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棚虫创始人李慧敏女士
主持人:中国访谈,世界对话,欢迎收看本期的中国访谈,我是主持人李丹,现代人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我很忙,当然,如此忙碌的现代人也没有太多的时间去看书,那如果说我建议您听书,您愿意吗?用您的碎片化时间来吸取一些知识点。那本期呢我们荣幸的邀请到棚虫创始人李慧敏女士,和棚虫的投资方负责人董沛伦先生,和他们一起来聊一聊互联网时代如何传承经典。欢迎二位,那首先跟广大的网友先打个招呼。
李慧敏:主持人好,大家好!
董沛伦:主持人好,大家好!
主持人:非常感谢两位来到我们的演播室。首先,作为我特别荣幸,能采访两位前辈。尤其是李老师,可谓是我非常尊敬的大前辈。首先我也来跟广大的网友来介绍一下李老师:李老师是我国著名的演播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曾经演播几十部长篇小说,可谓是家喻户晓的,并且荣获了多个国家级的奖项。演播世界的畅销书“哈利波特”系列小说用他的声音塑造了一百多个人物形象,拥有了听迷数以亿计,并誉为“哈利波特的中国妈妈”。这个评价我觉得还是挺亲切的,叫哈利波特的“中国妈妈”,这个称号想请问李老师是怎么来的?
李慧敏:这个我也不知道从哪里来的,就是有这个报纸、媒体,最主要的还是听众、网友,还有这些“哈迷”们,他觉得我这个演播让哈利波特在中国出生,并且长大,所以给我这样一个荣誉,我也很荣幸。
主持人:那其实说起来,哈利波特对于全球的人民来说,没有人不知道的,非常棒的一部作品,那我觉像您这样优秀的艺术家,遇到一部优秀的作品,其实也是一件幸事。那是在什么样的机缘下遇到了这么一部作品?
李慧敏:这部作品是2002年的时候,他的作者是英国的JK·罗琳,他的第一部《哈利波特与魔法石》,是由我们中国的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然后呢,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组织录音的。当时这个编辑是很有意思的,她的女儿看了这本书,给他妈妈推荐了,然后她(看后)觉得好像非我莫属,我当时拿了这本书也是一下就喜欢上了,真的是很荣幸!我也很幸运,我一直觉得像我们这个职业,一直是站在巨人的肩头上工作。因为什么呢?我们所接触的一些作品首先是这些伟大的出版家,这些伟大的编辑,他能够在茫茫的书海里找到最好的书;再有就是电台这些非常了不起的编辑,还有这些录音师,共同的配合,当我在做的时候,我已经真的是站在巨人的肩头了,所以很幸运。《哈利波特》应该说是历时六年的时间,他写一部我们就录制一部,所以时间也很漫长,六年的时间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录制、播出,后来也在全国各个广播电台都有播出,所以号称是拥有数亿的听众。
主持人:我知道为了来录我们这个节目,二位老师也是做了非常充足的准备,且在之前我们对稿子也能看出来老师的用心。就像您介绍的一样,像您的声音演播过很多优秀的作品,有中国的有国外的,那其实我觉得用咱们中国的声音,用咱们中文来演绎国外的名著,也是另外一种形式的中西方文化的交流,那您觉得在整个“一带一路”的大背景下,作为文化的从业者,这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呢?
李慧敏:大家都知道这个“一带一路”呢,它是一个发展之路,一个共同发展,共同富裕,而且是一个全球大融合的路线。它不仅仅是一个经济的途径,它应该是一个文化、发展、融合的这样一个路径。我刚刚听到你提问的时候最多的一个关键词是什么?“文化”,所以说你刚才说我们这些从事文化工作的人,首先要知道“文化”的本质是什么。我记得我还真叫过这个真,查过说文解字,它里面的“文”,有一个解释,文就是文字、文章。比如说礼仪、制度等等他用文字记录下来的这些内容,那“化”呢,它有变化、润化、教化,它有这些内容,其实把它连起来,“文”和“化”就是文以载道,就是用文字所承载的这些“道”“义”和自然的规律来教化润化所有的人心,让人通过阅读体会这些文和字,达到了一个修正己身的作用,也就是重新塑造精神气质的一个过程。所以文化的本质就决定了她最终的目的,不是为了说而说,为了表达一个文化而表达一个文化,它最终是一个修身养性的一个过程。其实文化我刚才说到了这个“文以载道”,其实文化里面它除了内涵,它还是有文化的力量。我记得这个故事很多人都知道,就是在二战期间两军对垒,荷枪实弹,那时候正好赶上是圣诞节,就在圣诞夜的时候,双方共同唱的是同一首歌,就在这个歌声当中,双方瞬间冰释前嫌,至少暂时放下了武器,其实这是什么力量,这就是文化的力量,我们作为文化工作者,最最重要的起到一个沟通,桥梁和纽带的作用。
主持人:我知道您创建了“棚虫”这样一个平台,听名字感觉还是挺有趣的,可否为大家介绍一下“棚虫”是一个什么样的平台?
