廷毅然选择了后者。
1987年的那个“黑色七月”,对刘红廷来说可谓铭心刻骨。经过三天的考场厮杀,命运之神却没有向他微笑:他以1.5分之差与大学失之交臂。接到考分通知书的这一刻,刘红廷哭了。对父母,对乡亲,他心存歉疚。痛定思痛,他决定参加复读,第二年再考,一定要圆梦大学。
首次高考就折戟沉沙,对刘红廷这个一心想跳出“农门”的19岁农村青年来说,打击实在是太大了,然而,也使他对生于斯长于斯的家乡熟悉了许多。经过调查,刘红廷发现自己居然是海坝村文凭最高的人。这多少令他有一点得意,更叫他有一种揪心的疼。他原来只晓得海坝是一个省级贫困村,却不清楚海坝其实又是一个“文盲村”:全村500多名村民中,初中毕业生不足10人,高中毕业生仅有5人,有一半的人几乎没有上过学。更令人担忧的是,海坝村小学没有正规老师,代课老师其实也认不了几个字,连汉语拼音都不会,连小数点后面的数字都不会读。学校办了又停,停了又办,很多学生是读完二年级再读一年级,读了一年级再读二年级,村里的孩子读过3个一年级的人竟然有三成。就连村党支部汪支书的孩子,都九岁多了还没地方上学。
一次赶白石乡场,刘红廷听说县上为解决偏远贫困村缺教师问题,要招几名代课教师,而海坝也分配了一个名额。大家都说,刘红廷你如果要参考,绝对是坛子里捉乌龟。刘红廷有点心动了,但父亲刘朝芹并不赞成他去报考。刘红廷也不好坚持,只说自己去报个名,就算尝试一下吧。
刘红廷轻装上阵,从30个报考者中脱颖而出,没想到考了第一名。左邻右舍的人都向他祝贺,汪支书等人还登门贺喜,向他投去期盼的目光。面对这得来全不费工夫的机会,刘红廷犹豫了。因为他面前有两条路可以选择:一条是复读后考上大学,那是阳光大道;一条是当代课教师,那是陡峭绝壁。汪支书诚恳地说,红廷呀,村里那么多孩子要读书,可又没有老师教,这是我们大人的罪过啊。我知道硬把你留下是苦了你,甚至是害了你,可村里实在是太穷了,留不住老师,只有靠自己培养啊。回味着村支书的肺腑之言,回放着乡亲们充满希望的目光,刘红廷连续两个晚上都没有睡好。而一直不支持儿子考代课老师的父亲,态度却有了转变。他希望刘红廷自己拿主意。最后,当汪支书再次登门的时候,刘红廷答应放弃高考。1987年8月,海坝村小有了一位叫刘红廷的代课教师。当时,他的月工资是27块5毛钱。
责任编辑: 佟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