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央巡视组第三次巡视工作陆续结束,并向中央和巡视对象反馈了巡视情况。此轮巡视共派出13个中央巡视组,对北京、天津、辽宁、福建、山东、河南、海南、甘肃、宁夏、新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开展了常规巡视,同时对科技部、中粮集团、复旦大学开展了专项巡视。从反馈情况来看,此轮与两轮巡视监督一样,发现了一些突出的腐败和不正之风问题。
中央巡视组动真格的了
美国《纽约时报》报道:据悉,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正在开展一系列行动,以执行来自国家主席习近平的命令,“老虎苍蝇一起打”。本周,中纪委网站上一则新闻罕见地提供了该机构的工作细节,称其增设了几十个纪检监察室。这或许体现了反腐工作快马加鞭。
路透社报道:中国的反腐行动引起了极大恐慌,许多官员正想方设法不让自己惹上麻烦,审批大额项目时变得犹豫,甚至谋求提前退休。一些正在接受腐败调查的国企高管甚至选择了自杀。由于中国的腐败问题非常普遍,尤其在政府采购、能源和建筑领域以及土地使用权和采矿权的发放方面。一些消息人士说,目前,大项目即使没有腐败迹象,也在互联网上引起中国公众越来越大的关注,这使得官员们在这类项目上变得非常谨慎。[详情]
“大老虎”不断落马
5个中央巡视组通报了在河南、辽宁、甘肃、复旦大学、中粮集团发现的问题。“官商勾结”“权钱交易”“买官卖官”等触目惊心的词汇,再次出现在公众面前。河南甚至还被指出,“买官卖官问题突出,跑官要官、拉票贿选问题一度也比较严重;干部带病提拔问题时有发生”。
中央巡视持续发力,“大老虎”不断落马。从公开的信息来看,这些“老虎”均是被中纪委“拉下马”。在这些落马“老虎”中,无一在发案前“自首”的例子——至少在中纪委的官方通报中,我们没有看到这样的表述。
我们不应对贪腐官员的自投罗网抱有任何期望。在查处腐败上,更应加强案件查处,而不是频繁的、无甚效果且没有说服力的自律式廉政教育。[详情]
突击性还有些不足
巡视监督能否发挥威慑力,关键在于权威性、独立性和突击性。从目前情况来看,巡视监督的突击性明显不足。根据现在的工作安排,巡视组入驻被巡视地区或单位后,第一件工作内容是召开动员会。
不可否认,巡视监督必须取得巡视对象的配合和支持,如此,才能保证巡视组在当地比较顺利地开展工作。实际上,动员会的政治象征意义要大于实质意义,因为被巡视地区或单位的主要负责人的讲话大多内容雷同,巡视组组长的发言一般有统一格式和内容。仅仅一个动员会是无法全面了解巡视对象主要负责人的政治态度的,也无法形成真正的威慑力。并且,动员会后,巡视地区和单位往往会正式发文,要求全体党员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动员会精神。
众所周知,巡视监督不是一句政治学习口号,也不是以文件贯彻文件,而是一项实实在在的工作,声势是否浩大,场面是否宏大,掌声是否热烈,与巡视监督成效没有直接关系。[详情]
将整改成效评价交给公众
根据只报告不办案的要求,巡视组在结束巡视工作后要向巡视对象反馈巡视问题并提出整改意见,比如要对巡视指出的问题,认真研究分析,分门别类处理;对巡视整改落实情况,要以适当形式向社会公开,接受干部群众的监督。
可以说,巡视监督反馈属于整改型工作模式,在这种模式中,巡视组并不负责具体的整改落实情况,而是由巡视领导小组对整改工作进行适时监督检查。至于“适时”到底是什么时候,整改的直接责任人到底是谁并不明确。因此,在前期公布巡视报告和整改报告的基础上,把整改成效的评价交还给社会公众,由社会公众作出评判。[详情]
让巡视成为一种反腐常态
一般而言,一个地区、一个单位长期存在腐败和不正之风问题并得不到有效解决,与这个地区和单位的社会腐败文化、官场风气和领导不作为是密切相关的。一次集中性的巡视监督是不可能全面发现和解决这些问题的,一些问题仍会死灰复燃,甚至愈演愈烈。针对于此,要让巡视监督成为一种反腐常态,能够随时随地发挥威力,进而让巡视对象消除侥幸心理预期,不是接受过一次巡视就可以高枕无忧了。[详情]
巡视监督是一项政治任务和反腐职责,不需要繁文缛节,也不能依靠形式主义,只需要实实在在的监督成效。巡视组的权威、信任和尊严,仅靠上级权力授予是难以维持的,要提升这些因素,必须靠自身工作人员的人品、工作业绩和社会支持。按受巡视监督是一种政治责任和工作常态,不需要政治表态,也不能依靠政治表态,只需要实际的反腐行动。社会公众所希望看到的是:巡视组走了,我们有什么新变化?