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能人才,迎来春天

“当工人没什么不好啊。”在江苏太仓的一家德资企业里,被问及为何选择当工人时,17岁的陈秀雯说,她从小动手能力就强,尽管初中毕业考上了高中,但想早点学技术,就读了太仓中专。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由于技术工人收入水平普遍较低,职业生涯发展空间有限,工作苦、脏、累等因素的存在,一些家长教育孩子时就会说,“好好读书,以后念不好书,就让你去当工人”。如今,越来越多像陈秀雯一样的年轻人主动选择当工人。这个变化的背后,是工人的“收入很体面、上升有奔头”,是“工人的春天来了”。

“技能人才是企业的宝。” 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要给予技能人才更高的待遇、更好的培训和更完善的成长通道:在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企业的首席技能专家年薪高达40万元;在宁波港股份有限公司,技术工人不仅可以通过技能职称晋升,还可以参加各种技能竞赛拿奖当“大师”……

此外,企业还积极参与校企合作,从源头为自己培养技能人才。据麦可思今年发布的《企业参与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年度报告》显示,超过85%的企业在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中增强了优秀兼职教师的供给;超过70%的企业在高职院校发展中有资金投入,主要用于发放学生实习津贴和师傅带教津贴等。

不仅是企业,各地政府部门对技能人才的重视程度也都显著提高:黑龙江加大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资金投入;内蒙古支持用人单位按规定为高技能人才建立补充养老和补充医疗保险……

今年3月,中共中央印发《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对改革人才评价工作提出新的要求,建立突破身份、学历、资历限制,让技能人才凭能力、实绩和贡献获得科学评价并得到合理使用的制度。这意味着,我国高技能人才考核评价制度进一步健全,高技能人才成长通道不断完善。

在各项政策、措施和激励机制的作用下,高技能人才的能量正在被释放。截至2015年底,全国技能劳动者达1.65亿人,其中高技能人才4501万人,占技能劳动者总量的27.3%。可以说,在全社会倡导“工匠精神”的当下,在对接“中国制造2025”国家战略面前,职业教育正在昂首向前,技能人才正在迎来春天。

3

让工匠精神持久“保鲜”

随着工匠精神入选2016年十大流行语,这一词汇迅速流行开来。由国家领导人倡导进而成为年度热词,这反映出全民对从精益求精入手,推动中国制造完成一场“品质革命”的强烈期待。然而,流行语的特点就是倏忽而来,杳然而去。要让工匠精神持久“保鲜”,需要找出影响工匠精神形成的新老问题,进而用制度保障其常驻常新。

要谈论工匠精神,绕不开的是工和匠,即要谈论谁来当工人的问题。尽管近些年来,职业教育在不断向好,工人的待遇和地位也在不断提高,但我们依然会听到一些带有偏见的言论,比如上职校的多是差生、有本事谁会当工人?学技术有啥用?有技术干得好,怎么还在一线?

对此,我们可以抱怨社会观念的偏执,可以责怪传统价值观的扭曲,但当下的一些制度设计及其客观上的引导,也需要我们进行反思:

笔者曾读过这样一个案例:一家职业院校为了降低成本,车工练习时让学生只能用木头,一到考试,学生们遇到不锈钢零件就找不到北——“木头加工”,会培养出什么样的技术工人?

这或许只是个案,却难掩需要认真对待的问题:为什么往往是分数低的学生上职校?制度设计上,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难以贯通;经费的投入上,职校往往是“二等公民”。“木头加工”或许出于无奈,但人为设计出不同的层次和等级,又要“差生”用“精益求精”承担“品质革命”的重任,效果如何?未可知也。

有一则报道说:一名职工发现公司购买的内燃机车齿轮箱容易出现裂纹,他就提出了改进的想法。后来却发现这一创意署别人的名字发表在学术刊物上——“自己的点子被拿走”而无可奈何,将使一线工人的沉潜专注热情受到多大影响?

除了自己的创意,还有不少创新成果,一线职工也往往难以自我保护——申请专利是企业的事,与自己没多大关系,即使成果创造了效益,也没有规定明确研发者拿多少收益。这种情况一定程度上也为“职工不愿意学技术”做了注脚。

“让当工人成为一个选择而非最后选择”“让有技术干得好的在一线照样能有好的收益”,围绕如何让人当工人、安心一线、潜心钻研,这些年来,人们探索了不少路径、找到了不少方法。然而,在落地的过程中,还是常会遇到困扰。

笔者曾遇到这样一件事情:一个已有多项发明成果的技工,正努力去拿文凭,有了文凭他就有望转为工程师成为研发人员,享受好的名声和待遇。因为在工人序列,他已遇到了天花板。这让笔者感觉到,涵养精益求精、沉潜专注的匠心,需要职工自身的努力,也需要让职工心静下来的环境,而这种环境是常常是制度、政策创造的,比如打通每一个职工的上升通道。这犹如炎炎烈日下的一柄巨伞,能让劳作者在清凉处安静下来、安心去做自己的事情。

随了上升通道,还有互联网、人工智能时代的匠心如何保持,即在社会发展的新状态下既避免浮躁、又做到与时俱进,这同样需要制度的跟进。我们知道,精益求精、沉潜深耕的匠心,不可能脱离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不可能脱离创新的时代氛围。在自己的岗位、自己的专业,让内心沉静下来,把一件事情做到极致,这叫匠心,但及时知悉本领域的技术变革,用创新的思维与方式,激情澎湃参与发明创造,同样是匠心。这就需要一种制度,让职工不间断地接受技能培训,进行前瞻技术、创新方法的普及,在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之间,汩汩地涵养匠心。

承认工匠在劳动创造中的主体作用,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在分配中充分体现工匠价值,在社会营造、传导劳动光荣、尊崇工匠的氛围和价值观,并在不断探索中将此固化为善的制度——如此,匠心这一中国制造最缺乏的东西,甚至是国人内心最缺乏的东西,才能驻留于时代,才不会成为一闪而过的概念和时髦新潮的口号。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