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录

新星出版社副总编辑刘丽华

刘丽华

刘丽华:经典的特点是带动了经典

大家上午好!

 

4月23日是世界阅读日,我觉得在这时候出版《莎士比亚全集》是很有意义的事情。对于莎士比亚大家肯定不陌生,今年是他450周年的诞辰。几百年来,莎士比亚的影响源远流长,他影响了全世界的作家,也影响了全世界的读者。歌德曾经说过一句话,精神的特点是引导精神。我可以仿效一下歌德的说法:经典的特点带动了经典。为什么这么说,因为莎士比亚的书现在已经成为经典,但很多作家对他的经典进行了大量的改写、模仿或者传承,这个大家有目共睹。

 

下面我请几位专家他们对莎士比亚的认识。首先我介绍一下几位专家,沈林教授,中央戏剧学院教授,而且是研究莎士比亚的专家,在中央戏剧学院就是教授莎士比亚的。

 

苏福忠老师,是新星版本的主编,还是著名翻译家,原来人民文学出版社的老编辑。陈国华教授,北京外国语教育中心主任,也是研究莎士比亚的专家。这位是姜红教授,北外教授,也是研究莎士比亚的。[详细]

 

到场嘉宾
左起:刘丽华、姜红、陈国华、苏福忠、沈林


著名翻译家苏福忠

苏福忠

苏福忠:“顶礼”莎士比亚

我从来没参加过这样的会,很紧张,所以就弄了一个稿子,这个稿子15分钟说不完。我本来想说我和莎士比亚的缘份,但觉得意义不是很大,就融入著名翻译家朱生豪的一个词:“顶礼”莎士比亚。

 

我在出版社当编辑,而且第一套《莎士比亚全集》是我们社1978年推出的(人民文学出版社),后面的版本参考了这个东西。虽然你占着这么好的位置,但要想编莎士比亚的书在当时轮不着我,因为有很多老编辑的学问比我更大。到1991年,我在出版社待了十多年,看了莎士比亚一些比较很有名的剧本,如《哈姆雷特》、《李尔王》、《威尼斯商人》,如果不是后面发生的事情,我可能就这个样子,不会很深入地接触他,因为他的东西确实离我们远一点,至少我自己的感觉是这样的,也难一点,毕竟他是400多年前的人物。但1991年有机会去英国做访问学者,我在英格兰中部班布里小镇进行了八周的英语学习。班布里小镇离莎士比亚的故乡半个小时的路,所以就去参观。1991年底快结束时,那十几天英国一直是阴天,我们只参观2小时天就黑了,看得很快,没看清楚就回来了,比较遗憾但也很兴奋,因为你搞一辈子莎士比亚,学一辈子英语,在当时的情况是没机会看莎士比亚故乡的。回国后,我们就学习莎士比亚的一些英文片断,觉得很容易懂,没我想得那么难。这是第一个过程。

 

莎士比亚家乡 中国网
莎士比亚家乡小镇
 
第二,我进入英国的大学,那时候是夏天,5月底6月初我又去参观了。英国冬天只有7—8个小时,夏天长到12—13个小时,那次很有感觉,时间很长,而且晚上还可以看看一个英国皇家戏剧学院皆大欢喜的演出。到那时候,我觉得用英文做莎士比亚要比用中文做容易。当时印度是英国的殖民地,他们一些文人就说,我们能丢掉一个印度也不能丢掉莎士比亚。印度不丢也得丢,莎士比亚想丢也丢不了,这是当时的情况。[详细]


沈林

沈林

沈林:翻译创造了西洋文学,就像盗版催生中国电影

今天的主题是“给你一个最好的莎士比亚”,这个题目特别好。要说莎士比亚的话非常多,说不尽的莎士比亚。今天我想从什么地方说?就从这句话说起。有一句广告词说“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翻译也是这样一件事。当然在一定时间内,在我们既有的版本里一定有一个最好,在已知的版本里大家会说哪一个更好,但放在更长的时段里看,只要我们不停止翻译,就会有更好的出现,在这种情况下就“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了。

 

莎士比亚 中国网
莎士比亚经典戏剧《罗密欧与朱丽叶》
 
还有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总在不断追求最好和更好?因为莎士比亚的诗无达诂,每个人有自己的理解,这时候我们理解莎士比亚的剧本在被翻译过程中,常常给翻译莎士比亚诗歌和剧作的国家增添新的内容。我参加一个会,会上有人说翻译文学创造了西洋现当代文学,我觉得这说得有点道理,如盗版光盘催生了中国电影发展的道理一样。
 
有一个关于莎士比亚最好的译本,可不可以有?目前我看所有的译本有一个想法,不久前有一个出版社,为了赶今年450周年的纪念日想做一个版本,不想再等50年。我觉得做一个更好的版本确实要等50年,但我们不想等,如果短期内给我一个机会做一个最好的莎士比亚,我们会怎么做?我会做一个百纳本,那我找哪些人?我想朱生豪的本子肯定要放在里面,虽然悲剧有漏译的地方,但也是很准确的,喜剧有很多是错误的,所以我会挑朱生豪的悲剧,吴兴华先生的历史剧。再会想想诗人,我觉得卞之林先生翻译得最好。还有曹禺先生翻得好,曹禺先生作为一个剧作家,又是清华英语专业毕业的高材生,曹先生翻译《罗密欧与朱丽叶》是最好的版本。还有一位译者我觉得也有特别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原人艺院长、著名演员做的,他和曹禺有共同的地方,知道翻译戏剧和小说不大一样,要求落地彩,这句话说出来就要有反应,不可能说到家里还要想,这是戏剧的要求,所以特别要求著名的“戏眼”,这场戏的目的要达到什么样的效果。[详细]


