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从2016到2017:习近平总书记重托下的上海“精气神”

文章来源: 解放日报 发布时间: 2017-03-05 责任编辑: 苏向东
+|-

自贸区是国家试验田,不是地方自留地;是制度创新高地,不是政策优惠洼地;是苗圃,不是盆景——这些人们耳熟能详的原则,一年来被反复强调。100多项改革创新成果分领域、分层次在全国复制推广;建国以来第一张外商投资领域的负面清单、中国首家专业再保险经纪公司、首家合资道路运输公司、首家独资医疗机构等等上百个“第一”,都佐证着自贸区作为“试验田”的作用。但上海明白,这远不是终点。

去年底的这次重要指示中,总书记提出新要求:上海要在深入总结评估的基础上,坚持五大发展理念引领,把握基本定位,强化使命担当,继续解放思想、勇于突破、当好标杆,对照最高标准、查找短板弱项,研究明确下一阶段的重点目标任务,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力争取得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创新成果,进一步彰显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试验田作用。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今年年初,上海就明确,将进一步强化改革措施的系统集成,在投资、贸易、金融、事中事后监管等领域,探索新的制度创新,努力建设开放与创新为一体的综合改革试验区;要对标国际最高标准,努力建立开放度最高的自贸试验区并进行必要的压力测试;要全面转变政府职能,努力打造提升政府治理能力的政府再造区;更好服务“一带一路”战略,努力构建推动企业“走出去”的更高平台;创造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创新成果,努力成为全国改革开放的“孵化器”。

科创中心建设同样时不我待。奋力建设中的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旨在提升上海科创中心的集中度和显示度,已被列为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的重中之重。目前上海光源二期、超强超短激光、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试验装置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正在紧锣密鼓地建设中。同时,上海还在积极跟踪中央部署,主动对接,争取让国家实验室的建设方案尽快在张江落地。

从2016到2017:习近平总书记重托下的上海“精气神”

  上海光源同步光诊断实验室科研团队商讨实验方案。

而将破解制约科技成果转化的体制机制障碍列为科创中心建设的核心任务,更旨在以“先行者”的担当,推动发展动能的转换。上海已经明确:一切工作都要围绕核心任务展开,思想认识、政策措施、制度安排都要对标核心任务纠正现在的偏差。每个部门都要梳理自己的工作,看是否树立了正确的导向,是否符合中央对上海的要求。

【定力和远见】

不畏浮云遮望眼

经济要长远发展,改革要持续推进,必须靠制度创新,不能靠优惠政策;必须靠创新驱动,不能去粗放拉动——这是两大国家战略带给上海的启示,也是应对经济下行压力、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共识。

近年来,上海的产业结构调整进入加速通道,低端、污染企业关停并转,不适应上海定位的产业向外转移,资源要素逐渐向高端产业和新经济领域集聚。不可否认,连续的淘汰和转移给上海经济带来持续阵痛,尤其在最近两年导致工业产值下滑。在上海市郊,一些电子产品代工企业加速向市外转移,这些企业的离开,对拉动GDP增长带来了负面效应。

而最近这一年,经济新常态带来不小挑战。经济外向型程度颇高的上海,更要面临内外部环境多变的考验。困难有时也会迷惑双眼、干扰思路,但承担特殊期许的上海,恰需要“不畏浮云遮望眼”。

改革攻坚、突出重围,锐意创新、夯实实体——考验发展远见,考验战略定力。

去年岁末,上海几大支柱产业悄然发生了“数据逆转”:上海汽车产业由降转升,最终一鼓作气实现两位数增长,广受市场欢迎的新车型实现“爆发式行情”;一度陷入困难的钢铁业利润成倍增长,世界领先技术支撑下的精品高端钢材,成为最突出的增长点。

这些行业从谷底“一跃而起”,有一定的周期性因素,但根本上,源自中国经济适应新常态的主动作为,源自上海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下实现的提质增效。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没有回头路,国内外经济形势倒逼上海必须提升供给的质量与效率,必须要做大高端产业的“分子”,控住粗放发展的“分母”,并通过政府自身改革,推动上海经济整体转型,为全国经济迈向“中高速、中高端”作出新贡献。

上海经济能够实现稳中向好,首先来自全国经济稳定、市场环境改善。同时,也是因为上海统筹考虑了战略和战术,既着眼长远,从要素升级、结构调整、制度创新等方面入手,从根本上提升中长期供给效率和竞争力,又抓紧解决制约发展的突出问题,加强需求管理,形成了一揽子重要举措和制度安排,抓住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窗口期”。

去年3月下旬,上海降低社保缴费率减轻企业负担的实际举措先行出台,此举将减少企业负担135亿元;民营企业是上海制造业领域中的重要力量,它们向来是实体经济中最活跃、最灵敏的“神经细胞”,上海正着力打破民营企业在项目招投标、政府采购、市场准入等环节面临的隐性壁垒,废除限制公平竞争的不合理规定;近年来,通过混合所有制改革、建立市场化选人用人机制,上海国企涌现出一批优秀的经理人,为产业崛起储备好了人力资源。

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代表团审议时曾指出,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核心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就要讲辩证法、两点论,“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都要用好。关键是加快转变政府职能,该放给市场和社会的权一定要放足、放到位,该政府管的事一定要管好、管到位。

一年来,上海加快转变政府职能,进一步破除制度性瓶颈,大力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激发市场主体创新创造活力。“证照分离”改革在上海全面落地;“权力清单”,成为一年来改革进程中一大热词,上海自上而下,逐步形成了覆盖市、区、乡镇街道的行政权力清单和行政责任清单,并探索行政权力的标准化管理;上海还全面实施按行业、领域、市场等形成的133个事中事后监管工作方案,进一步完善事中事后监管工作框架。

上海的经营成本高,是过去几年不少在沪国内外企业的“第一印象”。如今,通过改革,这一刻板印象正在逐渐改变,上海正成为国内制度性交易成本最低的地区之一。

降下制度性交易成本,政府经历“阵痛”,换来企业的动力、市场的活力。上海算明白了这本账。

从2016到2017:习近平总书记重托下的上海“精气神”

  在东华大学众创空间,几名大学生讨论创新机器人项目。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分享到: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