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概述
以轻柔细雨开场的今冬首场雪带来了很多意外。从11月3日上午8时起,大雨自西向东开始“入侵”京城,西部地区下午开始转雪,22时前后,城区及平原地区出现雨夹雪或雪,四五级的北风也随之而来。30多个小时内,雨雪互转,北京平均降水量超过58毫米,突破北京“冬半年”降水的历史极值。就局部地区而言,延庆城区雪深47厘米,这是自1960年以来延庆历史上最大的一场降雪。
北京政府应对得当,舆论肯定嘉许
1. 预警信息及时播报,应急措施全面动员
市气象部门从10月29日开始密切关注此次强冷空气影响天气过程,对天气情况进行了实时更新播报。
这种跟进的信息发布,不仅体现了政府对事件的持续关注,更是通过预警信息的反复播报,有效地让市民了解未来天气状况。无论从深度还是广度上,都做到了有效而全面的覆盖。
针对恶劣天气的应对措施,是检验政府应急能力的主要评价标准。此次强冷空气来袭,北京及周边地区做到了各行各业总动员。此外,今年北京提早12天供暖,规定11月3日24时保证室温达标。
在极端天气下,再完美的应急预案也不可能包括所有的突发事件。应对应急预案之外的突发事件则成为检验有关部门能力的试金石。媒体这时会尤为关注此类非常规性事件。多名旅客在微博上发布求助信息,很快这些信息在微博上便受到广泛关注。
消防部门在特殊情况下,没有拘泥于传统的电话接警模式和封闭的操作流程,而是采取了微博接警的举措。这一信息平台的转换,有效地与最大的自媒体——微博平台对接。不仅可以第一时间与被困人取得直接联系,又将透明、迅速、真实的营救流程公布于众,免去了不同信息平台的信息不对等与信息传达延迟等弊端,以自身的实际工作来应对舆论关注,达到了非常高的舆论评价。
2. 媒体舆论趋势
经历过“721”暴雨的洗礼,在极端天气来临时,舆论自然会将暴雨情境重新提出,并密切关注北京政府的此次应对。
北京政府曾在“721”暴雨后,受到了舆论的长时间批评,包括发布预警、应急措施和突发事件处理上都不尽如人意。全社会对此事的反思也一直持续进行。作为前车之鉴,媒体分析主要由于人民对气象普遍关注力度不够,同时预警信息发布和建设受益范围小,市民普遍不知道预警等级及其危害程度,才导致了严重后果。
相较于此次暴雪袭京,媒体对政府行为饱含肯定,认为北京政府从多方面吸取了“721”暴雨教训,取得了实质性进步,如京华网发文《应对暴雪,北京从容多了》、《新京报》发文《准备充分,暴雪就不会给北京添乱》、《北京晚报》发文《风雪中他们马不停蹄救援》等。由此可见,之前的舆论批评对北京政府积极合理应对极端天气起了重要影响。同时也表明,媒体舆论并非只关注恶性事件给予“讨伐”,在正面事件中,舆论更不吝惜赞美。
大动作下的“脚注”,正能量自传递
1. 雪中送饭,舆论自温暖
受灾最重的北京延庆大榆树镇为滞留在国道上的司机送去了热乎乎的盒饭,接受援助者有些不敢相信。“雪中送饭”并不是应急机制的预设,舆论也有观点表示,起初对于这种突如其来的援助,并不能完全相信是免费的、出于爱心的。尽管如此,“雪中送饭”仍足够表彰社会的正能量在灾情面前没有缺席。在政府宏观大动作面前,一个盒饭无法相提并论,但是这种以给政府行为加“脚注”的小动作,切实表示着正能量的传递。
《新京报》发评论文章分析,人与人之间的冷漠与不信任,到底是如何形成的;观点中国评论员文章称,完善救援方法是解决问题的根本;东方网评论文章则认为,“雪中送饭”要摆脱“雪中送骗”的阴影等。
综合看来,舆论将问题分割的较为透彻,包括造成事件的原因、解决方法和政务期待、对社会互助与人际关系的思考等。舆论对正面事件的讨论,免去了常规性的“讨伐环节”,精力可以更集中于如何汲取事件之优,而达到自我提升的目的。所以,当舆论通过正面事件自我审视时,达到的效果通常会比“反思”要好。
2. 微博上的每一个当事人
在“721”暴雨袭京时,微博上民间自发的互助行动与信息共享就发挥了重要作用,如市民自发组成“双闪队”去机场营救被困百姓等行动,至今仍被舆论频频提及赞扬。此次暴雪中,微博上依旧充满爱心,博友之间相互提醒出行注意安全、路况进行即时通报转发,更是涌现了“举牌哥”等形象鲜明的活雷锋。
在新浪微博的热门话题中,“北京第一场雪”达到了540余万的参与量,其中倡导最多的声音是正能量充溢微博,欣赏雪景不忘帮助他人,让爱在大雪中凝聚力量。
@NovemScorpio:五点半出发机场,刚刚回来。路上真不好走,汽车开过,溅起来的不是雪水是雪冰泥。积雪很厚,出门时限在雪里好在有物业四个小伙子给推了出来,回来时想说谢谢认不出人来了,都是一样的衣服,大家铲雪呢。
@貳老鐵:今天没带伞,出地铁就发现大雨加大雪呀,幸好碰到好心人,呵呵,共撑一伞,谢谢好心人!
