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宾其人

李国祥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副主任、研究员 [进入人物库]

精彩瞬间

  • 23
  • 33
  • 2

舆论坐标

以论对策

食品安全领域的谋财害命者必须严惩

  通过法律手段推动食品安全治理工作应该说是有非常现实的意义:第一,是为惩处食品安全恶性事件提供法律依据,第二个是起到规范约束的作用,引导相关主体按照国家有关法律,避免只追求经济利益,不承担社会责任,不顾人民身体健康的行为。 [详细]

政府不应过多干涉食品安全标准制定

  不能盲目地说我们的食品安全标准是高是低,而是应该让标准的形成更多地发挥企业、市场主体的作用,政府则作为裁判,有义务促进标准不断提高,但是必须切实可行,必须改变过去由政府制定标准,然后由企业被动执行,不顾实际情况,必然会产生造假行为。 [详细]

食品安全监管不能“多龙治水”

  整个食品的安全监管,就是把整农产品加工的、流通的、物流的,到餐饮卫生部门的,一系列监管成立一个权威机构,由一个部门负全责。哪个环节出了问题,让相关部门主抓,但不一定由该部门负总责,而是要对整个产业链负责,对消费者负责。 [详细]

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系

  要解决食品安全这个问题还是要通过市场的办法,这是根本的。只有通过市场的解决办法,才能让经营者有动力抓食品安全质量,提高食品质量安全水平,让守法的生产经营者从中可以得到好处,形成良性的循环。这样生产经营者就从源头上,从每个环节上进行严管,只有他们认真做了,生产出来的食品才有安全可靠。 [详细]

文字直播

中国网:5月3日,最高人民法院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危害食品安全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的有关情况,此司法解释对改善目前食品安全乱象有什么意义?

李国祥:我们国家现在的食品安全事件尤其是一些恶性事件,确实是时有发生,提高食品安全的工作的保障水平,一是要通过市场认证、通过追溯体系、通过市场准入等的市场手段提高食品安全保障水平,这是根本性的措施。二是要在这个基础上加大政府监管,通过行政的手段可以弥补市场动力不足的缺陷。在市场出现真空或者是解决不了的时候,就要靠行政手段。

依靠行政手段解决食品安全事件,可以用经济性惩罚的形式,比如吊销执照等办法处理,如果涉及到一些违法犯罪的行为,或者是造成社会很大危害的,故意掺假使假危害老百姓身体健康的行为,查处后进行惩罚,就必须依据相关法律。另外,不仅是在惩罚当中要有法可依,法律的另一个关键作用还在于规范其行为。有了这个司法解释,大家都知道怎样做是违法的,可以发挥这个法律的威慑作用,也促进食品安全的所有的工作规范化,包括增强企业自身的约束力。可以说,法律的规范意义超过了惩罚所起到的作用,意义也更加广泛。

因此,通过法律手段推动食品安全治理工作应该说是有非常现实的意义:第一,是为惩处食品安全恶性事件提供法律依据,第二个是起到规范约束的作用,引导相关主体按照国家有关法律,避免只追求经济利益,不承担社会责任,不顾人民身体健康,对这个行为进行遏制。

中国网:这次的司法解释的严惩重处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李国祥: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如果是故意的掺假售假的食品,这些不能吃的东西拿到餐桌上,产生的危害是累积性的,是长期的,可以说跟谋财害命没有什么区别。从这个角度来说,在食品安全问题上多严厉的惩处也不为过。

按照我们过去法律法规的规定,通常都是“禁止”或者“不允许”这样的词汇,但是如果他掺假使假怎么办?没有相应的法律条款的规定。现在有了比较明确又严格的规定,应该说约束力度更好了。

如果从整个法律条款来说,严格一点肯定是好的,如果我们每个人或者是食品相关生产经营主体、流通主体,包括个体小商贩以及消费者,如果所有的人都能认真执行这个法律,再严也不为严了,因为遵守了法律,那么法律条款对大家都没有伤害了。

中国网:针对最近危害食品安全的犯罪事件频发,比如山东剧毒农药种生姜、鼠肉充羊肉等恶性事件又重新掀起了刺痛了人们的神经。官方一周内数度发声,表示将建立最严格的食品药品安全管理制度,中国打击危害食品安全犯罪力度空前。这样大的力度说明什么问题?

