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年坚守“一人一校” 大山深处谱写奉献之歌——重庆市石柱县河嘴乡旗峰村小学教师文友田

发布时间: 2015-09-11 11:18:45  |  来源: 中国网  |  作者: 黄婉晴  |  责任编辑: 黄婉晴

文友田和孩子们


重庆市“教书育人楷模”、“特级教师”、“名师”系列报道之七

中国网讯 (记者杨亮) 在又一个教师节来临之际,中国网陆续对重庆市教育委员会表彰的一批“重庆市教书育人楷模”、“特级教师”、“重庆市名师”进行深度采访报道。

文友田,1956年出生,中共党员,一名普通的高寒山区少数民族教师,自1978年参加教学以来,他扎根山区37年,不畏艰辛和病痛,甘于贫穷和平凡,把一批又一批的土家山娃送出了大山。他37年坚守“一人一校”,在海拔1300多米的旗峰村,独自一人上完小学和幼儿班的各门课程,从语文、数学,到体育、音乐,一科不落。他37年带病执教,当了20多年的民办教师,勤奋教书、呕心育人,在简陋的教学环境中,灵活运用动静结合与年级互动学习,演绎不同班级的复式教学,教学活动有声有色,教学质量始终居学区前茅。正是由于文老师的感人事迹以及对教育事业的伟大奉献,他先后获得了北京“桂馨·南怀瑾乡村教师奖”、重庆“最美乡村教师”、“重庆市教职工师德标兵”、“重庆市教育委员会优秀共产党员”、“石柱县首届双十佳建功立业标兵”、“石柱县第三届突出贡献奖”、“石柱县十佳乡村教师”等荣誉称号,重庆电视台、重庆日报、人民网、腾讯网等媒体曾先后报道过他的先进事迹。

37年扎根山区,用奉献书写无悔的人生。

一个人对理想的执着,可以用岁月的积累来计算。文老师对山区教育的执着,37个春夏秋冬作了最直接的见证。1978年,青春年少的文老师走进大山深处的旗峰小学,把他人生中最重要的年华献给了大山、献给了学生。海拔1300多米的旗峰村,环境恶劣、信息闭塞、交通不便,条件极为艰苦,是河嘴乡海拔最高、最为偏僻的地方,旗峰村小学是当地方圆三十多里唯一的乡村小学。山高路远,文老师的家距学校8里多路,每天一个来回就是16多里。学校没有厨房、没有水源和其他生活设施,文老师每天吃过早饭就急匆匆地往学校赶,朝去暮来,不知经过了多少风雨,有多少次走到学校都是衣裤全湿,有多少次在上学途中雨伞被大风卷坏,等到一天的课上完,已是太阳西斜,他才与孩子们踏上回家的路,吃上一顿傍晚的午饭。

37年挑书万斤,用双肩扛起希望的曙光。

旗峰小学离中心校有10多公里远,无公路连接,中心校无法将书本运到村校去,每到开学,文老师都会叫上妻子一道翻山越岭到乡场上为孩子们领书,他挑一担,妻子背一篓,用一把又一把的汗水,把新书领回村发给学生们。学生人数最多的时候有六七十人,少的时候也有二三十人,一套书就有三四斤重,这样一来,每次都是二三百斤的样子,一年春秋两季,37年下来,行程近2000公里,背上背过的书至少也有两万多斤。“南怀瑾文教基金会”理事廖南钢先生对文友田老师如此评价道:“教书不挑书,挑书不教书,文老师既挑书又教书,37年坚持一人一校,同时开展爱心教育,坚持因材施教及鼓励教育的方式,为留守儿童和山村儿童的教育传播了正能量。”

37年不畏贫病,用生命托起明天的太阳。

在他的教学生涯中,当民办教师就当了21年,拿着微薄的工资,既要养家糊口,又要看病吃药,一个月的工资还不够吃药的开销,日子过得紧巴巴的,全家人至今还住在一幢破旧低矮的土坯房里。他每天尽心尽职上课,放学了下到田地里帮助妻子干农活,天黑了又赶回家挑灯备课。由于长期的超负荷工作,从1991年开始接连患上了慢性糜烂性胃炎、腰椎间盘突出、脑动脉血管硬化,脑鸣脑涨得生不如死,多病的折磨让文老师吃不好饭、睡不着觉、走不稳路,现在完全是靠药物支撑着疲惫的身躯。领导多次叫他请假休息,他却仍坚持上课,因为他不和孩子们在一起“病情”就会加重。好几次晕倒在讲台,好几次医生在教室里给他打点滴,好多次被送进了重病房,可只要病痛稍微减轻,他又会拖着虚弱的身体出现在教室,凭借顽强的毅力,巍然站立在讲台上。

责任编辑: 黄婉晴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