@那啥我睡着了:8:03~1.5度~雪下了一整晚~风刮断了好多树枝~但路面却已经被清理的这么干净~不知道你们几点是起来工作的~谢谢你们~谢谢你们!谢谢你们!
自媒体时代每个在微博上的人都是当事人和分享者。网友每转发一条微博,对该微博就完成了一次“二次传播”,当“二次传播”逐渐变成“N次传播”时,微博上显露出的正能量,会给传播者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叹。
北京政府与舆论的“交响乐”
政府与舆论之间的“交响”长期存在。通常情况下,地方政府都会由于应对舆论不力而被反噬。但是,二者并非水火不容。正当的相互关系不仅能够提升政府公信力,更有助于政务的健康发展。建立这一关系的重要步骤则是政府与舆论之间的三部曲:面对、接受和改变。
首先,在舆论对政府行为表示关注时,要广开言路,坦诚面对舆论质疑,是良性建立关系的基础;其次,能够接受媒体舆论的批评意见,应是政府的义务和基本素质,在舆论自由发声之后,政府需要反思批评意见,接受合理建议;最后,政府应针对舆论提出的问题自我修正。
从暴雪应对的措施和舆论反应来看,媒体一扫“721”暴雨的批评态势,转而都关注到了北京政府的进步。也证实了北京政府充分采纳了上一次的舆论意见,完成了面对、接受和改变这三部曲。可见,当施政者吸取舆论内容及其带来的意见后,舆论不会偏颇盲目批判,人民会看到政府的努力,会以正面的赞扬来作为事件尾声。
舆情分析:为民着想,舆论走向的最佳指路牌
纵观北京暴雪事件,因由各个公共部门处理应急预案得力,城市设施能够井然有序地运作,一个成功的应对极端天气措施,同样不应在信息传递上失效。北京市的这次极端天气应对,真正达到了“内外兼修”。城市的运行与人体构造存在相通之处,外在关节肌肉发达,就是城市的配套机制有效跟进,内部血液流动通畅,就是信息传递无阻,唯有两者统一配合,一个机体才得以高效健康地运作。
面对瞬息万变的突发事件,伴随错综复杂的舆论走向,太多的反例告诉我们如何做是与民意背道而驰。信息封锁,在舆论倒逼下如同挤牙膏般地“吐露”真相,在一次次追问下暴露现实,最终就地正法成了危机公关反面案例的必经步骤。
在突发危机面前,此次北京及周边地区的应对是一次成功的舆情教学片,从灾前全面预警,到灾中妥善应对,再到突发事件处理得当,同时也有民间正能量的积极影响。对应的舆情评价也一路走高,得到了媒体的广泛好评。这也正是遵循了反应迅速、信息公开、责任明确这些公共单位应具有的最基本素质。
由此可以看出,引导舆论走向利我局势的,不是强制的言论和单方面信息灌输,最让舆论听话的指路牌是自身的合理行为。合理并不难定义,为人民着想,即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