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



城管标签化 争议不意外

题记
 

聚焦

  • “与群众打成一片”有了时代新解

     

     

     

    “打成一片”,出自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卷十五:“老僧四十年方打成一片。” 原指形成一个整体。现多形容感情融洽,成为一体。

     

    毛泽东1942年《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上提到,“我们的文艺工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工农兵大众的思想感情打成一片。”人民出版社一九八六年出版的《毛泽东著作选读》刊印,“干部跟战士的关系应当密切,应当打成一片。军队跟人民、跟地方党政组织的关系,也应当是密切的。”

     

    没有一部法律授权执法者随意向公众施以暴力,更何况城管面对的城市商贩,往往是引车卖浆、艰难谋生的普通百姓,动不动采取围攻、殴打,甚至“土匪一样”蛮横逞强,既不符合以人的伦理,更是社会的公害。[详细]

     

    “打成一片”从前都是指感情与关系,绝对跟身体没关系。可是回顾这几年关于城管的一些新闻,我们便会发现有些执法者真的是在赋予这个词全新的解释。

     

  • “城管”标签化,争议不意外

     

     

     

    10多年前,城市里本无城管。那时,城市管理职能分属工商、卫生、质检、农业等部门,正可谓“九龙治水”。多头管理带来的不是风平浪静,反而是“有利的争着上,无利的绕着走”,商贩和市民利益都得不到保障。为了改变这一状况,以全国人大制定行政处罚法为契机,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制度逐步从试点推开,城市管理中的行政处罚权也由分属多个部门,逐渐集中到具有综合执法权的机构手中,城管应运而生。[详细]

     

    好景不长,关于城管执法争议的新闻层出不穷,让社会开始反思其存在的必要性。

     

    2011年10月27日,河南省驻马店遂平县住建局城建监察大队在旧房改造过程中,与户主发生冲突,围观群众拨打了110。民警赶到现场制止时,遭到城管围攻,民警张卡的警服被撕破,并被强行押上城建监察执法车。[详细]

     

    2012年2月2日,哈尔滨市双城市一些商贩摆在门口的元宵不翼而飞。双城市城管行政执法局工作人员给出的说法是,他们就是一个抢的单位,领导让他们抢他们就抢。2月6日,该局局长在接受微博联播记者采访时承认执法人员执法“走样”。[详细]

     

    2013年5月31日下午在延安市杨家岭附近,延安城管队员在执法过程中与商户发生撕扯现象。商户称有城管执法人员双脚跳起猛跺倒地商户,有城管队员身上散发着浓浓的酒气。[详细]

     

    城管一直是一个备受争议的存在,并非所有人都要背上骂名的标签,他们有时也是新闻事件中的受害者和苦笑的人。眼神执法[详细]、城管与摊贩对跪[详细]、城管摆摊[详细]、甚至被小贩砍伤[详细],有的评论认为是作秀,有的时候城管回应是无奈。产生这种戴着有色眼镜看城管的结果,并不能怪老百姓单线条思维或是目光短浅只看到个案。

     

  • 是执法者的权力傲慢导致民意偏见

     

     

     

    很明显,城管的形象不是被妖魔化,如果偏执地这么认为,大概是本末倒置了——没有城管自身形象的不佳,何来城管形象的“妖魔化”。不否认,城管遭受的骂名,很大程度上确实是为相关执法部门承担的,因为这些部门有意或者无意让渡了部分城市管理职能,才让城管组织应运而生。从根本上说,城管本身终究有一天是要退出历史舞台的。[详细]

     

    如今网络舆论的速度和力量如同海啸一般,可以瞬间惊涛拍岸、摧枯拉朽。为了避免这种舆论力量对自己职位、官位和地位的冲击,许多行政部门开始研究学习如何危机公关。尽管危机公关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信息回应的速度,但是前提一定是回应信息的真实。

     

    许多暴力执法事件发生后,当地政府不仅没有保证信息的透明,而且妄图偷偷摸摸瞒天过海,现今被舆论抓了个现行。这已经不是一个“临时工”的临时暴力,而是整个部门的集体作恶。对于这种丑恶,媒体能做的只能是将其曝光于众,拥有真正能对其修正力量的还是权力机构本身。如果权力机构能够及时让傲慢刹车、不要再企图以什么借口搪塞舆论,公众姑且还能试着相信公权的威信。如若不然,“影响形象”的就不仅仅是一个延安市城管,而是整个社会的法制保障。[详细]

     

  • 回应舆论,不要用正确的废话自欺欺人

     

     

     

    谈到某个社会问题、批评某种社会现象或曝光某个丑闻时,常听到一种回应或辩解是:大多数人是好的,违法乱纪的只是极个别现象。说到城管问题时,会听到辩解说“城管大部分是好的,少数不好现象被放大”;说到腐败问题时,会听到有人说“领导干部大部分是好的,极个别贪腐现象影响干部整体形象”;说到教师的失德行为时,立刻会有人说“多数教师都是好人,坏人还是极少数”。

     

    “大多数是好的”已经成为一种流行的官腔和万能的套话。大部分是好的,这话错吗?当然没错,从辩证法来看,当然是极辩证、极正确的,但又是典型的正确的废话。

     

    最高法院院长周强说,司法公正来自个案公正的积累,这种对个案公正的重视非常值得赞赏。今年全国两会时,农业部新闻发言人回答记者对中国农产品安全问题的提问时,回答得也非常精彩:1%的问题也要尽100%的努力。他们就没有沾沾自喜于“99%农产品都是安全”,而是把目光投向那1%有问题的。没有用“大多数是好的”去敷衍公众,而是正视那极少数。

     

    无论是对待腐败,还是各个群体各个领域中的违法,都要避免拿“大多数是好的”这种正确的废话去诡辩,慎言“问题只是极少数”。[详细]

     

  • 平等、文明、服务、法治的城管才有用

     

     

     

    城市管理因涉及诸多方面、各类人群而被不少地方视为难题。“打砸”“围殴”使城管群体给社会留下不良印象,商贩对城管人员的袭击更加剧了双方的矛盾,城市管理在一些地方几近“丛林法则”,这显然是各方都不愿看到的。[详细]

     

    平等。城管与执法对象之间的矛盾激化,很多时候是因为双方地位不平等,加上缺乏沟通和理解。只要沟通理解到位,就没有调和不了的矛盾。文明。同样面对的都是弱势群体,为什么有的地方总是冲突不断,而有的地方却“平安无事”?根本原因还是城管队伍素质的问题。不可否认,城管这支队伍绝大多数是好的,只是少数不文明现象被媒体放大后变成“一地城管出事,全国城管蒙羞”。服务。文明执法,要求转变执法理念,从管理到服务。“围追堵截”的方式,解决不了根本问题。从源头上化解城管和小商小贩之间的矛盾,必须给小商小贩一条出路。法治。走出城管执法尴尬的所有措施,都离不开法律的支撑。只有通过法律授权的方式,明确城管管什么、怎么管,才能保证行政权力的有效行使,改善城管执法的工作环境,从而走出城管执法的尴尬。[详细]

     

    (编辑:杨公振)

结束语

“如人有疾,不治则寝以深。”耐心解剖“城管暴力执法”这只带病的麻雀,能让我们对中国社会管理问题有更清晰的判断。如果在今后一个时期内,我们还无法彻底改革城管制度,为城市管理建章立法、优化队伍、规范管理,那这样的暴力事件还会在别的地方出现。

调查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