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云接受记者采访
国际在线报道(记者钢特木尔、白昊、阿勒玛):“教育承载着国家的未来、人民的期盼。公共教育投入要加大向中西部和边远、贫困地区倾斜力度。”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开幕式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专门阐释了“发展更高质量更加公平的教育”的决心和措施。与此同时,在中国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中,也明确提出加大公共教育投入向“民族边远贫困地区的倾斜力度”。与会的少数民族代表对此感到非常鼓舞,并积极就发展少数民族地区教育事业建言献策。
中国有56个民族,由于历史、自然等原因,民族教育发展仍面临着一些特殊困难和突出问题,整体发展水平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差距仍然较大。来自内蒙古自治区的蒙古族全国人大代表冬云说,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教育,在国家的扶持下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但在很多边远地区,情况还是不容乐观的。她建议国家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义务教育的扶持力度,特别是在教师的培训方面给予专项经费的支持,“专项在哪儿呢?就是希望给我们的教师有一个更好的培训和培养经费。我们少数民族地区,因为它的自然环境受一些影响,但东部地区的教育比较发达,通过互相交流,或者把我们少数民族的教师送出去培养,这样就会对提高我们教育质量非常有利。”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师资的培养是教育投入的重中之重。“十三五”规划中提出“加强教师队伍特别是乡村教师队伍建设,落实乡村教师支持计划,通过政府购买岗位等方式,解决结构性、阶段性、区域性教师短缺问题。”对此,来自湖南的侗族全国人大代表蒙兰凤说,民族地区保存了许多优质的生态资源、文化资源,教育人才队伍的建设对于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意义重大,“在扶贫的过程中,除了注重项目建设以外,我觉得人才的培养也是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所以我希望国家把优质的资源、优秀的人才,采取奖励措施,把他们投放到少数民族地区去,让民族地区也跟发达的地区同步发展,同样实现美丽的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