李国祥:第一,食品的掺假使假确实会对我们的身体产生危害,这个是非常严重的食品安全事件。

第二,从政府角度讲,政府也确实想大力解决食品安全领域的恶性事件,让我们遵纪守法的生产经营者,维护他公平竞争的市场竞争环境。拿鼠肉充羊肉事件来说,现在牛羊肉都很紧缺,价格很高,如果是掺假售假,用假羊肉代羊肉卖,用低价吸引消费者,卖真羊肉的人很可能市场竞争中反而不好生存,这样就破坏了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反倒伤害遵纪守法人的利益。这样就使得我们的食品安全工作很难推进。所以,尤其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只要出现食品不安全的事件,如果放任它,或者惩罚力度不够,很可能就会危害到正常的守法经营者,想要扭转整个食品安全事业的局面,就会非常困难,这也是当前我们老是治理,老是不见成效的原因。

第三,广大的消费者再也伤不起了。我们的食品安全每年基本都有发生几起重大案件,影响都很大,可以说消费者是心惊胆战,又不得不吃这些食品,所以一有机会,消费者不信任中国的食品的态度就会暴露出来,比如抢购国外的奶粉,最近不敢吃禽肉、猪肉以及牛羊肉等等。所以消费者的信心恢复,现在是食品安全领域应该放在头等重要的事情。

中国网:吃禽肉怕感染禽流感,吃猪肉又怕吃到死猪肉,吃牛羊肉又怕是鼠肉冒充的。

李国祥:据有关部门估计,我们的家禽业近期一天损失十个亿,消费者不吃禽肉,猪肉价格也持续低靡,这些事情的发生,基本上都是由于消费者担心不安全,主动地减少消费造成的,是消费者无声的抗议,而摧跨的是整个产业,对产业的危害正在发生,而且危害是巨大的,是累积性的。

这个危害现在损害的是农民,养殖者,是守法的肉类生产经营者。随着时间的积累和延续,肯定会危害整个宏观经济的,以及广大消费者的利益。短时间内,消费者因为不信任而可以选择不吃肉类食品,但长期不吃是不可能的。等到消费者要吃的时候,因为肉类食品少了,价格可能出现暴涨,就可能危害宏观经济运行,我们的经济平稳运行就受到伤害。

中国网:确实如您所说,目前食品不安全问题屡次治理还屡次出现。从当年的三聚氰氨,到地沟油,再到今天的毒生姜、假羊肉,每次事件处理的力度很大,但从整体来看,食品安全领域的乱象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善,这是为什么?

李国祥:从整个世界来看,食品安全的治理目前都没很好的办法去解决;从中国来看,整个市场机制并没有为生产经营者自觉执行食品安全提供足够的动力。 目前,中国的城镇化和现代农业的发展让消费者越来越向城市集中,城市里的人口密度比较大,没有足够的土地供他们生产农产品,也不让在离人口比较近的地方发展养殖业。这样就使得农产品的生产向远离人集中的地方,就是经济发达的地方向外扩展,导致产业链越来越长,产业的环节越来越多。因此,政府的监管难度就越来越大,同时市场又没有这个动力进行监控,因此造假可以获得更多的利润,牟利更多,又不会受到惩罚,久而久之导致一些合法经营的人经营困难。当然也不排除有些地方为了地方的经济发展,纵容一些假冒伪劣的行为,加上目前存在行政体制方面的弊端,根据我们现在的监管体系,食品安全发生在哪个区域,只有该区域相关部门承担责任。而目前,农业生产区和销售区往往是分开的,万一出现食品安全问题,产区未必会承担责任,因此导致产区的监管动力不足,监管难度也加大了。政府监管动力不够,市场动力不足,政府的行政动力实际上也是不够的。目前,中国80%的农产品是通过私人投资的批发市场销售的,虽然大多数批发市场都建立了农产品质量检验检疫的机构,政府也出资配备了仪器,但私人投资是要追求回报的,是按着市场入驻的商户数和交易规模的多少收费的。如果严格检测,商户可以不入驻该市场,等于是他自己损害了自己的实际利益,因此农贸市场并没有积极性真正地检测,真正地执行国家相关的规定。还有个不容忽视的因素必须考虑,就是目前对食品安全的监管难度相当大。我们知道现在整个中国的农产品生产经营流通所有环节的特点是规模小,主体多,分散,这就导致一个地方的几个监管人员要想把整个食品安全问题都监管起来,确实是非常不容易。

中国网:监管没办法到位,市场动力不足,惩处力度也不是特别大。这种情况下,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突破口在哪里?

李国祥:要解决食品安全这个问题还是要通过市场的办法,这是根本的。只有通过市场的解决办法,才能让经营者有动力抓食品安全质量,提高食品质量安全水平,让守法的生产经营者从中可以得到好处,形成良性的循环。这样生产经营者就从源头上,从每个环节上进行严管,只有他们认真做了,生产出来的食品才有安全可靠。

现在市场的办法来看,国外有比较好的经验可以借鉴:

第一,产品要进行“标识”。标识制度比较重要,这个产品是什么地方、什么企业生产的,必须标识清楚,如果出现食品安全问题,一经查处,违法的企业才能收到相应的惩罚。但是目前以我们国家的实际情况来看,执行起来难度相当大。因为我们国家的农产品太多,农户又分散,而且产地与销售地距离又非常远,要进行标识,成本高,操作难度大。但是随着市场的发展,要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标识肯定是要做的。

第二,除了一般的标识之外,还要通过营管,三品一证,通过无公害、有机的、绿色的认证工作。在国外有些地方这项工作是有效的,但是在我国同样是发挥不了太大的作用,很多地方往往只发个证书,并不会认真进行监管和检测,这等于说,一个可以促进良性循环的、很好的市场手段就这样被我们自己丢掉了。

第三,建立一个可追溯的体系。建立可追溯的体系,现在最大的难度是操作成本高,难度大。将来一定要想办法首先把一些农产品的追溯体系建立起来,从源头开始进行编码,做到全程可追溯。

这样通过市场的办法进行治理还是会有一定效果的。现在之所以操作难度很大,还是由于我们的农产品生产经营体系不好管理,所以我们要把农业生产经营体系进行改革、发展。

中国网:现在我们的农业生产体系大概是什么情况?