李慧敏:首先说,我们这些年在传统媒体然后接近了互联网,我们看到了音频这样一个庞大的市场和需求,你到处都可以看见,人们随时随地的在收听,然后把一些碎片化的时间拜托给我耳朵,这也产生了所谓的耳朵经济。“棚虫”是一个集交流、分享、广告一系列的一个平台,它可能最主要的就是有两个和其他的有所不同的,因为这几年我们也看到了很多的音频平台,迅猛的发展,我给他们取得名字是“高速路”。但是“棚虫”是“高速路”上的最好的跑车。也就是现在已经到了内容为王的时代了,渠道和平台固然很重要,它也需要有好车在前面奔跑,我们所谓的“好车”就是经典的作品,经典的音频作品。“棚虫”里还有两个最重要的内容:第一个是我们的演播团队,由于我个人在这个行业中三十多年,应该是上有老下有小,上面有我特别尊敬的老一辈艺术家,还有我同辈的青年艺术家在一起合作,还有庞大的一个,这些爱好语言艺术的,也是跟我们一起,在我们的教学当中跟我们一起成长起来的将近两千个在册的演播艺术团队;那么我们未来还有一培训平台,这个平台就是应了所有的语言艺术爱好者,希望把他们能够用我们最专业的最特殊的教学方法让他们迅速的融入到这样一个演播的团队来,也帮助他们实现他们的语言艺术的梦想,所以我们有这样一个演播团队,在加上我们未来还有演播艺术学院,他让我们保障了一定是可以做到经典的产品精品的作品,质量和海量的最终的保障。
主持人:您刚刚介绍了“棚虫”这个平台上的两个功能啊:一个是咱们有两千多位在册的演播艺术家,第二个就像您说的给与爱好这个事业的人给与一些专业的培训和指导,那我想请问:咱们这样一个平台的主创团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群呢?
李慧敏:“棚虫”这件事真的焕发了我新的创作的灵感吧,唤起了很多的热情,因为这个里面呢,不光是要做一番事业,它是有情怀在里头的,有梦想的,所以说到我们这个团队啊,我们团队是一伙年龄很大,然后一直在追梦,有情怀,大家像傻子一样的实干、苦干,是这样一个团队。那实实在在的说呢,我也非常的感恩,在我需要的时候,我的身边聚集了这些应该说互联网方面技术运营的,用现在的话说大咖级的人物,排在我们互联网前十位的这样的人,还有呢,一直在广播电台和音频行业里是领军人物加入我这个团队,我们还有很多的比如我们的上游产品是版权,再加上我们刚才的演播团队,所以我们未来,我对“棚虫”充满了幻想,也充满了好奇,但是更加充满自信。
主持人:那说到“棚虫”我也想问咱们“棚虫”投资人董总,那我相信您遇到的可以投资的项目不少,那当时为什么要选择投资“棚虫”呢?
