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底线社会
    自南京的“彭宇案”开始,助人为乐不再是一道简单的道德判断题,而是一道带有法律风险性的社会难题。天津“许云鹤案”的真相还没理清,江苏如皋公交司机又侥幸借助录像证清白,避免了一场“罗生门”。为何老年人成为社会“道德沦丧”的导火索?为何法律守不住道德的最后一道防线?为什么在“间接互惠”的道德体系里,中国人却陷入了“囚徒困境”?[彭宇案][许云鹤案][录像证清白]

截止2009年底,我国拥有大约1.67亿老人,并将继续步入老龄化社会。对老年人的任何评价,终将在不远的未来加诸于己身。我们不应当妖魔化老年人,但原本是道德受益者的老年人为何成为不道德的代名词呢?

首先,老年人处于天生的弱势地位。剩余价值的消失,对生存的留恋,对疾病的恐惧,与社会的脱节,使得他们需要社会的反哺。但是日益加重的赡养义务却成为了当代年轻人心中的阴影。在一个艰难的时代,老年人们往往会被认定与年轻人争夺着有限的社会资源。从近年来愈发突出的“公交让座”难题可以看到年轻人与老年人在使用公共资源方面的对立冲突。老年人已经日益从道德高地上滑落,开始向着传统文化的反方向前行,他们首先是道德滑坡的受害者。

其次,经济条件在相当程度上影响着道德水准。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他相信人性本善。但考虑到孟子还说过“民贵君轻”、“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当面临“无恒产”的困境时,则“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在救人困境中,围观者担心,老年人容易产生由社会保障体系滞后而来的讹诈心理。这种高风险正是“老无所养、病无所医”时代孕育的怪胎。利用民众的善意来转嫁自身的负担,利用社会的恻隐来进行讹诈勒索,这正是一个无保障社会下弱势群体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无奈选择。

孙立平教授认为,“我们经常说当社会在堕落时,造就了一批为富不仁的富人,而穷人还保持了勤劳、朴实的本色,但是可能事实并不是这样,社会堕落的时候,穷人也会随之而发生堕落,而他们堕落的过程甚至超过了整个社会的堕落。为什么?因为他手里没有资源去抵御这个堕落的过程。”

老年人并非当下唯一受到排斥的群体。农民工子弟享受不到平等的教育权,外来人口享受不到城市的发展果实……于是,在社会狂飙猛进的时代背景下,经济和道德两方面的马太效应越发明显。当然,不是所有的社会问题都要归咎于社会制度,归咎于贫富差距。身为弱势群体也并非意味着他们可以颠覆基本的道德底线。但社会中的不平等越来越呈现出以经济地位为区分原则的特征时,“底层相残”将愈演愈烈,最终,谁都免不了成为受害者。我们不得不怀疑社会发展的意义何在。

在多起涉及救人困境的案件中,引起争议的判决可能来源于《民法通则》所规定的公平原则,比如第132条:当事人对造成损害都没有过错的,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由当事人分担民事责任。这一出于避免受害人无法举证对方过失而不得已承担所有损害的“热血法条”,却在实践中导致“冷血判决”——即使毫无侵权过失的公民,也可能被责令承担损害赔偿责任,甚至包括见义勇为的好人在内。

在许云鹤一案中,我们看到媒体对案件调查过程的质疑[详细]。但最终法律并未依据事实进行判断,而只是依据想象来进行判决。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副院长何兵说,在基层法院,类似彭宇案、许云鹤案这种“和稀泥”的审判方式并不鲜见,资深媒体人士季卫东也提到,“司法系统往往不是追求一个正确答案,而是各打五十板,或者按照四六分成”。何兵认为这是一种“墓碑式”的判决,它传递了一个恐怖的信号——原告承担举证责任的原则可以被模糊掉,在双方都没有确实证据的情况下,这样的判例意味着,“没有证人证明我没撞的情况下,就算我撞了”。

法律是道德的最后一道防线,培根谈到:“一次不公的司法裁判比多次不平的举动为祸尤烈。因为这些不平的举动不过弄脏了水流,而不公的裁判则把水源败坏了”。当人性不可信、当法律不可靠,那么道德的败坏、社会信任危机和信任纽带的断裂,是免不了的。

法律并非当下唯一一个公信力受到质疑的对象。我们看到朝令夕改的政策,看到雷声雷语的官员,看到名声败坏的慈善……有人认为,公权力是挺立社会秩序大厦的支柱。孙立平教授说,权力失控的直接结果,是社会维护公平正义的能力在降低。这将导致社会的不稳定。而按照英国史学家艾瑞克·霍布斯鲍姆解释,当人们缺乏对社会契约的信任时,就会重回“万人对万人的战争”状态,在这种相当没有安全感的环境下,他们互相反咬,甚至互相吞噬。

 
相关阅读
民意、法律、行政的三方博弈
    现有的夹杂道德审判和司法审讯的案件中,出现了民意、法律、行政力量三者博弈的现象,这种现象对司法公正的伤害不言而喻。我们实际上需要健全的法律审判体系,专业理性的媒体关注,对案件保持中立的行政态度。
面临救人困境时,你如何选择?
    自南京的彭宇案开始,助人为乐不再是一道简单的道德判断题,而是一道带有法律风险性的社会难题,当你面对一位急需帮助的老人时,你会选择帮忙吗?
往期回顾
三公经费:公开公平公正
三公经费:公开公平公正
人肉搜索:要真相不要隐私
人肉搜索:要真相不要隐私
真相:渤海漏油事件的奢侈词
真相:渤海漏油事件的奢侈词

    日本电影《楢山节考》讲述了发生在一个贫困的山村里的故事,活到70岁的老人要被长子背到楢山上丢弃(曰“参拜楢山神”)。老人们努力维护着这种传统并视不守规矩者为不道德的人。贫穷似乎是高悬于头上达摩克利斯之剑,并且催生了一种异化的道德标准。所有人都只为生存而挣扎,既没有人争取平等的权利,又没有公权力来维持人性的底线。但这个故事并非告诉我们贫穷是罪恶之源,它其实在讲述人是如何适应环境的。身处那样的社会,每个人都应当于心有愧。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webmaster@china.org.cn 电话: 86-10-88828000 京ICP证 04008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