李国祥:我们现在的生产体系就是家庭承包经营,土地分到每家每户,由小农户来种地,种植的农产品,包括畜产品,都是由小商小贩收购,然后卖到批发市场,再到各个农贸市场,环节非常多,也很分散,主体不对应。

未来,农业生产方面,通过土地扭转,发展和培育职业农民,发展规模化生产,特别是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把农业生产的微观主体重塑或者是重新构造,让一部分有规模的、技术水平比较高的、有管理能力的主体在农业生产中发挥主导作用,他们再带动一般的农户进行农业生产。所有的农业生产都建立在标准化基础之上,上市之前多长时间要停止用农药,什么时候停止饲料添加剂,一切都按照标准规定执行,这样我们的食品安全才有保证。

接下来,要在整个产业链当中要培育一些比较大型的龙头企业,这些龙头企业也要对食品安全负责,他们直接带动或者是指导农户或者是合作社严格要求按标准生产、收购,然后由龙头企业进行加工、经营销售,这样的话,食品安全的产业链就理顺了。在农业生产经营体系的创新发展基础上,再加上有效的监管。将来,我们的食品安全的监管应该分段、分部门进行,把无效的监管改掉。只有这样,我们的食品安全很可能才会逐步走向正轨,一步一步地改善。

中国网:您刚才提到的监管动力不足问题,该怎么解决?

李国祥:解决监管动力不足的问题,我认为关键是不要搞多个部门管理,而是以一个核心部门为主,赋予他权利,承担这种责任,这样我们的整个监管才会积极主动。

在整个食品安全的监管过程中,在农业生产领域,农业部门可以参与监管,但不一定是农业部门直接管理;在加工环节,工业部可以参与监管,不一定由工业部直接管理。而整个食品的安全监管,就是把整农产品加工的、流通的、物流的,到餐饮卫生部门的,一系列监管成立一个权威机构,由一个部门负全责。哪个环节出了问题,让相关部门主抓,但不一定由该部门负总责,而是要对整个产业链负责,对消费者负责。

以最近羊肉掺假的问题为例,肉在混合之前如果没有包装,没有标识,很可能也是合法的,混合在一起也是合法的,到了流通领域如果明确表示为羊肉,可能才是不合法的,这个问题要与不符合检验检疫的肉的情况相区别。

中国网:目前有很多观点都认为,我们的食品安全标准比国际标准要低。您怎么看待这种观点?

李国祥:实际上,我们的食品安全标准的不合理,脱离实际,其中很大因素是政府干预过多导致的,这个标准其实并不应该由政府说了算。我们现在有些标准,国家制定的水平相当高,我们根本达不到,因此这个标准其实并没有发挥作用。

比如曾经的三鹿奶粉事件,为什么往奶粉里加三聚氰氨?就是因为奶粉的营养标准要求太高,很多的农民生产的奶根本达不到要求,于是奶站跟奶农合谋,往牛奶里搅拌蛋白量很高的三聚氰氨。这充分说明我们的标准严重脱离实际,就不能发挥其作用了。

实际上,标准是一个长期的、不断成熟的过程。我个人认为,现在首先要让一些模范企业制定该行业的标准,并且首先让他们做到,证明是可行的,通过这些标准不断完善,逐步总结经验,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形成有效的,然后不断跟进,渐渐变成国标。这样,用标准引导生产,规范生产,约束生产,保护消费者的权益,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所以说,不能盲目地说我们的食品安全标准是高是低,而是应该让标准的形成更多地发挥企业、市场主体的作用,政府则作为裁判,有义务促进标准的不断提高,但是必须切实可行,必须改变过去由政府制定一个标准,然后由企业被动执行,不顾实际情况,必然会产生造假行为。

中国网:在食品安全问题上,除了政府的责任以外,作为消费者应该为保证食品安全做些什么?

李国祥:目前,有些消费者的消费行为不够科学、理性。食品安全问题,一方面,不得不承认,确实存在很多问题;另一方面,妖魔化倾向也是非常严重的。包括国产奶粉,真的中国的奶粉完全不可靠,国外的奶粉就完全值得信任吗?这也是值得消费者冷静思考的问题。

如今已经进入到信息多元化的时代,我们一定要适应时代的变化,什么声音千万不要一边倒。我们给消费者提供更多的一些思考,一些选择,一些辨别,这些我们才能更加地接近事实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