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相是个奢侈词
    由中海油和美国康菲石油公司合作开发的渤海湾蓬莱19-3号油田6月4日起发生漏油事故。在长达1个月的时间内,媒体欲多方求证未果,溢油的准确时间、事故原因、溢油规模、分布面积和影响范围始终是迷雾一团,直到7月5日公众才获知详情。但“自相矛盾”的信息、“象征性”的处罚并未让公众满意,民众和媒体仍在关注整个事件的进展。
banner
海上漏油不只是中海油的“私事”
    面对这类和公共利益相关的事件,信息公开是企业和相关部门必须做的第一步。因为这已属于“涉及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切身利益”、“需要社会公众广泛知晓或者参与”的重要信息,不仅企业本身需要主动公开,作为当地政府部门,也应主动介入,主动发布。企业在事故后的回应,造成各种准确、不准确的信息在网上任意发酵,于是公众就在这种不确切的信息海洋里饱受恐惧和愤怒的煎熬。这样的信息公开显然不是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应有的行为,更遑论一个国企在面对公共利益时,肩负着更高的责任和道义。不论是从国企的性质,还是从公共安全事件的处理程序上说,公众都对这次的漏油事故有充分的知情权。【详细
垄断巨头的傲慢是如何炼成的
    资本的天性是逐利,所有的资本不管其性质如何,都在一定的制度约束条件下,进行着利润最大化的行为。污染本质上是企业行为造成的一种社会成本,如果企业不用为这种社会成本买单,那么污染当然屡禁不止,资本也当然傲慢不止。墨西哥湾漏油事件中,BP公司也一度反应迟钝,但最重要的是,BP必须为自己的傲慢以及污染严重后果承担以百亿美元计的代价。资本的傲慢并不可怕,一套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利益惩罚机制,就可以乖乖驯服;但一些央企的傲慢,越来越成为脱离公众利益和有效监管的庞然大物,要想关进笼子里,却没那么简单。【详细
banner
中海油漏油事故中的三宗罪
    对公民利益的漠视是重大污染事故未能有大规模民事诉讼的根本原因。在如此巨大的事故冲击下,中海油总公司网站依然体现出“丧事当喜事办”的特色,除一条《蓬莱19-3油田原油泄漏已有效控制 海上油膜回收基本完成》的新闻,提醒大众此事件与美国墨西哥湾溢油不具可比性,“它并不是油井爆炸,而且发生在浅水,使得浮油回收及清理相对容易”,满网都是成绩与歌曲。仿佛事故只是大众的梦呓。
    涉事的美国康菲石油也颇有中海油之风,在其子公司康菲中国的官方网站上居然对事故不着一字。看来无分中企外企,只要没有严厉的约束,对环境与民众利益的漠视就不可避免。
    越来越多的可怕事故,背后是体制环境与自然环境劣质化,对利益永无止境的追求没有受到公众利益、社会利益的严厉约束。当我们面对5倍以上的海洋养殖地扩张只能换来1倍多的收益时,应该听到公众的哭泣,应该感受到社会的愤怒,应该对日后社会运作高成本保持戒惕之心。【详细
渤海湾漏油信息瞒报需有人负责
    类似的油气泄漏事故,在中国境内并非首次发生,一些垄断企业对事故信息的隐瞒几乎成为惯例。相关企业在事故、污染等信息的披露上都是密不透风,事故发生后,第一时间的主动披露都付诸阙如,最初的消息都是从非正规渠道散出;正式信息总是姗姗来迟且语焉不详。
    “三桶油”都是带有垄断性的大型国企,企业内都设有专门的环保、测评和信息部门,既不可能不清楚泄漏事故对环境、公众意味着什么,更不会不了解什么是责任信息披露的义务,之所以“密不透风”,恐怕首先是意图大事化小,消解事故责任,其次是觉得有恃无恐,不担心这样做会有什么严重后果。事实上,在历次事故发生之后,也确实没有哪个企业因为瞒报信息而受到惩处。
    所以,搞清漏油事故的真相,对事故责任方进行问责固然重要;同样重要的是,对未履行信息披露义务的企业,也必须施以惩戒,这样才能让企业“长点记性”。【详细
结束语

    从乳品新国标到滥用食品添加剂,从“三公”消费到国企薪酬福利,公民的知情权一次次的遭遇挑战。一起影响公共利益的环境事故,竟然也遮遮掩掩,向公众封锁消息。真相虽然昂贵,但如同泄漏的原油一样,终究会浮在水面上。只要有充分的信息提供,公众自然能够判断事实,选择立场,何须他人越俎代庖。

栏目条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webmaster@china.org.cn 电话: 86-10-88828000 京ICP证 04008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关于我们 |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 刊登广告 | 联系方式 | 本站地图 | 对外服务:访谈 直播 广告 展会 无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