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百年手工银丝挂面 ( 1/ 17 )

支持← →键翻页发布时间: 2015-05-04 | 来源: 中国网 | 作者: 许文豪 | 责任编辑: 刘桢珂

手工挂面,空心面最早起源于明朝洪武年间,距今有500多年的历史,由山西洪桐县传入山东聊城,逐渐演变成为“龙头凤尾”面,因其细如发丝,又称“银丝面”。

百年传承的手工银丝挂面 手工制面工序繁杂[组图]

    山东聊城斗虎屯镇北夏村手工挂面传人夏新山正在和面,这是整个工艺的关键,师傅一般早晨5点起床,制挂面用的面需反复揉搓。中国网图片库许文豪/摄影

   百年传承手工挂面细如发丝

    手工挂面,空心面最早起源于明朝洪武年间,距今有500多年的历史,由山西洪桐县传入山东聊城,逐渐演变成为“龙头凤尾”面,因其细如发丝,又称“银丝面”。

    手工挂面是一种传统的汉族面食。细如发丝、清如白玉,洁白光韧,是耐存、耐煮的手工面食,选料考究,制作精细,入口绵软,回味悠长。开水煮两三分钟即熟,适合速食。可以打卤子吃、夏天可以过熟之后捞出来过凉水做凉面、也可以过凉水之后做麻辣面等等,各种吃法百吃不厌。体虚体弱者长期食用,增强免疫力、益气补虚。男女性长期食用,美容养颜、滋阴补肾。

    1)和面,春秋两季每公斤面粉放食盐50克左右,夏季放60克左右。冬季放30-40克,食盐先溶解成盐水后

再和进面中。和面时,不能和得过硬或过软,要反复用力揉和。直至不粘手,不粘盆为止。

    2)醒面,将和好的面进行放置20分钟;

    3)盘条,将和好的面团放在平整的桌面上,用快刀将面团划割成直径3厘米左右的圆形长条。连续划割,中途不能停断,随之用手来回反复捻搓成直径1-2厘米的圆条。再将其层层盘入盆中,接着放入食油(每公斤放10克),以防条与条之间相互粘边。切不可用面粉替代食油,否则挂面会显得粗糙。

    4)绕条,把两根65厘米长、一指粗的竹扦固定好。将盘好的面交叉地缠绕在竹扦上。至竹扦绕满为止。扦与扦之间的距离为35厘米。绕条时用力要均匀。自然有序,最好一气绕成。一般情况下,1分钟可绕满两根竹扦。每两根竹扦可绕面条3公斤左右。

    5)二次醒面,将绕好得面放入发酵槽中,进行发酵,一般为30分钟。温度较低,可延长到50分钟;温度高则20分钟即可。

    6)拉条,拉制时要平均用力向外慢慢伸张,拉到80厘米左右时;

    7)三次醒面,将拉至80里面的面双起,再次放入发酵槽中,一般为30分钟;

    8)上杆,将面条从发酵槽中取出,放置高为2米的架子上;

    9)二次拉长,将面从架子上垂直下拉至1.80米长,进行晾晒;

    10)下杆,将晾干的空心面取下;11)包装,根据要的规格进行裁切,包装;

    在山东聊城斗虎屯镇北夏村,夏新山和杨敬萍是当地现存不多的手工挂面传承人。

    近年来,当地镇政府和手工挂面传承人积极探索市场化新道路,通过订单预定、互联网销售、开办培训班等措施,让手工挂面传统工艺得以传承,产品远销国内外市场。
1   2   3   4   5   下一页  


本网部分展示作品享有版权,详见产品付费下载。 购买请拨打 010-88828049 中国网图片库咨询详情
标题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