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国都爱金牌
“金牌的意义是在文化战争中挑战美国”,魏纪中在《体坛周报》8月10日的采访中说到。当日,美国奥运代表团第二次反超中国成为金牌榜和奖牌榜的双老大,中国则交出占据多日的头把交椅。此外,东道主的表现抢眼稳居奖牌榜第三并超越北京奥运的成绩。至此,伦敦奥运奖牌榜大战基本盘已定,而面对头把交椅的丢失,国际奥委会副主席魏纪中的论断很耐人寻味。
尽管魏纪中的发言有点“冷战”对抗思维的特点,但也代表了中国奥运官方的主流声音,中国一直认为在和平时期,能够挑战美国的领域就包括奥运赛场,比拼两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因此,隐藏着国家意识形态下的奥运会成为各国角逐的焦点,不仅是中国注重金牌数和奖牌数,西方国家尤为如此。《光明日报》在8月10日就发出“西方运动员多是业余选手是个神话”的声音。网民一直诟病中国的奥运体制,但就像魏纪中说的那样,各国官方都喜欢金牌,美国也不例外。
从美苏“冷战”时代开始,奥运就被蒙上政治对抗的阴影,较为著名的是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男篮决赛,在比赛结束时,美国55比54领先一分,但苏联队强制裁判判给苏联三秒钟进而逆转美国队一分,美国队事后抗议无效后拒领银牌。而此时的美苏争霸进入苏攻美守的阶段,苏联在入侵阿富汗后进入其争霸巅峰,而美国经过越战稍显颓势。随后更是经典的奥运“掰腕子”,美国抵制1980年莫斯科奥运会,苏联抵制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冷战下的奥运会,选手们除了竞技的层面还要背上意识形态的对立,两个阵线的运动员为了好的成绩乃至第一名开始了残忍的竞技之路,东德的奥运辉煌就是靠运动员服药改变性别的血泪史换来的。可见,“冷战”时期的奥运成为东西意识形态下的“文化战争”,金牌榜更是美苏奥运文化战场的焦点之战。
全文
-
厦大经济学院女博士:“明天,姐终于要告别这里了!求——1.统战部配个好车送我们;2.航班返回厦门一切顺利!” -
于忠宁:“从现实来看,坚决不下基层的,奔着体面光鲜、物质充裕的目标而去的,显然不只是女博士,这是大部分象牙塔走出来的学子,尤其是所谓精英的选择。”
-
电视剧《大祠堂》出品人王建锋:“电视台可买收视率,一年只需5000万便可跻身全国任意地区的收视十强。” -
毛开云:“唯收视率马首是瞻,为了收视率而不择手段,或策划谋杀案,或大打绯闻牌,或表演脱衣秀,显然会顾此失彼,不仅影响公信力,而且会自己砸自己的牌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