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红廷:选择与坚守

发布时间: 2015-04-15 15:01:56  |  来源: 中国网  |  作者: 佟静  |  责任编辑: 佟静

——转眼到了1999年秋天,刘红廷当代课教师刚好12年的时候,政府的一项决定差点让刘红廷离开三尺讲台。是走是留?刘红廷再次面临着人生的选择。

整整十二年了,刘红廷对教师这门职业,已经培养起了无法割舍的感情。十二年前,是乡亲们的鼓励让他走上了三尺讲台并热爱上了教师这个职业。如今,县上决定1983年以前的代课教师通过考试全部转为公办,其他不够这个条件的代课教师一律清退。这意味着,县教育主管部门不再管理代课教师,意味着刘红廷如果继续代课将是教师队伍中的“黑户口”。

村民们清楚地记得,刘红廷是在用怎样的毅力支撑这所学校——

海坝村小原有几间木屋,刘红廷接手时,学校已被大风刮倒倾废。学生没地方上课,就租了一位老乡的堂屋当教室。课桌与凳子是由学生自备,长短高矮不一。上课的黑板,也是村里一位老裁缝捐的一块木板。后来,租房的老乡觉得学生在堂屋里上课太吵了,就不愿再租。刘红廷只好把教室搬到自家的堂屋。刘红廷明白,靠租房上课终久不是办法。于是他找到时任村主任的父亲刘朝芹商量,由村上写一个报告到乡政府,由县乡一起解决了2900元现金,再由500多位村民每人各集资1.5元钱,这样一共筹集了1万元资金。在学校的修建过程中,为了弥补资金缺口,刘红廷把修建学校的木工师傅请进自己家中免费吃住。粮食吃光了,圈里的肥猪也卖完了,可学校还没有建好。为了不误工期,刘红廷跑到舅舅家里借了1000公斤稻谷给师傅们开伙。经过努力,四间木屋学校又在原址矗立起来。1989年春季搬进新学校时,他和学生们抱成一团,先是笑成一团,然后又哭成一堆……

村民们清楚地记得,刘红廷是在用怎样的心血浇灌这所学校——

村民们都说,是刘红廷把海坝小学救活了。1987年他接手一年级,该班第一个学期期末考试成绩全乡倒数第一,而到了第二个学期,期末考试成绩提升到了全乡第三名,到四年级时提升到了全乡第一名。到1993年,该班毕业成绩获全县第三名,受到县上表彰,村民们还给他送了一面锦旗。村里读书的孩子多起来,高玄书成了海坝村小幼儿班的教师。但夫妻俩拼死拼活,每人每月也只有120元工钱,寒暑假不上课就没有一分钱的报酬。为了维持生计,他们必须抽出时间下地干活,备课和改作业的时间,大都安排在晚上。村民们说,在海坝村,晚上灯光亮得最久的是刘老师家。1996年9月,县上给海坝调来了一名正式教师,吃住都在刘红廷家里。新老师的到来,令刘红廷感到很欣慰。但这位新老师上课不到一个月,就再也忍受不了这里的寂寞艰苦,丢下一个班的学生,悄悄地离开了。刘红廷没有办法,只好叫高玄书来顶替一下。两个人从此就很少有时间下地干活,生活压力更大了。高玄书累病了,几次在上课时晕倒。本来工资就少,又要花钱医病,从此他们开始欠债。

责任编辑: 佟静
     1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