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概述
8月24日5时30分左右,哈尔滨机场高速阳明滩大桥主桥发生垮塌,四辆货车冲下桥体,目前已造成3人死亡5人受伤。阳明滩大桥投资18.82亿元,通车还不满一年。
24日上午,哈尔滨市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由哈尔滨市建委组织专家对桥梁设计、施工等相关情况进行调查。当地桥梁专家初步判断,超载是桥塌主要原因和最直接原因,他认为“桥的质量还是过硬的。”与之相反的是,安监总局表示阳明滩大桥肯定有问题。
24日夜间,哈尔滨市建委发布事故现场区位及平面示意图,哈尔滨市政府认为,桥梁断裂部分属三环路群力高架桥工程,而不是阳明滩大桥。
25日,哈尔滨市政府召开第二次新闻发布会,将桥梁事故定性为“匝道侧滑”。并称“不存在”之前媒体报道的“建委工作人员表示工程指挥部已经解散,无法查询到”的情况。
哈尔滨市政府27日再次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了事故桥梁的设计、施工、监理单位。三家单位接受采访时均自称严格按规范操作。
据哈尔滨市政府网站此前发布的消息,阳明滩大桥疏解工程曾更改结构,将原工程设计的混凝土结构改成钢混结构,缩短了工期并节约钢材费用2亿元。
对于媒体披露的在已经垮塌的梁箱体混凝土中含有编织袋等混合物,且钢筋未进行捆绑,承建方董事长表示:钢筋没绑是工艺需要。
媒体万箭齐发,舆论关注度超常
阳明滩大桥坍塌事件发生迅速占领了各大媒体的头版头条,成为国内舆论最炙手可热的话题,并且热度延续了一周的时间,并保持着每日千条以上的媒体报道量。
事件发生时间是8月24日5时30分,而当日便有1000篇媒体报道量。包括新华社、央视、中新社的地方站记者率先进行现场报道,新闻图片、稿件和视频被迅速转载,覆盖主流媒体的新闻头条,迅速形成了强大的舆论场。反观当地媒体的报道相对低调和谨慎。
随后,财经网、每日经济新闻、财新网、人民网等相继对此事做了深度调查报道及盘点,各大门户网站也推出了相关专题,公众通过新一轮的深入分析报道对事故的起因发展和结果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舆论热度也随之攀升到最高点。
哈尔滨市政府召开了三次新闻发布会,每次新闻发布会发布的新信息都会掀起一阵质疑高潮。由于新闻发布会的内容难以让公众信服,因此批判的声音不断。
各大媒体更是纷纷动用社论来批判政府的信息不透明、处理不力、问责不清。《环球时报》25日发表社论《必须加强对恶性事故的追惩》指出:有人说大桥垮塌一次次丢了中国的脸,然而这只是其次。更重要的是这些垮桥伤害了生命,浪费了资源,同时增加了社会对政府道德层面的怀疑。《新京报》26日社论《桥梁塌了,政府责任不能“侧滑”》呼吁政府积极应对,坦诚面对公众。而《中国青年报》从人文角度评论《没有安全感,哪来幸福感》,指出安全事故频发伤害了公众的心理和对社会的信任。
在新浪微博上,“阳明滩大桥坍塌事故”连续一周成为热点话题,超过230万条相关微博。媒体微博、新浪微话题、意见领袖的参与推动了自媒体与传统媒体对此事的同步关注。
8月24日,“哈尔滨大桥垮塌”在百度热搜词榜单上占据第三位;8月25日,“哈尔滨 短命桥”成为第一位热搜词;8月26日,“哈尔滨垮桥施工单位”是热搜词第二位;8月27日,“哈尔滨断桥未问责”成为热搜词第三位;8月28日,“哈尔滨 施工单位”是热搜词第三位。单件安全事故连续五日占据热搜词前三位的现象并不多见,足见公众对于此事的关注度极高,持续性极强。而且从热搜词的变化中可以看出,舆论从关注事故现象延伸到问责的进展以及施工单位的曝光。
事件影响力不仅局限于国内,低劣工程遭世界诟病
阳明滩大桥发生坍塌之后,除了有国内媒体的追踪报道和评论之外,更吸引力大批国外媒体的关注。
法新社24日便报道称中国大桥垮塌,致死3人。美联社同日报道:由于安全程序和维护程序松散,铁路和道路事故在中国很普遍。可见国际社会对中国国内的安全事故密切关注。
美国《纽约时报》称中国网民对大桥坍塌事故批评如潮,凸显了人们对中国迅速扩张的基础设施建设质量的质疑。德国以工作严谨、质量第一闻名世界,德国之声电台指出,与德国相比,中国公路桥的造价过低,完工时间过快。