董沛伦:作为一个投资人来讲呢,我们一般看三个方面:第一个,首先我们要看这个项目的立意,其次要看他团队的组建,第三才是看他这个行业的趋势。从“棚虫”这个项目上来讲呢,首次它从这个项目立意来讲呢,现阶段呢,中国的APP已经深入到民心中了,每一个人都生活在智能手机的时代,现在新出现了些新的名词:比如“低头族”,每个人在地铁上,在各地,包括我本人也是经常低头弄着自己的手机,在阅读一些新的东西,其实这就充分代表着人们对高科技的一种认知和享受过程的同时呢,也是对知识的一个渴望。每天,现在城市的节奏很快,大家每天需要的工作量也很大,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既需要采集知识,有需要有一些互动休闲的娱乐,所以说人们对这个行业的渴求是非常大的,人们除了对文字的诉求以外,对音频的诉求也很多,就比如我来说吧,我本人呢每天工作的时间相对比较长,大概一天工作十几个小时,我唯一一点采集知识的时间呢就是比如我在坐车的时候,包括我在洗脸刷牙的时候,我都是在听一些移动APP里提供的一些作品,包括采集一些知识,当然现在新闻还没有做到音频阶段,其他方面都已经做到了,这就说明这个项目的立意和他整个行业的趋势已经引导着人们从读文字。“低头族”最开始就是在读文字的,有人在看视频有人在玩游戏,还有一部分人就是在看新闻,但是实际上我们想读书,你看现在在地铁上,在汽车上你不能一边开车一边读书,当然我们也不能一边开车一边听有声读物,但是现在很多人在忙碌的生活中经常会抽出来一点时间为自己的健康去做服务,比如说我们去徒步啊,我们去跑跑步健健身啊,在这个过程中,人们这点时间是很紧凑的,在这点时间里人们既希望能采集知识,又想满足人们对健康的诉求,但实际上想同时满足呢就是通过移动APP音频的播放来实现,我每天连刷牙的时间连洗脸的时间基本都是带着耳机的,耳机从来都不摘,因为我每天大概十几个小时的工作之余,我就剩这么点时间可以听听书,可以了解一下我想知道的资讯,包括一些新需要普及的知识,这都通过移动APP来实现,这就看出来这个行业的趋势。我相信我周围的很多伙伴和朋友,我在平时日常交流的时候,我们也都有沟通,现在除了听以外,根本就没空,你要说想去看书,那太不现实了,所以在这个行业,我投资“棚虫”的时候我考虑首先他在项目立意上,在行业趋势上,这两个关键的节点上,它具备了非常充分的条件;其次它在团队组建上,这是它最大的优势,因为这个项目的团队组建它用了一个在我认为的行业认知里,他用了一个可以说是极尽奢华的这么一个团队,去投入在这个项目中,里面既有像李老师这种从业几十年的行业大咖在里面。其次呢它还在这个技术层面包括在市场方面都是这个行业最顶尖的人才共同组合的,这才让我对这个陌生的领域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你看像我们“一带一路”今年呢也投了很多的项目,但是在这些项目中,这个项目离我相对还是比较远的,因为我文化产业项目投的并不多,可是这个项目的团队让我第一眼看到的时候就一下子吸引了我,它对于整个节奏的把控,包括未来产业趋势的发展的掌控是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尤其是这个行业在建设的过程中,有这样一个发展特点,就是互联网行业。首先都是从一个立意开始,互联网都是一个比较特殊的一个想法,来实现人们在生活中的诉求,有一个好的立意之后,形成了一定人群的围观和介入参与,在参与的过程中,项目ok了。OK了之后就会吸引来广告,广告就是维系这个项目运营的主要节点,而这个项目本身,它自身的优势就非常明显:第一,它不仅仅只是提供一个听书的一个软件或者是移动的APP,它是一个高端产品的输出端。它不仅仅是一个播放端,首先它不仅仅是一个院线,它不仅仅是一个播放的平台,它同时也是一个生产制造的平台,而且是一个高端生产制造平台。人们在物质生活需要满足的同时,就会对精神有诉求,像我们在过去几年里,看到了很多新的互联网平台,像喜马拉雅、懒人听书啊等等很多很多的平台,包括现在的蜻蜓、考拉,很多很多的平台,这些平台建立之初的时候,需要更大的内容去融入进里面,里面有的是专业的,有的是业余的,这是为了培育市场,这是市场前期的一个诉求。但是随着市场的发展,人们对于这个产品的认知度越来越高,认可度越来越高,更多的人参与进来之后,那很多人需要的不仅仅是我能听的到就好,他更想的是我要听的精彩,这时候就需要高端的输出,这时候对人才的要求,包括对这些演播艺术家的诉求就体现出来了。