陈国华

陈国华

陈国华:我反对“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

有人喜欢说汤显祖是中国的莎士比亚,因为两个人实在比较接近,非常接近,汤显祖的著作也很多,他是不是中国的莎士比亚?不是,汤显祖的作品能够翻译到外国,能被外国人知道的,能有几部?他不是中国的莎士比亚,他是中国的汤显祖。

 

其他人呢?我认为我们国家的古典戏剧远远没有达到了莎士比亚戏剧的高度,而莎士比亚不仅仅是一个人,而是同时代出了一大批相当辉煌的其他剧作家,只不过其他剧作家的成就没有莎士比亚那么大,但他们也有一些非常好的剧本,比如一个作家直追莎士比亚,可以说跟莎士比亚最伟大的作品不相上下。在这方面,我们国家还比较欠缺。

 

我反对“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的说法。这不一定,我们国家的古典戏剧很民族,具有鲜明的中国特点,但不一定很世界。为什么?因为缺乏一些普世的东西,也就是说让世界上人人都引起共鸣的东西,这点缺少,它比较LOGO,比较地域性,这是一个问题。或许能够引起某些人某方面的审美感,比如我们国家的《牡丹亭》、白先勇版的昆曲拿到国外去也很受欢迎,但只是从表演、唱腔、戏剧美学的角度,真正从其语言、思想没有办法跟莎士比亚比较。

 

莎士比亚的悲剧不是我们想象的悲剧,泰坦尼克号的沉没,是悲剧吗?不是悲剧,并不悲,而是惨剧,高铁撞是惨剧不是悲剧。我们的悲剧跟西方国家的悲剧不是一个意义上的,悲剧谁悲?窦娥冤悲得不得了。我们的悲剧是受了冤屈叫悲剧,《赵氏孤儿》才符合西方国家的悲剧,就是人物在最后死光。读者得到的感受是可怜和恐怖,幸好我没有做这样的事,幸好我的性格不是这样的,幸好我比剧中人物要聪明。这是我的感受。我们有悲,但更多是惨剧,而惨剧很少,我们喜欢大团圆,喜欢欢喜收场,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个戏剧伦理应该强调、应该吸取,有它的好处,不能只局限于我们国家传统的悲剧来理解西方的悲剧,这样才能对莎士比亚有更深的体会。[详细]

姜红

姜红

姜红:普通人为什么要读莎士比亚

说实在的,我应该坐在你们那个位置,因为我就是一个普通读者,对于莎士比亚来说。虽然我做研究生时,莎士比亚是必读的,但从专业角度来说是研究现代英美文学,所以跟前面几位老师完全不能比,不能说是莎士比亚的专家。但作为一个普通读者,也有普通读者的思考。我来时就想着跟大家交流想回答两个问题:一个是莎士比亚的影响是什么,二是为什么能够产生这么大的影响,或者我们为什么要读莎士比亚。注意我的前提,作为一个普通人,作为一个生活在中国21世纪的普通的男人和女人,我们为什么要做这样一件事。

 

莎士比亚 中国网

莎士比亚画像

 

先回答第一个问题,我不是专门研究莎士比亚的,为了回答这个问题,就现找了材料,就给大家梳理一下我搜集的东西,求教于各位专家。

 

先看看英国的情况。碎片式的,莎士比亚的影响太大了,不可能全点到,挂一漏万举例说明,我试图回答这个问题,大家可以提前想想第二个问题,为什么能够产生这么大的影响。

 

谈到的第一个是华兹华斯,英国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他认为即便与河马相比,莎士比亚也是世界上最伟大的诗人。大家怎么看这个东西?这是一个人。

 

其他几个是拜伦、雪莱、济慈。拜伦在19岁时就称自己像“雅典的泰门”,因为他愤世嫉俗,在上议院和同堂的贵族书疏远,这时候把自己比成法庭上的夏洛克。在讽刺贵族时,他自视为科里奥兰纳斯。性格上,总体来说觉得自己和哈姆雷特最相契合。拜伦在自己的作品中大量引入莎剧,有时候是直接摘引,有时候转述和撰指,构成拜伦式的修辞方式。拜伦式的写作风格,其中一个要素是大量用这样那样的方式、直接和间接的方式来引莎剧。另外拜伦很有名的、有代表性的作品《恰尔德·哈罗德游记》,一个是《弹簧》,中间两次提到莎士比亚非常有名的独白:生存还是毁灭两段独白。有意思的是拜伦经常在雪莱面前批评莎士比亚,问题不是他真的对莎士比亚有多达的意见,而是想引诱雪莱为莎士比亚做辩护。这样一种爱戴方式蛮有意思。[详细]

 

嘉宾介绍

一起读书吧 刘丽华

刘丽华

新星出版社副总编辑
一起读书吧 苏福忠

苏福忠

资深编辑、翻译家
一起读书吧 沈林

沈林

中央戏剧学院教授
一起读书吧 陈国华

陈国华

北外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教授
姜红

姜红

北外外国文学研究所教授
  

本期信息

活动主题:给你一个最好的莎士比亚
活动时间:2014年4月20日
活动地点:北京炎黄艺术馆
主办方:中国网·一起读书吧、新星出版社

下期预告

活动主题:遇见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
活动时间:2014年5月10日
活动地点:北京西单图书大厦1层
主办方:中国网·一起读书吧、新星出版社

公共合作

观点中国

新星出版社

联系方式

报名邮箱:reading@china.org.cn
联系电话:010-88828233

往期回顾

评论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webmaster@china.org.cn 电话: 86-10-88828000 京ICP证 04008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