由于安全生产是世界性话题,因此,国外媒体的看法对了解世界舆论导向,以及安全生产和事故处理的差距有积极的意义,同时也体现出,中国工程质量低劣遭到世界范围内的诟病。
官方回应一次次把自己送入塔西佗陷阱
哈尔滨市政府分别在24日、25日和27日召开了三次新闻发布会。
第一次发布会官方称阳明滩大桥质量过硬,事故原因锁定货车超载。而最高权威机构否认了当地政府的质量过关论,安监总局笃定声称阳明滩大桥“肯定有问题”。事故涉及车辆的家属更是拿出检测单证明货车没有超载,使官方声称的超载导致垮塌的言论立不住脚。虽然哈尔滨市政府及时召开了新闻发布会,但是显然官方并没有掌握足够的事故信息,发布消息过于草率和生硬,因此浪费了最重要的与媒体通气的机会,同时把自己置身于不专业、不诚实、不负责的舆论漩涡之中。
第二次发布会将桥梁事故定性为“匝道侧滑”。并称“不存在”之前媒体报道的“工程指挥部已经解散,无法查询到”的情况。由于媒体涌入哈尔滨采访,而相关人员在接受采访时的言论导致舆论哗然,因此在召开第二次发布会时,哈尔滨市政府已经将获取信息的其他渠道封闭,但是仍然没有给出明确的设计施工名单,对于媒体的追问也没有给出准确的答复,表现得慌张,准备不足。此次新闻发布会后,舆论的批判质疑声浪又一次袭来。
第三次发布会,哈尔滨市政府终于公布了事故桥梁的设计、施工、监理单位,分别是哈尔滨市市政工程设计院、福建省交建集团工程有限公司和黑龙江百信建设工程监理有限公司。地方政府这种“挤牙膏”的公布方式消耗掉了公众对官方积极处理的期待,而对于公众极其关心问责机制和方案没有给出答复,又大大挫伤了地方政府处理安全事故时的公信力。
在近年来的社会突发事件中,“塔西佗陷阱”定律在舆论发展中得到充分体现:当一个部门失去公信力时,无论说真话还是假话,做好事还是坏事,都会被认为是说假话、做坏事。从哈尔滨市政府四天三次召开新闻发布会可以看出,官方迫切希望解决此次舆论危机。然而,鉴于当前的舆论格局,由于信息不透明,应对不得体,哈尔滨市政府在一次次浪费危机公关机会的同时,也挥霍掉了公众的信任,失去了公信力。
施工单位千呼万唤始出来,相关问责待何时?
在哈尔滨市政府公布事故桥梁的设计、施工、监理单位之前,媒体已经做了多种猜测和报道。直到答案最终揭晓,公众才恍然大悟:坍塌的结果看似偶然,却有必然性。
哈尔滨市市政工程设计院作为设计单位,将阳明滩大桥疏解工程更改结构,将原工程设计的混凝土结构改成钢混结构,缩短了工期并节约钢材费用2亿元。
福建省交建集团工程有限公司作为施工公司,在梁箱体混凝土中混有编织袋等混合物,且对钢筋未进行捆绑,而该公司董事长称:钢筋没绑是工艺需要。
黑龙江百信建设工程监理有限公司作为监理公司,曾在监理企业综合信用评价中被亮红牌,被责令两个月内整改。
那么哈尔滨市政府,对于以上种种的产生和发展,是不是该给公众个明确说法呢?是不是该回答集各大媒体之力共同发出的问题:为什么至今仍未问责?
“哈尔滨速度” 成为极大讽刺,长官意志是根源
舆论已经发现,一次坍塌的背后牵扯的是地方建设的理念和质量问题。2008年以来,黑龙江全省公路建设三年决战,修建的桥涵达到200多公里,相当于哈尔滨到长春的距离。阳明滩大桥无疑是这些桥涵中的重量级项目。
回顾阳明滩大桥建造历史,可以发现从2010年5月全面开工建设到本月通车,整个建设工期仅仅为18个月。通车之时,大桥被兴奋地称为“哈尔滨速度”、 “哈尔滨奇迹”。宣传中用尽溢美之词,并称“哈尔滨的桥梁史就此改写”。然而,必须注意的是,“抢工期”却是阳明滩大桥建设中的一个重要的旋律。为了工期,市里某位领导甚至每天一个电话询问,冬天强行施工。就在大桥建成通车的第二天,《哈尔滨日报》作为管办报纸便报道一位著名桥梁专家的“忠告”:“你们排的工期不可能完成。”
在此之前,阳明滩大桥还是哈尔滨甚至是黑龙江省城市建设的骄傲,而以8月24日为界,社会评价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评论中出现“长官意志”、“塌出来的GDP”并不非空穴来风或者无端指责,而是尖锐的指出问题症结所在,指出18亿大桥一年垮塌的“奇迹之处”,而我们并不期待“中国式奇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