中国的老一代演播艺术家已经即将退出历史舞台,新的一代的培养也更多的向影视剧等等很多方面去发展,实际上在演播这个领域里,我们有很多很多的人才有待于发掘,同时有更多的优秀作品希望我们去传承,既有我们传统的文化,同时也有国外的一些优秀的文化,都需要我们去传承,去把它传播出去。就像习近平主席讲的:我们要讲好中国的好故事,要讲好中国故事,说好中国话,做好中国人,讲好中国故事,这很重要,所以说这也是我投资这个项目的原因。他对于未来的发展趋势中,这是人们必不可缺的一个生活中的组成部分,它是人们采集知识的一个重要部分,你看你我年纪都并不大,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还有很多需要学习的地方,但在我们学习的过程中,我们有多少时间是坐在课堂里的,可能真的微不足道的一点时间,和我们的精神诉求是不能达成正比的。这个时候我们更需要的是比如你等人的时候,在等电梯的时候,在走路的时候,在健身的时候,我们能听一点好书,听一点中国更好的传统故事,包括学习一些先进的理念和文化,这样才便于我们这个民族的强大和进步。
主持人:没错,那李老师刚刚您也听到了,董总以一个投资人的眼光和身份,对与“棚虫”这个平台给与了极高的认可,咱们中国的传统文化真的非常的珍贵而且博大精深,那您觉得咱们整个音频发展史,包括您现在又创立了“棚虫”的平台,您觉得这样一个互联网的平台,包括整个音频发展的平台对于传承和发扬咱们中国的传统文化都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李慧敏:我们一直在说致敬经典。刚才董总也介绍了,“棚虫”呢也承担着一个除了让大家听更多的好听的东西,我们把中华传统文化这一块也做为我们一个很重要的部分,我们要做一个传统的叫“中华经典诵读视听工程”,把那些优秀的,我们那些老祖宗伟大的智慧全都用声音把他录下来,而且都是我们这些老一辈的,我们这一辈的,还有我们年轻一辈的优秀的演播团队把他打造一个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声音库。
主持人:那想请问董总,咱们公司是一个什么样的发展状况,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吗?
董沛伦:在过去的两年里,我们一直在关注国内的一些大型项目,其中包含有军事无人机方面,包括工业机器人,包括跨境共享电商,还有生物制药,以及一些金融体制改革方面的一些投资,包括有一些今年上市的项目,尤其是在高端制造领域我们在这方面发展的也比较不错。而在2018年我们就是比较关注“棚虫”这个项目,希望这个项目能在一到两年的时间里,能在这个行业里取得一些成绩,这是我们对未来的一个期望,也是一个发展方向。
主持人:除了您刚才说到的“棚虫”,您刚才说的每一个项目几乎都是现在和未来非常有发展前景的,所以我觉得您投资“棚虫”应该也是毋容置疑的,这个投资眼光。那想请问李老师,因为我也算是一个从业者,传媒的从业者,所以我平时在我的工作闲暇时间也会去听一些音频的平台,就像董总一样,用碎片时间补充一些知识,但是我发现,平台上它的作品会有一些差别,尤其是作为从业者来说,对声音会有一定的挑剔性,你专业和非专业的一下就听出来了,专业的对你耳朵是种享受,可是非专业的话我可能点进去就会退出来了,因为我不愿意把我的时间用在听那样的一个声音上,您创立了“棚虫”这个平台之后,您对于目前这个现象怎么去理解和看待?
李慧敏:你提这个问题实际上是一个很普遍的一个现象。我记得前两三年有一个读书会,都是聚集着各路精英的一个读书会,他们差不多有三百多人,他们希望邀请我去给他们讲一讲口语交际,如何谈判、如何让别人喜欢听我们说话,所以就在那个读书会上我们把课程讲完了之后,留了一个二十分钟的互动时间,然后大家就提很多比如:李老师我们想知道怎么样呼吸、怎么样让声音更好听啊?这些技术上的问题,大家都非常的高兴,很开心,这个时候就坐在很远的后排上有一个听众,她说李老师我有个问题,我就把话筒给他了,他说我是您的忠实听众,她居然听到了我刚刚参加工作演播的第一部小说《在彭总身边》,就是彭德华将军身边的警卫员写的一个回忆录,太多年以前了,几乎在线上是没有的,所以她说的是真的。她说:我是您的忠实听众,我听了您很多的作品,您过去是在电台里面,录音师是最好的,书是最好的,播出平台是最好的,就像我说的我是站在巨人的肩头在搞创作,让我们望尘莫及,但是,他话锋一转,他说现在不一样了,我们随便拿一个手机,,随便一录,随便一点,就可以上传到了一个平台上,大家随便一点就可以听得见…我说好了,你不用说了,你说你的问题吧,她说李老师您有没有收到挑战,你有没有感觉到有压力?
