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

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最直接的获益者,当然是中国百姓。

正如埃里克·索尔海姆所言:“过去短短两年间,中国展现了非凡的勇气和定力,仅仅这些行动本身就对全球环境治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然而,中国针对国内的环境形势,做了更多。在达沃斯,习近平主席说过,‘要在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同时,保护好生态环境’。过去的两年,我们看到中国以前所未有的力度落实这句话。”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从一个个来料加工的车间起步,逐渐成长为“世界工厂”。中国人用辛勤的双手、艰辛的努力,积累起财富,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与此同时,生态环境的压力也越来越沉重。

“我们在快速发展中也积累了大量生态环境问题,成为明显的短板,成为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这样的状况,必须下大气力扭转。”习近平总书记说。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的生态环境治理走上了标本兼治的快速路。

5年来,生态环保改革制度不断完善,生态文明体制建设的顶层设计初现端倪——《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陆续出台;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颁布施行;《“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控制污染物排放许可制实施方案》等接连发布;全国人大常委会首次审议环保目标完成情况报告,《环境保护税法》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

5年来,围绕生态环保展开的执法督察越来越严格——“两高”司法解释降低环境入罪门槛、最高人民法院成立环境资源审判庭;中央环保督察启动、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改革开始试点;建成由352个监控中心、10257个国家重点监控企业组成的污染源监控体系,强化在线实时监控效果……

“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在生态环境保护建设上,一定要树立大局观、长远观、整体观,坚持保护优先,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2016年,全国各级环保部门下达行政处罚决定12.4万余份,罚款66.3亿元;全国实施按日连续处罚、查封扣押、限产停产、移送行政拘留、移送涉嫌环境污染犯罪案件共22730件。

“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坚决摒弃损害甚至破坏生态环境的发展模式,坚决摒弃以牺牲生态环境换取一时一地经济增长的做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2016年,中央环保督察组全年共进驻16个省份,分别展开为期约一个月的督察工作。合计受理群众举报3.3万件,约谈6307人,问责6454人。

“要落实领导干部任期生态文明建设责任制,实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认真贯彻依法依规、客观公正、科学认定、权责一致、终身追究的原则,明确各级领导干部责任追究情形。对造成生态环境损害负有责任的领导干部,必须严肃追责。”习近平总书记要求。

对于普通百姓,或许说不上那些法规政策的具体条文,或许搞不清那些艰深的专业术语,或许记不住那些令人眼花缭乱的数字,但,所有人都听得懂习近平总书记形象生动的比喻、掷地有声的话语,感受得到党中央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坚强决心与信心。所有人都知道“史上最严”的新环保法“长了牙齿”、执行环保不力的人会被约谈追责,“唯GDP论英雄”的评价标准已经跟不上时代。

“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是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

“人生不是一支短短的烛炬,而是一只由我们暂时拿着的火把;我们一定要把它燃得十分光明辉煌,然后交给下一代的人们”。这是一代文豪萧伯纳对文明传承最为传神的比喻。

文明的传承,始于观念的改变。对于生态文明,同样如此。

生态文明,虽肇始于环境保护、经济发展,但这远远不是全部。文明的核心是人。生态文明终将化作人们头脑观念里自然而然的反应、生活方式中顺理成章的选择。

“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生态文明的观念,源自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尊重自然思想,却扎根于现代化语境,启迪人们在更高的层次上,重构人与自然的和谐状态。

“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决不是对立的,关键在人,关键在思路。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5年来,千千万万曾经饱受环境恶化之苦,而今正在享受生态修复带来的美好生活的人们,最能体会总书记这番话中蕴含的辩证法真谛。

“俭则约,约则百善俱兴;侈则肆,肆则百恶俱纵。”绿色生活,不仅是一种消费观念,更体现了一种道德取向和价值判断。

“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为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清的生产生活环境。”习近平总书记的话,道出了每个当代中国人都应肩负起的责任担当。

生态文明,归根结蒂,是对美丽心灵和健康人格的塑造。

“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是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习近平总书记说。

5年来,这场革命在社会生活中如火如荼地展开,在人们观念中也已逐步落地生根——今天,在普通百姓的话语体系中,“绿色”往往意味着品质;在普通百姓的生活中,“环保”已然成为风尚。

“观政在朝,观俗在野”。深植于人民群众心中最细微的变化,往往意味着一场深刻变革已经开始。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