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斯氏漂流记
当下人们最关心的就是,泄密者斯诺登的去向:
5月,“棱镜”计划泄密者斯诺登先前往香港藏身并向媒体曝光“棱镜”计划,并接受外媒采访。
6月11日,斯诺登离开他居住的香港酒店后去向不明。 6月19日,维基解密发言人克里斯丁•拉芬森在冰岛报纸的一个专栏中说,一名中间人接触他,请他告诉冰岛政府斯诺登寻求庇护。
6月23日,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就斯诺登事件发表声明,称斯诺登已自行循合法和正常途径,离开香港,前往莫斯科。
6月24日,斯诺登正式向拉美国家厄瓜多尔寻求庇护。而斯诺登在抵达莫斯科后订购了飞往古巴航班,但24日并未出现在由莫斯科飞往哈瓦那的飞机上,下落成迷。俄罗斯总统普京25日晚些时候证实,斯诺登仍然在莫斯科机场转机区域。
二、 棱镜门引发国际关系漩涡
“棱镜”风波不仅在美国国内愈演愈烈,在世界范围内也引起强烈的震动,甚至造成国际关系的新漩涡。
棱镜门事件发生后,美国政府始终坚持“棱镜”计划的合法性和对反恐工作的有效作用。美国总统奥巴马做出回应,公开承认该计划。他强调说,这一项目不针对美国公民或在美国的人,目的在于反恐和保障美国人安全,而且经过国会授权,并置于美国外国情报监视法庭的监管之下。然而,影响已经在慢慢发酵,美国有线电视新闻国际公司公布的民调显示,奥巴马的民众支持率跌至45%,这是一年半以来的最低值。显然,对奥巴马而言,警钟已经敲响。
与美国的坚定相对的是,除美国以外的其他国家、地区,以及媒体,均对“棱镜”计划表达不满和震惊。英国在野党工党称其令人“寒心”。德国总理默克计划在奥巴马下周访德时讨论可能影响了数百万德国人的“棱镜”项目。与美国共享安全情报的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安全机构同样面临国内质疑。一些澳大利亚政界人士要求政府说明是否借用“棱镜”数据搜集情报。俄罗斯总统普京发言人比斯科夫则透过法新社表示,若斯诺登提出相关申请,俄罗斯政府会考虑向其提供政治庇护。欧盟官员表示,美国此举可能侵害欧洲公民的基本权利,并影响到未来美欧合作。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表示,希望中美双方冷静、客观看待有关问题,双重标准无益于解决网络安全问题。在这一个月的时间里,维基揭秘创始人阿桑奇则是一直协助斯诺登的前辈和盟友。
虽然美国政坛对于棱镜门的意见空前一致,但是在国际社会中却遭到一片谴责。棱镜计划使“全球警察”摇身一变,成为了世界公敌。
三、 中国角度:微妙处境更要冷静审慎处理
在习奥会上,中美就网络安全问题还展开了讨论。习奥会刚刚结束,棱镜门随即发生,迅速成为世界最热门话题,同时也多日占领了中国媒体的头版头条。中国在此事件中的角色有些微妙,第一,习奥会刚刚结束;第二,斯诺登逃离美国的第一站选择了中国香港,因此有人怀疑斯诺登是中国间谍;第三,斯诺登爆料中国也是“棱镜”计划的受害者,为中美关系前途增添不确定因素。
从对美国的影响角度分析,新京报发表《美国"棱镜门"拷问安全和隐私边界》认为,美国政治家,尤其当权政治家最不安的,仍是政治利益的影响。倘美国选民对自身隐私安全的不安超过临界点,在中期选举日益临近的关键时刻,会有更多政治家感到自己的不安和公众的不安息息相关,并开始对“棱镜门”发出更直接的质问。环球时报《"棱镜门",美国欠全球网民一个解释》文章中指出,我们对美国自家的事很少做道德评价,但美国却一直喜欢将自己置于道德高地指责别人。自由和人权是美国对外道德战的两把匕首,美国尤其喜欢拿这两把匕首扎中国。美国真实的一面和它虚伪的一面,我们都应该看清楚些,不能又傻又天真。
针对怀疑斯诺登是中国间谍的言论,《人民日报》钟声发表评论,评论用词严肃,文章指出:如果说斯诺登曝光的一些信息让这件事同中国发生了关联,那也应该是由美方主动讲清楚,是否采用过不光彩的手段收集情报。现在,个别美国政客以自己想象,在“棱镜门”和中国之间建立起一种“新关联”:斯诺登与中国情报机构合作,斯诺登可能就是中国间谍。所谓“新关联”,完全是无稽之谈!在“棱镜门”和中国之间胡拉乱扯,无异于在中美关系的晴空布下一块新的阴云。阴云不除,贻害无穷。
对于中美关系的影响,国际问题专家时殷弘相信,这或许将对中美关系有益,因为它最终让两国在网络攻击问题上“扯平了”。他表示,华盛顿在很大程度上再不能公开指责中国。