主持人:您当时怎么回答的呢?
李慧敏:我说我首先要谢谢这位听众这么多年追着听我的作品,几乎是所有的作品,甚至是犄角旮旯的都听到了,没有在线上的作品,我说真的非常感谢你!很多听众都是这样的,包括听众来信里头,在他们的来信当中,你才会觉得你这个职业是很有价值的。我说如果一定要在你和我之间构成某种联系的话,我说你恕我不礼貌,您现在做的这件事情叫做自我能力的挖掘和娱乐,我说我们这些人在做到事情叫致敬经典,我就不用说压力和挑战了,我说,当然,我现在也正在做着,未来也欢迎你可以演播经典的,可以达到经典作品的演播人员,希望更多的人能够加入我们这样一个队伍。我说完之后忽然觉得我做这件事情还挺了不起的,后来这个听众也非常的好,也是一个企业里的高管,也是很有个性的一个人,他下来跟我拥抱,所以现在“棚虫”就是在做这样的事情,其实过去那些所有产生的任何作品都是正常的,刚才董总说了,都是在这个行业里发展过程当中必然的产物,那我们现在叫高点起步,我们给我们自己定的标准,快速超越,我们具备这里面所有的条件,从演播团队到我们的技术运营到我们版权的拥有,我们具备所有出精品的条件,所以你刚才说了,我卖个关子,不久的将来“棚虫”就会上线。
主持人:那李老师,您好不容易来到我们的演播室,平时我们更多的是从音频听到您的声音,那您的本尊已经来到我们的现场,可否让我们近距离感受您声音的美妙,为我们现场来做一首名著的经典的朗诵。
李慧敏:好,我有准备,那我就带来了一首中秋的时候,在中央电视台中秋的晚会,还有一些大型的中秋晚会都朗诵过这首诗,叫“血脉里的诗行”:
每到中秋中国人都会有一次凝望,那凝望有时在水里有时在天上
每到中秋中国人都会静静的遐想,那遐想有时是泪水有时是诗章
更多的时候中秋是一次团聚团聚在乡音的倾吐团聚在久别的故乡
不管你是耄耋老人,还是懵懂儿郎,不管是初识人事,还是饱经风霜,当中秋来临的时候只要你是中国人你会脱口说出这样的诗行——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不管你是在国外客居,还是在异乡旅行仰望明月,总有一个声音会洞穿时空带着杜甫和李白的思念反复叮咛——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朋友举杯吧,有什么酒能比家乡的更烈更甜。团圆吧,有什么情能比家乡的深切缠绵?
还是青瓷汉瓦,还是画栋雕栏。中华的美,已经更胜从前,如果你一时忘记了团圆的地址,没关系,你可以问道长城,也可以快马长安。
朋友,这块土地,有太多太多的理由让我们眷恋,而中秋是祖先很早以前就预留的团圆驿站。
如果你是中华名族的一员,此刻,请举起酒杯,在炎黄尧舜,古圣先贤的土地上向天地发出我们的祝愿:
中华昌盛,家国团圆!
主持人:非常感谢李老师给我们带来的这么精彩的朗诵,在整个采访过程当中,李老师说到我们的声音是一个能量体,其实我觉得悦耳的声音是能够让人们心情愉悦的能量体,那本次的演播室呢,也是比起来以往有些特别,因为我们在现场欣赏到了非常优美的诗歌朗诵,我们希望像李老师这样优秀的艺术家能够为我们带来更多优秀的可以传承的作品,让我们的中华文化能够继续的发扬,感谢您的收看!我们下期再会。
本栏目所有内容,包括注明"来源:中国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中国网及/或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中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单位、网站或个人不得变更、发行、播送、转载、复制、重制、改动、散布、表演、展示或利用本栏目的局部或全部的内容或服务或在非中国网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本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单位、网站或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网",否则本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