外交学院教授周永生也表示,棱镜事件应该反而能够促进中美关系“向上走”,因为此前美国政府刻意造谣中国搞网络攻击,这对于中国的形象产生了非常大的负面影响,而“棱镜”事件让美国公众也知道,美国是搞网络攻击最早、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的国家,“在这种情况下,没有更多理由抹黑中国。”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贾庆国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此事介乎法律事件和外交事件之间。他说,由于此案可能给国家安全带来影响,中美两国的外交人士可能讨论此事。但贾庆国说,双方都不想小题大做,特别是在习近平与奥巴马刚刚举行过会晤之际。
四、 国际舆论:斯诺登事件富含政治寓意
随着斯诺登事件持续发酵,中国外交部17日就事件表态,并要求美国对大范围互联网监视活动作出解释。境外媒体对事态进展及事件对中美关系的影响予以集中关注:
美怀疑斯诺登为中国间谍遭到斯诺登驳斥 英国广播公司网站6月16日报道:美国怀疑斯诺登之所以选择潜逃香港就是事先得到某些人的引导。众议院情报委员会主席迈克•罗杰斯怀疑斯诺登是否早已与“某外国政府”建立了关系。他同时指出,如果证实斯诺登是被中方诱降,那么美国情报机关一定要就谁是内线查到底。
路透社6月17日报道:斯诺登驳斥了美国对他的批评言论,否认是中国间谍。他表示,揭露监视项目在一定程度上是出于对美国总统奥巴马的失望。他称奥巴马在执政期间“滥用”政府项目,且愈演愈烈。
中国首次就事件发表评论 美国《华尔街日报》6月17日报道:中国外交部17日表示,斯诺登从未与中方有过合作,不是中国的间谍。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对记者表示,有关斯诺登可能与中方有合作、是中国间谍的说法完全是无稽之谈。法新社6月17日报道:这是北京针对斯诺登事件的首次具体评论。华春莹敦促美国向国际社会解释其监控计划。她说:“美方应重视国际社会和各国民众对此问题的关切和要求,给国际社会一个必要的解释。”
英国《金融时报》6月18日报道:中国打破其在美国情报机构原合同工斯诺登案件上的沉默,要求美国解释斯诺登曝光的大范围互联网监视活动。
“双重标准”成美政府标签 美国《纽约时报》网站6月18日报道:如果美国政府想向世界灌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并且试图制止不良行为,那么他们自己就不应该明知故犯。事实上,这已经成了奥巴马政府的一个标签:谴责别国侵犯人权的同时,却将未遭受任何指控的人关在关塔那摩监狱。总是振振有词地大讲新闻自由的正确之道,一边却又发传票索要记者的通讯记录。一边对中国的网络攻击行为表示愤慨,一边通过一个复杂的行动监视自己的公民。
中国不会为斯诺登提供庇护 新加坡《联合早报》6月18日报道:北京有关分析人士指出,中国不大可能轻易为斯诺登提供庇护。为斯诺登提供庇护不仅会影响中美关系,甚至可能给人留下斯诺登就是中国间谍的口实。只要斯诺登愿意留在香港,即使美国提出引渡,按照香港法律也得经过很长时间审理。由于香港完备的法律体系和自由制度,中国可以超然于审理过程之外,而美国则会比较尴尬。
前往第三国是最佳解决方案 香港《南华早报》6月17日报道:解决斯诺登事件的最佳方式是帮他前往第三国。斯诺登抵达香港或许对北京而言是公关方面的一个出乎意料的事件。尽管内心感到非常高兴,但中国官员保持缄默实属明智之举。允许斯诺登被引渡回美国或在香港避难都不是理想的选项,因为这两者可能需要经历冗长的法律程序,令中美关系紧张,并为香港的政治局势增加更复杂的因素。还有第三种选项,那就是中国可以提供必要的协助,让斯诺登前往第三国。在目前形势下,那将是最佳解决方案。
香港《成报》6月19日报道:斯诺登事件有新发展:美国总统奥巴马首次公开回应事件,表明司法部或寻求从香港引渡斯诺登回国。冰岛政府则证实,斯诺登已通过中间人向冰岛寻求政治庇护,不过官方至今未接获正式申请,并拒绝透露会否给予斯诺登庇护。(对外传播研究中心提供)
五、 舆情分析:“棱镜门”突破了一个政府应有的底线
“棱镜”事件的出现,无疑给美国政客们抽了一记耳光,他们以前以受害者自诩,以全球警察自居,如今再一次向世界证明了美国政府在网络安全方面的双重标准。对于斯诺登是否是叛国者和美国政府是否违宪的讨论成为6月国际舆论中最热门的话题。
然而,无论是从各国政府的官方态度,还是世界各大媒体的调查评判,美国政府都成为了众矢之的。网络战成为美国在全球领域的另外一把利器,美国利用互联网技术优势打造其网络霸权,而众所周知的是,一旦形成霸权,来自其他方的监督就几乎形同虚设。
“棱镜门”的发生已经突破了一个政府应有的底线,这个底线即是美国国民受到宪法保护的隐私权和信息知情权,也同样涉及到其他国家的国家安全。爆料者斯诺登的命运终将如何,美国政府如何回应来自本国国民、其他国家以及全世界媒体的质疑,相信短期内依然不会有明朗的答案。中国政府作为“棱镜”计划的切实受害者,无论香港政府对斯诺登的处理还是外交部对美国网络攻击的发言,均体现出客观和审慎的态度,值得肯定。
观点中国 张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